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環境狀況公報(2008年度)
發布日期:2009-07-09 10:39
字體:[大 中 小]
江蘇省環境狀況公報
(2008年度)
江蘇省環境保護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一條“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的規定,現發布2008年度江蘇省環境狀況公報。
江蘇省環境保護廳
2009年5月18日
綜 述
2008年,我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環保優先方針,切實加大污染減排力度,積極推進重點流域污染治理,著力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深化環保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的進展。主要污染物減排年度任務超額完成,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部分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為完成“十一五”環保目標奠定了扎實基礎,為推進江蘇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一、水環境
(一)廢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省廢水排放量50.90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5.93億噸,占50.94%;生活廢水排放量為24.97億噸,占49.06%。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為85.15萬噸,其中工業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25.58萬噸,占30.04%;生活污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59.57萬噸,占69.96%。氨氮排放總量為6.98萬噸,其中工業廢水中氨氮排放量為1.39萬噸,占19.9%,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為5.59萬噸,占80.1%。石油類排放總量為1119.23噸,揮發酚排放總量為41.58噸。
與2007年相比,在GDP增長12.5%的情況下,全省工業廢水排放量減少0.94億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減少3.99萬噸,氨氮排放總量減少0.48萬噸。
(二)城市飲用水源
13個省轄市市區22個主要供水水廠取水總量為174624萬噸,其中南京、常州、南通、揚州、鎮江和泰州等市飲用水主要取自長江,取水量合計108084萬噸,占取水總量的61.9%。此外,太湖、京杭大運河(蘇北段)等也是重要的飲用水源。
南京、無錫、徐州、常州、南通、連云港、淮安、揚州、鎮江、泰州、宿遷等11市飲用水源地水質均達標,蘇州和鹽城飲用水源地受溶解氧、石油類、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等指標的影響,達標率略低于100%。
(三)長江流域
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較好,總體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10個斷面水質全部符合水域功能要求。41條主要入江支流的45個控制斷面中,有33個符合功能要求。
(四)淮河流域
我省淮河干流水質總體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45個國家考核斷面,有39個達標,達標率86.7%。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14個控制斷面,有11個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達標率78.6%。
洪澤湖湖體高錳酸鹽指數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受總磷和總氮影響,總體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
(五)太湖流域
太湖湖體高錳酸鹽指數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總磷平均濃度為Ⅳ類,總氮平均濃度劣于Ⅴ類,總體處于中度富營養狀態。其中湖心區和東部沿岸區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其余湖區均處于中度富營養狀態。
太湖流域53個考核斷面,有36個達標,達標率67.9%;其中主要考核指標高錳酸鹽指數、總磷和氨氮達標率分別為84.9%、77.4%和83.0%。
共監測到藍藻聚集現象104次,暴發區域主要分布在太湖西部沿岸和梅梁湖東部。
(六)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流經我省8個省轄市。總體看,蘇南段污染程度重于蘇北段。徐州段、宿遷段、淮安段和揚州段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鎮江段和常州段水質為Ⅳ類,無錫段和蘇州段水質劣于Ⅴ類。
二、空氣環境
