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江蘇省民航“十一五”
至2020年發展規劃的通知
蘇政辦發〔2008〕40號 2008年6月1日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省發展改革委和省交通廳制定的《江蘇省民航“十一五”至2020年發展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江蘇省民航“十一五”至2020年發展規劃
(省發展改革委 省交通廳 二〇〇八年五月)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民航業得到較快發展,目前已經初具規模。民航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航空公司從無到有,不斷壯大,航空運輸業務量增長迅速。民航事業的發展,完善了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改善了投資環境,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構筑了通向世界的“空中橋梁”,為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服務。但是,相對于我省快速增長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以及與周邊兄弟省市的民航業發展相比,我省民航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與經濟大省的地位還很不相稱,存在航空運輸量偏低、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基地航空公司規模不大、民航資源緊缺、機場競爭力不強、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省實現“兩個率先”戰略目標的重要時期,“十一五”尤為關鍵。我省經濟社會已邁入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互動并進的新階段,必將對民航運輸產生巨大的需求。因此,編制我省民航發展規劃,合理規劃我省機場布局,加強機場建設,完善機場體系,整合民航資源,對促進我省航空運輸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優化和完善我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適應我省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本規劃以《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江蘇省“十一五”綜合交通發展規劃》為編制依據,充分吸收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綜合交通發展規劃研究》、《中國長三角地區民航基礎設施發展研究》等相關成果,并與《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民航華東地區“十一五”發展規劃和2020年發展綱要》、《江蘇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進行了銜接。
本規劃以2005年為規劃基準年,2010年、2020年為規劃目標年,重點明確我省機場發展目標、布局、功能定位以及建設任務,是我省民航“十一五”至2020年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一、江蘇省民航發展現狀
(一)主要成就
1. 民航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十五”期間,通過實施無錫碩放機場改擴建,對其他機場進行相應的改造,以及提高空管系統保障能力,在民航市場需求快速擴展的情況下,機場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民航運輸業得到了較快發展。截至2007年,江蘇省共有7個民航機場,其中3個為民用機場,4個為軍民合用機場。
表1 江蘇省民航機場基本情況
機場名稱 |
機場 性質 |
飛行區 等 級 |
跑道尺寸 (米) |
航站樓面積 (平方米) |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 |
民用 |
4E |
3600*45 |
132000 |
徐州觀音機場 |
4D |
3400*45 |
22761 | |
南通興東機場 |
4C |
2400*45 |
5631 | |
連云港白塔埠機場 |
軍民 合用 |
4D |
2500*50 |
5500 |
常州奔牛機場 |
4D |
2800*50 |
5800 | |
鹽城南洋機場 |
4C |
2200*45 |
5627 | |
無錫碩放機場 |
4D |
3200*50 |
52000 |
2. 民航運輸業務量增長迅速。“十五”期間,江蘇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和起降架次年均分別增長18.3%、19.8%和11.3%,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江蘇省民航實現旅客吞吐量107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1.1萬噸,起降架次11.3萬架次,分別比上年增長30.3%、21.0%和28.9%。
表2 2000年—2007年江蘇省民航運輸業務量增長情況
2000年 |
2005年 |
“十五”期 年均增長 |
2007年 |
“十一五”前 兩年年均增長 | |
旅客吞吐量 (萬人次) |
291.2 |
676.1 |
18.3% |
1076 |
26.2% |
貨郵吞吐量 (萬噸) |
6.4 |
15.8 |
19.8% |
21.1 |
15.6% |
起降架次 (架次) |
42797 |
73037 |
11.3% |
112798 |
24.3% |
3. 運輸能力有所提高。“十五”期間江蘇省民航運輸在綜合運輸體系中所占比重穩步上升,其中旅客周轉量的份額由1.9%上升到2.2%。江蘇省民航貨運發展更加迅速,“十五”期間全省民航貨郵運輸量增速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倍。2007年民航旅客周轉量為44.8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23.5%,占全省旅客周轉量的2.8%;民航貨郵周轉量為0.7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1.3%。到2007年末,江蘇省內有東航江蘇公司、深航無錫公司、中國郵政航空公司三家基地航空公司,擁有37架運輸飛機。7個機場共開通航線191條,每周飛行2200多個航班,航線覆蓋范圍不斷擴大。
表3 2000年—2007年江蘇省旅客周轉量結構及增長情況
2000年 |
2005年 |
“十五” 年均增長 |
2007年 |
“十一五”前 兩年均增長 | |
鐵路 |
21.3% |
19.4% |
8.1% |
19.4% |
11.2% |
公路 |
76.4% |
78.4% |
10.8% |
77.8% |
10.7% |
水路 |
0.4% |
— |
— |
— |
— |
民航 |
1.9% |
2.2% |
14.3% |
2.8% |
25.6% |
