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發展改革委江蘇省光伏發電推進意見的通知
發布日期:2009-09-15 17:20
字體:[大 中 小]
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發展改革委江蘇省光伏發電推進意見的通知
蘇政辦發〔2009〕85號 2009年6月19日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省發展改革委制訂的《江蘇省光伏發電推進意見》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江蘇省光伏發電推進意見
(省發展改革委)
加快推進光伏發電既是發展和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實擴內需、調結構、保增長的重要著力點。最近,李克強副總理主持召開新能源與節能減排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制訂光伏產業發展規劃,開展項目推廣示范;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實施意見》和《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對建筑一體化(屋頂)光伏發電項目給予投資補貼等政策措施。為進一步提升我省光伏發電企業競爭力,促進光伏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現就推進我省光伏發電提出如下意見。
一、光伏發電基本情況
(一)資源概況。
我省土地資源相對緊缺,但利用城市建筑物發展光伏發電的潛力較大。一是光照資源較豐富。我省平均年日照數為1400小時-3000小時,太陽能資源年理論儲量每平方米1130-1530千瓦時,每年每平方米地表吸收的太陽能相當于140-190公斤標準煤熱量,太陽能資源比較豐富,開發利用前景較為廣闊。二是有一定的土地資源。沿海及蘇北地區有大面積灘涂資源和一定面積不適合農作物、樹木生長的山坡荒地,適合發展地面光伏發電項目。三是屋頂及建筑物資源較大。我省城市建筑屋頂面積為2.363億平方米,加上農村屋頂面積,按照20%的屋頂面積可用于光伏發電,2008年我省總計可用于光伏發電的屋頂面積達1.39億平方米。此外,全省建筑物的南立面墻近6億平方米可建光伏建筑一體化電站。
(二)發展現狀。
目前,我省企業已在國內建設光伏電站12個,容量2.856兆瓦;正在推進示范(試驗)電站項目5個,容量4兆瓦。電站的形式有地面、屋頂、建筑一體化三種,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起步在國內較早。常州天合先后承建了我國第一座太陽能光電樣板房、西藏40座獨立光伏電站和江蘇第一座10千瓦光伏電站——天合太陽能屋頂電站,為我省光伏發電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較好發揮了帶動示范效應,推動了全省光伏企業、電力設計單位、電力投資運營商加快開展規模化光伏發電。二是形成了一批實力較強的光伏電站建設企業。目前,我省已有一批在國內較有影響的光伏電站建設單位,包括無錫尚德、常州天合、江蘇新能源、江蘇林洋、南通強生、中環工程、江蘇百世德等,這批企業參與了省內和上海、浙江、北京等地的電站工程,能夠承建地面、屋頂、建筑一體化等形式的光伏電站。三是建成了一批在國內有影響的光伏發電項目。由無錫尚德研發并安裝在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建筑上的1兆瓦光伏電站,成為奧運會工程的亮點,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建筑一體化太陽能電站。江蘇新能源正在淮安建設的1.5兆瓦電站,也是國內比較大的屋頂電站工程。
(三)面臨問題。
當前,我省光伏產業發展還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發電成本較高。現階段我省光伏發電包括光伏電池本身、系統集成和安裝工程技術等諸多環節成本均偏高,導致上網電價過高。據測算,目前我省光伏發電上網成本約在每千瓦時2.15元左右,制約了光伏發電的市場需求和推廣應用。二是認識有待進一步統一。我省一次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電源結構以煤電為主,受利益因素驅動,一些地方對大規模發展光伏并網發電缺乏動力和積極性,持觀望態度。三是建設和并網協調難度大。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和并網涉及諸多方面,國家至今未出臺光伏發電上網電價實施細則,協調難度較大,客觀上制約了項目建設和并網。
二、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能源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支撐,整體規劃,科學布局,示范先行,加快推廣,積極實施光伏并網發電和屋頂計劃,不斷提升我省光伏發電綜合競爭優勢。在推進中,要堅持把握三個原則:
