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以來,我省工業持續快速增長,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十一五”時期是全省工業化轉型、城市化加速、市場化完善和經濟國際化提升互動并進的重要時期,工業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主動適應宏觀調控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現就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為著力點,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為動力,做強做精主導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服務業,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安全發展型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進一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二)發展目標。到2010年,實現以下五個方面目標: 1. 產業結構明顯優化。高技術、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兩高兩低”產業比重明顯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新一輪“雙倍增”,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30%左右;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以上。 2.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達到1.5%以上,擁有國家和省認定的企業博士后工作站、技術研發中心和行業共性技術中心等500家以上,工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 3. 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培育一批重點產業,形成2個銷售收入萬億元級的主導產業;做強一批大型企業,培育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70家以上,其中超500億元10家,超1000億元2家;打造一批自主品牌,創建1000個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建設一批集聚園區,形成10個營業收入千億元級的工業園區。 4. 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水平明顯提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22%、用水量降低3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顯減少。企業安全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 5. 生產服務業發展明顯加快。生產服務業實現總量倍增、結構優化、功能完善,為制造業技術升級和降低成本提供有力支撐。社會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企業物流業務外包比例上升到35%左右。 二、強化產業發展導向 (一)做強做精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導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按照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重點發展集成電路、通信設備及終端產品、計算機及配套產品、數字視聽產品和新型電子元器件,關鍵是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加快向產業鏈高端攀升、向研發和服務延伸;大力發展軟件產業,加快軟件基地建設,重點開發應用軟件、系統軟件、支撐軟件及嵌入式軟件。裝備制造產業以機械、汽車、船舶、軍工為重點。機械產業重點發展工程機械、數控機床、電氣機械、軌道交通、環保裝備、農業機械、重點產業關鍵裝備及關鍵配套件。汽車產業重點整合優勢資源,加強與國際國內重點汽車企業的合資合作,主攻轎車,提升客車,鞏固貨車,增強汽車零部件的設計、制造和配套能力。船舶產業重點提高研發設計能力,充分發揮沿江產業集聚優勢,形成遠洋船舶與內河船舶并舉、船舶制造與配套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軍工產業重點圍繞軍工電子、航天航空等關鍵領域,加快發展雷達、導彈、衛星通信等產品。石油化工產業以煉油為基礎,以乙烯為重點,努力建設大型乙烯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烯烴、芳烴類基礎有機化工原料,積極發展大型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等石化延伸深加工產品。同時,改造提升鹽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和農用化學品,提高產品的精細化率。 (二)培育壯大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和生物四大新興產業。“十一五”末四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均達到千億元級規模。新能源產業積極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和核能,加快發展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生物質能,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業,把我省建成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新醫藥產業重點提升抗感染類、心腦血管類、抗腫瘤類、消化系統類及精神系統類新藥的研發及產業化水平,大力推進中藥現代化,積極開發藥物新劑型。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納米材料、電子信息材料、集成電路封裝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電子陶瓷功能材料、高性能金屬材料、化工新材料等產品。生物產業重點開發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大力發展生物工業、生物農業、生物醫藥、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等技術領域的重點產品。 (三)改造提升紡織、輕工、冶金、建材四大傳統產業。紡織產業圍繞原料、面料、終端產品三個環節,提高差別化、功能化纖維比重,提升服裝用、裝飾用和產業用紡織品檔次,打造服裝知名品牌。輕工產業重點發展造紙、食品、塑料、家電、五金等產業關聯度高的優勢行業,著力培育中高檔品牌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冶金產業嚴格控制新增鋼鐵生產能力,重點發展高檔冷軋薄板、中厚板、精品特鋼、優質棒型材等關鍵短缺品種和鋼簾線、大橋鋼纜等高檔金屬制品,提高有色深加工制品的檔次和水平。