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省政府2008年50項
重點工作上半年進展情況通報的通知
蘇政辦發〔2008〕66號 2008年7月24日
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各市、縣人民政府:
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省政府工作報告,確定了全省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根據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的意見,省政府下發了《省政府2008年工作目標任務分解落實方案》(蘇政發〔2008〕25號),將全年的目標任務分解為50項重點工作,由省政府領導成員、責任部門負責落實。全力抓好省政府確定的50項重點工作,全面完成今年各項目標任務,是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本屆政府工作良好開局的重要保證。近期,省政府辦公廳組織對50項重點工作上半年進展情況進行了督查,省政府第12次常務會議專題聽取督查情況匯報,對進一步抓好50項重點工作落實提出了明確要求。
現將《省政府2008年50項重點工作上半年進展情況通報》印發給你們。希望各地各部門結合總結上半年工作,認真進行對照檢查,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大力發揚求真務實作風,進一步明確責任目標,創新發展思路,細化落實政策,加強協調配合,一著不讓地把各項工作抓得更緊更實。特別是對未能達到“雙過半”要求的工作,有關責任部門要認真分析原因,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抓緊解決制約工作推進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完善工作落實方案并在8月15日前上報省政府,省政府辦公廳將就此組織進行跟蹤督查。
省政府2008年50項重點工作上半年進展情況通報
《省政府2008年工作目標任務分解落實方案》下發后,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緊緊圍繞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精心組織,狠抓落實,有力有序地推進各項重點工作。近期,各有關部門、單位對照目標任務開展了全面自查。在此基礎上,省政府辦公廳組織7個督查組分赴省有關部門和市縣,就事關全局、關系民生的重點工作進行了專項抽查。從檢查情況看,50項重點工作總體進展順利,基本達到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要求。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目標分解
1.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省發展改革委)
地區生產總值14239.8億元,同比增長13.6%。
2.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4%。(省經貿委、發展改革委、建設廳、統計局)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率需到年底統計。
3. 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3%、3.6%。(省環保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建設廳)
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率需到年底統計。
4. 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省財政廳、地稅局、國稅局)
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414.78億元,同比增長29.5%。
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省經貿委、發展改革委)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20.9億元,同比增長23.9%。
6. 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省外經貿廳、南京海關、江蘇檢驗檢疫局)
外貿進出口總額1923.8億美元,同比增長21.7%,其中出口1129億美元,增長24.3%。
7.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省發展改革委、勞動保障廳)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64元,同比增長13.8%。
8.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省農林廳、發展改革委、勞動保障廳、海洋漁業局、鄉鎮企業局)
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4389元,同比增長17.6%。
9.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省物價局、發展改革委、經貿委)
居民消費價格平均上漲7.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10.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省勞動保障廳)
城鎮登記失業率3.17%。
11.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省人口計生委)
人口自然增長率需到年底統計。
二、任務分解
(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12.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升層次,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省發展改革委)
服務業增加值5273.77億元,同比增長13.9%,增加值占GDP比重、投資占城鎮投資比重、稅收占國地稅收入比重分別提高0.5個、1.6個和1.2個百分點。
(1)重點發展金融、物流、會展、研發、商務、信息等生產服務業,積極提高旅游、商貿等生活服務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等新型流通業態。(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交通廳、科技廳、信息產業廳、旅游局、金融辦、地稅局)
銀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088.38億元,同比增長59.3%;保險業營業收入474.44億元,增長39.47%;物流業營業收入1089.7億元,增長15.1%;商務服務業總收入428.69億元,下降5.7%;研發、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總收入89億元,增長98%;旅游業總收入1452.66億元,其中旅游創匯15.37億美元,分別增長16.2%和17%。連鎖經營額1900億元,增長24%。
(2)優先發展軟件產業。軟件產業實現銷售收入突破1100億元,增長32%;完成軟件出口24億美元,增長50%;軟件外包3.6億美元,增長1倍。繼續推進“中國軟件名城”、“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等載體建設,建成3—5個省級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園,加快建設蘇南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帶。(省信息產業廳、外經貿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科技廳、國稅局、地稅局)
軟件產業實現銷售收入560億元,同比增長40%;軟件出口12.2億美元,增長51%;軟件外包1.36億美元,增長69%。穩步推進“中國軟件名城”、“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建設,支持江蘇、南京、蘇州、無錫、常州5個國家軟件園加快發展。蘇南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帶建設進展順利,其中無錫市江蘇軟件外包產業園、江蘇基礎軟件產業園和錫山創業園落戶軟件及信息外包企業超過60家。
(3)加快培育服務業名牌。重點在現代物流、金融、商務、科技服務、文化、旅游、房地產、現代商貿和居民服務業等領域推進專業化、標準化、規?;眨嘤慌K服務業名牌。(省質監局、發展改革委)
推廣應用《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和ISO9002國際質量管理標準,分行業制定實施服務標準。科學制定服務業名牌評價指標體系,組織申報2008年度服務業標準化項目,著手制(修)訂20項服務地方標準,做好進行服務標準化試點的各項準備。
13. 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
(1)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深入實施新一輪“雙倍增”計劃,培育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群,努力在重大裝備自主設計制造、重大整機產品自主研制上取得突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28%。(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信息產業廳)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812.3億元,同比增長32.5%,高于工業增幅14.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28%。加大高技術產業集群培育力度,重點支持軟件及創意設計、集成電路、太陽能光伏發電、風電裝備等10個新興產業,以及軌道交通裝備、中高檔數控機床、高技術船舶等10個優勢產業發展。
(2)進一步做強做優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產業,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和生物等新興產業,改造提升紡織、冶金、輕工、建材等優勢傳統產業。電子信息和先進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均突破萬億元。組織編制“143工程”滾動項目計劃,重點在工程機械、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新型電力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數控機床、新能源裝備等六大產業鏈和關鍵技術領域實施突破。力爭光伏產業、風機制造產業產值翻番,新材料銷售收入達到800億元,生物產業增長30%。加快培育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大企業大集團,超百億元大企業大集團超過90家。啟動實施“十百千名牌產品培育工程”,培育一批世界名牌、中國名牌、江蘇名牌產品。(省經貿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信息產業廳、外經貿廳、國資委、質監局)
電子信息產業(不包括軟件業)主營業務收入4430億元,同比增長30.2%;裝備制造產業主營業務收入11350億元,增長32.2%;石油化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4945億元,增長26.8%;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438億元,增長24.5%。編制“143工程”第一批項目計劃,加大光伏和風機制造產業扶持力度,加快風電機組關鍵零部件批量化生產。組織編制《江蘇前沿領域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扶持一批新材料、新醫藥、生物產業項目。全省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大企業(集團)達25家。制訂江蘇名牌評價指南,向國家推薦中國名牌產品133個,其中中國世界名牌產品1個。
