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优色导航在线,日韩在线免费视频,小童鸭av在线导航,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麻豆

省政府辦公廳轉發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關于農業旅游和新農村建設問題專題調研報告的通知
時間:2007-10-24 10:48 字號:默認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根據省政府領導同志意見,現將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關于農業旅游和新農村建設問題的專題調研報告《發展農業旅游是建設新農村的一條有效路徑》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各地實際,認真學習借鑒,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加快推進農業旅游發展。


  發展農業旅游是建設新農村的一條有效路徑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二00六年六月)


    為貫徹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調查研究農業旅游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與國家旅游局聯合組成農業旅游與新農村建設調研組,在孫鋼委員的率領下,于5月24日至31日,先后赴貴州、江蘇兩省進行了考察,并與兩省有關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同志交換了意見。現將有關情況和建議報告如下:
  
一、農業旅游在國內外的發展
  農業旅游,是指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情風貌、農民勞動生活為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在這類旅游活動中,如果主要吸引物是農村風情風貌,則又被稱為鄉村旅游。從世界范圍看,發展農業旅游已有百年以上歷史。最近30年來,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種遠離城市喧囂的旅游活動更加受人青睞,發展進一步加快,推動著現代化農業和現代化旅游業的共同發展。
  我國的農業旅游,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起步,進入本世紀以來,在國家旅游局的倡導和推動下,逐漸形成規模。到2005年末,共創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329家,遍布31個省區市,在農、林、牧、副、漁各業中樹立起了發展農業旅游的樣板。
  目前,農業旅游正在全國深入推進,創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單位越來越多,鄉村旅游的市場越來越大。2005年,貴州鄉村的旅游景區(點)共接待海內外旅游者1084?郾43萬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數的34?郾7%;旅游收入21億元,占全省旅游業總收入的8?郾36%;直接和間接吸納就業人員15?郾53萬人次,占全省旅游就業總人數的39?郾76%。到2005年,江蘇已建成農業旅游區(點)400處左右,其中有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43家(占全國總數的12%);去年共接待海內外旅游者1200萬人次,收入24億元以上。據測算,目前全國鄉村旅游景區(點)每年接待游客超過3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400億元。這些通過興辦旅游而向廣大農村地區轉移的財富,就是對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直接貢獻。
  
二、發展農業旅游是西部農村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選擇
  貴州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可以說是旅游部門的倡導,也可以說是生存環境逼出來的。全省面積的92?郾5%是山地、丘陵,近73%為喀斯特地貌,可耕地很少,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都難發展。在這種背景下,要脫貧致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個重要選擇。
  黔東南州的南花苗寨,181戶,811人,人均耕地只有3分,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他們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金鑰匙。2005年,該寨旅游業總收入130萬元,人均1600元,比種植業、養殖業人均收入1200元高出1/3;兩相合計,該寨人均總收入達到2800元,比當年黔東南州農民人均收入1730元高出61?郾8%,比當年貴州全省農民人均收入1870元高出49?郾7%。安順市平壩縣的天龍村,以具有獨特背景的“屯堡文化”為依托,大力發展旅游業。2005年,該村接待游客38萬人次,旅游業直接收入300萬元,綜合收入2000萬元。農業旅游的發展,為該村帶來了一系列喜人的變化:一是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950元,比全省農民人均收入高出57?郾8%;二是村級經濟實力大大增強,2005年達到69萬元,比發展旅游前增長近一倍;三是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全村從事一、三產業的勞動力比例已達到58∶42,經營收入中的78?郾9%來自旅游收入;四是促進了農副產品、旅游紀念品的生產;五是促進了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實現了“五個100%”(電視入戶率100%,自來水入戶率100%,醫療保險參保率100%,兒童參加意外傷害保險率100%,計劃生育率100%);六是帶動了周圍農村的發展,蘆車壩村的早熟蔬菜、雷家垌村的西瓜、周官村的臉子雕刻都借天龍村之勢興旺發達起來。
  三、發展農業旅游是東部農村走向全面小康的一個新的抓手
  江蘇的農業旅游,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進入了一個全面加快發展的新階段。一批村鎮興辦了星級飯店、旅游公司、旅游景區(點)和旅行社,農村風貌、農事活動、農俗節慶等農業旅游資源被有效開發利用起來,農業旅游點的數量和類型迅速增加,為初步實現小康的江蘇農村地區“再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增添了一個新的工作抓手。
  南京市的江心洲,2005年農民人均收入7360元,其中旅游收入2330元,占總收入的32%。洲上旅游從業人員已達600多人,其中有20多家旅游專業戶的年收入超過20萬元。發展農業旅游,不但能使農民致富,還能使農副產品實現增值。僅以葡萄為例,過去江心洲的葡萄,5毛錢一斤都賣不掉,現在游客上島,把葡萄都買光了,價錢還高出了好幾倍。江陰市的華西村,是我國農業戰線的老典型和與時俱進的旗幟,也是東部農村發展旅游業的旗幟。2005年,全村接待海內外旅游者132萬人次,旅游業直接收入5000萬元,為1200人提供了就業崗位;華西旅行社的經營業績排在全國國內旅行社“百強”中的第四位。旅游業的發展,還使華西村成了宣傳中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閃亮窗口。一位美國游客看了華西村后動情地說:“這樣好的社會主義,我們美國也要!”
  
