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的通知
蘇政發〔2009〕84號 2009年5月27日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現將《江蘇省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江蘇省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
紡織工業是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省紡織工業起步早、基礎好,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促進我省紡織工業平穩發展,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根據國務院《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國發〔2009〕10號),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綱要。規劃期為2009—2011年。
一、產業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省紡織工業產銷總量持續增長,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結構明顯優化,產業鏈上下游兩端的化纖和服裝業發展迅速,形成了從原料到服裝、家用、產業用終端產品制造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出口產品結構由粗加工逐步向服裝等終端產品轉變,制成品比重已達80%。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7696.5億元,占全國紡織工業的23.1%,居全國第一,占全省工業的12.2%;實現利稅總額492.5億元;出口總額302.5億美元,占全國的16%。產品應用擴大到工農牧漁、交通水利、醫療衛生等眾多領域。全省現有規模以上紡織企業10429家,從業人員超過200萬,每年為農民就業創收200億元以上,對就業和惠農的貢獻十分突出。但是,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下半年以來,紡織產品出口受阻,企業盈利下降,虧損面增大,虧損額增加,吸納就業人數減少,面臨嚴峻挑戰。同時,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也集中顯現,主要表現為:利潤率較低的棉紡織業占全行業比重高達32%,品牌經濟比重不足30%;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高技術高性能纖維與新型復合材料的研發滯后,新型紡織機械裝備主要依靠進口;產業布局不夠合理,紡織企業主要集中在蘇南地區;出口市場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節能減排任務艱巨。
應該看到,我省紡織工業發展雖面臨許多困難,但挑戰和機遇并存,危機中蘊含著機遇。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從國家到地方高度重視紡織工業調整和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出口退稅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紡織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刺激內需政策的出臺,有利于拉動紡織服裝消費;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對穩定增長,有利于增強城鄉居民的購買力。我省紡織工業在結構調整、技術管理、產品研發、市場營銷、人才培育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中低端產品競爭力有所提高,中高端產品市場有所拓展,綜合競爭力得到提升,存在較大潛在市場空間。必須不斷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優化布局,加快自主品牌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健康運行,為經濟建設做出新貢獻。
二、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為動力,以品牌服裝與高附加值紡織品為重點,抓住對行業發展帶動作用明顯的新材料應用、新技術開發、品牌經濟推進等關鍵環節,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培育新的增長點,鞏固和加強紡織工業就業惠農的支撐地位,實現我省由紡織大省向紡織強省的轉變。
(二)主要目標。
以建設產業結構優、創新能力強、品牌影響大、市場占有率高、擁有核心競爭力和完整產業鏈的紡織工業基地為努力方向。到2011年,實現以下目標:
技術裝備。提高先進技術裝備比重,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和精梳機比重提高到75%左右,其中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等市提高到90%左右,達到或超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產品檔次。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噸纖維創匯值比2004年提高30%,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新型差別化化纖率比重超過50%;印染后整理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出口服裝面料自給率超過85%;服用面料、裝飾用和產業用紡織品的比例構成達到45∶30∶25。爭創中國名牌85個、中國馳名商標25個。