14. 提高建筑業發展水平。建筑業總產值達到8000億元,增長12%;利潤總額250億元,增長15%。5家企業進入國際承包商225強,年營業額超100億元企業爭取達到10家。(省建設廳、建管局)
建筑業總產值2860億元,同比增長25%;利潤總額55億元,增長41%。
15. 進一步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
(1)積極推進蘇通大橋、泰州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四橋、南京過江隧道、連云港港、太倉港、洋口港、大豐港工程建設,開工建設崇啟大橋和京滬高速鐵路、滬寧城際鐵路江蘇段,認真做好寧杭鐵路、滬通鐵路江蘇段、寧啟鐵路復線和電氣化改造前期工作。(省發展改革委、交通廳、國土資源廳、建設廳)
蘇通大橋建成通車。泰州長江大橋完成投資6億元,占年度計劃的50%。南京長江四橋可研報告和初步設計已獲批復。南京過江隧道完成投資4.27億元。連云港港、太倉港、洋口港、大豐港分別完成投資11.9億元、12.66億元、14.8億元和1億元,占年度計劃的62.6%、50.64%、49.3%和50%。崇啟大橋江蘇段初步設計通過省內預審,近期將上報交通運輸部審批。京滬高速鐵路江蘇段完成投資39.54億元,占年度計劃的79%。滬寧城際鐵路開工建設,寧杭鐵路可研報告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批,滬通鐵路項目建議書已獲國家批準,寧啟鐵路復線和電氣化改造項目通過可研審查。
(2)推進田灣核電二期以及一批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和超臨界及以上大機組發電裝置工程建設。完成電網投資和改造280億元。(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科技廳、建設廳、電力公司)
田灣核電二期工程通過可研審查。建成投產泰州電廠2號機組等電力裝機219萬千瓦,其中風電17萬千瓦,秸稈發電4.9萬千瓦。電網投資和改造148.5億元,占年度計劃的53%。
(3)基本完成海堤達標、東調南下二期主體工程、里下河地區災后應急治理工程建設任務,加快南水北調東線一期、通榆河北延、水庫除險加固等重大水利、航運工程建設。(省發展改革委、水利廳、交通廳)
重點水利工程完成投資28.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55.4%。海堤達標建設有序推進,列入規劃的堤防護坡工程進入掃尾階段。新沂河整治工程通過水下工程驗收,新沭河整治工程正抓緊建設。里下河等低洼地區災后應急治理工程基本完成。駱馬湖水資源控制工程、劉山站、解臺站基本建成,藺家壩站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江都、淮安、宿遷市截污導流工程加快推進。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全面開工建設。崔賀莊水庫已經建成,慶安、西雙湖水庫加緊掃尾,納入國家新一輪治理計劃的29座大中型水庫基本完成前期準備工作。
(4)抓緊蘇州禾發科技、無錫海力士三期、昆山龍騰光電二期、淮安富士康二期、南通王子制紙、泰州醫藥城一期、徐州工程機械基地等項目建設。加快南京中郵航空速遞物流集散中心、常州科教城國際創新基地等服務業集聚載體建設。(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外經貿廳、科技廳、信息產業廳)
蘇州禾發科技、無錫海力士三期項目申請報告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批,昆山龍騰光電二期項目已經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淮安富士康二期項目完成52萬平方米廠房建設,南通王子制紙項目完成投資0.9億元。泰州醫藥城新增入園企業21家,到賬外資826.8萬美元。南京中郵航空速遞物流集散中心完成投資2.45億元,常州科教城國際創新基地完成土地投入4.3億元。
16.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擴大通信、旅游、休閑、文化娛樂等服務性消費,引導住房、汽車等消費健康發展。加強農村商貿流通和市場體系建設,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大力拓展農村消費市場。新增連鎖網點2000家,新(擴)建市場、物流配送中心30家,發展二星級以上為農服務社1000家,其中三星級為農服務社400家,實現農家店縣級全覆蓋。(省經貿委、文化廳、建設廳、旅游局、通信管理局、供銷社)
電信業務收入307.5億元,同比增長13.2%。全省電話普及率達89.6部/百人,新增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82.2萬戶。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26.11%,平均成交價增長14.63%。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改建農家店1200家,農家店配送率進一步提高。新增連鎖網點1193家,新(擴)建市場、物流配送中心15家,分別占年度計劃的59.7%和50%。新建二星級以上為農服務社803個,占年度計劃的80.3%,其中三星級為農服務社446個,提前完成全年任務。
17. 高質量完成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扎實做好機構組建、經費落實、人員選調、方案制定、業務培訓、普查試點、單位清查等各項工作,確保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質量,準確反映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省統計局、編辦、發展改革委、經貿委、財政廳、工商局)
11個省轄市和94個縣(市、區)已成立普查機構,選調人員2033人,落實經費4853.2萬元。確定金壇市作為省級試點單位,普查工作已全面展開。
(二)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18.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建立一批市場化導向的高水平產學研合作基地。積極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大中型企業建立國家和省級研發機構、博士后工作站等創新平臺,新建12家博士后工作站,新增國家和省認定“一站兩中心”50家左右,企業申請專利達到3.5萬件,授權專利突破1.2萬件。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成果,切實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研發,鼓勵本土科技型企業在境外收購、參股或設立研發機構,推進研發活動國際化。(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教育廳、外經貿廳、人事廳)
組織申報2008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省級高新技術產品589個。成立江蘇省跨國技術轉移中心,籌備召開國際產學研合作論壇。認真落實企業技術開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設備加速折舊等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加大研究開發和自主創新投入,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30.5%,其中企業投入比重超過80%。組織5家大型企業編制重大研發機構總體規劃方案,揚子江藥業集團藥物制劑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蘇州大學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獲批立項。向國家上報博士后工作站83家。企業申請專利12322件,授權專利8021件,分別同比增長42.2%和36.1%。
19. 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和轉化。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的作用,引導更多的企業資金、社會資源投向科技成果轉化環節。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培育更多具有市場應用前景的高水平重大科技成果。圍繞全省重點培育發展的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支持一批省級重大科技專項,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推進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專利申請量達到10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2萬件。培育100家專利申請超百件的優勢企業,促進一批重點專利技術的產業化。開展知識產權預警援助,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強技術標準研究。大力推進軟件正版化工作,鞏固和擴大政府部門使用軟件正版化成果,完成200家大型企事業單位使用正版軟件工作。(省科技廳、財政廳、經貿委、發展改革委、教育廳、新聞出版局、知識產權局)
省財政安排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資金10億元,省自然科學基金增加到7000萬元。受理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29個,實施省基礎研究計劃項目596個,分別比去年增加15.3%和46.4%。全省專利申請量36331件,其中發明專利7057件,分別占年度計劃的36.3%和35.3%。加快培育專利優勢企業,重點扶持132家企業成為專利申請大戶。中國(江蘇)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已獲國家批復。推進科技服務業標準體系建設,組織開展對技術產權交易服務等技術標準的研究。200家企業軟件正版化工作加快推進,治理非法預裝計算機軟件專項行動取得初步成效。
20. 加強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加快發展各類科技創業園區和科技企業孵化器,著力建設好技術服務、成果轉讓和交易、融資服務、社會化人才服務、知識產權公共信息服務五大平臺。圍繞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建設一批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大力發展創業風險投資,開展知識產權質押、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保險試點。繁榮和活躍技術市場,支持骨干科技中介機構發展。(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知識產權局)
批準建設24家省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大學科技園、軟件園和專業技術孵化器,新增創業孵化面積60萬平方米。著手建設80家技術服務平臺,技術轉讓與交易、融資服務、知識產權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正在組織立項。在全國率先完成2例無抵押無擔保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全省技術合同成交4256項,交易額15.6億元,同比增長57.5%。首批骨干科技服務機構遴選工作已經展開,5家機構被認定為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
21. 進一步壯大高層次人才隊伍。重點引進和培養擁有創新成果、通曉國際先進管理、善于運作科技資源的領軍人才,引進世界級工程技術人才。全面實施“萬名海外人才引進計劃”、“科技創新創業雙千人才工程”,舉辦“百名海外高層次人才江蘇行”活動。實施“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項目資助計劃,啟動資助項目200個,選拔培養行業拔尖創新人才2000名。推進留學人員沿江創業帶建設,新建留學人員創業園4家。繼續實施千人赴港培訓計劃、千名蘇商出國培訓計劃、長江工程師計劃等培訓工程,啟動三年引進千名高端、百名世界級制造業工程管理人才計劃,加快培養一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省人事廳、科技廳、教育廳、經貿委、財政廳)