4. 民航機場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十五”期間,根據國家民航管理體制改革精神,江蘇省完成了機場屬地化改革工作,機場管理體制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機場移交給地方政府管理后,調動了各地政府建設機場、發展航空運輸的積極性。各地政府開始將機場發展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規劃,為機場快速發展注入了活力。
此外,江蘇省“十五”期間沒有發生重大運輸飛行和通用航空飛行事故,保持了平穩的安全運輸形勢。
(二)存在問題
1. 民航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協調。江蘇省各項經濟發展指標一直位居全國各省(市、區)前列,2007年我省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1/10強,而民航旅客、貨郵吞吐量分別只占全國的2.8%、2.5%,在華東地區也僅占9.2%、5.5%。民航業規模居華東地區第5位,僅列江西、安徽省之前。民航業的發展狀況與我省經濟強省的地位極不相稱。
2. 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是區域布局不合理,經濟最發達的蘇錫常地區缺少大型機場提供航空服務,蘇中和蘇北地區存在機場布局的空白點;二是運力結構不合理,基地航空公司運力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支線和貨運飛機投入不足;三是航線網絡結構不合理,通航點數量和航班密度遠遠不能適應江蘇省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需要,國際航線尤為突出;四是通用航空發展緩慢。
3. 民航資源緊缺。一是省內軍民航機場密集,飛行活動頻繁,造成民航空域資源緊缺;二是軍民合用機場發展空間有限,難以適應民航長遠發展需求;三是與機場配套的集疏運體系有待完善;四是民航人才資源緊缺。
二、面臨的形勢和航空業務量預測
(一)面臨的形勢
1. “兩個率先”戰略目標
經濟總量大幅提高。按照江蘇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要求,到2015年,按照年均增長10%以上測算,2010年全省GDP將達到30000億元,人均GDP約5000美元;2020年全省GDP約72000億元,人均GDP超過11500美元。
消費結構升級。人均GDP的快速增長使客運需求對質和量的要求同步顯著提升。根據民航發展的一般規律,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年人均航空出行0.4次左右。當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時,年人均航空出行為0.7次左右。
旅游和外貿持續增長。江蘇省的旅游和外貿發展水平分別居全國第一和第二位,并在未來10年內將繼續保持國內的領先地位。江蘇省將加強旅游資源整合,著力構建“一圈三沿一軸”的旅游空間布局,形成具有江蘇特色的品牌體系,預計2010年旅游產業增加值達到2010億元;江蘇省還將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實現外貿大省向外貿強省的轉變。旅游和外貿的持續增長必將對航空運輸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區域協調發展。按照“提升蘇南發展水平,促進蘇中快速崛起,發揮蘇北后發優勢”的分類指導方針,進一步推進區域共同發展。“十一五”期間,江蘇省將致力于產業、人口、資源環境三大要素在空間上的合理分布和均衡發展,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格局。有序推進農村流動人口向城鎮轉移,建立城鄉統籌發展機制。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城市規劃水平、綜合功能和管理水平,推進城市現代化,城市化率超過60%,每年有百萬計的鄉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已進入高度城市化階段。
3. 產業優化升級。“十一五”期間,江蘇省將提升制造業發展質量,調高第三產業比重,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通過專業化和深加工,不斷提高增加值率,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工業化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技術水平和附加值高的先進制造業占有相當比重,成為全球制造業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二)航空運輸業務量預測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兩種趨勢不斷發展,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為世界航空運輸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國社會政治環境穩定,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加速,城鎮化步伐加快,對外貿易和旅游業持續快速增長,民航市場準入進一步放松,航空運輸發展潛力巨大。預計“十一五”期間我國民航運輸業將增長14%以上,2011年—2020年的增長速度也不低于10%。其中,長三角地區將是我國民航運輸發展最快的地區,到2020年該地區民航旅客吞吐總量將超過2.9億人次。
預計至2010年,江蘇省民航運輸與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超過2,全省機場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增速將高于全國和華東地區平均水平;民用機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約19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約50萬噸,“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約23%、25%,到2020年將分別超過1億人次和360萬噸,2010年至2020年期間將年均增長17.9%和21.8%。
表4 江蘇省民航運輸業務量需求預測表
機 場 |
旅客吞吐量(萬人次) |
貨郵吞吐量(萬噸) | ||||
2010年 |
2015年 |
2020年 |
2010年 |
2015年 |
2020年 | |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 |
1370 |
2400 |
4100 |
30 |
80 |
120 |
蘇南(碩放)機場 |
300 |
1100 |
2500 |
8 |
48 |
130 |
連云港白塔埠機場 |
40 |
300 |
1000 |
4 |
18 |
27 |
常州奔牛機場 |
75 |
200 |
520 |
2 |
10 |
20 |
徐州觀音機場 |
70 |
200 |
530 |
2 |
5 |
15 |
南通興東機場 |
30 |
150 |
380 |
2 |
10 |
25 |
鹽城南洋機場 |
15 |