建材產業適度發展日產4000噸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加快浮法玻璃節能改造,積極發展玻璃深加工產品和節能、環保、節材、防水的新型建材產品,推進建筑工業化。 (四)加快發展物流、科技、金融、商務等生產服務業。物流業積極推進現代物流基地建設,以沿海沿江港口、交通樞紐、開發區、大型批發市場為依托,大力發展綜合物流中心、專業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撥中心,促進批發交易與物流配送一體化發展,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大型現代物流企業。科技服務業積極興辦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大力發展技術開發及轉移、科技信息及咨詢、知識產權及認證、技術交易等專業性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積極探索建立中外合資銀行、保險、證券和投資性公司,鼓勵發展民營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開發創新金融衍生產品,發展和利用資本市場,規范產權交易市場。商務服務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特色專業市場和會展業,引導發展法律、會計、審計、稅務、咨詢、評估、廣告、策劃、調查、就業和勞務中介、經紀代理等。 三、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一)加快構筑“四沿”產業集聚帶。沿滬寧線要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地、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高地。縱深推進沿江開發,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基礎材料產業和港口物流業,加快建設汽車、船舶、醫藥等特色產業基地。沿東隴海線要依托連云港港口和徐州交通樞紐的優勢,加快建設新興制造業密集帶。加快沿海開發步伐,實施海陸聯動、江海聯動,重點建設大港口,引進龍頭大項目,加快發展臨港產業、海洋產業和新能源產業。依托重點產業帶和各級各類開發園區,著眼于延長主導產業鏈,促進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節約。 (二)培育壯大產業集聚區。按照“產業集聚、企業集群、主業突出、特色鮮明”的目標,引導企業“入園進區”。強化各級各類開發園區的功能定位,促進園區資源優化整合,推進園區向專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積極引進關聯度大、產業鏈長的項目,鼓勵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增強集聚效應。蘇南開發園區要進一步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率,提升集約化發展水平。蘇中蘇北開發園區要強化專業分工,重點建設特色產業基地,打造區域經濟的增長極,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三)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發揮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把推動產業轉移作為重大戰略舉措,通過開展南北掛鉤、江海聯動、沿江兩岸聯動開發等方式,推進產業梯度轉移。完善和落實鼓勵蘇南向蘇北、蘇中產業轉移的政策,重點支持、大力推進南北共建開發區,實現園區對接、產業聯動、優勢互補、利益共享,使產業轉移的過程成為改造提升、優化布局、淘汰落后的過程,堅決防止污染項目“搬家”。加速蘇南產業升級,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裝備制造業和新興產業,提升產業層次和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搶抓蘇中發展機遇,積極吸納集聚生產要素,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加快融入蘇南工業經濟板塊,實現快速崛起;發揮蘇北后發優勢,增強內生動力,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進一步提速增效,提高工業化水平。 四、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一)加強自主創新載體建設。逐步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強企業技術研發機構建設,提升企業技術研發機構運行質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設立開放式、跨地區、國際化的研發機構,鼓勵優勢企業創造條件設立海外研發機構。構建行業共性與關鍵技術平臺。在重點行業選擇若干關鍵共性技術組建一批新的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在產業集聚區建設集產品開發、工藝設計、技術咨詢為一體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鼓勵各類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風險投資公司等參與平臺投資建設。 (二)大力推進產學研用聯合。鼓勵和推進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進入企業或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建立一批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以現代企業制度為規范的產學研用聯合體,拓展聯合領域,提升聯合層次,創新聯合機制。 (三)主攻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組織力量聯合攻關,加強國際研發合作,全面推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工程,使之成為我省近期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載體功能,在更高層次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以裝備制造業為突破口,選擇若干重點領域,加強組織,加大投入,加速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新跨越。 (四)積極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組織研究制定對新型工業化有重大促進作用的高新技術標準和體系。引導和推動企業加快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標準水平。鼓勵企業建立國際標準跟蹤機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訂、修訂工作,力爭取得重點突破。 (五)推進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圍繞企業創新系統集成化、企業管理現代化、生產過程自動化、傳統產品數字化、商務交易網絡化等五個方面,加快推進先進信息技術在企業管理、設計、營銷等領域的應用和集成,把信息技術與現代管理和先進制造技術結合起來,推動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普及和應用,實施百家企業信息化示范帶動工程、千家企業信息化應用工程和萬家企業信息化人才培訓工程。 