組織實施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項目86個,引進各類國外專家121人次。啟動實施“萬名海外人才引進計劃”和“科技創新創業雙千人才工程”,組織開展“百名海外高層次人才江蘇行”活動。“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項目資助方案正在編制。制定江蘇省留學人員沿江創業帶公共服務平臺和信息平臺建設方案,新建留學人員創業園1家。千人赴港培訓計劃和千名蘇商出國培訓計劃順利實施,分別培訓相關人員241名和61名。進一步完善高級經濟師、會計師職稱評審和認定條件,組織實施現代管理和現代制造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培訓工程。
(三)加大城鄉統籌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22.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繼續加大“三農”投入。省財政安排“三農”各項支出280億元,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的增量、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的增量、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均明顯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農”,城市維護建設稅部分資金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省財政廳、發展改革委、農林廳、國土資源廳、建設廳)
省財政足額安排“三農”各項支出280億元,增量高于上年。全省土地出讓合同價款收入493.57億元,提取農業土地出讓金6.03億元用于農業開發。
(2)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水稻種植面積3000萬畝,總產330億斤。繼續實施高效農業規模化工程,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40萬畝,高效漁業面積60萬畝,畜牧業規模養殖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農業招商規模以上項目投資額增長10%。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做優一批農產品品牌。新建國家、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60個,制(修)訂省地方標準280項。新增無公害農產品450個、綠色食品350個、有機食品100個。培育和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列入考核的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利稅、出口分別增長15%,帶動農戶或基地面積增長10%。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流通業,深入實施農產品出口振興計劃,全省農產品出口增長15%。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20個農業種質資源基因庫、20個重大農業科技綜合展示基地,培育12萬個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240萬農戶。(省農林廳、科技廳、外經貿廳、發展改革委、質監局、糧食局、海洋漁業局、供銷社、農科院)
初步統計夏糧種植面積3482.3萬畝,秋糧種植面積4396.9萬畝,其中水稻3393.8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70萬畝,高效漁業面積36萬畝,分別占年度計劃的70.8%和60%。畜禽規模養殖比重生豬達48%、肉禽72%、蛋禽68%、奶牛77%,分別比上年末提高3、3、2、2個百分點。農業招商引資規模以上項目投資額269.5億元,占年度計劃的55%。確定280個農業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新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40個,占年度計劃的66.7%。新增綠色食品209個、有機農產品52個,申報無公害農產品331個。列入考核的180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736億元、利稅44.3億元、利潤27.1億元、出口7.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0.2%、18.6%、25.1%和6.2%。農產品出口9.6億美元,增長29.1%。組織申報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項目,實施省農業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06項,投資2.2億元。加快建設農業種質資源基因庫、農業科技綜合展示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全面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已有5600名技術指導員到戶指導。
(3)深化農村改革。大力扶持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動農戶數增加10個百分點。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有效機制,積極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新增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00家。新增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200家。加強集體財務管理,力爭全省80%的鄉、村集體財務管理實現規范化、制度化。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省農林廳、財政廳、教育廳、發展改革委)
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910家,帶動農戶31萬戶。新增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0家,入股面積7.3萬畝,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106家,入股社員12萬人。全省75%以上的鄉村集體財務實現規范化、制度化管理,99%的村實現財務公開和民主理財。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實施洪澤湖區減輕農民負擔綜合改革。
(4)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圩區治理、山丘區水源工程和小型泵站改造工程。整體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實施面積4000萬畝。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投資2.46億元,扶持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60個。進一步提高丘陵山區開發水平,合理開發利用沿海灘涂資源,加快黃河故道農業資源開發,建設180萬畝設施配套的高標準農田,省級專項支持匡圍沿海灘涂5萬畝,新增省級統籌灘涂圍墾補充耕地指標1萬畝。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4%。(省農林廳、水利廳、農業資源開發局、農機局)
新建和改造灌溉站、排澇站1760座,圩口閘828座,山丘區新建和改造塘壩、大口井1958座,新增蓄水能力3373萬立方米,改造泵站593座。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2600萬畝,占年度計劃的65%。落實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投資2.46億元,72個產業化經營項目獲國家立項批復。省財政安排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金1.6億元、灘涂開發專項資金7250萬元、黃河故道農業資源開發資金7000萬元,新批建設91個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落實灘涂圍墾補充耕地指標1萬畝。全省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超過35%,三麥機收水平超過95%,分別比上年提高5個和1個百分點。
23. 加快實施農村新一輪五件實事。
(1)道路通達工程。新改建農村公路8000公里、大中橋梁1200座,建造小農橋5500座。(省交通廳、財政廳)
農村公路完成投資24.7億元,橋梁投資15.4億元,分別占年度計劃的56.3%和67.8%。省財政安排資金3.84億元,支持各地建設小農橋。
(2)教育培訓工程。培訓農村勞動力240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前培訓30萬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00萬人,農民創業培訓10萬人。建設中職實訓基地30個左右、示范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5所。(省農林廳、勞動保障廳、教育廳、財政廳、扶貧辦)
培訓農村勞動力170.2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前培訓19.77萬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45.2萬人,農民創業培訓5.23萬人,分別占年度計劃的65.9%、72.6%和52.3%。分別遴選30所中職實訓基地和示范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進行重點建設。
(3)農民健康工程。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切實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繼續對經濟困難的45個縣(市、區)給予專項補助,支持經濟薄弱地區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培訓農村衛生人員12800名。(省衛生廳、財政廳)
全省新農合參合人數4360萬人,參合率95%。省級補助資金1.53億元已撥付到46個縣(市、區),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項資金籌資標準由每人每年不低于6元提高到不低于8元,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進展率達51.25%。完成經濟薄弱地區鄉鎮衛生院扶持項目180個,培訓農村衛生人員9071名,分別占年度計劃的60%和70.87%。
(4)環境整治工程。完成縣鄉河道疏浚土方2億立方米,村莊河塘1.5億立方米。新建“一池三改”戶用沼氣工程8萬處、規模畜禽場沼氣治理工程800處、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20處。新增無害化衛生戶廁83萬座。編制三類村莊規劃1600個、村莊布局規劃20000個,對200個村莊進行環境綜合整治。(省水利廳、農林廳、衛生廳、建設廳、環保廳、財政廳)
疏??h鄉河道3039條,完成土方2.4億立方米;整治村莊河塘4.8萬個,完成土方2.1億立方米,均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新建“一池三改”沼氣工程4.25萬處,規模畜禽場沼氣治理工程71處,秸稈氣化工程1處,新增無害化衛生戶廁49.63萬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啟動,確定200個村莊進行環境整治試點。