120 |
320 |
1 |
3 |
5 |
淮安機場 |
— |
150 |
350 |
— |
5 |
14 |
蘇中機場 |
— |
80 |
300 |
— |
1 |
4 |
合 計 |
1900 |
4700 |
10000 |
50 |
180 |
360 |
三、指導思想和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適度超前加快發展,堅持區域統籌和諧發展,以確保航空安全為前提,以充分滿足航空服務需求為導向,以加快機場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管理體制為突破,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促進江蘇民航又好又快發展,形成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相適應的航空運輸體系,發揮航空運輸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作用,建設民航大省、民航強省,為江蘇實現“兩個率先”戰略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二)規劃目標
圍繞國家機場布局規劃和航線網絡規劃,增強與全國各大中城市和主要國際城市的交通聯系。機場覆蓋省內所有縣級城市及人口10萬以上的城鎮,地面交通100公里和1小時車程內可以享受到航空服務,在全國率先普及航空運輸服務,實現省內城市間及與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的“小時交通圈”聯系。最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航線通達、綠色環保”的機場體系。
——業務量比重大幅提高。到2010年,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約19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約50萬噸,在長三角兩省一市中的份額提高到15%以上。客運周轉量在全省綜合交通體系中比重超過10%。到2020年,全省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1億人次,貨郵吞吐量360萬噸,占長三角地區總量的1/3。客運周轉量在綜合交通體系中所占比重繼續提高。
——運輸服務質量較大改善。到2010年,確保不發生重大航空運輸安全事故,航班正常率超過85%,航班平均延誤時間減少15分鐘以上,延誤處理機制比較完善。正班客座率和載運率上升3-5個百分點,經濟效益穩步提高。
——民航管理趨于完善。機場和航空公司核心競爭力提高,機場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基本建成現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統,科技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源水平顯著提高。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際民航發展相適應的江蘇省民航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四、布局規劃和功能定位
(一)總體規模
在國家機場布局規劃原則的指導下,在原有7個通航機場的基礎上,至2010年,新增2個民用機場布點。預計2020年江蘇省9個機場旅客吞吐量1億人次,貨郵吞吐量360萬噸。
(二)布局原則
1.加快發展。抓住機遇期,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全面提升江蘇省民用航空整體競爭實力,盡快建成與全省經濟相適應的民航運輸體系。
2.統籌發展。以全國民航機場布局規劃為指導,以長三角和全省航空資源整合導向下的機場合理分工與協作為前提,統籌兼顧,正確把握整體與局部、遠期與近期的關系。在實現長三角地區和全省整體發展目標的同時,兼顧不同地區的局部利益和不同階段的具體目標,把握好合理的發展節奏和發展時序。
3.協調發展。發揮航空運輸的優勢,與其它運輸方式合理分工,有效銜接。按區域協調發展和經濟國際化、新型工業化要求,適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在數量和質量上的細分需求,建立完善的綜合運輸體系。
4.可持續發展。在既有機場布局的基礎上,結合江蘇城市化進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區域共同發展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采用重點機場擴容和適當新增小型機場布點的總體布局方案,滿足在資源和環境可承受條件下的區域航空運輸服務的需求。
(三)機場布局和功能定位
1. 機場空間布局
立足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結合江蘇省經濟區位分布、城鎮空間發展布局和區域共同發展要求,按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區域分析考慮機場空間布局。
蘇南地區包含省會南京以及蘇州、無錫、常州、鎮江4個省轄市。目前運營的機場有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無錫碩放機場和常州奔牛機場。蘇南地區現有機場主要輻射服務范圍除蘇南五市外,還通過發達的地面交通系統拓展到蘇中(揚州、泰州)及安徽東部和南部地區。從空間布局上無新增機場布點的要求,但擴大既有服務設施規模,提升功能水平的要求卻是緊迫的。
蘇中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和南通3個省轄市,目前運營的機場只有南通興東機場。揚、泰地區人口比較密集,支線航空運輸需求較高,在該地區新增機場布點,是構建省內機場空間合理布局的基本要求。
蘇北地區包括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5個省轄市,目前運營的機場有徐州觀音機場、連云港白塔埠機場和鹽城南洋機場,蘇北腹地機場布局尚屬空白。為提升江蘇省航空服務水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必要在該區域新增機場布點。綜合地理區位、現有城市發展規模、潛力及交通樞紐節點等因素,新機場布點于淮安。徐州市和連云港市是國家和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隨著在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中定位的提升,依托特殊的區位優勢,在各項政策支持下,連云港市有望發展成為介于長三角和環渤海灣間,我國沿海中部地區的大型港口城市。從長遠看,連云港機場將發展成為該地區的大型機場。
綜合上述機場空間布局的論證分析,結合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評判,依照國家機場布局規劃原則,確定全省共布局機場9個,其中既有布點7個(蘇南地區3個,蘇中地區1個,蘇北地區3個),新增布點2個(蘇中地區1個,蘇北地區1個)。
2. 機場布局結構體系
根據國家民用機場分類標準,民用航空運輸機場共劃分為樞紐、大型、中型和小型機場。其中:
樞紐機場:所在城市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居全國前列,在全國航空運輸網絡中居中樞地位,國際和國內航空客貨運業務集中,年旅客吞吐量大于2000萬人次。
