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江蘇省2008年預算執行情況與2009年預算草案的報告
發布日期:2009-03-11 15:19
字體:[大 中 小]
關于江蘇省2008年預算執行情況與2009年預算草案的報告
——2009年2月5日在江蘇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省財政廳廳長 潘永和
一、2008年預算執行情況
2008年是本屆政府履職的第一年,也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全省各級財政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和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有關決議決定,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大力推進財政體制機制創新,調整優化支出結構,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主動應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全力支持經濟平穩發展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力保障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預算執行在經濟增長放緩中總體保持較好狀況,財政工作在嚴峻挑戰中取得了新的成績。
全省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731.4億元,比上年增收493.7億元,增長22.1%,其中,稅收收入2278.7億元,增長20.3%(一般預算收入加上上劃中央四稅2402億元、政府性基金和繳庫社保基金收入1977億元,原口徑財政總收入達7110億元,比上年增長27.2%)。一般預算支出3201.6億元,比上年增加647.9億元,剔除支持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支出增加較多等非常因素之外,同比增長20.3%。
省級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75.7億元,比上年增收45.4億元,增長19.7%,完成調整預算的102.3%;省級一般預算支出833.3億元(其中,按規定在省本級列報的支出476.8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90.5%,同比增長19.5%。
2008年全省預算執行和財政工作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財政收入在嚴峻形勢下實現較快增長。受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滑坡的影響,加上又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經濟增長的稅費減免政策,我省收入增幅較上年回落13個百分點,但仍保持了22.1%的增長,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年收入呈現前高后低走勢,上半年增長29.5%,下半年增長14.9%。主體稅收保持一定增長,增值稅增長16.7%、營業稅增長15.7%、企業所得稅增長26.2%、個人所得稅增長16.5%、城市維護建設稅增長15.2%、契稅增長12.4%。區域收入增長仍較協調,蘇北、蘇中地區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增長33.9%、22.2%,高于蘇南地區的19.9%;縣級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8.7%,超過全省平均增幅。財政收入在嚴峻形勢下保持較快增長實屬不易,這是全省上下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團結奮斗的結果。
(二)財政促進經濟發展力度較大。一是大力支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省級專項發展資金進行優化整合,由原來32項整合為6大類、17項,共安排資金46億元,比上年增長51.9%,集中力量支持了現代服務業、自主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小企業發展、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等。二是大力支持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省級財政安排27.5億元,重點支持太湖水污染治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淮河流域城鎮污水及重點污染源治理。認真落實節能環保項目及專用設備投資的定期減免或抵免企業所得稅政策,積極引導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三是迅速實施擴大內需的積極財政政策。省級財政通過調整結構、動用超收財力等多種渠道,積極籌措安排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資金100億元,重點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民生和基礎設施、企業發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8個方面。四是切實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全面落實出口退稅政策,辦理企業出口退稅985億元,增長18.4%,同時提高省級財政對出口退稅負擔比例。取消、停征和規范調整了123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減輕企業負擔39億元。五是積極支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認真落實促進區域發展、加快蘇北發展、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連云港核電產業等政策,省級財政撥付各項區域發展資金59億元。
