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江蘇省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執行情況與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
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2012年2月9日在江蘇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陳震寧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會報告2011年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全省上下緊緊圍繞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緊扣主題主線,落實“六個注重”,實施“八項工程”,全力以赴穩增長、轉方式、抓創新、控物價、惠民生、促和諧,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運行平穩、轉型加快、質量提升、效益較好、民生改善”的態勢,完成了省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二五”發展的良好開局。
——地區生產總值48604億元,增長11%,高于年度預期目標1個百分點。
——財政總收入14129.6億元(原口徑),增長20.4%,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147.9億元,增長26.2%,高于年度預期目標16.2個百分點。
——全社會研發投入107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2%,達到年度預期目標。
——固定資產投資26299.4億元,增長21.5%,高于年度預期目標3.5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842億元,增長17.5%,高于年度預期目標0.5個百分點。
——外貿進出口總額5397.6億美元,增長15.9%,高于年度預期目標7.9個百分點。
——農民人均純收入10805元,增長18.5%。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41元,增長14.8%。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5.3%,超過年度預期目標1.3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
——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削減2.2%,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1.5%,氨氮排放量削減1.9%,氮氧化物排放量實現零增長,均完成年度預期目標(四項減排指標系初步統計數,實際完成數尚待國家核算)。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尚待國家核算。
——城鎮登記失業率3.22%,控制在4%的年度預期目標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2.61‰,控制在4‰的年度預期目標以內。
2011年的主要工作:
(一)千方百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認真貫徹中央宏觀調控各項政策措施,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物價的關系,加強對經濟形勢的預測研判,切實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努力擴大消費需求。認真落實促進消費增長的政策措施,積極培育消費熱點,促進消費需求較快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逐季保持在17%以上,其中城鎮增長17.8%,鄉村增長14.8%;批發和零售業增長17.4%,住宿和餐飲業增長18.1%。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0%。二是著力增加有效投入。重點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和民生等領域的投入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59個月穩定在2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34.4%,服務業投資增長22.2%。200個省級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全年完成投資3850億元。一批重大項目順利竣工或加快推進。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4122公里,建成國省干線公路526公里。崇啟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泰州長江公路大橋、南京長江四橋、臨海高等級公路等加快建設。京滬高鐵江蘇段、南京南站樞紐工程建成運營。寧啟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工程等一批在建鐵路項目繼續推進。南京祿口國際機場二期工程、揚州泰州機場等順利推進。沿江沿海新增萬噸以上深水泊位24個,新增吞吐能力8600萬噸。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加快建設。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等重點港口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完成建設任務,淮河入江水道、沿海水利工程、蘇南運河三級航道整治工程順利開工,徐州棚戶區改造超額完成國家任務。全年建成電力裝機618萬千瓦,獲得國家核準的“上大壓小”項目共計850萬千瓦,占全國核準總規模的28%,核準規模居全國第一。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15萬千瓦潮間帶風電場開工建設。三是努力平抑市場物價。強化價格調控目標責任制,著力保障供應、疏暢流通,加強農超、農社、農校對接。對困難群眾的物價補貼由按季發放改為按月發放,全年發放物價補貼4.4億元。加強價格監管,嚴格控制政府管理的調價項目,加大價格調節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去年三季度以來,全省物價漲勢逐月回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2月當月回落到3.6%,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低于全國水平,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108.9、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106.2。四是切實加強運行調節。加大煤電油氣運調節力度,保障企業正常生產。努力做好勞動力供需銜接,千方百計提高土地要素保障能力。組織各類大型展銷活動,幫助企業有效開拓市場。大力促進銀企對接,實施“萬企千億”中小企業融資培育計劃,全省中小企業新增貸款超過3000億元,擔保機構在保金額超過2700億元。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5791.6億元。支持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擴大直接融資,全年直接融資1700億元。新增境內外上市企業57家,24家企業發行債券293億元。
(二)更大力度促進轉型升級。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發展創新型經濟,以轉型升級促發展、強后勁、增優勢。一、二、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6.3∶51.5∶42.2。一是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大力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制定“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設立省級專項引導資金,推動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銷售收入2.61萬億元,增長26.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84萬億元,增長26.4%。堅持服務業優先發展。全年服務業增加值突破2萬億元,占GDP比重42.6%。100家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入區企業近2.5萬家、實現營業收入3657億元、上繳稅收236億元、從業人數110萬人。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組織實施“萬企升級行動計劃”、“百項千億”技改工程,著力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0.7萬億元,利稅超過1萬億元。