(5)文化建設工程。繼續對經濟薄弱地區開展“送科普書籍、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平均每個鄉鎮送1萬元圖書,每個鄉鎮送4場戲,每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新建116個鄉鎮文化站,建成“農家書屋”3000個,出版“三農”圖書和電子音像產品各100種,新增農村有線電視用戶85萬戶。(省文化廳、新聞出版局、廣電局、財政廳)
向經濟薄弱地區鄉村送電影6.7萬場,送戲1468場,圖書招標工作已經完成。116個鄉鎮文化站在建50個,竣工9個。新建農家書屋1610個,出版“三農”圖書和電子音像產品各52種。新增農村有線電視用戶53.93萬戶,占年度計劃的63.45%。
24. 繼續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45萬人,其中蘇南新增吸納蘇北勞動力10萬人,蘇北對口掛鉤交流4.5萬人。鼓勵支持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省勞動保障廳、農林廳、扶貧辦、教育廳、財政廳)
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4.5萬人,占年度計劃的54.44%,其中蘇南新增吸納蘇北勞動力5.49萬人,蘇北對口掛鉤交流3.05萬人,分別占年度計劃的54.9%和67.8%。
25. 推動脫貧攻堅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深入實施“千村萬戶幫扶”工程,對人均2500元以下的農村貧困戶全面建檔立卡,實行動態監測。大力實施脫貧攻堅農業產業化項目,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脫貧。積極推進村企掛鉤工程,加快經濟薄弱村脫貧致富步伐。(省扶貧辦、農林廳、經貿委、財政廳、科技廳、鄉鎮企業局、民政廳、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省、市、縣三級共選派1438名工作隊員赴村進行定點幫扶,落實幫扶項目資金1.57億元。已有農村貧困戶135萬戶、375萬人建檔立卡,占年度計劃的80%。對374個貧困村實施整體推進項目扶貧工程,計劃投入1.5億元支持產業化扶貧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1116家工商企業與1011個經濟薄弱村結對幫扶,實現村企掛鉤全覆蓋。
26. 提高城市發展水平。修編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完善相關區域性規劃。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創新城市管理體制,推進數字化城市管理,實現70%的省轄市建成數字化城管平臺、40%的縣和縣級市完成建設方案。(省建設廳、發展改革委)
《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修編前期工作全面展開?!督K省沿江風光帶規劃》、《江蘇省沿海城鎮帶規劃》等區域性規劃已經完成。《江蘇省城鄉規劃條例》完成起草工作。9個省轄市完成數字化城管系統建設方案并通過論證,其中南京、揚州、鹽城3市已投入使用。
27. 在更高層次上推進區域共同發展。認真貫徹國家關于推進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編制并實施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充分發揮蘇北后發優勢,努力實現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并進,繼續推進“四項轉移”和南北共建開發區,培育區域支柱產業,加快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建設,加大新一輪沿海開發力度。集中力量幫助宿遷實現更大突破,推進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重點支持連云港實現更大發展,加快淮安蘇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發揮鹽城在沿海開發中的重要作用。(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外經貿廳、財政廳、交通廳、水利廳、科技廳)
完成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初稿。省有關部門計劃支持蘇北發展項目超過200個,專項資金達413.28億元。批準設立昆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沭陽工業園、常熟東南經濟開發區泗洪工業園和吳江經濟開發區泗陽工業園3個共建園區。舉辦蘇州宿遷南北掛鉤投資洽談會,簽約項目25個,總投資99億元。《關于實施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戰略若干意見》已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原則通過。制定連云港發展規劃,落實一批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和重大產業項目。完善淮安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淮安機場項目建議書已上報國務院審批。開展灌河綜合開發專題研究,加快鹽城沿海開發進程。蘇中、蘇北工業增加值增幅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和3.6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增幅高3.5和6.9個百分點。
(四)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省份。
28. 加大節能減排攻堅力度。提高建設項目節能環保準入門檻和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嚴格控制新上高能耗項目。切實抓好冶金、化工、建材、電力、紡織五個重點行業和“國家千家”、“省級百家”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實施電力節能調度,推進19萬千瓦“能效電廠”建設。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深入開展八大高耗水行業節水行動,萬元GDP耗水量比上年下降4%。堅決淘汰污染嚴重的項目和企業,提前一年完成關閉“小化工”的三年計劃。關停小火電機組150萬千瓦以上。深入開展節能減排科技支撐行動,加快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工程,在重點耗能行業、企業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積極發展環保產業,推行清潔生產,擴大循環經濟試點。整體推進建筑節能、交通節能和政府機關等公共機構節能。推廣應用節能減排先進管理模式,完善和落實相關計量、考核、統計體系。全面落實新的環境價格政策,擴大排污權交易試點范圍。(省經貿委、環保廳、水利廳、發展改革委、建設廳、交通廳、科技廳、質監局、安監局、省級機關事務管理局、統計局、物價局、電力公司)
組織起草《江蘇省節約能源條例》。進一步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評估制度,全面推進500家重點耗能企業能源審計工作。啟動實施100項年節能1萬噸標準煤以上國家重點節能改造項目,預計可節約標準煤280萬噸。高效大機組替代發電70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35萬噸。169個“能效電廠”項目已完成104個。開展八大高耗水行業節水行動,確定行動企業753家。關閉“小化工”生產企業726家,關停小火電機組179.49萬千瓦,均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實施COD、SO2減排項目1508項,推進新一輪清潔生產審核,公布第四批191家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企業名單。啟動第二批省級循環經濟試點。編制交通節能減排中長期規劃,新增2200輛環保型公交車,完成3000輛出租車“油改氣”工作。深入推進節能減排科技支撐行動,組織企業申報國家節能技術改造財政資金獎勵項目,抓緊實施一批省級節能減排科技創新項目。對168棟省級機關辦公建筑進行能耗公示,20棟進行能源審計。制定太湖流域排放指標有償使用收費標準,在太湖流域試行建立排放指標一級市場。
29. 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1)扎實推進長江、淮河等重點流域和南水北調沿線、沿海開發地區水污染防治工作。把太湖水環境治理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據國家太湖治理總體方案,組織編制完成江蘇省實施方案暨治理專項規劃,確定太湖治理工程投資方案和分年度實施計劃。今年省財政投入治理太湖資金20億元以上,太湖流域各市、縣新增財力的10%到20%專項用于太湖治理,突出抓好走馬塘調水引流、入湖河流綜合整治、環太湖生態清淤和環境修復等工程,抓緊做好新溝河前期工作,所有建制鎮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加強飲用水源地管理和保護,抓緊備用水源和應急水源建設,推進城鄉區域集中供水。加快南水北調東線治污項目建設,進一步提高運行效果。(省環保廳、水利廳、建設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交通廳、科技廳)
做好長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規劃修編工作,繼續對主要入江支流水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制定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實施計劃,近期將報省政府批準。《江蘇省太湖治理實施方案暨專項規劃》已形成基本框架,省財政安排太湖治理一期項目專項資金24.23億元,目前已落實10.46億元。抓緊推進走馬塘、新溝河和新孟河工程前期工作,組織編制竺山湖生態清淤方案。太湖流域44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實施除磷脫氮改造工程,30個建制鎮正在建設污水處理廠,66個城鎮污水處理項目開工建設。組織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內污染源專項整治工作,無錫市長江引水一期、蘇州西塘河應急取水工程投入運行,蘇中、蘇北地區區域供水工程進展順利。
(2)積極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嚴格控制農村面源污染,推進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和改廁工作。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100萬噸,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提高城市揚塵管理水平。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進一步推進生態修復,開展新一輪限制開山采石工作,全面完成劃定禁采區內采石企業的關閉任務。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湖泊管理、濕地和自然保護區建設,依法打擊在長江、河湖非法采砂活動。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繼續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新增2—3個省級園林城市。(省環保廳、建設廳、農林廳、水利廳、衛生廳、國土資源廳、科技廳、海洋漁業局、氣象局)
組織開展農業污染源普查質量核查,啟動實施太湖水污染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開工建設城鎮污水處理項目90個,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60萬噸。新建2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實施15個垃圾處理項目?!督K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已編制完成。組織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專題調研,省級園林城市創建工作有序推進。