(一)廢氣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省工業廢氣排放總量26726.05億標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總量113.03萬噸,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107.37萬噸,占94.99%;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5.66萬噸,占5.01%。煙塵排放總量33.46萬噸,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30.62萬噸,占91.51%;生活煙塵排放量2.84萬噸,占8.49%。工業粉塵排放量20.47萬噸。
與2007年相比,全省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少8.77萬噸,煙塵排放量減少3.47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減少6.64萬噸。
(二)城市空氣
全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年均值分別為0.041毫克/立方米、0.029毫克/立方米、0.096毫克/立方米,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連云港、淮安、鎮江及宿遷等9市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與2007年相比,全省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雖然下降了2.0%,但仍是影響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
按空氣污染指數統計,省轄城市空氣質量級別屬于優秀或良好的天數占全年總天數比例均在80%以上,大部分時間處于良好以上狀態。
(三)酸雨
13個省轄市降水年均pH值范圍在4.61~7.31之間,平均酸雨發生率為35.7%。無錫市酸雨發生率最高,達72.2%,蘇州和常州市次之,分別為65.8%和63.6%,徐州、淮安、鹽城和宿遷4市未監測到酸雨。與2007年相比,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連云港、揚州及泰州等8市酸雨發生率有所下降。
三、聲環境
13個省轄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介于52.1~55.4分貝之間。南通和泰州兩市平均等效聲級超過55分貝,屬輕度污染;其他城市聲環境質量較好。
全省道路交通噪聲狀況較好,平均等效聲級在61.8~69.0分貝之間。超過70分貝的路段占監測道路總長的14.6%。
四、生物環境
河流和湖泊的水生生物多樣性監測表明:主要河流底棲動物多樣性評價等級為物種豐富的斷面占9.7%、較豐富的斷面占21.0%、一般的斷面占41.9%、貧乏或極貧乏的斷面占24.2%;與2006、2007年相比,底棲動物多樣性狀況繼續好轉,表明河流水環境質量狀況有所改善。主要湖泊底棲動物多樣性狀況好于河流,物種豐富的測點占14%、較豐富的測點占44%、一般的測點占32%、貧乏的測點占10%,未發現極貧乏測點。
浮游植物監測表明:太湖、洪澤湖、滆湖等重點湖泊藻類優勢種均屬藍藻門,優勢度也較高。
城市空氣中微生物污染情況良好,細菌和霉菌含量總體均處于清潔和較清潔水平。
五、海洋環境
全省24個近岸海域海水水質測點,有14個達到或優于海水水質標準二類標準。12個主要近岸海域功能區,有9個達標,達標率75.0%。入海河口的31個監測斷面,有13個達到或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處于Ⅳ類、Ⅴ類、劣Ⅴ類的斷面分別占29.0%、12.9%和16.1%。近岸海域海洋沉積物環境質量良好,66.7%的測點符合海洋沉積物質量一類標準。
六、工業固體廢物
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7843.48萬噸,綜合利用量7743.42萬噸(其中包括利用往年貯存量),綜合利用率達98.72%,處置量130.91萬噸,貯存量140.47萬噸,排放量約100.50噸;危險廢物產生量為114.46萬噸,綜合利用量83.61萬噸(其中包括利用往年貯存量),處置量31.08萬噸,貯存量930.46噸。
七、輻射環境
全省輻射環境質量保持穩定,水、土壤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及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與天然本底水平保持一致,電磁輻射環境質量良好。
田灣核電站運行正常,氣載流出物和液態流出物排放量均低于國家批準的限值。核電站外圍輻射環境監測表明,核電站周圍陸地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陸地環境介質中放射性水平、海洋環境介質中放射性水平均保持在天然本底漲落范圍內。
八、專欄
(一)主要污染物減排
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決定》和《關于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的若干政策措施》等7個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政策文件,通過層層明確職責、健全組織機構、加強監督考核、落實獎勵辦法等措施,為全面推進污染減排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組織保障。全省城鎮新建污水處理廠99個,新增處理能力181萬立方米/日;增加管網長度4340公里,新增化學需氧量削減能力12.1萬噸/年。全省新增燃煤機組脫硫設施659萬千瓦,總投資超過15億元。2008年,全省燃煤機組4983.6萬千瓦中已有4721萬千瓦機組建成脫硫設施,脫硫率為94.7%。關閉小火電機組553萬千瓦;關停和淘汰落后鋼鐵生產能力696.2萬噸。關停并轉化工生產企業1613家,其中太湖流域關停1207家;關閉淘汰“小化工”生產企業4326家,比省定責任目標超額完成52.2%。否決1112個產業項目,總投資超過100億元。在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全省化學需氧量排放削減4.48%,二氧化硫排放削減7.20%,均超額完成年度減排任務。十一五以來,我省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別累計減排11.45萬噸和24.27萬噸,已完成“十一五”減排總目標的78.45%和98.26%。