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年內新增特色產業基地20家,累計達到80家,可實現產值2.6萬億元左右,增長40%以上。全省營業收入超百億元企業達到140家。二是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22.4%。全年專利授權20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1萬件,增長53.2%,百億元GDP專利授權數416件。省級以上工程中心達到120家、工程實驗室30家。科技進步貢獻率55.2%,區域創新能力繼續位居全國前列。積極發揮省創投引導基金放大效應,首期10億元資金涉及15家機構、預計帶動超過80億元社會資本。納入備案管理的創業投資企業207家、注冊資本345億元,均居全國第一。三是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嚴格控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強化高耗能行業用能管理,控制“兩高一低”企業用電。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全年關停小化工企業696家、小火電機組125.3萬千瓦。重點減排工程加快推進。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抓好低碳經濟試點。加強水資源節約利用,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6%,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556。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力度進一步加大,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積極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太湖治理項目加快實施,實現太湖湖體水質穩定好轉目標。生態省和綠色江蘇建設取得新進展,新增國家生態市(縣、區)12個、國家環保模范城市5個、國家森林城市1個,全省林木覆蓋率提高到21.2%,森林蓄積量達到8700萬立方米。
(三)更高層次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堅持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三化同步”,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不斷增強沿海和蘇北地區發展后勁。一是扎實做好“三農”工作。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保持了“三農”發展的好形勢。大旱之年奪得豐收,全年糧食總產3307.8萬噸,比上年增長2.2%,實現“八連增”。高效農業面積占比超過42%。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進一步加快,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比達49%。大力推進水利現代化建設,防洪保安、水資源保障、水環境保護能力進一步增強,解決了280萬農村居民飲用水安全問題。二是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有序推進城鄉發展“六個一體化”,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率達到61.9%。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村“六件實事”工程進展順利。啟動實施美好鄉村行動計劃,加強村莊環境整治、河道清淤,農村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三是不斷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對沿海開發開放進行新部署,制定并實施沿海開發五年推進計劃,灘涂匡圍示范工程開工建設,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逐步落戶沿海地區,沿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連云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獲準設立。繼續加大對蘇北發展的支持力度,蘇北發展內生動力明顯增強,工業、投資、財政收入增速分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9、1.5、12.9個百分點。深入推進“四項轉移”和合作共建開發園區,蘇北地區新開工500萬元以上產業轉移項目超過2000個,實際引資額1200億元,增長23.6%,共建園區總數達到33個。堅持“一市一策”,認真落實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和支持宿遷發展政策措施,出臺了加快淮安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的政策意見。支持蘇中江海聯動發展、跨江合作開發,蘇中堅持特色發展,與蘇南融合發展步伐加快。蘇南加大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力度,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四是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認真貫徹落實長三角區域規劃,決策層、協調層和執行層三級區域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產業、科技、環保等10個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加快推進寧杭、寧安高速鐵路等工程建設,推動上海產業向我省沿海地區、蘇北地區轉移。扎實做好新一輪對口支援工作,著力抓好援建項目建設,年度援建項目圓滿完成。
(四)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完善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努力推動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一是積極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省直管縣改革試點有序推進,20個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出臺了《江蘇省經濟發達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意見》。不斷促進金融創新,發展壯大地方金融機構。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民間投資增長25.8%,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65.4%。切實抓好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扎實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有序推進南京科技體制、蘇州城鄉一體化、宿遷區域協調發展和無錫“兩型社會”建設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二是著力加快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制定實施支持外貿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幫助企業爭取訂單、拓展市場,著力穩定外需。大力調整外貿出口結構,外貿出口增長15.6%,其中一般貿易增幅高于加工貿易增幅19.9個百分點;服務貿易增幅高于貨物貿易增幅34.6個百分點;私營企業出口增長33.5%,高于平均水平17.9個百分點。努力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加大招商選資、招才引智力度,實際利用外資321億美元,繼續保持全國領先位置。支持有條件企業到境外投資,對外投資中方協議額36億美元,增長65.5%。加快開發園區轉型升級,新增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3家和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家。