(3)繼續實施綠色江蘇林業行動,完成造林總面積150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增加1個百分點。(省林業局)
完成造林138萬畝,占年度計劃的92%。森林覆蓋率需到年底統計。
30. 提高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繼續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從嚴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積極推進節約集約用地,調整和優化用地結構,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產業發展用地,提高城鄉土地利用效率。嚴格執行工業和經營性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以及土地信息公開制度,切實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保護耕地的責任,完善土地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現機制和土地執法獎懲機制,嚴肅查處各類土地違法行為。(省國土資源廳、監察廳、發展改革委)
全省土地供應總量11.29萬畝,同比下降42.7%。積極調整用地計劃分配導向,進一步完善點供政策,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用地。全省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收入占出讓總收入的92.8%,同比提高54.3個百分點。廣泛開展衛星圖片執法檢查,認真落實動態巡查制度,共發現土地違法案件1624件,立案865件,收回土地面積3700畝,27人受到黨(政)紀處分。
(五)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
31.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1)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大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度,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外部董事制度建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繼續推動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優勢企業和企業的主營業務集聚,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省國資委、發展改革委、經貿委)
推動成立蘇鹽連鎖銷售公司,支持弘業股份實現定向增發再融資。推進兩家省屬企業建立外部董事制度,指導鹽業集團、舜天集團優化監事會結構。在交通控股公司、絲綢集團、灘涂公司等企業進行資金集中管理試點,完成對省屬企業2007年經營業績考核工作。規范省屬企業對外擔保行為,健全國有資產交易動態監測機制。
(2)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平等保護物權,進一步增強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活力,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向科技型、外向型、規模型轉變。引導100家產業集群做大規模、提高水平,重點培育和扶持100家高成長性企業和科技創新企業,加快民營百強企業發展步伐。全省擔保機構注冊資本、擔??傤~分別比上年增長20%。(省經貿委、中小企業局、工商局、科技廳)
全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325億元,同比增長15.2%,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46.1%。私營企業進出口增長4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6個百分點。新增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39.03萬戶,新增注冊資本金1424.1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9%和12.3%。認真做好科技型和高成長性民營企業推薦工作,指導編制溧陽輸變電、江陰精紡呢絨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加強擔保機構基礎管理、信用評級、制度建設等工作,推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服務體系建設。
(3)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按照中央統一部署,適時推進我省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工作。繼續深化鄉鎮機構改革,上半年完成23個縣(市、區)擴大試點工作,下半年在全省全面推開。做好文化、衛生體制改革相關工作。加強省屬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分類管理,研究省屬行政管理類和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意見。(省編辦)
組織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調研,做好相關前期準備工作。23個擴大試點縣(市、區)鄉鎮機構改革完成階段性任務。組織召開事業機構編制專項工作座談會,初步制定《省直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模擬分類參考標準》。
(4)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調整全省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支出保障標準,加大對經濟薄弱地區轉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進一步理順預算外資金管理和分配關系,建立分資金與建機制相結合的專項資金管理制度。重視引進國內外金融機構落戶江蘇。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加強和改進農村金融服務。積極穩妥開展農村小額貸款組織試點。繼續做好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擴大高效農業保險試點。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建設,新增上市公司30家,增加企業債券和短期融資券發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做強做大,支持華泰證券盡快上市。支持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和發展。(省財政廳、金融辦、人行南京分行、江蘇銀監局、江蘇保監局、江蘇證監局、發展改革委)
做好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相關工作,研究制定總分機構納稅辦法。財政體制調整方案已上報省委、省政府。2家外資銀行支行開業,1家外資銀行支行獲準籌建。招商銀行南通分行、寧波銀行南京分行開業。射陽農村商業銀行、宜興村鎮銀行獲準組(籌)建。新批15個縣(市、區)開展農村小額貸款組織試點,丹陽、興化等地農村小額貸款公司開始籌建。研究制定新一輪農業保險試點政策,進一步擴大高效農業保險試點范圍。新增境內上市公司6家,直接融資20.6億元。支持江蘇銀行、南京銀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南京銀行上海分行正式開業。研究制定全省農村信用社改革方案,加快推進蘇南農村商業銀行參股蘇中、蘇北農村信用社。
32. 深入推進“誠信江蘇”建設,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貫徹落實企業和個人信用征信管理辦法,研究制定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組織實施信用信息系統建設總體方案,切實推進“一網三庫”建設。成立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實現15個省級部門信用數據歸集和2個試點市信用數據聯通。加強征信市場規范管理,促進信用機構發展。啟動全省人口信息基礎資源庫建設工作。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檔案,開展農戶信用評價試點工作。(省經貿委、信用辦、財政廳、國稅局、地稅局、公安廳、工商局、質監局、人行南京分行)
制定實施《江蘇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組建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江蘇省企業信用基礎數據庫和服務平臺(省級系統)項目建議書》已上報省政府。起草信用服務機構備案管理和企業信用信息歸集辦法,8個省級部門信用信息正常歸集并實現系統移交。支持南京、蘇州市開展個人征信服務,啟動全省人口信息資源庫建設。建立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協調聯動機制和非銀行信用信息采集長效機制,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利用農戶信用檔案開展信用評價。
33. 加快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
(1)利用外資實行招商選資與招才引智緊密結合。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推行產業鏈招商,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節能環保產業和研發環節,更多地投向蘇中、蘇北地區。積極引導和規范外資并購,引進戰略投資者參與企業改組改造。更加重視引進高素質人才、先進技術和現代管理經驗,組織實施200個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項目。加強與跨國公司的研發合作,促進外資企業創新活動本土化。(省外經貿廳、發展改革委、人事廳、國資委、經貿委)
實際利用外資152.9億美元,同比增長21.4%。制造業實際到帳外資104.7億美元,增長14.5%;服務業實際到帳外資39.1億美元,增長31.3%。蘇中、蘇北地區實際利用外資分別增長33.8%和40.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4和19個百分點。新增9000萬美元以上項目95個,增長37.7%。新增外資并購項目46個,協議外資2.2億美元。
(2)對外貿易實行穩步發展與優化結構緊密結合。加強出口基地建設,提高自主品牌產品、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鼓勵進口先進技術裝備和短缺能源資源性產品。提升一般貿易發展質量,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擴大服務外包出口。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有效防范國際經濟風險。(省外經貿廳、國稅局、經貿委、南京海關、江蘇檢驗檢疫局)
批準建立啟東電動工具、興化不銹鋼特鋼制品、吳江通信光纜省級出口基地。一般貿易進出口652.1億美元,同比增長34.4%,其中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分別出口172.49億美元和47.55億美元,增長52.6%和107.2%。服務貿易進出口47.86億美元,增長41.5%,其中出口14.76億美元,增長36%。服務外包合同協議金額4.4億美元,增長160%。完善江蘇省出口美國、歐盟主要產品監控預警平臺,及時發布相關預警信息。