(二)環境政策創新
啟動《江蘇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江蘇省排放水污染物許可證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規章的立法工作。配合省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監督檢查。制定太湖流域氨氮總磷排污收費標準、城市建筑施工揚塵收費標準、環境資源區域補償制度和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分配及交易制度試點工作有序推進,環境價格體系建設逐步健全。印發《環境信息圓桌對話會議制度工作指南(試行)》。15000余家企業納入銀行征信系統和公共信用信息平臺。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
按照財政部、環保部的要求,我省積極開展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通過改革排污指標分配辦法和使用方式,探索建立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研究制定了相關的配套政策,省環保廳、財政廳、物價局聯合印發了《江蘇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使用收費管理辦法(試行)》和《江蘇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方案細則》。8月14日,財政部、環保部和省政府在無錫市舉行儀式,正式啟動江蘇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標志著江蘇省太湖流域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平臺建設方案開始實施。
為落實各級政府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的法律責任,從2008年開始,根據“誰污染誰付費、誰破壞誰補償”的原則,省政府決定在太湖流域部分河流開展環境資源區域補償工作。省環保廳根據《江蘇省環境資源區域補償試點方案》要求,會同省有關部門組織流域內南京、無錫、常州、鎮江四市人民政府開展試點。試點期間,在太湖流域胥河、丹金溧漕河、通濟河、中河(北溪河)、南溪河、武宜運河、錫溧漕河、陳東港等8條河流設置了8個補償斷面,省環保廳會同省有關部門從7月份開始,每月對斷面水質、水量以及流向進行監測,對斷面補償資金進行核算并通報相關地方人民政府。在試點的基礎上,省環保廳會同省有關部門和流域內地方人民政府,根據“全面覆蓋,突出重點、兼顧實際,易于實施、責任明確,便于考核”的原則,從8月份開始,在流域內京杭運河蘇南段、主要入湖河流、毗鄰省界水域等21條河流確定了30個補償斷面,編制《江蘇省太湖流域環境資源區域補償(試行)方案》,并報經省政府同意后實施。《方案》規定,省、設區的市、縣(市)政府分別負責實施本行政區內跨設區的市、縣(市)、鄉鎮河流交界斷面環境資源區域補償。省有關部門按照規定設立跨設區的市行政交界控制斷面和水質目標,上游設區的市出境水質超過控制斷面水質目標的,由上游設區的市及所轄縣(市)政府根據責任對下游設區的市予以資金補償;上游設區的市入湖斷面、入清水廊道斷面、入省界斷面水質超過控制斷面水質目標的,由上游設區的市及所轄縣(市)政府根據責任向省級財政繳納補償資金。環境資源區域補償的補償標準為:化學需氧量每噸1.5萬元,氨氮每噸10萬元,總磷每噸10萬元。水質補償目標由省環保廳根據國家、省太湖治理工作要求每年進行調整。斷面補償資金為各單因子補償資金之和。補償資金主要用于太湖水污染治理。省財政收取的補償資金實行專項管理,全部用于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
為扎實推進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確保實現《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提出的目標,根據太湖流域河網密布,水系復雜,入湖河流普遍跨不同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省政府決定對15條入湖河流實行“雙河長制”,分別由省政府領導、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部分成員單位負責同志擔任省級層面的“河長”,地方層面的“河長”由河流流經的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統籌協調、深入推進入湖河流的綜合整治。在羅志軍省長和趙克志、黃莉新、史和平副省長的領導和指導下,省環保廳會同省有關部門、地方政府認真落實“雙河長制”,協調各省級“河長”單位抓緊開展主要入湖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編制工作,并督促地方“河長”擬定并組織實施主要入湖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和年度計劃。到2008年底,15條主要入湖河流規劃全部編制完成,并經省發改委批復實施,其中漕橋河規劃于2008年8月先行完成并率先進入實施階段。按照規劃、項目、資金、責任“四落實”的要求,省環保廳以漕橋河為示范,指導協調宜興、武進兩地制定漕橋河整治實施方案和年度計劃。2008年底監測結果表明,漕橋河水質開始改善。此外,根據省政府的要求,省環保廳組織有關地方、部門開展武宜運河和蘇南運河的水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編制工作。