一是堅持政府扶持和市場調節結合。正確處理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的關系,參照國際通常做法和標準,積極扶持光伏發電項目,引導和保護企業投資光伏發電的積極性,同時遵循市場規律,建立激勵和制約機制,著力培育光伏發電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是堅持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并重。集中力量做好示范試點,在試點成熟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規模化應用。運用現代技術,重點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高效、合理、有序地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
三是堅持光伏發電與整個產業發展互動。以光伏發電重大項目和重點光伏企業為依托,加快形成我省光伏產業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不斷提升光伏開發應用水平,促進光伏發電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和快速發展。
(二)主要目標。
以國家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實施意見》和《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為契機,大力發展江蘇光伏發電,形成整體規模優勢和企業競爭力優勢。
1. 推廣規模。
通過3年努力,力爭在全省建成光伏并網發電裝機容量400兆瓦,其中,屋頂光伏電站裝機容量260兆瓦,建筑一體化光伏電站裝機容量10兆瓦,地面光伏電站裝機容量130兆瓦。2009年,省內建成光伏并網發電裝機容量80兆瓦;2010年,省內新增光伏并網發電裝機容量150兆瓦,裝機達到230兆瓦;2011年,省內新增光伏并網發電裝機容量170兆瓦,裝機達到400兆瓦。
2. 上網電價。
著眼實現地面光伏并網發電上網電價1元/千瓦時(含稅)的目標,不斷促進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2009-2011年分年度目標電價為:
單位:元/千瓦時
3. 產業競爭力。
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光伏發電企業,鞏固和提升光伏產業整體優勢。到2011年,全省電池及組件生產能力達10000兆瓦左右,光伏產業總產值達3500億元,無錫尚德等投資建設太陽能發電規模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三、重點任務
實施“屋頂并網發電工程”、“建筑一體化并網發電工程”和“地面并網電站工程”三大工程,不斷提高光伏發電應用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力。依托我省光伏產業現有優勢,選擇學校、醫院、政府機關等公共建筑,重點實施一批屋頂及建筑一體化項目;選擇沿海灘涂資源較豐富地區,建設一些地面并網示范工程。
(一)屋頂并網發電工程。
至2011年,建成屋頂并網發電工程260兆瓦。2009年建成80兆瓦;2010年建成150兆瓦;2011年建成30兆瓦。主要分布:常州(50兆瓦)、揚州(40兆瓦)、無錫(40兆瓦)、泰州(30兆瓦)等市。主要企業建設規模:尚德80兆瓦、常州天合30兆瓦、江蘇林洋20兆瓦、揚州晶澳20兆瓦、中盛光電20兆瓦。
(二)建筑一體化并網發電工程。
到2011年建成建筑一體化并網發電示范工程10兆瓦,其中,2010年建成5兆瓦,2011年建成5兆瓦。分布在無錫(5兆瓦)、南通(3兆瓦)、泰州(2兆瓦)等市,主要由尚德、強生等企業投資建設。
(三)地面并網電站示范工程。
優先選擇沿海灘涂資源較豐富的地區建設帶有跟蹤系統的地面并網電站工程,支持有關企業在連云港、鹽城和句容規劃建設地面電站。到2011年,建成地面并網電站示范工程130兆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省新能源暨光伏產業推進協調小組,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制。協調小組由省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組長,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科技廳、財政廳、國土資源廳、建設廳、農林廳、環保廳、海洋漁業局、物價局和省電力公司等為成員單位,研究確定全省光伏發展重大戰略問題和主要任務,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具體承擔協調小組的日常工作。
(二)加強政策扶持。
在爭取和落實國家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和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的同時,將政府扶持和市場調節有機結合,通過向省級電網企業服務范圍內除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用電以外的電力用戶征收一定比例的電價附加,建立省光伏發電扶持專項資金,發揮政策激勵作用。相對于國家財政補助資金主要對光電建筑一體化應用給予補貼,省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光伏并網發電電價補貼,補貼光伏發電項目目標電價與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差額。具體依據省物價局核定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目標,確定分年度補貼額度。2009、2010和2011年地面并網電站目標電價(含稅)分別為2.15元/千瓦時、1.7元/千瓦時和1.4元/千瓦時,屋頂和建筑一體化并網電站將根據與建筑結合特點、產品技術先進性等分類確定。