五、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一)大力推進節能降耗。認真組織實施國家“千家企業節能行動”方案,并將國家的要求擴大到所有重點耗能企業,突出抓好冶金、電力、石化、建材、紡織等重點耗能行業和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的重點耗能企業的節能降耗。實施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區域熱電聯產、余熱余壓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以及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等重點節能工程。 (二)積極推進循環經濟試點示范。組織實施《江蘇循環經濟試點省實施方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積極抓好國家級和省級試點單位的試點工作,培育一批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示范企業、示范園區和示范城市,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創建一批示范工程。抓好循環經濟產品技術交易中心、再生資源連鎖網絡等重點平臺項目建設,強化服務支撐體系。 (三)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依法加大實施力度,支持企業通過改進設計和技術進步實施清潔生產,不斷完善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逐步建立企業自覺實施清潔生產的機制。到2010年,納入強制審核范圍的排污企業完成清潔生產審核,太湖、淮河、南水北調東線、沿江等重點流域的工業企業普遍開展自愿性的審核。實施400項高水平清潔生產改造方案,形成一批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清潔生產企業,建設一批“零排放”企業。 (四)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強化冶金、電力、煤炭、化工、建材、造紙、釀造、印染等廢棄物多、污染重的行業管理,提高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率。加強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的循環鏈建設,建立資源再利用和再循環的循環經濟機制。充分發揮建材、鋼鐵、電力等行業廢棄物消納功能,降低廢棄物最終處置量。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以再生金屬、廢舊輪胎、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利用為重點,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加快靜脈產業園建設,提高電子廢棄物規模化處理水平。 (五)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全面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增強全員安全生產觀念,進一步提高對安全生產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安全生產技術裝備的研究開發,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切實加強安全生產現場管理,落實責任,強化監督,提高企業安全生產水平。加大生產過程勞動衛生安全保障措施投入力度,做好職業病防治工作,增強勞動者身體素質。 六、加大組織引導力度 (一)建立省推進新型工業化聯席會議制度。為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協調解決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建立省推進新型工業化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省經貿委。 (二)強化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嚴格執行產業準入門檻,切實發揮《江蘇省工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加大有效投入,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符合產業政策的重點項目。加大對鼓勵類投資項目,特別是對我省產業升級有重大帶動作用項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嚴禁新建限制類項目,加快現有生產能力的改造升級。在化工、水泥等行業,設定高于國家標準的環保、安全、能耗等行業準入門檻,重點限制不符合行業發展規劃和行業準入條件的投資項目。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生產淘汰類產品和采用淘汰類工藝、技術、裝備的企業,限期停產或予以關閉。 (三)促進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鼓勵優勢骨干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通過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并購聯合等戰略性重組,在更廣的領域、更大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低成本擴張,推動各類要素向優勢行業、優勢企業集中,重點培育發展100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核心競爭力強、主業突出、行業領先的大公司大集團,使其在產品開發、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和經營管理上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增強大企業對工業經濟發展的支撐、示范與帶動作用。實施品牌戰略,制定名牌產品培育導向目錄,加強品牌擴散和品牌經營,鼓勵支持企業爭創中國名牌、馳名商標、出口名牌等。每年認定一批省級名牌產品和省級著名商標,培育一批在國際市場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競爭力的江蘇品牌。 (四)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鼓勵企業經營層持股和期權期股激勵,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增強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法制環境,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專業化、特色化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集團配套協作,促進小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加大對產業鏈長的龍頭型項目、技術研發機構、銷售總部的招商引資力度。