(三)重點支出保障得到進一步增強。一是強農惠農力度進一步加大。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在多年來連續大幅增長的基礎上,2008年省財政對“三農”投入281億元,加上基金及體制性轉移支付后達377億元(包括爭取中央專項補助),比上年增長60%,較好支持了現代農業、基礎設施、扶貧與綜合開發、勞動力轉移培訓。省級財政直接向農民發放各項涉農補貼72.1億元,比上年增加40.5億元;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和巨災風險準備金2.04億元。省財政撥付資金6.6億元,支持實施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解決350萬人飲水問題;出臺以結果為導向的財政激勵機制,安排資金7.54億元,支持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提高村級組織公共服務能力,將村級組織經費保障標準由每村最低8萬元提高到10萬元,并對困難地區增加補助2.24億元。二是社會事業投入進一步加強。省財政教科文衛支出289億元(包括爭取中央專項補助),增長27.8%。其中,安排補助13.9億元,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發放扶困助學金17.1億元,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有395萬人次學生受益;安排11億元,累計補助22億元,基本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化解任務;安排以獎代補資金26.75億元,推動省屬高校化解債務。安排新農合補助17億元,全省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安排鄉村衛生機構建設補助1.95億元,完成300個衛生院和3000個衛生室建設任務;安排1.53億元,提高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籌資水平;安排1億元,對困難地區大重病患者給予救助。安排1.06億元,支持經濟薄弱地區文化站、農家書屋、有線電視村村通建設和“三送”活動;安排0.89億元,支持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三是社會保障投入進一步增加。省財政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59.97億元(包括爭取中央專項補助),重點用于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完善城鄉生活救助制度、推進農村敬老院建設,推動社會保障機制不斷完善;安排以獎代補資金1億元,重點支持經濟相對薄弱地區加快廉租住房建設;通過壓減省直單位公用經費5%等途徑安排3.6億元,支援四川抗震救災和綿竹災后恢復重建。
(四)財政體制機制改革邁出新步伐。一是改革分稅制財政體制。按照突出科學發展導向、體現財力向下傾斜、公平與效率相統一的原則,調整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建立了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新型財政分配體制機制,從而加大了對地方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引導和激勵力度,并推動全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二是完善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進一步清理了預算外收入分配事項,市縣間體制外分配關系正逐步理順,放大了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成效。三是預算管理進一步深化。預算編制標準體系不斷完善,預算約束力有所提高;專項資金整合邁出實質性步伐,初步完成了省級經濟發展資金的整合任務,專項資金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國庫集中支付鏈不斷延伸,對農村義務教育、農業保險保費、新農合資金等專項資金實行了集中支付。四是財政大監督格局不斷強化。深化財政監督,初步形成了財政監督與財務監督、日常監督與專項監督、全程控制與全面覆蓋相結合的全方位監督格局。
當前財政工作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一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下行影響,財政收入增勢回落,但財政支出需求較快增長,剛性支出壓力不斷加大,收支矛盾日益突出;二是部分專項資金使用效果有待加強,重分配、輕績效,爭資金、疏管理的現象仍然存在;三是少數單位勤儉節約意識比較淡薄,存在開支控制不嚴、花錢浪費的現象;四是隨著經濟形勢變化,有的項目或單位還本付息來源減少,財政隱性債務風險更加突出。我們將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強監管,認真研究加以解決。
二、2009年預算草案
(一)2009年全省財政形勢。經濟決定財政。由于受國內外經濟環境急劇變化的影響,2009年我省財政形勢將極具復雜多變性,既更為嚴峻,又蘊含希望。
首先,要充分估計財政面臨的嚴峻形勢。一是經濟增長回升尚需時日。從目前國內外經濟環境看,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及世界經濟增長減速的影響尚未見底,仍在進一步加深。因此,去年進入三季度以來我省經濟尤其是工業、外貿出口增幅回落明顯,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明顯加劇,經濟增長面臨的形勢仍較嚴峻。這將嚴重制約今年財政收入的增長。二是政策性減收因素較多且很集中。去年下半年以來出臺的減收政策在今年存在翹尾巴情況,如暫停征收個人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降低房地產交易環節稅收、降低銀行貸款利率、取消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等。今年實行增值稅全面轉型和燃油稅費改革,將會減少增值稅和專項收入。據初步測算,這些政策性減收因素將影響我省今年一般預算收入11.6個百分點。今年國家還有可能會出臺新的減收政策。三是財政增支壓力很大。如擴大內需、支持企業發展、自主創新和農村改革發展任務較重;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標準不斷提高;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投入,落實義務教育老師績效工資政策等。在財政收入增長較難情況下,這些支出矛盾尤為突出。因此,今年財政將面臨減收增支的“雙重壓力”。
同時,應當看到,我省財政在形勢嚴峻中同樣蘊含著希望。因為我省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并沒有改變,仍有很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30年改革開放使我省經濟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有很大增強,發展的基礎較好。國家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從中央到地方都在采取一系列保增長、促發展的政策措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尤其是目前拉動內需的政策措施對恢復工業增長和房地產市場將會產生直接效應。國際金融危機在造成巨大壓力的同時,也給我省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既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又有利于利用海外資源。因此,盡管短期內減收政策較多,對財政收入增收影響較大,但從長遠看,有利于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增加財政收入。