四、發展農業旅游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發展農業旅游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是全方位的:
  一是有效利用了“三農”資源,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發展農業旅游,把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情風貌、農民勞動生活作為旅游資源進行加工轉化,形成旅游產品并推向市場,有利于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發揮農業本身具有、但以前不被重視的觀光旅游和文化傳承等功能,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在發展農業旅游的地方,不但地照種,莊稼照長,糧食照收,而且還使農副產品產生了附加值,有力促進了“生產發展”。
  二是有利于實現財富向農村的轉移,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鮮活的渠道。發展農業旅游,有效吸引了城市居民、外地甚至海外旅游者。伴隨著人流而來的,首先是財富的轉移。農民不離土、不離鄉,就實現了角色的轉換,增加了收入,生活日益寬裕。而且,凡是因發展農業旅游而脫貧致富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整體脫貧,基本上沒有“返貧”問題。農業旅游點只要面向市場、與時俱進,發展前景就是光明的。
  三是實現了農村的對內對外開放,有利于促進農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發展農業旅游的鄉村,都已不是封閉的鄉村。每年接待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次的海內外旅游者,既帶來了財富,還帶來了外部世界新的信息和理念,有助于實現農村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從而推進“三個文明”建設,實現“鄉風文明”。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有許多點,已被省、市、縣樹立為文明單位。
  四是保護了生態環境、鄉村文化遺產或民族傳統,促進了村容村貌的改善。環境整潔是吸引旅游者的基本要素,文化則是旅游的靈魂。可見,環境整潔是對旅游點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有文化內涵則更受喜愛。無論在東部、西部或是中部,凡是搞農業旅游的村莊,村容都比較整潔;凡是被評定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地方,都是附近村莊中最為漂亮的。
  五是引入了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管理的概念,有利于促進農村的管理民主。旅游業屬于現代服務業,農業旅游也不例外,也要講究“行、游、住、食、購、娛”六大要素的配套發展,也要進行市場營銷,也要提供規范服務,也要搞好內部管理和經濟核算,并處理好各種分配關系。這些服務與管理內容,較傳統農業要復雜得多,不學習、不鉆研是不行的,不搞規范管理、民主管理也是不行的。引入了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管理概念的農業旅游,必然促進鄉村的管理民主。
  六是農民的幸福指數高,“就地興旅致富”更受農民歡迎。貴州和江蘇的同志都提到,外出務工和就地搞旅游服務,都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路徑,但兩相比較,農民更喜歡不離土、不離鄉的后一種形式。這是辦在農民家門口的不冒煙的“工廠”,這是有志者都可以介入的“市場”。凡是農業旅游搞得好的地方,農民收入較高,而且吃住在家,親人團聚,幸福指數更高。一批有文化、會經營、懂管理的新一代農民,正在鄉村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茁壯成長。
  綜上所述,發展農業旅游,完全符合“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字”要求,是農村發展和建設模式上的一種創新,應該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種值得推薦的有效路徑。
  五、存在問題
  農業旅游在當前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一)農業旅游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還沒有被普遍認識;積極發展農業旅游,還沒有融入新農村建設的主旋律之中。農業旅游是由我國旅游部門借鑒國際經驗搞起來的,由于負責農村工作和新農村建設的有關主管部門此前介入較少,對有關情況了解不多,旅游部門對他們的宣傳也很不夠,所以在研究新農村建設的有關問題和政策時,發展農業旅游還沒有被放到合適的位置上。