企業管理。大力推動企業信息化建設和標準化工程建設,研究推廣應用具有行業特點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電子商務系統、制造執行系統(MES)等,企業應用面達到50%左右。
產業集中度。推進產業集聚,形成化纖、棉紡織、毛紡織、繭絲綢、印染、服裝、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紡機紡器等10個影響力大的產業集群;爭取有10家企業進入全國紡織企業50強,培育10家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企業。
市場占有率。在保持國內市場領先地位的同時,穩步提高紡織服裝出口,力爭出口總額占全國20%左右,占全球5%左右。
產業水平。鞏固在國內同行業中的領先地位。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萬美元/人,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銷售收入達到1160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其中2009年、2010年分別實現銷售收入8500億元和9900億元。
三、重點任務
(一)開發應用化纖新材料。
重點發展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細旦、混纖絲等高附加值聚酯短纖及長絲,推進具有“新合纖”特性的仿真絲、仿羊毛等高檔面料一條龍開發。積極發展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和導電纖維、抗菌纖維等功能性纖維。加快聚乳酸纖維、炭素纖維和芳族纖維等高技術纖維、生物質纖維材料和多功能、復合型差別化纖維的開發及應用。充分利用棉絨、秸稈、麻稈、棉稈等農作物副產品以及竹子、速生林和其他植物秸稈的資源優勢,推進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質纖維的產業化,提高纖維素纖維的比重。
(二)發展高附加值棉紡產品。
推廣應用清梳聯合機、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發展新型紡紗技術和細絡聯工藝流程,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高支精梳紗、高檔防羽布、高檔抗皺免燙面料等系列產品的生產技術水平。提高高檔燈芯絨、彈力牛仔布系列特色面料產品以及替代出口服裝中進口面料的產品檔次。開發多種纖維混紡面料、交織面料、提花面料等高附加值產品。合理配置高速電子多臂和高速電子提花等裝置,開發各種產業用和裝飾用面料、功能性整理面料,進一步拓展紡織面料的使用領域。
(三)擴大高端毛紡產品比重。
以意大利、英國等先進國家的毛紡產品為趕超目標,開發生產高支、精紡、輕薄型呢絨面料,增加出口,替代進口。采用復精梳、針梳機、無梭織機、縮呢機、罐蒸機等新型設備和先進技術,加強對防皺、防縮、免燙、抗起球、多功能組合整理工藝的開發與應用,提高紗線品質。繼續加快對工藝、設備的全程改造,積極采用新工藝,實現毛紡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無接頭紗比重。積極開發高檔純毛面料、多纖混紡和化纖仿毛面料,以及出口服裝所需的毛紡面料,向產業鏈高端攀伸。
(四)提升印染后整理水平。
積極開發和采用抗皺防縮、防霉、抗靜電、阻燃、仿真、多種纖維復合染整等特種印染后整理新技術,提高服裝面料的質量和檔次。廣泛應用電腦花型設計、電子分色、電子制版、電子調色和電子控制系統,大力推廣數字印花等新型印染技術。積極研發應用棉型織物節水減排印染新技術,著重推廣化學改性淀粉漿料的低成本均勻化規模生產關鍵技術、新型改性淀粉漿料替代聚乙烯醇(PVA)等合成漿料、化學漿料降解酶低成本規?;a關鍵技術和低溫漂白技術等。注重軟技術的配套引進,提高天然纖維后整理技術、化纖仿真技術、多種纖維復合染整技術、功能性后整理技術水平,提高天然纖維抗皺免燙、純棉超柔軟、舒適性針織物等各類面料的后整理水平。研究歐美發達國家的環保及生態技術標準,重視“綠色紡織品”開發,加快印染“綠色化”工程建設,積極研制和使用新型染化料和助劑。鼓勵印染企業采用中水回用技術,大幅度降低工業用水消耗量。
(五)提高品牌服裝市場占有率。
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品牌經濟比重。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行業組織和院校合作組建紡織服裝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開發與推廣中心,建立服裝面料監測評價系統、自動裁剪系統、服裝設計三維虛擬圖形系統、電腦控制多種形式管理、生產的吊掛傳輸系統、立體整燙系統、立體倉儲系統、產品配送中心等先進服裝加工設備和技術,引進國外高端人才和培育本土高水平設計人才,提升服裝設計開發水平,擴大新型高檔品牌服裝生產,提高出口比例,爭創國際知名品牌。采用新原料、新技術發展針織服裝新產品。以江蘇國際服裝節為平臺,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廣力度,力爭培育3-4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服裝產品自主品牌。
(六)加快發展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
形成從原料到成套產品,從產品研發、生產加工到市場營銷的完整體系。構建家用紡織品研發平臺,開發生產具有鮮明個性和豐富文化底蘊的高品質配套化家紡產品,打造集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文化思維于一體的具有自主品牌的拳頭產品,力爭培育1-2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家紡產品自主品牌。重點開發應用農業、環保、建筑工程、水利設施、交通運輸、醫療衛生、航空航天、國防建設等領域的產業用紡織品。加快開發栽培基材、土工織物、蓬蓋、過濾、保健、防護、骨架、運輸工具內裝飾和國防用新型材料等。積極參與標準修訂和規范,鼓勵使用國產化產業用紡織品。
(七)促進絲綢產品提檔升級。