(三)小康環保考核
積極開展“全面達小康”行動,促進環境質量的改善。2008年,全省小康社會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為83.6分,空氣質量良好天數百分率、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城市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4個考核指標,均比2007年有所提高。蘇中地區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繼續保持領先,13個省轄市、67個納入考核的縣(市、區)小康環保達標率分別為92.0%、88.0%。
(四)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
認真貫徹國家決策部署,將太湖治理作為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列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著力抓好的十件實事之首,全面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和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編制完成《江蘇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規劃項目總數1600個,總投資1083億元。完善防控太湖藍藻暴發應急預案,強化藍藻監測預警,重點加強對太湖湖體、飲用水源地、調水通道、主要出入湖河流水質以及藍藻監控。狠抓鐵腕治污,開展太湖流域整治違法排污行為“六查一提高”活動和專項執法行動。創新流域水污染防治機制,實施主要入湖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雙河長”制,積極開展環境資源區域補償試點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認真執行《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對1174家工業企業及集中式工業污水處理廠實施提標改造。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管理、一個平臺、資源共享”的原則,組織建設太湖流域水環境自動監控系統。省政府安排2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太湖治理,帶動全社會投資120億元。太湖流域累計完成“十一五”化學需氧量減排任務的85.1%,主要入湖河流總磷、氨氮污染物入湖總量分別同比下降9.0%和10.0%。太湖水質總體好于上年,湖體富營養化狀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主要入湖河流水質、藍藻水華聚集程度均有所改善,完成省委省政府年度實事和安全度夏目標,實現了國務院提出的“兩個確保”。
列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劃》的146項治污工程,已完成46項、調試12項、在建68項、前期16項、未動工5項。列入《淮河流域治污工程完善和重點斷面水質達標方案》中的56項治污工程,已完成17項、調試2項、在建32項、前期5項。截至2008年底,淮河流域已建成污水處理廠67座,累計鋪設主干管網2600多公里,日處理能力達220萬噸,其中2008年新建12座污水處理廠,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27萬噸。淘汰8條造紙和5條酒精落后的生產線,累計關停小化工生產企業734家,提前一年完成“關閉小化工三年計劃”。對66家污染較重企業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五)自然生態保護與建設
組織編制了《江蘇省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區域規劃》,劃分12類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569個,約占國土面積22%左右。開發了江蘇省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管理信息系統并投入使用。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建有各類自然保護區31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10個、地市級10個、縣級8個,總面積56.69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5.5%。完成了全省生物物種資源第一階段調查,摸清了全省栽培植物與家畜家禽種質資源以及觀賞植物、藥用植物、水生生物物種資源現狀,發現了一批生物新種、江蘇新記錄以及部分遺存地方特色品種資源,建立了數據庫和信息管理平臺;啟動了全省生物物種資源第二階段(野生動植物、外來入侵生物調查)調查;開展了以縣域為單元的全省生物多樣性評價工作;組織了“5·22生物多樣性日”系列宣傳工作。