(五)堅持不懈抓好民生改善。積極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全面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加快構建終身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養老服務“六大體系”。一是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把增加收入作為最大的民生實事來抓,突出抓好居民、企業職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四個群體”增收,努力拓寬增收渠道。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增幅連續兩年高于城鎮居民。全省最低工資標準提高17%以上,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10%以上。農村年人均純收入25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提前一年整體脫貧。二是著力抓好社會就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擴大就業,著力解決重點群體就業問題。新增城鎮就業134.6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7.9萬人,高校畢業生年末總體就業率超過90%。三是不斷完善保障體系。實現城鄉低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社會養老保險五個“全覆蓋”。全省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進一步增加,主要險種參保率繼續保持在95%以上。加快構建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新建4773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87%的市、縣(市)建成老年公寓或福利院。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任務45.3萬套(戶),超額完成國家和省定的年度目標任務。四是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認真實施教育改革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教育事業總體發展水平繼續位居全國前列。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5%。城鄉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萬人擁有病床數36.1張,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98%,免費為城鄉居民提供10類4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覆蓋率89%。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進一步加強,集中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深入推進平安江蘇、法治江蘇建設,社會大局總體保持和諧穩定。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增幅回落,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有待增強;生產要素供給趨緊,原材料、融資等成本不斷上升,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雖然從三季度起逐月回落并低于全國水平,但仍超過年度預期調控目標;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快提高,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任務艱巨;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節能減排形勢不容樂觀;部分公共服務產品供給水平不高,尚不能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社會建設和管理與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還不相適應,改善民生還需要作出更多努力。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初步安排和主要任務
2012年是繼續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是喜迎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之年,也是全面貫徹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戰略部署的重要一年。安排好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意義十分重大。
今年宏觀經濟形勢將更為復雜。世界經濟形勢總體上仍十分嚴峻,國際經濟環境短期內難以明顯好轉,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明顯。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比較突出,經濟運行中不穩定因素有所增加,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較大。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今年經濟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環境總體向好,我省經濟內在活力與動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不會改變。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形勢的復雜性和嚴峻性,又要看到有利因素,堅定信心,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上來,統一到中央對今年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統一到中央對科學發展的最新要求上來,統籌做好各項工作,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
(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
(3)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3%;
(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
(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
(6)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8%左右;
(7)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0%左右;
(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0%左右;
(9)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
(10)節能減排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1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12)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左右。
做好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總體要求,牢牢把握“十二五”發展主題主線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六個注重”,大力實施“六大戰略”,全力推進“八項工程”,堅持穩中求進,突出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深化改革開放,加強統籌協調,著力改善民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不斷開創全省科學發展新局面。
著力抓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大力促進消費增長。把擴大消費作為穩增長的戰略重點,不斷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認真落實促進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增強居民消費能力。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鼓勵發展多樣化服務消費和產品消費,拓展文化、體育健身、旅游、家政等服務消費,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加大對節能、節水、環保產品消費的政策激勵力度。推進城鄉流通體系建設,努力降低商貿物流成本,健全現代營銷體系、信用體系。進一步優化消費環境,加強消費市場可溯體系建設,開展預付式消費專項整治,進一步規范消費市場秩序。