  (二)農業旅游的規劃工作比較薄弱,靠農民群眾自發興辦的旅游點在同一地區有雷同化的傾向。一些距離較近的農業旅游點,經營內容相似,市場目標相同,自主創新不足,市場應變能力較差。
  (三)由村集體或投資商興辦的一些旅游點,有的兼顧農民利益不夠。一些由村集體興辦的農業旅游項目,村干部得到的多,群眾得到的少,農民有意見;一些由投資商興辦的農業旅游點,利益格局明顯向投資商傾斜,農民所得少,不參與旅游經營活動的農民更是一無所得,農民意見較大。
  (四)一些旅游點在開發建設中,重洋輕土,忽視保持農村自然形貌及人文環境的原生性。農業旅游之所以能吸引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就是因為它擁有區別于旅游者慣常生活環境的事物,使旅游者在感覺方面能產生反差并引起興趣。如果忽視保持農村自然形貌及人文環境的原生性,這種魅力就會大打折扣。
  (五)專業培訓不夠,員工的現代服務意識和技能較差。由于農業旅游點地處農村,相關方面在開辦之前及開辦之后對其進行指導、管理或規范工作都做得不夠,影響了軟件水平的提高。
  六、對策建議
  為了推進農業旅游更好更快的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多做貢獻,建議如下: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發展農業旅游的時代特征、重要意義以及在相當范圍內具有普遍性的認識,將其作為建設新農村的一條有效路徑和一種成功模式加以推廣,納入黨和政府建設新農村的總體部署之中。這項工作,建議由各級旅游、農業、扶貧部門牽頭負責,合力推進;國家旅游局、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宜盡快建立合作議事制度,作出榜樣。發改、交通、建設、工商、財稅、銀行、文化等相關部門,也要積極支持農業旅游的發展,盡快形成齊抓共上的工作機制。
  (二)搞好規劃,科學引導。首先要在省一級層面上編制好農業旅游發展規劃。這樣做,一是有利于明確全省農業旅游發展的重點,搞好指導和扶持;二是有利于克服同一地區農業旅游產品雷同化的傾向,避免盲目開發;三是有利于將農業旅游資源與其他的自然、人文及社會旅游資源整合起來,做大做強發展旅游業的文章。
  (三)不拘一格,鼓勵創新。目前我國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已有很多。按經營主體的不同劃分,有村兩委主導型、村辦旅游公司主導型、“公司+農戶”型、“公司+旅行社+農戶”型、“農莊+農戶”型,等等。不同發展模式是在不同時空下創建的。總的來看,都符合當地農村的發展要求,都催生了農業旅游并推動了新農村建設。有些旅游點目前存在一些問題,也不是模式本身帶來的。新農村建設沒有固定的模式,發展農業旅游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把促進農民增收、實現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要求作為發展農業旅游的出發點和歸宿,各種模式都是可以發展的,而且應該不斷創新。
  (四)研究政策,予以扶持。發展農業旅游是建設新農村的一條有效路徑,農業旅游點和投身農業旅游開發建設的相關企業,應該享有那些為推進新農村建設而出臺的相關扶持政策。諸如:1?郾 參與農業旅游區(點)開發、投資額達到一定數量的企業,應該作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扶貧龍頭企業看待,享受國家制訂的相關扶持政策;2?郾 貧困鄉村在規劃指導下搞的農業旅游開發項目,應該納入申領扶貧開發資金或貸款的范疇;3?郾 農業旅游點的道路連接線建設,應納入交通部門的鄉村道路建設規劃之中,并優先解決;4?郾 農業旅游點的水體面源污染及環境治理工程,應納入農業部開展的“鄉村清潔工程”之中,優先得到支持;5?郾 農業旅游規模較大的農村的污水處理工程,應納入市縣的公益項目建設計劃予以解決;如所在市縣在財力上確有困難,省區市相關部門應支持解決。
  (五)有序推進,重在西部。發展農業旅游,可以在東中西部有市場前景的農村有序推進。但東中西部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上的差距很大,需作分類指導。西部農村雖然旅游資源豐富,興旅富農的愿望迫切,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交通制約較大,吸引資金較難,加上區域內的旅游市場規模較小,所以發展農業旅游的難度也高于東部。建設新農村的重點和難點在西部,發展農業旅游的重點和難點也在西部。國家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西部地區農業旅游的規劃、指導和支持力度。只有這樣,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西部農村地區,才能早日將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產業優勢和特色經濟優勢,享受到發展旅游業帶來的實惠,切實加快建設新農村的步伐。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