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競爭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重要支撐,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是建設創新型省份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切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全省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今后一段時期,全省農業科技創新工作要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按照“自主創新、加速轉化、提升產業、率先跨越”的思路,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技術創新與轉化應用相結合,發展高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技術創新與機制創新相結合,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科技創新與科技創業相結合,營造良好環境,合理整合資源,培育創新主體,提高創新效益,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體制和服務體系改革,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轉化應用能力和推廣服務能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
到2010年,全省基本建成定位科學、布局合理、運行高效、管理有序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多元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在動植物新品種選育、植物病蟲草害和動物疫病預警與防治、資源高效利用、生態安全、農業工程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等新成果。全省農業自主創新能力、科技綜合實力、特色優質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高效規模農業比例顯著提高,主要動植物良種及先進種養技術覆蓋率達到95%以上,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
二、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
(一)動植物新品種選育。應用誘變、轉基因、分子定向等育種技術,培育高產、優質、抗逆的動植物優質品種、專用品種和特色品種。重點推出30個左右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農業優新品種,在優質高產多抗專用水稻、優質專用小麥、高品質抗病蟲專用棉花、高油雙低油菜、優質高產抗病專用玉米、優質高產抗病專用甘薯、優質高產抗蟲楊樹品種選育方面取得突破,在優質特色專用蔬菜、花卉、苗木和經濟林果品種選育方面取得進展,在優質地方家禽、優質瘦肉型豬、優質高產奶牛及優質魚、蝦、蟹、貝、藻品種選育方面取得成效。
(二)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圍繞發展優勢主導農業產業,建立高效健康種養模式和主要病蟲草害、動物疫病、農業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控技術體系,加強基因工程疫苗、生物農(獸)藥、生物肥料、飼料添加劑等農業生物產品研發。加強肥料、飼料安全高效生產新型裝備研究,加強新型、安全、高效疫苗及重要疫病快速診斷、檢疫技術研究,調查外來入侵有害生物的種類、分布和危害狀況,開發風險性評估、預警、檢疫和撲殺技術及裝備,開展轉基因植物對生態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影響的規律研究。加強農產品和環境中有毒有害物質檢測與監控技術研發。
(三)農產品儲運及精深加工技術。運用生物技術以及膜分離、超聲波、微波、超臨界流體萃取等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稻、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產品精深加工、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及設備,開展果蔬產品、畜禽產品、水產品全過程安全生產控制、檢測和深加工技術研究,開發農產品深加工、成套蔬菜加工、成套中式肉制品加工、鮮活農產品保鮮、儲運、物流配送等共性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
(四)農業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技術。研究水資源保護和廢水處理開發再利用、節水灌溉等節水農業技術。重點加強精準施肥、化肥控釋與化肥污染控制技術研究,開展減少土壤有害重金屬和有機毒物積累植物修復技術、灌溉污水對土壤安全危害的控制技術等農田土壤污染修復及環境修復、生物凈化技術研究,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技術,加強對水生生物資源與大中型漁業水域的評估、開發、利用、生態修復及可持續利用等技術研究。開發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及綜合利用、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農產品加工副產物及農林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研究農業后備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提高改造中低產田的投資效益。
(五)農業工程與裝備技術。圍繞設施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重點研究農業裝備過程監視、智能測控、農業環境調控、高產高效栽培養殖等設施農業技術,研制多功能作業關鍵技術裝備、定位變量作業智能機械和保護性耕作機械,開發溫室設施及配套技術裝備,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研究建立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3S)技術為支撐的農業數字化監測系統。研制性能高、適用性強的耕作、播種、收獲、烘干、施肥、灌溉、噴藥機械,開發數字化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與裝備及人工環境控制系統技術等。建立不同地區農業機械化與農業信息化技術應用示范基地。
三、建立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適應農業發展新形勢的需要,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多元化創新體系。
(一)加快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技術創新體系建設。農業企業和農業裝備制造企業是我省農業技術創新的活躍力量。要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鼓勵社會投資成立農業科技企業。充分發揮農業企業熟悉市場,了解市場對科技需求的優勢,鼓勵各種類型的農業企業和農業裝備制造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加強技術開發和創新。擇優支持龍頭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組建一批具有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的技術創新中心。完善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實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技術轉移機制,提高農業實用技術創新的市場應對能力。
