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教育廳關于
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意見》的通知
蘇辦發〔2011〕36號 2011年8月22日
各市、縣(市、區)委,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意見》已經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國家和省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部署要求,促進我省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省,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現就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出如下意見。
一、堅持把提高質量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
高等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高等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突出強調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性緊迫性,明確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總體要求和戰略思路,是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綱領性文獻。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高等教育,深入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研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從總體上看,我省高等教育還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明顯差距。當前,我省正處于全面實現小康并向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省委、省政府把科教與人才強省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戰略,把創新驅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深入實施“八項工程”,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努力在新的起點上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這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特別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各部門和高校要深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認識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大戰略意義,切實把提高質量作為高等教育的生命線,著力推動高等教育在內涵發展、質量提升的軌道上快速前進,早日實現從高教大省向高教強省的跨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二、大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水平
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完善教學激勵機制,將教學作為學校和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將教授為低年級學生授課作為重要制度,將教學科研資源向教學一線傾斜作為政策導向,在高校建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引導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學上。實施教學質量提升工程,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突出人才培養的創新性、實踐性、開放性和多樣性。著力深化教學改革,調整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課程教材和實驗室、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和質量。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制定教學大綱,開設創業課程,充分發揮創業教育示范校的輻射作用,切實提高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業就業能力。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加強研究生教育優質資源建設,優化研究生培養類型結構,大力發展專業學位教育,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推進學術型、應用型、復合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強化研究生的科研訓練,著力培養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到2015年全省建成500家“企業研究生工作站”。
三、著力加強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
研究制定高校分類發展規劃,引導各類高校科學定位、錯位發展、特色辦學、爭創一流。到2020年,“985工程”高校力爭接近或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211工程”高校力爭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國際知名大學。積極探索部省共建、省部共建、省市共建等不同類型高校的共建模式,整合資源,強化特色,促進高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術水平和辦學實力。推進新一輪省級重點學科建設,著力構建國家、省和高校三級重點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深入實施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集中政策,加強動態管理、績效考核,實行優勝劣汰,著力打造一批高峰學科群,構建一流平臺,培育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到2015年,建設100個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優勢學科,力爭使江蘇高校國家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占全國總數的10%以上,部分優勢學科進入國際同類學科排名前列。
四、切實增強高等學校自主創新能力
圍繞國家及區域重大戰略需求,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大力推進高校科技創新,進一步強化高校源頭創新地位。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快培育和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及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基地和平臺。面向學科前沿,著力孵化和建設一批具有較強原創能力、支撐和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導產業的高水平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基地。鼓勵高校打破學科壁壘,開展交叉學科研究和協同攻關,支持高校走出校門、跨出國門開展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著力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完善科研評價和激勵機制,增加競爭性科研經費,建立完善高校學科建設、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監測評價與信息公布制度。建立校際聯盟,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享科教資源。
五、努力提高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