以高檔絲綢制成品為龍頭,以面料開發為突破口,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檔真絲、仿真兩大系列產品。大力發展改性真絲、膨體彈力真絲和新型復合絲,實現含絲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開發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紡絲產品、各類絹絲混紡絲和花色絲等。開拓非絲纖維在絲綢產品上的應用,發展棉、毛、化纖與真絲交絡、交織、復合、包纏、混紡的新型高檔絲綢面料。不斷優化桑、蠶品種,穩定桑蠶生產和繭絲市場,建立農、工、商聯動和相互促進的桑、蠶、絲、綢生產經營體系。
(八)增強紡織機械研發制造能力。
根據紡織產業升級和設備更新換代的需求,開展關鍵制造技術攻關,做好化纖、紡紗、織造、針織和染整等重點新型紡織機械和器材的開發研制。加強節能降耗技術研究,開發生產先進的清梳聯合機、劍桿織機、噴氣織機、高速加彈機、高速精梳機,加快高效、連續、短流程等節能減排染整設備和在線能源、資源回收再利用系統的研發和產業化。廣泛應用電子技術,提高機電一體化和智能化水平。著手研發對利用農作物副產品(棉絨、秸稈、麻稈、棉稈)、竹子、速生林和其他植物秸稈材料的高效、節能、環保處理的技術設備。開發適應“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要求的印染后整理技術設備。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信貸支持。
落實國家對紡織工業的信貸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紡織企業信貸支持,對基本面較好但有暫時困難的企業給予流動資金支持,對符合產業政策的重大技改項目給予更充足的固定資產貸款支持。鼓勵擔保機構為紡織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
(二)實施品牌戰略。
制定扶持和保護品牌的相關政策,支持優勢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大力推進自主品牌建設。用足用好國家和省級各項扶持外經貿發展的專項基金,支持紡織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引導品牌企業“走出去”,通過境外投資、品牌收購、商標注冊、設立境外合作區、建立銷售網絡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全面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場影響力。
(三)鼓勵技術改造。
對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技術改造繼續給予財政扶持,鼓勵引導企業抓住機遇提高管理、技術水平。支持和引導龍頭企業與有關科研院所共同建設紡織新原料研制中心、面料技術開發中心與推廣中心等。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行業研發中心和開放式產學研合作機制,探索自主發展的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產品。鼓勵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與設備,加大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研究的投入。以纖維材料的創新帶動全行業的創新,加快紡織產品更新換代,加快高性能纖維產業化步伐,對重要紡織新材料的創新攻關和產業化給予“一事一議”、“一企一策”的特殊支持。
(四)支持產業轉移。
充分利用蘇北地區的勞動力、原材料、土地等資源,引導和推動蘇南紡織、服裝加工產業向蘇北轉移,鼓勵紡織企業走集聚發展道路,提高規模效益。蘇北地區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專業園區建設,提高紡織產業集聚區專業化、集約化、社會化水平。支持在蘇北沿海灘涂和貧瘠土地建立黃麻、苧麻等天然纖維種植基地,發展麻類織物加工制造。充分利用國際紡織產業資本轉移和國內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機遇,支持有條件的紡織企業開展跨國經營,更好地利用國外資源,參與國際競爭。
(五)堅持環保優先。
堅決執行環保準入條件,嚴格限制和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環保不達標的落后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控制紡織印染企業布點和廢水排放,積極采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紡織印染后整理水平,鼓勵和扶持低污染、低排放、零排放及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技術和工藝的研制與應用。
(六)加強應對監測。
加強對紡織品重點出口市場的跟蹤監測,研究出口市場的貿易政策,及時提供相關出口信息。加快技術法規和標準的信息平臺建設,構建運轉高效的WTO/TBT通報評議機制,建立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聯席會議制度,實施技術標準戰略(TBT)計劃。提升我省產品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能力。合理規避貿易壁壘風險,增加國際市場份額。
五、規劃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省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聯席會議制度,由省人民政府領導牽頭,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按責任分工,加大產業組織協調力度,加強指導和監督檢查,確保調整和振興目標的實現。各地建立相應的組織領導體制。
(二)注重規劃引導。