(二)充分發揮農業科研、教學單位技術創新的主力軍作用。農業科研院所和大中專院校是我省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要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效率為核心,優化配置農業科研、教學單位的科技資源,針對發展高效外向農業中的關鍵環節和重點問題,開展基礎性、關鍵性、前瞻性技術研究。省里根據全省農業科技創新重點,提出應用技術創新的重大項目,招標建設20個左右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體的農業應用基礎研究創新中心,通過增加科技基礎設施投入和實施科技創新項目帶動,形成江蘇農業新型科技創新團隊,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和效率。
(三)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建立科技供需信息平臺,鼓勵和支持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農業企業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緊密型合作關系,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共建產學研基地,聯合建立研發機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其他技術創新組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建設,要以企業為依托載體,高校和科研院所為技術依托,扶持政策向產學研結合的企業傾斜。在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中設立面向企業創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員崗位,選聘企業高級專家擔任兼職教授或研究員。支持企業為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設立研發崗位。支持企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設立研發中心。
四、建立新型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按照“穩定公益性、放活經營性”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完善運行機制,建立健全新型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一)強化農技推廣服務公益性職能。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國發〔2006〕30號),結合鄉鎮機構改革,進一步推進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改革,逐步建立起以國家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和涉農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明確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的主要職能為:動植物重大病蟲害和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置,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農業生產過程質量安全監測和強制性檢驗,農業生態環境及農業投入品使用監測,農業公共信息和農民的公共培訓教育等。推行以人員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主要內容的用人制度改革,以及投入和分配制度改革,增強基層科技推廣服務活力。
(二)全面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大力推進農技推廣機制創新,全面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每年向全省推介發布一批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按照“專家進大戶,大戶帶小戶,農戶幫農戶”的技術推廣思路,組織農業科研、教學、推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等單位的技術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對農戶進行手把手、面對面的指導和服務,實現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指導直接到人,切實提高農業科技推廣到位率。到“十一五”期末,全省要有2萬名技術指導員經常性深入村組農戶,確保每個村有1名以上掛鉤進村指導農技人員,培育50萬戶農業科技示范戶。
(三)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從事農技推廣服務。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采取多種形式,積極參與農技推廣服務。除國家法律法規明令限制的項目外,放開農技服務領域,開放國家農技推廣機構承擔的產前、產中技物結合的推廣活動以及產后的加工、運銷服務及動物疾病診療等各種經營性服務。引導鼓勵分流農技人員和其他社會組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技術入股等方式,參與基層經營性推廣服務實體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興辦植保服務隊、水稻育秧公司、農機服務組織、農資連鎖企業、農業科技示范場等經營性農技服務實體。規范經營性農技服務行為,逐步推行農技推廣資格準入制。放寬農業科技服務類企業注冊限制,允許注冊資本3萬元成立科技服務類有限責任公司。對經營性農技推廣機構服務于農業生產需要的技術成果轉讓、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承包取得的技術性服務收入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農業科技中介企業從事農業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業務取得的收入,技術交易合同經登記后,可免征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
五、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一)加快培植農業科技創新型人才。以全省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主陣地,實施人才增量管理,提高科技人才整體素質,優化人才專業結構,構筑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在全省確立1000人左右的科技創新骨干,重點培育50名左右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建立合理的首席專家和高層次人才梯隊結構,并納入全省“三三三”人才工程。支持農業企業多方式、多渠道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鼓勵企業聘用國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并給予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進入市場創新創業。實施“村村大專生培養計劃”,在“十一五”開展的農民創業培訓50萬人中,擇優選拔2萬名具有高中或中專學歷的青年骨干農民接受大專學歷教育,為每個村培養一名以上具有大專學歷的農村實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不斷提高農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素質。加強公益性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引導農業院校大中專畢業生到基層農技推廣部門工作。建立完善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人員技術職務評聘制度,切實搞好農技人員的培訓和繼續教育,穩定提高基層技術人員綜合素質。加強對農技推廣人員新技術、新知識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增強為農服務能力。通過實施農民培訓和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培養和造就一批農村創業創新人才。到“十一五”期末,全省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人數達到1000萬人,創業培訓50萬人,培育50萬戶具有技術應用、自我發展和輻射帶動“三個能力”的科技示范戶。