大型機場:所在城市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大,在全國航空運輸網絡中居重要地位,國內航空客貨業務集中,有一定的國際業務量,年旅客吞吐量在800-2000萬人次。
中型機場:所在城市為中等城市和旅游城市,在當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較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區域航線網絡的重要節點,航空運量相對較大,年旅客吞吐量在100-800萬人次。
小型機場:所在城市一般為中小城市,年旅客吞吐量低于100萬人次。
依據機場客貨吞吐量規模、機場所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前景、機場在航空運輸網絡中的地位,規劃形成與長三角地區樞紐機場相耦合的分工合理、功能互補、干支協調的“兩樞紐、一大、六中”的空間布局體系。
兩個樞紐機場。包括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和蘇南(碩放)機場。兩個樞紐機場應連接國內的省會和重要地區,服務全省及周邊地區,航線網絡密集,地面集疏運系統發達,具備較強的客貨中轉功能,有一定的國際航線并具備口岸功能,有利于帶動臨近區域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新型加工產業、現代物流業為主的臨空產業園區。目前,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和蘇南(碩放)機場已進入大型、中型機場之列,2020年發展成為樞紐機場。
一個大型機場。以未來可能發展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連云港為依托建設發展連云港機場,2020年發展成為大型機場,在全國航空運輸網絡中據重要地位,國內航空客貨業務集中,有一定國際航線,并具備口岸功能。
六個中型機場。包括徐州觀音機場、南通興東機場、常州奔牛機場、鹽城南洋機場和新建的淮安機場、蘇中機場。它們位于我省沿東隴海、沿江、沿滬寧線、沿海產業帶以及蘇北、蘇中腹地中心城市,是地區航線網絡的重要節點。機場業務量主要來自于城市轄區產生的直接航空客貨需求和對臨近航空市場腹地的聚集和輻射。從現狀和發展潛力看,都有充足的航空客貨需求保障,是區域航線網絡結構優化的重要平臺。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航空運輸需要,有發展潛力的中型機場可適時上升為大型機場。
3. 功能定位
(1)南京祿口國際機場
南京市是我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3275億元,常住人口741.3萬,進出口總額362億美元,接待海內外旅游者4489萬人次(入境旅游者11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614.9億元。“十一五”期間,南京市將努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建設成為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長三角先進制造業中心、全省現代服務業中心、全國重要科教中心和東部城市綠化中心。產業布局方面,南京將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突出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著力提升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車、鋼鐵、現代商貿、旅游會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房地產、信息服務等優勢產業,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整體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城市規劃按照“多中心、開敞式、軸向發展”的組團布局方向,由中心城向廣闊都市發展區拓展,城市化進程加快,通過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構建樞紐型、網絡化高效運轉的綜合運輸體系。
南京市在全省的經濟區位十分重要,航空客貨運輸需求旺盛。為此,將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定位為樞紐機場,航空貨運與快件集散中心,上海機場備降場。主要輻射本省及皖東南地區,航線覆蓋全國省會城市和重要地區城市,發展一定數量的國際(地區)航線,建設規模合理的空港經濟園區,具備一類口岸功能。“十一五”末實現旅客吞吐量1370萬人次,至2020年成為樞紐機場。遠期飛行區指標按4F規劃,機場終端目標為4條跑道、60萬平米航站樓,設計年旅客吞吐能力7000萬人次,貨郵吞吐能力220萬噸。
(2)蘇南(碩放)機場
蘇南(碩放)機場主要為無錫和蘇州地區提供民航服務。2007年無錫市地區生產總值為3858億元,常住人口599.21萬,進出口貿易總額511.57億美元,接待海內外旅游者3426.91萬人次(海外入境旅游者76.1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445.76億元。豐富的旅游資源,成為航空旅客運輸重要的市場基礎。“十一五”期間,無錫市將圍繞建成全省“兩個率先”先導區、示范區的要求,實現“六個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標,繼續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態勢,鞏固提升綜合競爭力,在省內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努力建成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科教發達、環境優美、法制健全、社會文明的和諧宜人新無錫。全面建設“五個中心”、全力打造“五個名城”,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層次,實現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齊轉”,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和優勢產業為先導,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現代高效農業協調發展的新型產業格局。城市規劃上堅持區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以“三港”、“三網”、“三線”建設為重點,構筑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升綜合功能和服務水平,強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輻射能力。
