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農林廳關于加快推進太湖流域
鄉村生活污水生態凈化處理意見的通知
蘇政辦發〔2008〕129號 2008年12月18日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省農林廳《關于加快推進太湖流域鄉村生活污水生態凈化處理的意見》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關于加快推進太湖流域鄉村生活污水生態凈化處理的意見
?。ㄊ∞r林廳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省太湖流域農村生活污水無序排放問題日益嚴重,不僅加劇農村生態環境和河流湖泊水體的污染,而且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成為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根據省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要求,現就推進太湖流域鄉村生活污水處理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推進鄉村生活污水處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太湖水污染治理是江蘇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對太湖水污染治理提出了明確要求。去年以來,我省圍繞“兩個確?!蹦繕?,扎實推進各項治理措施,治太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總體看太湖治理工作依然艱巨。目前,由于太湖地區大多數村莊分散,生活污水難以集中收集處理,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和氮磷等營養物質直接排入溝渠、河道、池塘,已成為農村面源污染的重要來源。農村生活污水如果不能盡快得到有效治理,治太工作目標將難以順利完成。當前,在加快太湖流域城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同時,著力推進鄉村生活污水生態凈化處理,對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改善太湖水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流域內各級政府和省有關部門一定要充分認識鄉村生活污水處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強領導,協同推進,明確責任,全面完成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目標任務。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認真落實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目標任務,堅持科學規劃,遠近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把推進鄉村生活污水處理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促進太湖水環境根本好轉緊密結合起來,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制度創新為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發揮政府導向作用,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綜合治理。按照國家和省太湖水環境治理方案要求,綜合考慮流域內經濟發展、人口分布和鄉村生活污水排放特點等因素,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穩步推進,綜合治理。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從實際出發,創新治理思路,明確治理辦法,分類指導,先易后難,分步實施,科學治理,確保建設一處、治理一片、造福一方。
——依靠科技,創新模式。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著力開發推廣鄉村生活污水處理實用技術模式,努力提高生活污水處理達標率。
——政府扶持,公眾參與。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財政投入機制,積極引導群眾參與治理,倡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文明生活方式。
(三)目標任務。具備污水處理接管條件的規劃保留村統一納入城鎮生活污水廠處理。對不具備接管條件的鄉村采用生態處理模式,實現就地處理和達標排放。到2010年,太湖一級保護區(沿湖5公里和入湖河口上溯10公里兩側各1公里范圍)鄉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其他地區鄉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40%;到2012年,太湖流域鄉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40%以上;到2020年,處理率達到70%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強統籌規劃。各地要按照《太湖流域鄉村生活污水生態凈化處理專項規劃暨實施方案》(2008-2020年)要求,以縣(市)為單位,盡快編制本地鄉村生活污水處理專項規劃,并與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規劃等相關專項規劃銜接。規劃要重點突出太湖一級保護區和主要入湖河流兩側、新建村莊和規劃保留村莊、重要水功能保護區周邊及經濟實力較強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根據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對污水處理模式、收集管道建設、處理達標效果、尾水排放及資源化利用等作出統籌安排。各地鄉村生活污水處理實施方案報省農林廳備案,作為項目實施和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據。
(二)加大技術創新。加強生活污水處理技術與設備研發,積極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重點在除磷脫氮、COD降解等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綜合考慮污染物資源再生利用、農村生態環境修復及發展農業生產的需要,大力發展成熟可靠、經濟適用的污水處理技術。按照生態學原理,充分運用農業生產體系的生態結構和農村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結合農村具體自然條件,采用人工濕地結合小型化生物工藝等,對生活污水從源頭、過程、終端進行循環利用。有條件的地區,要鼓勵和支持農民將處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澆灌園地農田或水產養殖,實現污染物零排放。優先選擇一批鄉村生活污水處理效果穩定的主推技術模式。
(三)加快示范推廣。支持和鼓勵技術支撐單位運用市場機制提供設計、施工、運行和管理等全方位服務,克服新技術推廣障礙。目前,太湖流域部分地區示范推廣的植物土壤組合濕地、塔式蚯蚓生態濾池和人工濕地生態床等處理模式均能達到一級B標準以上,具有基建投資少、運行費用低和管理維護簡便等優點,各地應進一步加快示范推廣力度。通過抓示范、樹典型,建設一批優質示范工程,促進點面結合,為鄉村生活污水處理向面上推廣提供成熟經驗。
(四)強化設施管護。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結合農村實用人才開發,開展鄉村生活污水處理職業技能培訓,加大處理設施建設、管理和運行操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堅持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和農村公共服務組織的作用,建設好、管理好政府投資的污水處理工程。行政村要以村民委員會為依托,建立鄉村物業綜合管理站,負責處理設施的運行、維護和服務。管護機構要健全內部運行管理規章制度,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和出水水質管理,建立相應記錄臺帳,制定故障處理應急預案。
四、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鄉村生活污水處理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各地要把鄉村生活污水處理作為加強面源污染控制和生態環境保護,推進農村節能減排,提高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工作內容,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各級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理順權責關系,落實工作責任,整合多方資源,扎實推進鄉村生活污水處理工作。農林部門要牽頭做好鄉村生活污水生態凈化處理專項實施方案制定、工程建設指導和檢查考核驗收等工作,并會同建設、水利(水務)等部門做好鄉村分散處理和城鎮集中處理對接工作。發展改革、財政、環保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在編制專項規劃、落實項目資金、制定扶持政策、建立獎懲機制等方面予以支持。環保部門要加強污水達標排放監測,嚴格執法,公正裁判。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把鄉村生活污水處理列入公共財政支持的重點之一,用于環境保護的專項資金要向鄉村生活污水處理傾斜。規范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鄉村生活污水處理,鼓勵企業開展鄉村污水處理掛鉤幫扶活動。有穩定經濟收入的鎮村要立足于自我投入,并發動群眾積極投工投勞,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籌集的投入機制,使鄉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順利實施和運轉。
(三)強化宣傳引導。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和監督作用,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貼近生活、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鄉村居民對生活污水處理的認知水平和參與程度,營造有利于鄉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良好社會氛圍。通過宣傳教育,提倡文明生活方式,逐步營造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為榮,以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為恥的社會氛圍,為保護農村環境奠定堅實廣泛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