綜合分析,預計2009年我省財政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難度加大,收支矛盾較為突出,預算平衡面臨較大壓力。面對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我們將盡最大的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二)2009年預算安排的總體思路。為積極應對嚴峻形勢,推動經濟平穩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2009年預算安排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三、四、五次全會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的各項決策部署;充分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積極采取保增長、促發展的財稅政策措施,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嚴格控制單位開支,集中更多的財力,優先保障民生支出需要,重點支持農村改革發展,努力增加社會事業薄弱環節投入,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預算安排的基本原則是:
一是積極穩妥、服務發展。貫徹積極的財政政策,努力保增長、保民生、促發展,力求預算收支積極平衡。收入安排要全面落實減免稅費政策,既要應收盡收,又要應退盡退、應減盡減、應免盡免,支持企業發展;支出安排要調整結構,加大投入,把錢花到刀刃上,引導擴大需求。
二是優先兩保、嚴格兩控。新增財力優先保障政策性增人增支,優先保障必需承擔的民生提標支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嚴格控制單位公用經費,嚴格控制不必要開支,實行單位購車用車經費、會議費、公務接待費、出國費等一般性支出零增長。
三是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整合資源,集中財力辦大事、辦急事,重點落實省委、省政府出臺的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七個指導性文件和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意見,將新增財力更多地投向“三農”、社會保障、社會事業薄弱環節和自主創新,大力支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三)全省財政預算草案。根據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2009年全省一般預算收入預期增長目標與GDP增長目標一致,均為10%。這一目標既考慮了政策性減收因素較多的影響,又考慮到保增長、促發展的積極政策效應,是積極穩妥的。據此,2009年全省一般預算收入安排為3005億元,增長10%;一般預算支出安排為3520億元,增長10%。
(四)省級財政預算草案。考慮到已出臺的個人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停征、銀行貸款利率下調和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等政策對省級收入影響較大,2009年省級一般預算收入按增長8%安排為297.8億元。加上預計中央稅收返還及補助收入、市縣上解收入,減去上解中央支出、對市縣稅收返還等,預計2009年當年收入總來源為855.4億元,一是安排落實省委、省政府有關區域發展政策209.3億元,二是安排省級一般預算支出(含對市縣專項補助)646.1億元,同比增長12.4%。
三、完成2009年預算的主要政策措施
完成好2009年預算,對于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提出如下主要政策措施:
(一)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充分發揮財政在保增長促發展中的積極引導作用。保增長、促發展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財政工作的大局。一是積極支持擴大內需。增加對重大基礎設施投入,大力支持鐵路、機場、港口及連云港25萬噸級深水航道、通榆河北延送水航道等重點工程建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大力支持綿竹災后恢復重建。積極支持擴大消費,通過增加財政補貼,大力推進家電下鄉、農機下鄉,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并繼續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積極爭取中央代理地方發行債券額度,支持實施中央和我省地方投資的公益性項目。二是積極幫助企業落實好稅費減免政策。繼續落實好去年已經出臺的提高出口退稅率、降低房地產交易環節稅費和停征取消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基金)等優惠政策,支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及其享受所得稅優惠,重點實施好今年起開始的增值稅轉型改革、燃油稅費改革等政策措施,增加企業發展資金。三是積極幫助企業融資。利用銀行貸款利率降低的契機,通過貼息、以獎代補、信用擔保、風險補償等多種方式,引導和激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四是積極支持企業增加出口。我省是出口大省,為應對金融危機對我省出口企業影響,增加省級外經外貿發展專項引導資金5億元,達到7億元,采取退稅補貼、投保出口信用保費補貼等辦法,鼓勵企業調整出口產品結構,鞏固傳統出口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努力擴大出口,進口先進裝備和資源。