蘇州市與無錫市同為蘇南(碩放)機場最直接的輻射城市,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5700.85億元,常住人口882.12萬,進出口總額2117.86億美元,接待海內外旅游者4850萬人次(海外入境旅游者2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600億元。到2010年,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將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產業布局方面,將完善“四沿”生產力布局,構建“兩軸三帶”產業發展新格局。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突破占領生產性服務業,開放發展新興服務業,繁榮提升傳統服務業,重點發展軟件及研發、現代物流、金融、商務服務、旅游會展、文化、房地產、商貿和社區服務等服務業,構筑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新型服務業體系,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并進。基礎設施建設以有效支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完善綜合運輸網絡,優化運輸結構,形成便捷、通暢、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無錫、蘇州市經濟總量大,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城市,產業結構特點對航空運輸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更加便捷和完善的航空運輸服務。因此,將蘇南(碩放)機場定位為樞紐機場、上海大型復合樞紐機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蘇南地區航空客貨需求,以國際貨運為主,客貨兼顧,實現一類口岸開放。“十一五”末實現旅客吞吐量300萬人次,2020年發展成為樞紐機場。機場終端目標為2條跑道,30萬平米航站樓,設計年旅客吞吐能力3000萬人次,貨郵吞吐能力150萬噸。
(3)連云港白塔埠機場
連云港市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615.23億元,常住人口446.98萬人,進出口總額32.53億美元。“十一五”期間,連云港市將保持經濟總量擴張和經濟結構優化同步提升,城市外在面貌變化和市民內在素質提高同步提升,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同步提升,富民和強市同步提升,硬環境建設和軟環境改善同步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生態環境優化同步提升,進一步加快小康社會建設,全面融入“兩個率先”大局。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在2005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000元。產業布局方面,堅持工業第一方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快工業化進程。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和產業集群,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提升優勢產業,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以沿海港口開發帶動產業園區發展,重點建設沿海和沿東隴海線各類產業園區,構筑T型產業布局框架,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性制造業基地和臨港產業基地。有效整合各類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形成海、陸、空、河等各類交通設施統籌協調的交通網絡,圍繞國際物流中心建設和物流業發展,加快航空港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有機統一的廣域交通體系。
連云港市是我國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城市,亞歐大陸橋的起點。國家已將連云港市的發展提升到國家區域發展的戰略層面,從長遠發展看,通過沿隴海線的軸向開發帶動東中西部協調發展將是必然。因此,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政策的傾斜惠顧,產業轉移承載的際遇,連云港市跨越式發展可期。連云港白塔埠機場現為本地及周邊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航空服務的小型機場,隨著高速公路網的逐步完善,服務范圍進一步擴大至魯南地區。遠期看,連云港市有望建設區域性的大型機場。目前,應圍繞建設區域性國際貨運中心的目標,做好國際航空港建設前期規劃工作,“十一五”末實現旅客吞吐量40萬人次,2020年躋身大型機場之列。機場終端目標為1條跑道,10萬平米航站樓,設計年旅客吞吐能力1000萬人次,貨郵吞吐能力30萬噸。
(4)徐州觀音機場
徐州市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1679.56億元,常住人口871.12萬人,進出口總額24.97億美元,接待國內外游客135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31.94億元。“十一五”期間,徐州市地區生產總值預期年均增長13.5%,到2010年達到2283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4800元,人民群眾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就業相對充分,富民強市取得突破性進展,經濟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產業布局方面將按照“一區、一帶、兩軸”的生產力布局框架,優化提升以市區為核心的中心集聚區,建設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培育沿徐豐(沛)、徐睢產業發展軸,促進空間形態由中心集聚向軸帶延伸和區域集群演變,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將按照“優化布局、配套成網、提升功能、適度超前”的原則,不斷強化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地位,為城鄉協調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徐州都市圈航空運輸需求將大幅增加,依托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位和國家大型交通樞紐的優勢,徐州觀音機場發展加快,直接服務蘇北,并輻射皖東北、豫東和魯西南地區,為徐州都市圈及周邊地區提供航空運輸服務。區位優勢明顯,輻射范圍廣,潛力巨大,努力實現航空口岸開放,成為地區重點發展的機場。“十一五”末實現旅客吞吐量70萬人次,“十二五”期間躋身中型機場之列。機場終端目標為1條跑道,8萬平米航站樓,設計年旅客吞吐能力800萬人次、貨運吞吐能力15萬噸。
(5)南通興東機場