(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7月24日,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趙克志介紹了我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經驗做法。在張家港、海門、大豐市開展農村環境保護綜合試點,探索農村環保體制機制建設與突出環境問題的治理路子。把開展“六清六建”作為農村環保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積極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新建203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村。全省建成農村飲用水安全項目55個,解決了350.12萬農村人口飲用水不安全問題;61個縣(市、涉農區)初步建立了農村生活垃圾四級轉運處理機制;實施農村衛生改廁90.8萬座,新建“一池三改”戶用沼氣池8.86萬座、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防治項目825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765處、鄉鎮污水處理廠66座、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30座。積極發展有機農業,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擴大“三品”基地規模,減少化肥、農藥施用,大力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開展秸稈還田、養畜、制沼氣等綜合利用,多管齊下治理秸稈污染,建成秸稈綜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8個。全省農村完成河道清淤46781萬方,所有河道均建立了保潔員制度。建立農村地表水環境例行監測制度,定期發布農村水環境狀況。加強農村地區工業污染源整治,出動240170人,現場檢查了66722家企業(廠),對4960家企業(廠)進行了查處。落實資金補助政策,全省有182個鎮村共獲得2005萬元的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和3000萬元的省級環保專項資金補助。
(七)環境監察執法
組織開展了11輪太湖流域整治違法排污專項執法行動,共出動158641人次,檢查排污單位60562家,對315家和369家企業分別實施停產整治和限產限排,掛牌督辦15個重點環境違法問題。
貫徹省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的決定》,狠抓飲用水源地環境污染隱患整治。基本完成全省9個環保重點城市19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保護區內的環境清理整頓工作,對19個飲用水源地綜合整治項目實現“以獎代補”,共獎勵3100萬元。
根據國務院八部委《關于繼續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的通知》精神,全省共出動執法人員271069人次,檢查企業112451家次,立案1554件,結案1105件,掛牌督辦重點環境問題529件,其中省級15件、市級178件、縣(區)級336件。
對33150戶排污單位開單征收排污費,收費額達21億元,較上年增長12.2%,其中污水類3.6億元,廢氣類16.7億元,噪聲、固廢類0.7億元。
投入5809萬元,配備執法車輛223臺,儀器設備1658件(套)。742家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裝置實現與省、市、縣三級環保部門聯網。
(八)建設項目環境管理
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和審批工作的通知》、《重點項目環評審批綠色通道管理程序》、《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實施細則》及《關于進一步提高全省開發區環境管理水平的工作方案》,加快重點項目環評審批,提高環保驗收效率,推進了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省政府要求切實推進規劃環評工作,全年全省完成規劃環評70個;重點規劃環評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沿海規劃環評已形成初步結論、長江南京段產業布局規劃環評編制完成并通過審查、江蘇省農藥行業規劃環評正式啟動。省環保廳全年辦理314個項目的預審和咨詢,審批報告書(含預審上報)313個,報告表210個,登記表6個。
(九)環境科技和標準
組織推廣紡織染整廢水處理提標改造、電鍍廢水治理提標改造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等多種環保適用技術,組織建設22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示范工程。組織推進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調整國家水專項江蘇省項目領導小組。下達省級環保科研課題31項,安排經費1300萬元。累計有34項省級環保科研課題通過驗收,其中獲得專利4項,江蘇沿海水環境容量計算研究等一批省環保科研成果在開發污染防治技術、建立環境管理制度、完善技術法規和標準、制定生態保護對策和措施、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全省有5個環保科研成果獲國家各類獎項,其中織物變性涂料連續染色新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資源節約型濕法煙氣脫硫技術獲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二等獎。組織落實太湖流域國家水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要求,組織實施地方標準《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十)環境監測