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跨國合作經營,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海外建立生產研發基地、資源開發基地和國際營銷網絡,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形成國資、民資、外資共同發展的格局。 (五)建設工業經濟人才高地。加強企業家團隊與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加強企業家素質教育,加快培養造就一批職業化、現代化、國際化的優秀企業家。政府定期表彰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企業經營者。培養引進高新技術人才,在重點學科、領域和高新技術企業優先設立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動站,加快建設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大學科技園和留學人員創業園等,為高層次專業人才創新創業搭建平臺。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全面提高江蘇勞動力的職業素養和技能,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充分發揮企業在培養高技能人才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高等職業院校、技師學院和高級技工學校在培養高技能人才中的基礎作用,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 (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推進工業行業協會的改革發展,理順關系,加強力量,形成網絡,真正發揮行業協會在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廣泛吸收有代表性的企業家進入行業協會理事會,健全行業協會的組織體系,加強對行業協會的業務指導,推動其運行機制逐步與國際接軌。跟蹤行業發展態勢,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行業服務、訴求反映、信息咨詢、技術推廣、行業自律、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作用。 七、優化政策環境 (一)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各項優惠政策。進一步落實鼓勵類建設項目引進技術設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技術改造項目購置國產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新增所得稅和外商投資項目采購國產設備退還增值稅政策。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6〕6號)和《省政府關于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通知》(蘇政發〔2006〕53號)中的相關優惠政策。允許企業按當年實際發生技術開發費用的150%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實際發生技術開發費用當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稅法規定在5年內結轉抵扣;企業所提職工教育經費在計稅工資總額2?郾5%以內的可在稅前扣除;企業建立的省級以上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口規定范圍內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用品,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承擔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究開發項目和重大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項目的企業,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關鍵設備、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企業用于研究開發的儀器設備實行加速折舊;科技型企業支付給引進的從事技術開發的科技人員的報酬,可計入技術開發費用。 (二)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各級政府都要進一步加大對新型工業化的支持,視財政收入增長情況逐年擴大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等專項資金的規模,主要用于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和重點品牌產品的發展。省重點培育發展企業在保證地方必要財力增長的基礎上,由地方財政從新增地方財政分成中安排一部分用于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研發投入。省里從有關專項資金中給予重點扶持。 (三)鼓勵企業兼并重組。省重點培育發展企業的母公司在報請國家稅務總局批準后,統一計算母公司和全資子公司的所得稅。對省內跨地區聯合重組同一法人的企業集團,經省級稅務部門確認,可由企業集團統一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各成員企業按年度應納所得稅額的60%就地預繳,年度終了按規定匯算清繳。 (四)加大對生產服務業的政策支持。放寬生產服務業市場準入條件,除國家法律、法規禁止進入的領域,社會各類資本均可進入。簡化企業注冊設立、專項許可、經營內容調整、證照辦理等工作程序。生產服務業企業發生的技術開發費按實計入管理費,技術開發費比上年實際增長10%以上的,允許再按技術開發費實際發生額的50%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 (五)加大生產要素協調力度。加大金融對新型工業化的支持,繼續開展“江蘇工商企業融資洽談活動”,進一步完善“江蘇投資在線”網絡平臺,拓展企業與金融單位的聯系渠道,促進銀企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有利條件。政府采購應當安排一定的比例,向中小企業購買產品或者服務。爭取擴大重點企業授信額度,推動商業銀行對重點項目采用銀團貸款、總行直貸和總分行聯貸等多種方式予以信貸支持,確保商業銀行用于企業技術進步信貸比重穩定提高。支持國家開發銀行向高新技術企業、項目及科技企業孵化器發放貸款(含軟貸款)。爭取中國進出口銀行設立特別融資賬戶,對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所需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的進口和產品出口提供融資支持。利用貼息等方式,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努力擴大企業債券(含短期融資券)發行規模,鼓勵支持企業利用境內外股票市場融資。各級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支持企業實施環保安全搬遷、退城進區。優先安排省重點培育發展企業的重大建設項目用地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