引導高校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推進高校學科專業鏈與產業鏈的對接、人才培養與區域發展需求的對接、科技項目與支柱產業的對接。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共建一批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平臺及重點研究基地。建立大學科技園戰略聯盟,鼓勵大學科技園與地方高新區加強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實施“校企聯盟”行動計劃,推動高校積極參與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圍繞全省產業升級“三大計劃”,積極培育支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的學科專業群,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共性技術和技術標準,助推產業優化升級。加強科研與市場的對接,搭建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建立健全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等中介服務機構,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支持高校面向企業員工開展崗位技能培訓,引導科技人員深入企業、農村和社區開展科技服務。鼓勵高校專家學者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為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更好地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
六、大力推進高等教育的文化傳承創新
推動高校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實施大學精神培育工程,凝練辦學理念,突出辦學特色,增進發展共識,不斷提升高校的文化品位。加強校風學風教風建設,倡導拼搏進取、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團結協作、淡泊名利的團隊精神,努力形成體現時代特征、富有江蘇特色、具有高校特點的校園文化。大力開展科學普及,建設一批精品文化講壇,強化高校在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等方面的功能。充分利用高校學科、專業和人才優勢,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催生新的文化業態,積極服務文化強省建設。廣泛參與文化對外交流,在高校建立一批區域和國別文化研究中心,辦好孔子學院,為提升江蘇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作出更大貢獻。
七、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根本,以提升教育質量為核心,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深入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著力突破制約高等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進一步激發高校辦學活力。轉變政府管理職能,科學調控高等教育發展目標與布局、規模與速度、質量與效益。完善教育決策機制,建立江蘇教育咨詢委員會,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管理的有效性。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高等教育辦學體制,形成政府舉辦為主、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民辦共同發展的高等教育格局。探索構建現代大學制度,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現代大學治理結構。改革考試招生制度,逐步形成招考分離、分類考試、雙向選擇、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高校入學考試方式,試行普通本科院校與職業院校分類入學考試,積極推行高職院校注冊入學試點,創新研究生招考辦法。完善高校招生錄取辦法,增加考生選擇機會。
八、積極拓展高等教育國際和區域交流合作
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教育資源,開展高等教育國際和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優秀人才的競爭力和我省高等教育的影響力。積極引進世界前100位知名高校來我省合作辦學,2015年前,集中力量辦好3-4所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獨立機構、10所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二級學院和50個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高職院校15%左右的專業課與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推進留學江蘇計劃,擴大留學生規模并逐步改善留學生國別、層次和專業結構,到2015年,在我省學習的外國留學生達3萬人,學歷生占整個留學生人數的比例位于全國前列,高水平大學研究生中外國留學生比例達到3%左右。鼓勵高校利用學科、專業和綜合實力優勢拓展海外辦學。積極倡導和推進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聯動發展,支持長三角地區高校打破地區界限,試行同類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聘、資源共享。高質量完成高等教育對口支援任務,促進新疆、西藏和青海等省(區)的高等教育發展。
九、加快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
堅持人才強教,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學名師和領軍人才。根據國家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高校編制標準,優化教師結構并實行動態調整。健全高校崗位管理和人員聘用制度,建立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的用人機制。全面推行新進人員公開招聘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吸引優秀高層次人才到高校任教。依托國家“千人計劃”和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計劃”、“江蘇特聘教授計劃”,支持高校面向海內外引進一批名家大師和高端人才,同時鼓勵海外高層次歸國人才到高校擔任兼職教授。進一步健全培訓制度,加大培訓力度,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業務素質。深入實施“青藍工程”和“優秀中青年教師留學計劃”,促進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從企業選聘一批科技企業家和優秀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擔任兼職教授,切實增強教師隊伍活力。深化高校教師職務聘任制度改革,逐步下放教師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權。落實高校教師績效工資,強化績效考核,完善教師轉崗和退出機制。維護教師權益,改善教師待遇,關心教師身心健康,為教師成長發展創造更多機會、提供更有利條件。
十、不斷加大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力度
按照優先發展的要求,依法加大各級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并建立教育經費穩定增長機制。逐步提高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使我省高校生均經費達到全國各省份先進水平。重點加大教師隊伍建設投入,為大規模培養培訓教師、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提供保障。健全高等教育舉辦者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培養成本、學校設立基金接受社會捐贈的多渠道籌措經費機制,充分調動社會辦教育的積極性。擴大高校經費籌措與管理自主權,完善高校內部財務和審計制度,推行基本支出撥款與專項績效撥款相結合的財政撥款制度,實行財政撥款與高校績效評價掛鉤,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十一、進一步強化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推進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作為重要職責,健全領導體制和決策機制,建立班子成員定點聯系學校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中的重大問題和熱點難點問題。加強高等教育宏觀決策和發展戰略研究,積極探索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密切協作,齊心協力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和質量提升。廣泛宣傳黨和政府發展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深入宣傳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意義和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動員全社會進一步關心支持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