六、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
(一)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各級政府要把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建立農業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農業科技創新需要。優化整合各類農業科技推廣資金,重點支持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新品種開發、農業新技術、新型農機具推廣應用和農技人員、新型農民的培訓以及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積極引導“三資”投入農業科技創新。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企業增加對研究開發的投入,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資投入科技創新活動。改善對農業企業的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加大對農業科技企業的金融支持。
(二)促進農業科技創業。鼓勵各級農業科研、教學、推廣單位科技人員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企業科技創新工作。鼓勵涉農高校建立農業技術孵化器,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平臺。積極支持科技人員、科研機構和企業家利用創新成果創辦科技型企業,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保護科技創業人員的合法收益,完善社會保障等政策,解除科技創業人員后顧之憂。逐步建立農業新品種和公益性成果政府收購與后補助制度,對在農業優良新品種、先進適用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進行后補助,提高農業科技人員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三)創新科技項目管理和創新業績評價辦法。改革科技申報、評審與評估制度,科技項目的申報要體現以企業為主體,高校及科研單位為技術依托、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模式。農業科技項目評審要體現公正、公平、公開和鼓勵創新的原則,為各類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完善同行專家評審機制,建立評審專家信用制度和第三方制度,加強對評審過程的監督,擴大評審活動的公開化程度和被評審人的知情范圍。對創新性強的小項目、非共識項目以及學科交叉項目給予積極支持,注重對科技人員和團隊素質、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評價,鼓勵原始創新,規范經費管理,確保專款專用,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建立農業科技創新的業績分類評價制度,完善相關配套考核評價與職稱評聘體系。基礎研究成果以同行認可和學術影響為評價依據,應用性研究成果以生產和市場應用實際效果為評價依據。適當增加對基層和企業科研成果的評價認同比例。
(四)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獎勵力度。進一步做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技術推廣獎勵工作,對在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建立農業科技人員下鄉機制,科技人員申報中級以上技術職稱,原則上要在基層鄉鎮工作一年以上,服務期間實行與村、戶掛鉤并取得實績。鼓勵農業科技人員下基層,了解生產一線技術需求,直接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
(五)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引導和扶持高校、科研院所、農業科技企業開發和申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特別是發明專利技術和動植物新品種權。將是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作為科技項目立項和績效考評的重要內容。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工作。加強農業技術標準工作,引導產學研聯合研制農業技術標準。跟蹤研究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和本省農產品主要出口貿易國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增強應對技術壁壘主動性。
七、切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組織領導水平
(一)加強組織領導。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任務繁重而艱巨,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力度,強化責任考核,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地方各級政府要把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措施,制定落實實施意見,明確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建立工作責任制,加強檢查考核,狠抓各項政策措施落實,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水平。
(二)形成工作合力。各級農業、科技等部門要把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切實轉變職能,改進工作方式,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農業部門要根據農業發展需要,及時組織農業科研、教學等單位進行農業科技研究,加大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力度。科技部門要抓緊研究制定農業科技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大力組織開展農業基礎研究、農業科技攻關、農業高科技產業化工作,進一步加大項目支持力度。財政部門要切實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
(三)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加強省農業科研重點實驗室、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種質資源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建設水平。加強農業科技交易市場建設,建立農業科技成果供需對接平臺,加快發展技術產權交易、技術評估咨詢、科技成果推廣等中介服務機構,為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信息發布和產權交易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建立農業科技成果的定期網上發布制度,及時反映農業企業及其他社會單位的科技需求。各個縣(市)的農業優勢產業必須有一個實力較強的科研、教學單位作為科技支撐,支持單位要將最新科技成果項目優先在對接基地進行轉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