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全省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主要目標任務2009年完成情況及2010年細化分解的通知
發布日期:2010-03-29 15:19
字體:[大 中 小]
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全省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主要目標任務2009年完成情況
及2010年細化分解的通知
蘇政辦發〔2010〕16號 2010年2月5日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落實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2009年,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09〕29號)(以下簡稱《意見》),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分解落實省政府加快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實施意見的通知》(蘇政辦發〔2009〕102號),將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細化分解到各地、各有關責任部門落實。現將2009年完成情況及2010年目標任務分解通知如下:
一、2009年完成情況
《意見》下發后,各地、各有關部門圍繞省政府的統一部署,進一步強化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大力推進產業高端化、規模化、品牌化,加強組織協調,狠抓責任落實,完善政策措施,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有力地促進了全省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主要目標完成情況良好。至2009年底,《意見》明確的4大類19個主要指標中,1個指標(中國名牌產品數)國家暫停評選,其余18個主要指標有16項達到或超過序時進度要求,占88.9%;2項基本達到或未達到序時進度要求,占11.1%(見附件1)。二是重點工作進展順利。圍繞做精做強主導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施“百個千億新增長點培育工程”,促進100個新增產出千億元以上的工業新增長點達產達效。據初步統計,2009年,全省重點培育的產業集群完成營業收入1.5萬億元,規模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達50個,超百億元的大企業大集團達100家以上,產業規模化水平進一步提高。2009年,全省研發投入占地區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突破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0%,產業高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6件,新認定省著名商標283件,首批確認28個產業集群品牌培育基地,認定江蘇名牌產品773個,評選出江蘇省出口名牌177個,產業品牌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重點實施350項節能改造工程,形成節能量400萬噸標準煤。重點支持60家省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園區),全省超過1000家企業完成清潔生產審核驗收。三是保障措施比較有力。設立20億元省級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專項引導資金,重點支持具有自主品牌、重大科技成果應用、節能減排效果顯著、項目實施后能迅速提高核心競爭力的產業、企業和項目。省再擔保注冊資本達30億元,全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進一步完善。優先點供安排了一批鼓勵發展、達到一定規模要求的高新技術企業、高端制造業項目用地,產業政策鼓勵類項目占點供項目的61.3%。對符合產業優化升級要求的重點建設項目和企業技術進步項目,暢通審批綠色通道,提高了審批效率。
請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對照目標任務,對2009年工作完成情況進行全面總結分析,完善下一階段工作推進方案。對完成進度好的地區和單位要予以表揚,進一步總結經驗,鞏固成效;對個別基本達到或未能達到序時進度要求的要加以督促,認真查找原因,狠抓薄弱環節,落實應對措施。
二、2010年目標任務分解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的最后一年,也是江蘇加快向創新型經濟轉型的關鍵一年。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對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增強經濟整體競爭力、促進創新型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安排,結合《意見》明確的目標任務,研究制定了2010年全省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年度主要指標(見附件2),并將重點任務細化分解到有關責任部門具體抓落實(見附件3),各責任部門可將目標和任務在系統內進一步分解。希望各地、各有關部門嚴格對照年度主要指標和重點任務,抓責任落實,抓關鍵措施,抓工作進度,咬緊目標,一著不讓地把各項工作抓緊抓實,確保全面完成2010年各項目標任務。年終省政府將組織對重點工作完成情況進行督查考核。
附件3: 2010年主要目標及重點任務分解
一、主要目標
1.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31%。(省科技廳)
2. 高端制造業產值占制造業產值比重達51%。(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3.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1.9萬億元,銷售收入達8萬億元,實現利稅、利潤總額分別達7000億元、4050億元,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225%。(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4. 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2%以上;全省專利申請量達16萬件、專利授權量達10.5萬件。(省科技廳)
5. 新增中國馳名商標25件、江蘇省著名商標200件。(省工商局)
6. 新增江蘇名牌產品200個。(省質監局)
二、重點任務
1. 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00家以上,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3000家;培育國家和省級創新型企業500家以上。(省科技廳)
2. 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新建省級各類科技創新平臺100個以上,力爭實現60%的新興產業龍頭企業建有省級以上重大科技創新平臺、70%以上的本土大中型企業建有研發機構、80%以上的重點產業集聚區建有面向中小企業的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省科技廳)
3. 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達200家,科技創新創業場所面積達1200萬平方米。
(省科技廳)
4. 加強產學研合作。校企聯盟突破5000家,產學研合作項目達2.1萬項。(省科技廳)
5. 新增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0家以上,總數突破500家。(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6. 加強產業技術創新組織建設。在傳感信息、太陽能光伏、風電裝備、新型環保、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已具備一定基礎的領域,加快組建20家左右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省科技廳)
7. 加快實施百億元級企業培育工程。力爭超百億元大企業大集團115個,超百億元工業企業(集團)銷售收入比重達27%。超百億元產業集群60個,全省重點培育的產業集群營業收入達1.8萬億元。(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8. 加快開發區建設。力爭全省有15家開發區工業產品銷售收入超1000億元,其中超2000億元的4家。(省商務廳)
9. 進一步加大商標培育力度。全年新增注冊商標1.8萬件,其中工業企業新增1.5萬件,商標國際注冊數較上年增長30%,新確認省級產業集群品牌培育基地10個、市級產業集群品牌培育基地30個。(省工商局)
10. 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大力開拓項目源,實施技改“雙百工程”,加快百項續建項目實施進度,確保新開工百項重點技改項目早日達產達效。(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11. 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新興產業總量達2萬億元,增長37%以上,其中:新能源產業3500億元、增長60%,新材料產業8000億元、增長30%,醫藥和生物技術產業2700億元、增長30%,環保產業3100億元、增長20%,軟件產業2200億元、增長40%,傳感網產業500億元、增長60%。(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12. 繼續大力推進特色產業基地發展。完成對30-40個特色產業基地、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10家特色產業園區的授牌。
(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商務廳)
13. 積極培育名牌產品。在產業集聚區內培育發展30個左右江蘇名牌產品,培育30家江蘇服務業名牌企業,全省共培育發展700個左右江蘇名牌,力爭名牌產品銷售額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額的比重提高到28%。(省質監局)
14. 繼續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爭取落實國際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2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和工作組30個。繼續推進自主創新、高新技術、循環經濟、產業集聚標準化試點示范。(省質監局)
15. 進一步加快技術平臺建設。大力推進國家質檢中心建設,全面完成一期規劃21個國家質檢中心建設,確保5個在建的國家質檢中心高標準建設;爭取4-5個列入規劃的質檢中心獲得籌建。完成3個省計量中心籌建任務,新規劃2個計量中心。(省質監局)
16. 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分解下達年度節能減排指標,確保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嚴把能耗增長源頭關。組織實施節能環保重點工程。組織開展低碳經濟試點,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深入推進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示范園區和企業。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
17. 深入開展化工生產企業專項整治工作。(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安監局)
18. 加快修訂《江蘇省節約能源條例》。(省法制辦、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蘇政辦發16號橫表.doc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