南通市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2111.88億元,常住人口717.95萬人,進出口總額127.76億美元。“十一五”期間,南通市將按照“依托江海、崛起蘇中、融入蘇南、接軌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發展思路,堅持跨越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建設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政治清明、社會和諧、人民安康的新南通。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2005年基礎上翻一番,下個十年內基本實現現代化。產業布局方面,圍繞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企業,通過重大項目、龍頭企業和專業市場帶動,形成一批融入國內外產業鏈的知名產品群和一批產業規模、市場份額、盈利能力國內領先的產業集群,產業向“三沿”地區、省級以上開發區和重點工業集中區集聚。基礎設施建設以面向長三角、開放式、網絡化為總體目標,通過蘇通大橋、滬通鐵路大橋、崇啟大橋和崇海大橋等過江通道的建設,密切與周邊核心城市的聯系,形成與新型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隨著蘇通大橋的通車,南通市的航空運輸需求將大幅增長,南通興東機場在為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航空服務的同時,利用臨近上海的條件,以貨運為主,逐步向上海第三機場發展,成為上海航空市場的組成部分。“十一五”末實現旅客吞吐量30萬人次,2015年前躋身中型機場之列。機場終端目標為1條跑道,8萬平米航站樓,設計年旅客吞吐能力800萬人次,貨郵吞吐能力25萬噸。
(6)常州奔牛機場
常州市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1880億元,常住人口435.23萬人,進出口總額132.26億美元,接待海內外旅游者1772.8萬人次(入境旅游者25.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99.3億元。“十一五”期間,常州市將著眼于增強城市服務功能,創新發展模式,推進經濟增長方式集約化,公共服務均衡化,城鄉發展一體化,資源配置市場化,基本建成現代制造業基地,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2000年基礎上翻兩番。產業布局方面,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業發展層次,促進產業協調聯動發展,形成以現代制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現代高效農業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格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將形成高等級公路、軌道交通、航空、水運、城市道路互相銜接的大交通網絡。
鎮江市也是常州奔牛機場服務的重要地區,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1213億元,常住人口301.93萬人,進出口總額63.05億美元。到2010年,鎮江地區生產總值將在2005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實現綜合實力、發展活力、城市形象和社會和諧“四個提升”,基本實現現代化。產業布局方面,鎮江市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先進制造業,打造長三角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實施“服務業倍增計劃”,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培育新興服務業,全面提升傳統服務業,基本形成現代物流產業的框架體系,成為長三角物流體系的重要節點。
常州、鎮江市及周邊臨近地區已邁上了航空運輸加快發展的新臺階。在服務和促進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常州奔牛機場可以充分利用現時有利的航空運輸資源條件,發揮蘇南經濟發達地區重要機場的區位優勢,抓住民航市場準入開放帶來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快速發展的市場機遇,吸引低成本航空公司錯位經營,提供多樣化航空運輸服務。視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進程,積極探索與蘇南(碩放)機場實施“一場兩站”的運作模式,形成蘇南(碩放)機場為主、常州機場補充的格局,達成資源整合,實現規模效益。“十一五”末實現旅客吞吐量75萬人次,“十二五”期間躋身中型機場。機場終端目標為1條跑道,8萬平米航站樓,設計年旅客吞吐能力800萬人次,貨郵吞吐能力20萬噸。
(7)淮安機場
淮安機場為規劃新建機場,主要服務蘇北腹地的淮安和宿遷市。2007年,淮安市地區生產總值765.23億元,常住人口485.72萬人,進出口總額14.48億美元。“十一五”期間,淮安市地區生產總值將年均遞增14.9%,實現總量翻番,人均GDP突破20000元,建成特大城市。產業布局方面,將承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快速轉移,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以項目為紐帶,建成蘇北臺資集聚區和IT產業集群。加快改善公路、水路、鐵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條件,形成聯運配套的綜合運輸體系。
宿遷市是新建機場服務的另一重要地區,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542億元,常住人口481.03萬,進出口總額3.09億美元。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將達800億元,年均遞增1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4000元。產業布局方面,宿遷市將進一步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建設成為東隴海線中部的產業集聚區、江蘇北部新興的外商投資密集區和淮海經濟區南翼新興的加工制造業基地。
航空運輸需求在這兩個地區已經開始增長,機場的建設將有效地改善投資環境,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淮安機場應加快建設,以構建完整的立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揮蘇北地區后發優勢,推動淮安及其周邊地區外向型經濟跨越式發展。淮安機場定位2015年前后躋身中型機場之列。機場終端目標為1條跑道,8萬平米航站樓,設計年旅客吞吐能力800萬人次,貨郵吞吐能力15萬噸。
(8)蘇中機場
規劃新建的蘇中機場主要服務于揚州和泰州地區。