同時,積極爭取免征增值稅和出口關稅退稅等扶持政策,落實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分攤統收統支的政策。運用風險投資、金融信貸、吸引外資等多種渠道和形式,建立光伏發電產業發展投融資平臺。
(三)加強競爭優勢。
以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帶動整個光伏產業的發展,提升競爭力,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培育壯大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主業突出、競爭能力強、管理水平高的光伏發電和光伏產品制造骨干企業。經過3年努力,使無錫尚德成為年銷售收入過500億的國際化企業,江蘇新能源公司等一批企業成為著名品牌、有影響力的專業設計、建設和投資運營的骨干企業,南京中電、常州天合、蘇州阿特斯、南通林洋、常州億晶等10多家企業成為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在國內有競爭優勢的骨干企業。以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為契機,促進光伏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注重發展與光伏發電產業配套的服務業和相關產業,提高產業配套能力和發展水平,拓展產業集聚空間,形成有江蘇特色的光伏產業鏈及衍生的光伏產品生產與檢測設備、原輔材料制造產業。
(四)加強創新驅動。
積極鼓勵骨干企業與國內外研究機構、上下游協作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強光伏產業基地公共基礎設施和支撐服務平臺建設,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重點建設無錫尚德“江蘇省太陽光伏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產業技術研發國際轉移中心”。開展“光伏并網發電一元一千瓦時工程”科技攻關及其產業化示范項目,集中力量突破產業關鍵技術瓶頸,建立光伏產業各鏈節技術創新體系,形成“降本增效”的倒逼機制,增強產業競爭力。建設裝備制造和技術開發的創新發展體系,加強國際合作和交往,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快光伏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向商業化應用的轉化,并加速國產化進程。推進品牌戰略計劃,鼓勵企業注冊自己的商標,爭創國際、國家品牌,努力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品牌產品。
(五)加強標準建設。
利用企業、科研院所與政府共同投資建設的裝備檢測中心和試驗場等產業公共平臺,做好企業質量、環境等方面認證工作,規范市場秩序,提升品牌形象,并爭取獲得國際認證,擴大國內外影響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營造促進光伏發電推廣的良好氛圍,將屋頂和建筑一體化光伏電站建設作為建筑節能的重要內容,納入城市發展規劃,在城鄉規劃和建筑設計規范中,專門列出涉及屋頂電站和光伏建筑一體化所需的技術標準和規定。研究制訂《江蘇省民用建筑太陽能光伏系統應用技術規范》。在電網規劃中將光伏并網發電作為重要規劃內容,確立相應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光伏企業要制訂具體的發展規劃,確立相應的發展目標、重點和降本增效、提高競爭力的具體措施,規范各環節管理,促進上網電價逐步下降。
(六)加強人才培養。
針對光伏發電綜合性、多領域特點,把人才培養放在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創造良好環境,從設計、制造、安裝、調試及運營管理等方面建立人才培養體系和激勵機制,在實踐中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隊伍。要圍繞產業發展設立相關專業,培養光伏發電技術研發和管理人才,特別是系統掌握太陽能開發利用理論并具備光伏發電工程設計實踐經驗的復合型人才。利用高等院校、職業學院、機電高等職業學校優勢,確立一批培訓基地。同時,要把光伏產業確定的重大工程所需高端人才引進工作列入我省引進高層次海外人才相關計劃,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科技園區訂立產業人才培養協議,借助外力強化專門人才培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