2、努力擴大有效投入。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引導投資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傾斜,加強“三農”、民生、社會事業等領域的投入。加大重點項目推進力度,有序推進“十二五”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突出抓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重大民生項目建設。今年安排省級重大項目220個,總投資26185億元,增長20%,其中200個實施項目總投資20860億元,增長23%,年度計劃投資4450億元,增長16%。20個儲備項目計劃總投資5325億元。農水方面:開工建設新溝河工程等項目,加快走馬塘、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等項目建設。交通方面:開工建設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一期工程、南京城市軌道4號線一期工程等一批項目。力爭滬通鐵路、連鹽鐵路具備開工建設條件。加快泰州長江公路大橋、南京長江四橋、寧杭鐵路江蘇段、蘇州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揚州泰州機場等一批在建項目工程進度,力爭年內竣工投產、投用。加快推進臨海高等級公路、連云港港30萬噸航道一期工程、寧安城際鐵路江蘇段、南京祿口國際機場二期工程,以及連云港港、蘇州港、南京港、鹽城港擴容工程和徐州國家內河港樞紐工程等一批項目實施。能源方面:開工建設田灣核電站3號、4號機組擴建工程以及大唐濱海、中電射陽等4個合計100萬千瓦全國第一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加快諫壁電廠“上大壓小”擴建、如東風電、淮安龍源風電等項目建設。工業方面:開工建設鹽城東風悅達起亞第三工廠、南京揚子乙烯三輪改造工程、宿遷林漿紙一體化等項目,推進儀征上海大眾乘用車、鎮江二重出海口基地、宜興國電科技太陽能光伏電池及組件、蘇州三星高世代液晶面板、常州亞邦新型生物制藥、淮安實聯化工聯堿、徐工工程機械基地、鎮江恒神碳纖維復合制品等項目加快建設。力爭中石油常州材料基地、中石化連云港原油儲備與石化基地等項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服務業方面:加快推進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新興產業集聚區、無錫傳感園、常州低碳示范科技創新基地、泰州醫藥城生物醫藥園一期、南京青奧城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江蘇無線網及高速寬帶網。同時,加快省人民醫院擴建、南京博物院二期等一批社會事業項目建設。
3、切實加強運行調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實結構性減稅等政策措施,進一步減免企業規費,切實為企業松綁減負,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拓寬融資渠道,擴大社會融資總量,力爭社會融資規模增長15%左右。支持企業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千方百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挖掘存量土地潛力,提升省內用地供給和調劑能力。加強勞動力供需對接,著力緩解企業用工結構性供需矛盾。加強煤電油氣運等要素組織調度,切實保障居民生活和企業正常生產需要。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繼續組織“江蘇產品萬里行”等重點會展活動,幫助企業有效拓展內外市場空間,進一步提高江蘇產品市場占有率。加大對中小企業服務力度,幫助困難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問題。繼續把穩定物價放在突出位置。切實做好市場保障和價格穩定工作。落實好“米袋子”和“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強主要農產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產資料的生產、供應和儲備,加強重要商品產運銷銜接,扶持發展農貿市場和平價商店建設。強化價格監測預警和市場監管,堅決查處價格違法違規行為。
(二)著力推動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1、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支持企業增加科技投入,確保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3%。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潛力,推動產學研更加緊密結合,增強科技創新綜合實力,百億元GDP專利授權數達到478件。提高授權專利轉化率,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6%。深化國家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工作,建設一批科技金融合作創新示范區,加快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大力發展創業投資,促進社會投入穩步增長。深入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推動高新區創新發展,建設一批創新型園區、創新型縣(市、區)和創新型鄉鎮,完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高起點布局一批科技創新中心,形成覆蓋全省、上下聯動、充滿活力的區域創新體系。突出人才支撐,深入實施“十大人才工程”,加強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為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提供重要支撐。人力資本投資占GDP比重達13.75%,人才貢獻率達35.2%。
2、大力培育新興產業。認真組織實施“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統籌配置資源,進一步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6.5%。充分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的導向作用,重點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物聯網、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海洋工程等10大產業規模發展、跨越發展。進一步突出企業主體地位,更大力度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培育一批占據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的創新型企業。
3、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繼續實施服務業提速計劃,確保服務業占GDP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著力發展金融、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電子商務、云計算、物聯網、數字文化、工業設計、環境服務等六大服務業新興產業。優化服務業結構,生產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0%。積極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管理手段提升商貿、健康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水平。提升現有100家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層次,引導企業向集聚區集中、優勢資源向集聚區匯聚。重點培育一批技術領先、模式創新、發展集約的省級現代服務業示范區。
4、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扎實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和示范項目建設。推動重點產業振興與結構調整,繼續支持在鋼鐵、石化、有色金屬、造船、輕工、紡織等行業打造國家級重點產業基地,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等行業建設國家重要的生產基地。廣泛開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加快推進“百項千億技改工程”,力爭技改投資增長17%以上。積極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傳統產業先進產能和品牌經濟比重。繼續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培育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規模企業。提高集聚集約發展水平,組織推進100個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形成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產業集聚區。