(3)“走出去”實行企業主動與政府推動緊密結合。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和省外設立生產基地、資源基地、營銷網絡和研發機構,大力推動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尼日利亞萊基自由貿易區和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招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扶持協調服務機制,提高“走出去”的組織化程度。境外中方協議投資額增長25%,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設計咨詢完成營業額增長10%。(省外經貿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國稅局)
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尼日利亞萊基自由貿易區和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其中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已有6個項目正式簽約。核準境外投資項目122個,同比增長8.9%;中方協議投資4億美元,增長64.8%;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設計咨詢完成合同額和營業額達28.99億美元和21.04億美元,分別增長27.2%和9%。
(4)開發區建設實行集約發展與功能疊加緊密結合。積極推進各類開發區功能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體制創新,全面提升開發區產出效能和整體發展水平。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園區和特殊功能區域,繼續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省外經貿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科技廳、建設廳、國土資源廳、環保廳、南京海關)
全省開發區完成業務總收入2.67萬億元,同比增長32.6%;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61.8億元,增長36.8%,高于全省增幅7.3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113.6億美元,增長32%,高于全省增幅10.6個百分點。修訂完善《江蘇省國家級、省級經濟開發區建設發展評價辦法(試行)》,規劃建設無錫宜興環保產業設計園、常州金壇光伏產業園等一批特色產業園區。蘇州工業園、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通過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驗收。
(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34.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完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努力縮小義務教育階段城鄉、區域和校際之間辦學條件差距,繼續推進“千校萬師”支持農村教育工程。鞏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成果,重視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加強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繼續支持國家“985工程”、“211工程”大學建設,啟動15所省屬重點高校建設工作。逐步提升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層次,重點辦好國家和省級示范性高、中等職業院校以及省重點技師學院,新培養技師、高級技師2萬人。鼓勵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省教育廳、財政廳、勞動保障廳、發展改革委、人事廳)
全面實施“千校萬師”支持農村教育工程,2000多名教師赴對口學校長短期支教。安排普通高中招生51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50.6萬人。實施“農村合格幼兒園”建設工程,扶持蘇北蘇中地區改造1000所公辦幼兒園,創建500所省優質幼兒園。3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區)基本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啟動“211工程”三期建設,支持13所省屬重點高校、80個省重點學科建設。推薦2所學校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確定8所學校為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重點建設25所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新培養技師、高級技師10216人,占年度計劃的51.1%。依法建立民辦高校督導工作制度,健全鼓勵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的工作機制。
35. 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加快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格局。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力量依法興辦醫療服務機構。探索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努力滿足群眾基本用藥需求。加強農村藥品供應網和群眾監督網建設,“兩網”建設示范縣創建率達50%。堅持中西醫并重,扶持中醫藥發展。推進平安醫院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省衛生廳、食品藥品監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公安廳、質監局)
全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率達95%。積極推進28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運行機制改革試點,社區門診均次費用比三級醫院低40%以上。研究制定公立醫院實施管辦分開的意見,加快推進省人民醫院與南通瑞慈醫院的合作。已建民辦醫療機構近5600所,占全省醫療機構總數1/4以上。浦口、溧水等48個縣(市、區)已制定農村藥品“兩網”建設示范縣創建方案。啟動實施醫療責任保險和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處機制試點,全省參加醫療責任保險的醫療機構超過2000家,建立醫患糾紛人民調解組織近40個。組織開展春夏季愛國衛生運動,切實做好環境清理和衛生消殺工作。
36. 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建成200個農村計劃生育服務機構(世代服務中心),在1/3的縣全面實施“新農村新家庭”計劃。(省人口計生委、財政廳)
計劃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133個農村計劃生育服務機構(世代服務中心)已實施基礎設施改造,目前正在進行設備配置?!靶罗r村新家庭”計劃穩步實施。
37. 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參加北京奧運會人數、項目、獲得金牌數全面超歷史,國內年度最高水平比賽成績位居全國前列。在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3萬個健身點,在城鎮社區建設3000個健身路徑(點),100%農村鄉鎮和城市街道建成體育活動中心。40個縣(市、區)基本建成公共體育設施“新四個一”工程。(省體育局)
認真做好北京奧運會參賽備戰工作,成功組織奧運火炬在我省傳遞活動。在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3萬個健身點、城鎮社區建設3000個健身路徑(點),以及在284個社區、61個鄉鎮建設體育健身中心等項目正在進行器材招標。核撥補助資金5370萬元,扶持縣級公共體育設施“新四個一”工程建設。
(七)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38. 組織開展重大文化活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開展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創作一批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和美術作品,舉辦重大文化成果展。辦好第31屆世界戲劇節等重大文化活動,組織20臺以上五大洲及國內優秀劇目來江蘇演出。加快推進省級博物館、文化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開放,繼續開展“和諧文化基層行”送文化下基層演出活動。組織開展“江蘇農民讀書節”和“好書進萬家”有獎閱讀活動,出版思想政治、文化道德建設方面的優秀出版物不少于100種。(省文化廳、廣電局、新聞出版局、教育廳)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全面開展,第31屆世界戲劇節等重大文化活動抓緊籌備。南京博物館、南京圖書館和江蘇省美術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全省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達174家。舉辦26場“和諧文化基層行”活動,占年度計劃的86.7%?!敖K農民讀書節”和“好書進萬家”有獎閱讀活動全面推開,出版思想政治、文化道德建設方面的優秀出版物62種。
39. 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江蘇省美術館新館主體工程,加快實施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做好江蘇大劇院項目前期工作,推進江蘇廣電中心、石湫影視創意園、新華日報報業集團河西新聞中心等文化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性文化站、數字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省發展改革委、文化廳、財政廳、廣電局、新聞出版局、廣電總臺、新華日報報業集團)
江蘇省美術館新館建設進展順利,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比選規劃設計方案,江蘇大劇院項目正在選址,江蘇廣電中心建設進入設備調試階段,石湫影視創意園項目開始征地拆遷,新華日報報業集團河西新聞中心建設前期工作已經展開。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鄉村基層服務點建設,集中采購200臺數字放映機配送經濟薄弱地區。
40. 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做好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藝演出等優勢產業為重點,扶持發展80個左右文化產業項目。完成全省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工作,加快有線、無線傳輸網數字化建設。積極推進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動漫基地建設,建設一批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示范園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支持文化企業集團做強做優。加強網絡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全面啟動建設“江蘇省互聯網實時監管系統”,依法打擊網絡淫穢色情、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第二階段各項工作任務,做好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設工作。(省文化廳、廣電局、新聞出版局、發展改革委、公安廳、文物局)