2007年揚州市地區生產總值1311.05億元,常住人口445.97萬,進出口總額44.6億美元,接待境內外游客1559.9萬人次(其中入境旅游37.4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65.46億元。“十一五”期間,揚州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將從2500美元邁向5000美元,總體上處于工業化加快發展期、城市化快速推進期和經濟國際化發展提升期,這一時期也是航空運輸快速增長期。產業布局將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為支撐的區域性先進制造業中心,同時發展現代物流業、旅游業、商貿流通業、文化博覽與創意產業等。
2007年泰州市地區生產總值1202.2億元,常住人口458.02萬人,進出口總額39.56億美元。“十一五”期間,泰州市將建成以規模經濟和自主創新企業為主體的現代制造業基地,溝通江蘇南北、服務長江流域的區域物流中心,接軌上海、融入蘇南、快速崛起的蘇中重要板塊,環境友好、生態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區域。產業布局方面,以發展大物流、大市場、大商貿和大旅游為重點,建成“兩中心一基地”:區域物流中心、商貿中心和長三角新興休閑度假旅游基地。
揚、泰地區已經步入快速增長期,對航空運輸的需求愈發強烈,蘇中機場的建設將完善蘇中城市圈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直接為揚、泰及周邊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航空服務,成為區域大型樞紐機場航線網絡的支撐節點。機場定位2020年前進入中型機場之列。機場終端目標為1條跑道,3萬平米航站樓,設計年旅客吞吐能力300萬人次,貨物吞吐能力6萬噸。
(9)鹽城南洋機場
2007年鹽城市地區生產總值1371.26億元,常住人口757.92萬人,進出口總額22.98億美元。“十一五”期間,鹽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9%,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2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3000美元。經濟結構明顯優化,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較大轉變,在蘇北率先建成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產業布局方面,將打造現代制造業基地,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發展現代服務業。
鹽城南洋機場主要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航空運輸服務。2004年2月,國家批準鹽城南洋機場口岸臨時開放,開通至韓國首爾國際包機航班;2007年7月,國家同意對外國籍飛機開放。“十一五”期間,將發展成為國家一類航空口岸。“十一五”末實現旅客吞吐量15萬人次,2020年進入中型機場之列。機場終端目標為1條跑道,5萬平米航站樓,設計年旅客吞吐能力500萬人次,貨郵吞吐能力5萬噸。
(四)航線網絡規劃
在鞏固現有的國內國際航線的基礎上,幫助和引導航空公司進一步拓展國際航線、國內干線和地區支線網絡。樞紐機場除繼續強化與國內各樞紐機場、省會機場、重要旅游機場的航線網絡聯系外,著力開辟地區航線和通往日、韓、東南亞、歐洲、北美地區國際航線,特別是國際客運航線。加強區域內樞紐機場與中小型機場間的樞紐航線網絡建設,提升航空運輸的綜合競爭實力,逐步增加省內機場間的航線。“十一五”末新開航線80條以上,其中開通國際(地區)航線35條以上。
五、發展重點和實施安排
(一)發展重點
迅速做大做強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在發展壯大無錫碩放機場的基礎上建設蘇南(碩放)機場,優化完善機場布局體系,培育蘇北地區民航發展增長極,提升全省民用航空競爭實力,是建設江蘇民航強省的戰略重點。
“十一五”期間,江蘇民航發展重點是充實完善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的樞紐功能,加密國際國內航線網絡;完成蘇南(碩放)機場戰略發展規劃并著手實施,實現口岸開放功能;建設淮安、蘇中機場。
2020年前,完成“兩樞紐、一大、六中”的機場布局體系。重點進行機場基礎服務設施的配套完善,滿足功能定位要求。
(二)實施安排
1. 近期(2006年-2010年)實施安排
——進一步提升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功能。使機場具備較為完善的中轉功能,輻射本省和周邊地區,確立地區郵政快件集散中心的地位,通達60個國內通航城市,國際通航城市達到20個,“十一五”末旅客吞吐量達到1370萬人,貨郵吞吐量達到30萬噸;
——加快蘇南(碩放)機場建設。在完成無錫碩放機場一期改擴建工程,實施二期改擴建工程的基礎上,盡快啟動蘇南(碩放)機場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完成機場總體規劃,深入分析論證并確定機場長遠發展的戰略路徑,進一步落實具體實施計劃。“十一五”末實現旅客吞吐量300萬人,貨郵吞吐量達到8萬噸,步入國家中型機場行列;
——建設淮安機場和蘇中機場;
——完善徐州、常州、南通、連云港、鹽城機場的基礎服務設施和配套保障功能,開展連云港機場發展戰略研究。
2. 中遠期(2010年-2020年)建設安排
——新建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第二條跑道、第二航站樓,進一步強化其在區域機場體系中的樞紐地位;
——提升蘇南(碩放)機場的樞紐功能,初步形成與樞紐機場功能相適配的基礎設施建設規模;
——提升連云港機場功能;
——加快南通、徐州、常州、鹽城、淮安、蘇中機場的發展,建成淮安、蘇中機場。利用臨近上海的地緣優勢,努力將南通機場發展成為上海的第三機場。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航空運輸需要,對徐州、連云港、鹽城等機場進行相關航空服務基礎設施改擴建工程。
3. 總投資規模
初步匡算,“十一五”期間,機場建設投資總規模50億元,2011年-2020年機場建設投資總規模400億元。
六、政策和措施
(一)加強對民航發展的組織領導
民航業發展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需要加強領導,大力推進。為加快構建全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應進一步加強省市政府對民航業的領導,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制定加快民航發展的政策措施,從項目建設、航線培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民航發展。
(二)加大對民航基礎設施投入
“十一五”期間,民航基礎設施投資需求較大,投入不足是制約民航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機場既是基礎性設施又是公益性設施,政府應集中資金加大對機場基礎設施的投入,各級財政預算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機場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對我省機場發展的更大支持;努力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引導社會資金、企業資金和外資參與投資,調動社會資本投資機場的積極性。