各地要按照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緊密結合實際,抓緊制訂本地區產業發展規劃和具體落實方案。省有關部門抓緊開展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強專項規劃與總體規劃的配套,引導和推動重點區域、關鍵領域紡織產業的發展。
(三)嚴格目標考核。
各地、省各有關部門按照本規劃綱要,結合各自職責,加強溝通,密切配合,制訂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各項政策措施的實施范圍、期限,強化各項任務的分解落實,加強考核監督,確保按期完成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四)優化服務環境。
按照建立服務型政府的要求,進一步規范項目審批、核準和備案制度,簡化辦事程序。對納入本規劃綱要的重點技術、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優先安排土地、資金等要素供給。建立重大項目跟蹤服務機制,為紡織工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五)強化人才支撐。
著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多層次人才體系。把握當前有利時機,積極培養和引進化纖、棉紡織、毛紡、印染、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紡機紡器、絲綢等重點行業高層次人才,提高產品研發、經營管理、生產操作等方面人才的整體素質。
(六)發揮協會作用。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加強行業自律、開展技術咨詢、應對貿易摩擦、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加強對行業經濟運行動態的跟蹤分析和預警預測,搭建行業信息交流平臺。
附件1: 關 鍵 技 術
1. 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細旦等高附加值長絲加工技術
2. 生物質纖維及多功能、復合型差別化纖維應用技術
3. 高支精梳紗、多種纖維混紡、交織、面料后整理技術
4. 毛紡面料新型染色印花技術、多功能組合整理技術
5. 高彈性、高膨體性和柔軟性的全真絲差別化新材料技術
6. 麻類纖維脫膠新工藝技術
7. 麻類織物染色及后整理技術
8. 高智能無梭織機、電子多臂及電子提花裝置、寬幅整漿設備制造技術
9. 紡織印染廢水處理回用新工藝技術
10. 絲綢后整理技術
11. 化學改性淀粉漿料低成本均勻化規模生產技術
12. 合成漿料、化學漿料降解酶低成本規?;a技術
附件2: 重 點 項 目
1. 恒力化纖、華亞化纖、盛虹化纖、江南高纖、澳洋、三房巷、太倉振輝化纖、翔盛纖維等企業實施的功能性、差別化、非棉特種天然纖維及新溶劑粘膠、聚乳酸等再生纖維的研發及生產線改造項目。
2. 陽光、協新、聯發、華芳、黑牡丹、大生、華寶、箭鹿、鑫緣繭絲綢、揚州華源、泗絹、金昉、德順紡織等企業實施的高檔防羽布、高檔抗皺免燙和各種纖維混紡、交織面料、提花面料、化纖仿毛面料等新型功能型面料生產及防皺、防縮、抗靜電、仿真、免起球、多功能組合新型染色等特種印染后整理改造項目。
3. 夢蘭、悅達紡織、安鑫家紡等企業利用新型適用紡織面料生產高檔品牌家用紡織品技術改造項目。
4. 波司登、海瀾、雅鹿等企業圍繞品牌建設,加大品牌設計、技術研發、市場渠道建設,采用先進的設計與制作技術和設備,提高品牌服裝的生產水平和檔次的改造項目。
5. 中復神鷹、揚州惠通、恒神纖維等企業利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加大科研成果產業化力度,研發生產碳纖維項目。
6. 紫荊花、曠達、常州宏發縱橫新材料、無錫雙象超纖材料等企業圍繞復合技術、功能性整理技術、整體成型技術的研發應用,開發生產篷蓋類材料、多種網類織物、栽培基材、土工織物、包材等特種產業用紡織品項目。
7. 連云港鷹游、金壇蘇拉、東臺馬佐里、萬工科技、常州同和紡機等企業圍繞新一代紡機節能降耗、高效以及機電一體化等要求,研發生產化纖、紡紗、染整等新型升級換代紡織機械項目。
附件3: 工 作 分 工
序號 |
工作任務 |
牽頭單位 |
參與單位 |
1 |
對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技術改造給予財政扶持,支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先進裝備比重 |
省經貿委 |
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環保廳、國土資源廳、南京海關 |
2 |
推進自主品牌建設 |
省質監局、工商局 |
省經貿委、外經貿廳 |
3 |
推進產業集聚,形成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向蘇北轉移 |
省經貿委 |
省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 |
4 |
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條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
省經貿委 |
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環保廳、國土資源廳 |
5 |
實施技術標準戰略(TBT)計劃,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建立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聯席會議制度 |
省質監局、外經貿廳 |
省經貿委、發展改革委 |
6 |
支持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利用國外資源,參與國際競爭 |
省外經貿廳 |
省經貿委 |
7 |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橋梁紐帶作用,加強行業經濟運行動態跟蹤分析 |
省經貿委 |
省紡織協會等行業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