做好省文化產業引導資金項目申報、評審工作,推薦4家企業申報第三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等8家企業被評為第二批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加快建設有線、無線數字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蘇州已完成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體制改革正式啟動,江蘇新華發行集團股改上市工作有序進行。南京、蘇州、無錫、常州4個國家級動畫產業基地申報立項電視動畫片45部,5部獲準發行。加強網吧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管理,啟用互聯網文化單位網上備案系統。江蘇省互聯網實時監管系統建設完成招標工作,江蘇省信息網絡視聽節目監管中心正在籌建。對涉嫌傳播淫穢色情、侵權盜版等視聽節目網站進行清理,查處違法網站74家。穩步推進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12個省轄市公布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0%的縣(市)和39%的市轄區建立名錄體系。
(八)更加重視改善民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
41. 切實辦好改善民生的十件實事。
(1)切實幫助困難群眾就業。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由政府實行保底就業,保持零就業家庭當年動態清零。確保城鎮規劃區內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享受城鎮失業人員同等就業扶持政策。新增城鎮就業85萬人以上,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5萬人,轄區內登記失業的被征地農民就業率達到60%,確保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85萬人。(省勞動保障廳)
新增城鎮就業54.77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7.19萬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3萬人,保持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轄區內登記失業的被征地農民就業率達到69%,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1020.5萬人,均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2)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城鄉義務教育全部免費提供教科書。按寄宿生10%的比例、小學生每生每年5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750元的標準,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補助生活費。按在校生10%比例、每年生均1000元標準發放普通高中學生助學金,按每生每年1500元標準為中等職業學校一二年級全部在校生發放助學金,按在校大學生20%的比例發放獎學金和助學金,實現國家助學貸款應貸盡貸,確保所有考上大學的學生不因貧失學。(省教育廳、財政廳、新聞出版局、人行南京分行)
向全省城鄉義務教育階段722萬名學生免費提供春季學期教科書。認真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發放高校國家助學貸款3500萬元,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4.1億元額度已下達各高校和市、縣教育部門。
(3)提高各級各類學校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準。小學和初中分別提高到300元、500元,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適當提高,普通高校在上年基礎上增加600元。增加對蘇北、蘇中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學生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全部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支持高?;鈧鶆铡#ㄊ〗逃龔d、財政廳)
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普通高校生均公用經費預算已經落實。啟動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校舍建設”工程。撥付省財政化解義務教育債務經費11億元,44個縣(市、區)如期完成化債任務。省屬高校債務化解補助方案初步形成。
(4)完善城鄉醫療保險制度。繼續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進一步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有效解決困難企業職工和困難群眾基本醫療保障問題,完善大學生醫保政策,確保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530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90%,農民工參加醫療、工傷保險人數分別達到370萬人、380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95%以上,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100元,其中政府補助80元,同時提高困難地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助水平。(省勞動保障廳、衛生廳、財政廳、教育廳、民政廳)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538.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2.3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96%,均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農民工參加醫療、工傷保險人數達337.7萬人和365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55.7萬人、55.2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95%,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100元,均達到年度目標要求。省財政加大對經濟薄弱地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力度,補助數額由上年的1億元增加到1.5億元。
(5)加強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省財政投入2.75億元,扶持建設300個鄉鎮衛生院、3000個村衛生室,完成20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設備裝備和8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礎設施改造。鼓勵城市醫療衛生人員和醫學類高校畢業生到經濟薄弱地區鄉鎮衛生院工作,省財政發放補貼。(省衛生廳、財政廳、教育廳)
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2.85億元支持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目前已建成鄉鎮衛生院20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5個。20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設備裝備正在采購。著手開展醫學類相關人員到經濟薄弱地區鄉鎮衛生院的公開招募工作。
(6)提高養老保障水平。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扎實推進做實個人賬戶試點,認真做好農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省內跨地區轉移接續工作,確保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250萬人,其中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00萬人。擴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蘇南有條件的地方全面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各市、縣全面啟動建設示范性養老機構,加快建設一批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康復院等養老服務設施,60%的縣(市、區)建立一所示范性養老機構。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65%,集中供養標準每人每年不低于2400元,分散供養標準每人每年不低于1800元。(省勞動保障廳、民政廳、財政廳)
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月增加養老金117元。制定上報做實養老保險個人帳戶試點方案,全面落實農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省內跨地區轉移接續的相關政策,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252萬人,其中農民工參保人數315.7萬人,均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48個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參保農民達213.1萬人。研究制定示范性養老機構評估標準和實施方案,繼續實施農村五保戶“關愛工程”,第一批6778萬元補助資金撥付到位。建立農村五保戶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蘇南、蘇中、蘇北原則上分別按不低于當地上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45%和50%確定供養標準。
(7)落實城鄉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健全“低?!睒藴试鲩L機制,蘇南、蘇中、蘇北城市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330元、270元、200元以上,農村分別達到210元、140元、110元以上。對家庭人均收入高于當地低保標準、但低于低保標準2倍范圍內的生活困難人群,以及因大重病或遭遇突發災害導致基本生活困難的家庭,由政府實施臨時生活救助。(省民政廳、財政廳)
蘇州、無錫、常州、揚州、南通、泰州、淮安7市提高了低保標準,其他市已出臺提標文件。全面落實困難家庭臨時生活救助制度,對低保對象以外的無固定收入重殘人員,參照當地低保標準給予生活救助,對低保對象以內的重殘人員按照低保標準的110%—120%發放低保金。全省共援助臨時困難對象24.66萬人次,支出援助金額4046萬元。
(8)切實加強住房保障。全省新增廉租住房1.2萬套,新增經濟適用房4萬套以上,進一步穩定價格,明確政策,努力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經濟適用房,新就業人員租得起房。(省建設廳、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民政廳、物價局)
修訂《江蘇省廉租住房保障辦法》和《江蘇省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全省新增廉租住房1018套,面積5.1萬平方米。新增經濟適用住房1.89萬套,面積156萬平方米。