(二)大力支持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是有效應對外部沖擊、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根本出路。一是大力支持自主創新。進一步增加省級財政投入,促進各種創新資源、創新要素向開發園區和企業集聚。安排6.3億元,增加2億元,支持為全省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的重大技術創新、重大新品研發和重點企業技術進步以及產學研合作,引導企業自主創新;安排2.5億元,支持重點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重點工程技術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安排2億元,支持實施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安排10億元,支持重點行業、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繼續支持自然科學研究,支持實施名牌產品創建戰略。二是大力支持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安排省級現代服務業引導資金,支持國際服務外包、軟件、城鄉金融、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積極培育總部經濟,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促進形成服務業競爭新優勢。積極爭取并落實扶持政策,促進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和環保等新興產業做大規模、壯大實力。安排專項資金7.7億元,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支持中小科技型企業發展。三是大力支持節能減排。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完善和落實節能減排的財稅政策,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發展。實行以獎代補,建立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的污染治理投入機制,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污染源治理。繼續支持太湖水污染治理等重點工程。大力支持節能新技術推廣和可再生能源應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四是大力支持區域協調發展。實行以獎代扶,支持蘇中蘇北地區省級開發區基礎設施提升建設;支持南北掛鉤共建區中園,支持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連云港核電產業發展,促進蘇北加快發展。促進加快主體功能區建設,在更高層次上推動區域統籌發展。
(三)加大“三農”投入,著力支持農村改革發展。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精神,全面實施農村六大實事工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重點支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支持水利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區域治理、河道疏浚、農村路橋、小型泵站等建設,支持丘陵山區、黃河故道、灘涂等農業綜合開發,支持實施區域供水。二是加大對現代農業發展投入。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高效設施農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增強對農民增收的帶動力。在去年土地流轉補貼試點基礎上,大力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支持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擴大質量監測范圍。三是加大對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投入。支持加快綠色江蘇建設,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助標準,推動綠化造林和濕地保護。支持農村清潔能源工程,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還田及綜合利用。支持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耕地質量。支持海洋漁業生態監測保護與修復。四是加大對科教興農投入。支持新品種、新技術、新知識推廣,支持加強對農民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鼓勵農村勞動力提升培訓層次,提高高技術工種比例。五是加大對扶貧開發投入力度。重點支持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扶貧小額貼息貸款規模不受計劃限制。六是加大涉農補貼力度。落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增加對產糧大縣的獎勵;擴大補貼范圍,完善補貼辦法,全面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奶牛母豬補貼等各種涉農補貼政策;完善農業保險巨災風險準備金制度,支持擴大農業保險范圍。七是加大對支農服務體系投入。支持重大病蟲害和重大動物防疫防治,支持農業、農機和海洋漁業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支持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發展農村金融市場,引導金融增加對“三農”的投入。積極支持行政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力爭兩年內消除無村部現象。