每季度開展759家國控重點污染源監督監測;做好小康地表水功能區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組織開展太湖流域環境資源區域補償監測、重大自然災害災后監測和應急監測工作,赴四川地震災區支援災區環境監測工作。深化實施太湖預警巡查監測工作,全年累計出動19516人次,提供42萬個監測數據,編制各類報告433期,解譯衛星圖片250余張。環保部依托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建設“地表水環境有機污染物監測分析重點實驗室”。加快太湖水環境自動監控系統建設,已先期落實1.275億元資金。完善全省環境空氣、地表水自動監測系統建設,爭取中央財政主要污染物減排專項資金達9000萬元。承擔《太湖流域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平臺建設與運行機制研究課題》、《水環境監測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以及《四級水環境監測網絡示范工程》三項國家重大水專項課題研究;湖泛發生原因研究取得初步結果;開展土壤、飲用水專項調查。與省總工會、省委省級機關工委聯合舉辦江蘇省環境監測系統監測技能競賽。
(十一)環境應急
2008年,徐州、常州、蘇州、南通、淮安、鹽城和鎮江等7個省轄市及無錫新區、無錫錫山區、無錫江陰市、揚州江都市、常州武進區、鎮江丹徒區等6個縣(市、區)建立環境應急管理專職機構。建立完善24小時應急值守、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分析、報告、通報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巡查日報等工作制度,全省297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列入上報范圍。建立完善由428名專家組成的全省環境應急專家庫,專業覆蓋化學、環境、生態等多個行業,初步形成調用專家參與環境應急工作的機制。全省58個存在較大環境風險隱患的經濟開發區及化工園區開展應急演練共計62次,各級環保部門開展應急演練65次。組織開展全省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共計出動3471人次,采用巡檢、抽檢、互檢等方法,排查企業1157家,發現環境安全隱患741個,整改率達91%。完成全省14臺應急指揮車的改裝集成工作,初步建立省級環境應急處置現場指揮信息平臺。
隨著我省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小化工企業的逐步淘汰,環境安全形勢有所改善,但社會綜合因素誘發突發環境事件的趨勢明顯,突發環境事件呈現不確定性、復雜性和多元性,總體仍然呈上升趨勢。2008年,省環保廳直接調度處置突發環境事件23起,未發生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其中由安全生產事故引發8起,占總數的34.8%;交通事故引發7起,占總數的30.4%;企業違法排污引發3起,占總數的13.1%;其他因素引發5起,占總數的21.7%。
(十二)危險廢物管理
全省共有308家企業持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其中32家企業為新申領企業。共辦理逾124批次固體廢物跨省轉移審批手續,批準轉移固體廢物近23萬噸。建設省級危險廢物集中焚燒處置經營單位在線監控系統,建成省級監控平臺。完成了全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調查和省級危險廢物暫存庫的選址工作。積極推進危險廢物填埋設施的建設,目前蘇州、無錫的填埋場已投入運行,南京的危險廢物填埋場已建成即將投入運行,常州、揚州、徐州等市的填埋場項目已進入立項或環評階段。
(十三)核與輻射污染防治
全省現有放射源使用單位976家(在用放射源7513枚),射線裝置使用單位3167家;全年共審批核技術應用和電磁輻射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2194份,發放輻射安全許可證1800份,辦理325家單位1043枚放射源轉讓審批,辦理86家單位130枚放射源跨省轉移備案手續。對135家單位的494枚廢放射源和7噸放射性廢物進行了收貯,清理了城市放射性廢物庫中6690枚放射源和14.2噸廢物,并運送國家西北放射性廢物處置場,確保了放射性廢源(物)的安全。核電站外圍輻射環境連續監測系統升級改造完成,運行正常,全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基本建立,省放射性廢物庫和綜合實驗樓主體工程已建成。
(十四)環境信息化建設
建成全省省-市環保廣域專網及視頻會議系統,完成省-市-縣環保VPN網絡及電子公文遠程傳輸系統擴建,創建高效的交流平臺和協同工作環境。按照省政府行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工作要求,啟動環保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信息系統建設,完成系統建設總體方案及技術實現方案編制。“江蘇環保”網站全新改版,強化政府信息公開,加強網上辦事與投訴監督功能建設,重點打造一批特色欄目,網站全年發布信息8277條,平均日訪問量2.3萬人次,全年訪問量6589882人次,累計訪問量10257863人次。啟動太湖流域水環境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完成項目可研報告編制,建成流域水質自動監測數據與視頻圖像傳輸網絡,初步實現流域水環境信息集成與三維立體化展示。啟動環境信息與統計能力項目建設,編制項目分省設計方案,完成省轄市級部分信息化裝備配備工作。完善全省煙氣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建設,實現全省37家主要電廠、113臺機組煙氣在線監控系統(CEMS)的聯網集成,為省物價局脫硫電價補貼及二氧化硫污染總量減排數據核定提供數據支撐。