(9)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省財政安排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資金6.62億元,完成350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省水利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建設廳、衛生廳)
安排省財政專項資金6.62億元,完成350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工程可研報告和初步設計,部分項目開工建設。
(10)進一步解決方便群眾出行的問題。堅持公交優先,建設以大運量公交方式為主體、覆蓋城鄉的公共交通系統,新增公交車輛3000輛。實施農村客運班車通達工程,建設農村客運站130個、候車亭2000個。(省建設廳、交通廳)
開展城市公交線網優化課題研究,南京、蘇州、常州等7市與昆山等10縣(市)初步構建城鄉一體公交網絡。新增公交車輛3500輛,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編制完成農村客運站建設計劃,大部分項目已開工建設。農村客運候車亭建設正抓緊推進。
(九)切實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42. 深入推進法治江蘇建設。加強法制宣傳工作,建立考核評估體系。堅持和完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健全村務公開、廠務公開制度,加強城鄉社區建設。推行企業工資協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完善大信訪機制,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重視社會組織建設。 (省司法廳、監察廳、民政廳、勞動保障廳、信訪局)
制定下發《江蘇省法制宣傳教育第五個五年規劃實施情況考核驗收辦法》。完成第八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健全村務民主、村務公開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制定《江蘇省城鄉和諧社區建設評價總則》。開展春季工資協商要約行動和“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年”活動,各級勞動保障部門為44.38萬名勞動者追發工資等待遇3.65億元,督促用人單位補繳社會保險費1.45億元。省信訪局受理群眾來信來訪15142件次,其中來信10109件,接待來省上訪群眾890批、5033人次。排查各類信訪矛盾7316件,成功化解6321件。
43. 深入推進平安江蘇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大調解機制、大防控體系和基層基礎建設,探索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依法防范和打擊違法犯罪,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確保江蘇打擊犯罪工作績效和現行命案破案率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進一步提高群眾安全感和社會和諧度。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加強城市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做好災害救助和防災減災工作。(省公安廳、司法廳、民政廳、氣象局)
全省各類調解組織共受理調處矛盾糾紛159291件,調處成功148650件,成功率達93.32%。始終保持對嚴重刑事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八類主要刑事案件破案率達89.2%,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救助城市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20910人次?;謴椭亟ㄒ蛴暄┍鶅鰹暮Φ顾穹?761間,修繕損壞房屋1.5萬余間。
44. 強化安全生產監管。繼續實行最嚴格的安全生產監管制度,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確保不突破國務院安委會下達的安全控制考核指標,全省道路交通事故萬車死亡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鞏固提高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成果,深入開展放心消費創建活動。(省安監局、公安廳、質監局、食品藥品監管局、工商局)
全省共發生各類事故12261起、死亡2699人,同比分別下降15.8%和13.7%。其中一次死亡3人以上較大事故35起、死亡141人,分別下降10.3%和21.2%;道路交通事故7858起、死亡2439人,分別下降15.1%和13.3%。深入推進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組織開展基層藥品醫療器械質量和藥品廣告大檢查。扎實推進放心消費創建活動,創建工作“由點到線向面”拓展。
45. 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基本完成街道、社區、鄉村和各類企事業單位的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實現應急預案全覆蓋。基本建成省級應急平臺,實現與國務院應急平臺的互聯互通。(省政府辦公廳、應急辦)
制訂各級各類應急預案12萬多件,市、縣分別平均制訂應急預案27件和18件,鄉鎮(街道)、村(社區)應急預案制訂率分別達79.34%和28.28%,煤礦、非煤礦山、?;芬约盁熁ū裆a經營單位應急預案制訂率達100%,所有高校、中學都已制訂應急預案。啟動省級應急平臺建設,組織編制江蘇省應急平臺總體設計方案和可研報告,完成有關功能需求、技術方案確認和招標文件編制等工作。
46. 進一步做好“保供、穩價”工作。堅持實行“米袋子”、“菜籃子”責任制,認真落實“保供、穩價”的各項措施,建立健全儲備體系,切實保障糧食、肉類、食用油等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市場供給。進一步健全價格監測、預警和應急機制,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價格秩序,依法打擊各種價格違法違規行為,遏制物價過快上漲。繼續完善價格補貼辦法,做好低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編制的有關工作,及時足額發放物價補貼,增加對生活困難群眾和高校學生食堂的補貼,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物價局、糧食局、財政廳、民政廳、勞動保障廳、江蘇調查總隊)
落實省市兩級豬肉儲備制度,加強糧油等重要物資供應。出臺《江蘇省價格監測預警管理辦法》,適時啟動煤炭價格臨時干預措施,有效控制價格大幅波動。編制低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啟動價格上漲動態補貼機制,對城鄉低保對象按季度發放一次性物價補貼。
(十)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大力推進政府管理創新。
47.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出臺《促進全省行業協會改革和發展的意見》,制定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研究提出社會事業體制改革指導意見,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為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出臺《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切實加強行政機關效能建設的意見》。繼續完善提高蘇南四市電子監察系統,選擇其他省轄市開展電子監察系統建設。(省發展改革委、監察廳、編辦、民政廳)
抓緊起草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和社會事業體制改革指導意見,《關于促進全省行業協會改革和發展的意見》已上報省政府審批。完成《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切實加強行政機關效能建設的意見》起草工作,出臺《江蘇省電子監察系統指導意見》,揚州、南通、徐州、淮安等市已著手電子監察系統建設。
48. 推進政務公開和電子政務。認真組織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抓緊編制、修訂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和公開目錄,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制及制度規范,積極推行公共企事業單位辦事公開,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全省電子政務發展規劃,制定省級電子政務網絡資源整合管理暫行規定和全省電子政務網絡地址分配方案。開展縣域電子政務網絡資源整合試點。加快政府網站和基礎數據庫建設,50%以上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在線辦理。(省監察廳、信息產業廳)
加強對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情況的督查,指導和督促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編制完善政府信息公開《目錄》和《指南》。全面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出臺專門意見并作出具體部署。指導蘇州市加強電子政務框架體系建設,泰州市建設公共服務和管理信息平臺。研究制定《省級電子政務網絡資源整合管理暫行規定》,選擇吳江、儀征、贛榆3縣(市)開展縣域電子政務網絡資源整合試點。加快地方政府網站建設,行政審批事項實現在線辦理的軟件正在開發。
49. 堅持依法行政。制定江蘇省依法行政考核辦法,全面開展創建依法行政示范點活動。出臺《江蘇省規范性文件制定和備案規定》和《江蘇省行政復議聽證辦法》,選擇一些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法規規章草案面向社會公開聽證。對省級行政審批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和核對,進一步完善全省行政審批項目數據庫。深化預算執行審計,加強重大投資項目審計,認真搞好企業審計,繼續推進經濟責任審計,其中領導干部任中經濟責任審計比例達到30%。(省監察廳、審計廳、法制辦)
完成依法行政考核辦法和具體細則起草工作,做好創建依法行政示范點活動的各項準備。起草《江蘇省規范性文件制定和備案規定》和《江蘇省行政復議聽證辦法》,籌備《江蘇省失業保險規定(草案)》立法聽證會。制定行政審批項目清理工作方案,進一步完善行政審批項目數據庫。安排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1168個,其中任中審計項目370個,占項目總數的31.68%。
50. 加強政風廉政建設。推進節約型政府建設,反對鋪張浪費。嚴格執行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切實加強公車使用管理。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嚴格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決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依法嚴懲腐敗分子。切實加強對公務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省監察廳、省級機關事務管理局、人事廳)
出臺《省級機關老舊車輛處置管理暫行辦法》,推行公務用車實名制管理。部署開展黨政機關違規修建樓堂館所、“小靈通”捆綁辦公電話等專項治理工作。繼續辦好政風熱線,認真處理群眾投訴,堅決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起草《關于啟動和實施公務員培訓工程的意見》,舉辦多期公務員培訓班,加強對公務員的教育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