(四)加強民生投入,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經濟形勢越困難,保障和改善民生越重要。一是進一步支持就業工作。認真落實鼓勵企業吸納就業的各項政策,放寬就業優惠政策享受范圍。對應屆畢業大學生就業予以特別關注,重點支持解決零就業家庭、就業困難對象和被征地農民等困難群體就業問題。增加再就業社會保險補貼和困難破產企業退休職工醫保補助,支持采取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費率、適當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付范圍等措施,減輕企業負擔。支持開展高技能培訓、退役士兵就業培訓和汶川地震災區對口就業援助。二是進一步支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擴大各項社會保險參保率,提高社會保障覆蓋面。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優撫對象撫恤、老黨員和符合條件的離任村干部生活補助標準。完善物價動態生活補貼和困難家庭節日慰問金制度及殘疾人救助服務體系,繼續實施0—6歲貧困家庭殘疾兒童搶救康復訓練。推進敬老院建設,提高集中供養率,鞏固五保戶保障制度。支持逐步推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支持完善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將大學生納入醫療保險范圍。建立健全從小學到大學校方責任保險制度。增加財政投入,落實有關規定資金,支持城鎮廉租房制度建設和棚戶區改造。三是進一步支持教育事業發展。鞏固免費義務教育和化債成果,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保障體系,實行全部免費提供教科書制度、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制度和校舍維修改造正常機制,繼續提高義務教育公用經費保障標準,積極支持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績效工資改革。繼續支持農村中小學改善留守兒童食宿條件和農村合格幼兒園建設。健全從高中、中職校到大學的政府扶困助學制度,實行助學貸款應貸盡貸。支持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費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中等職業教育。鼓勵高校優秀畢業生、城市教師到蘇北農村任教支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實行以獎代補,推動高校化解債務。四是進一步支持醫療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支持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繼續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大力支持縣鄉村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條件。繼續支持開展鄉村醫生中等學歷教育,對到蘇北、蘇中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給予補貼。逐步實施對農村孕婦住院分娩補助政策,加強農村婦幼保健工作。提高農村改廁補助標準,加快農村改廁步伐。支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疾病控制和預防機制建設,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加大救助力度。五是進一步支持文化事業發展。繼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農村農家書屋工程、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工程、“三送”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即縣縣建有文化共享工程中心和鄉鄉村村建有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建設,實行農村文化以獎代補政策,繁榮發展農村文化。繼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對省級文化文物保護的支持力度,支持實行博物館等公共場館免費開放。支持南京博物館等全省重點文化設施建設。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引導,鼓勵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做大做強一批文化龍頭企業。
(五)深化完善財政體制機制,增強公共財政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一是全面落實新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深入實施新的財政收入分配政策,推動全省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科學發展。全面落實財政激勵政策,加快蘇北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完善轉移支付政策,推進主體功能區和生態保護、產糧大縣等轉移支付制度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完善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全面理順省對市縣、市對縣預算外收入分配秩序,取消不符合財權與事權匹配要求的體制外集中收入項目,規范預算外資金分配關系,進一步增強縣域發展活力。三是整合農業農村發展專項資金。在初步完成對省級經濟發展資金整合的基礎上,按照“整合存量、優化增量、有進有退、突出重點”的要求,對現有省級財政安排的各項農業農村資金進行整合,切實解決目前農業專項資金項目過多、用途交叉、資金分散的問題,進一步體現省委、省政府支持“三農”的決策意圖和政策導向,集中力量支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四是努力增收節支、積極平衡預算。認真組織財政收入,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加強非稅收入收繳,同時,大力控制一般性支出,勤儉辦一切事業。建立財政應急預案,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和財政收入執行情況,合理把握預算項目支出的節奏,積極做好預算平衡,有效應對金融危機對財政的沖擊,切實做好財政保障工作。五是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由公共財政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社會保障預算組成、有機銜接的財政預算體系。按照精細化、科學化、規范化要求,強化收支脫鉤,強化綜合預算,強化預算編制、執行、監督,提高預算的到位率和約束力。加強政府采購管理,逐步理順政府采購管理關系,充分發揮政府采購對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研究制定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積極防范債務風險。六是加強專項資金績效管理。深入推進專項資金優化整合,大力壓縮專項資金項目,嚴格控制新設專項資金,建立健全分配、使用、績效相統一的監管體系。按照誰分配、誰負責報告使用績效的要求,推進專項資金績效考核制度建設,逐步試行專項資金績效公開制度,以增強管理部門責任,規范資金分配和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