(十五)環境國際交流與合作
全面推進與新加坡在環境戰略和政策、污水處理技術等領域的雙邊合作。與加拿大安大略省環境部正式簽署《加強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友好交流合作諒解備忘錄》,將圍繞飲用水源保護、湖泊污染治理以及危險廢物管理開展交流和合作研究。成功舉辦了“江蘇省國際友好城市環境保護論壇”。中國白蟻防治氯丹滅蟻靈替代江蘇示范項目、泡沫行業CFC-11整體淘汰項目以及加強地方消耗臭氧層物質淘汰能力建設項目等全面完成計劃目標。與日本JICA合作的“江蘇省蘇北水環境修復支援項目”圓滿結束。與日本石川縣合作的“中日合作南京市大氣環境改善項目”已獲日本JICA批準,即將啟動。根據省環保廳與韓國忠清南道環境局簽署的《企業自律環境管理協議》,又有2家韓資企業獲得“自律環境管理企業”資質。
(十六)污染源普查
省政府召開全省污染源普查電視電話動員會,全面部署普查各項工作。全省動員60多萬人,投入2.1億元普查經費,全面普查了18.5萬個工業源、36.6萬個農業源、7.8萬個生活源、438個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和220.3萬臺(套)農用機械,建立了省、市、縣三級污染源數據庫,掌握了各類污染源數量、分布、排放量和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資料。
(十七)環境宣傳教育
組織國家和省級新聞媒體對江蘇環保重點工作采訪28次,共用稿586篇。其中《人民日報》用稿2篇,《新華日報》186篇,《中國環境報》328篇,頭版頭條23篇。在《中國環境報》對創建生態市的工作進行了集中宣傳報道,完成了12塊專版的組稿工作。《綠色報告》環保電視欄目,在江蘇環保網24小時在線播出,全年制作播出52期。《江蘇環境》全年用稿967篇。“江蘇環保”網站改版后增加欄目設置,開辦特色欄目,及時采編刊登新聞,點擊率大幅上升至60萬人次。
圍繞“六·五”世界環境日主題,舉辦了江蘇省暨南京市紀念大會。各地發布環境質量狀況公報,張貼環保宣傳材料,制作發放環保宣傳品,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宣教活動。先后組織“節約資源、減少白色污染”免費發放環保購物布袋、“建設生態文明、迎接綠色奧運”、“沙鋼杯”環保知識大賽、江蘇省輸變電設施環保知識有獎競賽等各類社會活動,社會各界數萬名人士踴躍參與。在綠色社區建立環境圓桌對話機制和環保志愿者隊伍。廣泛開展家庭節能減排宣傳活動,在南京3個社區,啟動千家碳排放調查及公眾教育項目。組織青少年參加環保部開展的“做節能減排明星、奪綠色奧運金牌”全國青少年環境保護系列比賽活動。省環科院研究員級高工季耿善和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榮獲“第五屆中華寶鋼環境優秀獎”。
(十八)清潔生產審核
全省完成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驗收的企業139家,實施清潔生產方案6049個,其中實施中/高費方案1607個,資金總投入16億元。共計節水141萬噸,節煤13萬噸,節電1.92億度,削減化學需氧量5200多噸,削減二氧化硫3300多噸,基本達到“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標。配合省經貿委完成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企業1112家。下發了《關于規范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評審驗收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公布我省第二批清潔生產審核咨詢服務機構名單的通知》,公布17家符合條件的咨詢服務機構,服務機構增至50家。
(十九)良好生態創建
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工作繼續推進,淮安市通過了環保部組織的考核驗收;海門市通過了環保部的復查。目前,全省共有18個城市獲得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殊榮,占全國總數的四分之一。
2008年,太倉市被命名為國家生態市,吳江市創建工作通過國家考核驗收;新沂市和銅山縣通過國家生態示范區考核驗收;新建17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2個國家生態村、237個省級生態村。
著力推進工業園區生態化,有7家工業園區被批準同意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18家被批準同意創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高新區在全國率先建成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組織開展了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工作,確定第二批60家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單位。
綠色創建工作不斷深入。共確認各級綠色學校5510余所,約占全省中小學校總數的38.3%。其中國家表彰的先進綠色學校53所;省級綠色學校1115所。與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共同命名了116家省級環境教育基地。命名省級綠色社區544個,約占社區總數的8%,其中21個受國家表彰,占國家表彰總數的12%;省級綠色家庭共命名230家,其中20家受到國家表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