(三)加大與軍方的溝通協調力度
隨著全省民航業的快速發展,部分軍民合用機場的航空業務量在“十一五”期間將有較大的突破,將會出現200萬人次以上的軍民合用機場。根據國內民航運營經驗,當機場旅客吞吐量超過200萬人次,軍民航飛行沖突加劇,必須高度重視。要加強與軍隊的協調,軍隊和地方相互支持,統籌國防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爭取軍方在空域資源使用、航線航班增加、機場新建擴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四)加強國際國內航線網絡建設
學習借鑒天津、深圳等地的做法,加大航線開辟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全省新開航線、航班專項資金補貼政策,重點培育國際、地區定期航線及具有發展潛力的國內重點航線。
積極吸引運力投入。一是積極支持東航江蘇公司發展,迅速擴大機隊規模,成為自主編制運力購置計劃和申報航線的航空運輸企業,增加在蘇中、蘇北地區的運力投放,更好地滿足江蘇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二是加強與國航、南航、深航或有實力的國外航空公司的溝通協調,爭取引進2-3家基地航空公司;三是積極鼓勵各種資本在本省設立航空公司,加快民航業發展。
(五)加快機場集疏運體系建設
國內外成功的機場非常重視機場與所在城市及周邊地區的交通關系,具有較完善的集疏運交通網絡體系。加強機場集疏運綜合運輸體系規劃,積極推進運用大容量的地面交通方式與機場銜接,提升機場綜合競爭力。
(六)加強與相關規劃協調銜接
加強機場規劃與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和集疏運系統規劃等規劃的協調和銜接,嚴格限制機場周邊地區非空港建設用地,為機場的長遠發展留足、留好空間。對列入規劃的機場及配套設施建設的用地,省、市國土部門應積極支持,根據各機場總體規劃予以安排。
(七)提高口岸服務效率和水平
根據快速發展的國際客貨發展形式,對國際機場的海關、邊檢政策和程序按照國際管理運作口岸機場的模式進行改革,促使主要機場逐步與國際大型樞紐機場監管服務標準接軌。在長三角主要機場間實施“大通關”監管模式,為更多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通關服務,促進江蘇省航空運輸事業的發展。
(八)積極發展臨空產業
依托機場(特別是樞紐、大型機場)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完善直接為機場設施、航空公司和駐場機構提供服務的配套和后勤產業,加強航空運輸和物流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具有明顯航空運輸指向性的航空物流輔助加工制造業、航空工具和用品的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國際商務服務業、會展業等,帶動區域經濟增長。
附件1: 江蘇省機場布局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
民航機場地域布局格局應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地面交通1小時車程(100公里)為機場服務距離指標,江蘇省現有機場體系只能覆蓋全省縣級行政單元的82.08%、國土面積的80.15%、人口的85.56%和GDP的89.81%。我國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相應指標是國土面積的67%,人口的70%,GDP的94%,而2020年全國機場體系規劃東部地區相應平均水平要分別達到國土面積的83%、人口的80%和GDP的99.8%以上。江蘇作為東部地區領先發達地區,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應有更高的機場布局服務指標要求。因此,應適當考慮新增兩個機場布點,實現規劃機場布局要求,以地面交通1小時車程(100公里)為機場服務半徑指標,機場將覆蓋省區內所有縣級行政單元、全部國土面積和人口,并服務全部經濟活動,實現在全國率先普及航空運輸服務的目標,實現省區內城市間及與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的“小時交通圈”聯系。
附件2: 江蘇省機場布局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適應性評價表
覆蓋全省縣級以上行政單元 |
覆蓋全省 國土面積 |
覆蓋全 省人口 |
覆蓋全省 GDP | |
現有機場布局體系 (2007年數據) |
82.08% |
80.15% |
85.56% |
89.81% |
規劃機場布局體系 |
100% |
100% |
100% |
100% |
全國機場布局體系 東部地區規劃 (2020年)指標 |
83% |
80% |
99.8% |
注:只是本省的輻射范圍,不包括南京、徐州等輻射其他省區。
附件3: 江蘇省現有機場布局未覆蓋地域一覽表
(2007年數據)
行政區 |
縣級行 政單位 |
國土面積 (平方公里) |
人口(萬人) |
GDP(億元) |
淮安市區 |
4 |
3171 |
232.22 |
476.56 |
洪澤縣 |
1 |
1394 |
38.6 |
57.78 |
盱眙縣 |
1 |
2493 |
75.12 |
88.46 |
金湖縣 |
1 |
1344 |
36.3 |
54.33 |
揚州市區 |
3 |
980 |
104.47 |
581.15 |
高郵市 |
1 |
1962 |
82.72 |
149.49 |
江都市 |
1 |
1330 |
106.85 |
280.00 |
泰州市區 |
2 |
420 |
22.7 |
319.51 |
姜堰市 |
1 |
1065 |
89.48 |
202.20 |
宿遷市區 |
2 |
2108 |
109.75 |
199.6 |
泗陽縣 |
1 |
1418 |
97.27 |
100.10 |
泗洪縣 |
1 |
2731 |
100.42 |
96.20 |
合 計 |
19 |
20416 |
1095.9 |
2605.38 |
附件4:2005年、2007年江蘇省現有機場運輸量增長情況
機 場 |
2005年 |
2007年 | ||||
旅客吞吐量 (萬人次) |
貨郵吞吐量(萬噸) |
旅客吞吐量(萬人次) |
同比 增幅 |
貨郵吞吐量(萬噸) |
同比 增幅 | |
南京祿口 國際機場 |
538.6 |
13.90 |
803.1 |
28.1% |
18.01 |
18.4% |
無錫碩放 機場 |
61.9 |
1.20 |
136.0 |
47.0% |
1.97 |
42.1% |
常州奔牛 機場 |
31.6 |
0.36 |
51.0 |
16.3% |
0.55 |
26.9% |
徐州觀音 機場 |
21.7 |
0.13 |
41.5 |
38.4% |
0.27 |
43.2% |
連云港白 塔埠機場 |
9.6 |
0.05 |
20.0 |
28.9% |
0.08 |
45.7% |
南通興東 機場 |
8.9 |
0.13 |
16.6 |
46.3% |
0.20 |
25.8% |
鹽城南洋 機場 |
3.8 |
0.02 |
7.4 |
45.8% |
0.06 |
58.3% |
合 計 |
676.1 |
15.8 |
1076 |
30.3% |
21.1 |
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