(三)著力抓好“三農”工作,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1、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努力實現豐產豐收。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加快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努力增加高效設施農業面積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和市場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強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
2、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田水利建設,重點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灌區改造、丘陵山區小流域治理和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加快推進農業綜合開發,穩步推進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深入推進農村實事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達98%,鎮村公交覆蓋率達到26%,新解決221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3、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不斷創新體制機制,積極推進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社會管理一體化,積極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不斷完善城鄉空間布局。均衡配置城鄉公共資源,促進生產要素城鄉自由流動。加快城市群建設,提升大城市功能,積極發展中小城市,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進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積極推進南京都市圈和寧鎮揚“同城化”建設。提高蘇錫常都市圈發展水平,壯大徐州都市圈綜合實力。大力實施美好城鄉建設行動,重點開展村莊環境綜合整治。
(四)著力加快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
1、努力保持出口穩定增長。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加大市場開拓力度,鞏固傳統市場,大力拓展新興市場,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優化出口產品結構,重點推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產品和服務出口,擴大一般貿易比重,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強化外貿發展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省內企業參加境內外綜合性展會和各類知名品牌展(博)覽會。幫助企業積極應對貿易摩擦,為外貿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加強和改進進口工作,積極擴大先進技術、關鍵零部件、國內短缺資源和節能環保產品進口。
2、不斷提高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加大利用外資力度,力爭利用外資規模保持全國領先地位。注重引進國際高端產業、智力、人才和技術裝備,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蘇北、沿海地區。鼓勵外資在江蘇設立營銷總部、研發總部和結算總部等功能性機構。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支持以跨國并購、引入海外各類基金等方式利用外資,鼓勵有條件的內外資企業在境內外上市。推動開發園區“二次創業”,促進開發園區轉型升級,積極支持部分有條件的開發園區升格為國家級,進一步增強開發區集聚、服務和創新功能。
3、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優勢企業有序赴境外投資,拓展市場空間。支持有條件企業逐步建立境外穩定的資源供應基地。引導企業在境外建立研發機構和生產基地、營銷網絡,增強企業全球配置資源和跨國經營能力。加快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和集聚區,建立健全境外投資促進服務體系,加強對“走出去”企業的服務。
(五)著力統籌區域共同發展,進一步提高協調發展水平。
1、深度實施沿海開發戰略。全面落實沿海開發總體部署,深入實施沿海開發五年推進計劃,著力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灘涂圍墾、載體建設上取得更大進展。積極發展臨港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支持沿海產業園區提檔升級,加快形成產業發展的規模優勢和集聚效應,構筑沿海新型產業基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突出沿海交通大通道、主樞紐建設和公鐵水空管綜合交通網配套銜接。推進連云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和鹽城百萬畝灘涂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加快實施東臺40萬畝條子泥匡圍一期工程。
2、努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繼續加大對蘇北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快蘇北地區全面小康建設步伐。深入推進產業、財政、科技、人才“四項轉移”和南北掛鉤合作,落實“一市一策”,支持宿遷發展實現更大突破、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淮安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推動蘇中特色發展、錯位發展,更大力度推進江海聯動開發和跨江合作開發,加快產業集聚和國際化進程,在錯位發展中實現與蘇南的聯動和融合。推進蘇南率先發展,緊緊圍繞“先行軍”和“排頭兵”目標定位,編制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整體規劃,進一步提高蘇南創新發展能力和經濟國際競爭力。
3、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加大長三角區域規劃實施力度,加快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繼續深化在基礎設施等10個領域的合作,以共建園區為有效載體,有序推動長三角區域內的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合作。繼續做好新一輪對口支援新疆、西藏拉薩市和青海海南州工作。扎實推進蘇陜掛鉤協作、三峽庫區移民、省際間交流合作和參與西部大開發工作。
(六)著力推進節能減排,提高生態環境建設水平。
1、強化政策引導與目標責任。認真落實國家即將出臺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確保完成節能減排年度目標任務。進一步完善節能減排預警機制和監督管理措施,堅決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進一步健全節能減排標準化體系,制定一批嚴于國家要求的地方節能減排標準,扎實推進淘汰落后產能工作,關閉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小企業。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支持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運用。嚴格實施懲罰性電價和淘汰類差別電價政策。加強對地方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完善節能減排評價考核機制和獎懲制度。
2、狠抓重點工程與重點領域。實施節能改造工程、節能技術和產品推廣、節能服務體系建設、重點耗能企業能效提升和數字化能源管理等五大節能重點工程。加快燃煤機組脫硝建設,大力推進建筑節能、交通節能和公共機構節能。支持鼓勵新能源發展,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5.75%。開展家庭、社區、青少年、企業、學校等領域的節能減排專項行動。研究出臺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性意見,打造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和企業,樹立一批清潔生產標桿企業,抓好一批低碳經濟試點。強化節約利用水資源,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5%,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0.562。
3、加強環境整治與生態建設。深入實施“清水藍天”工程,加強水污染防治,加大城市大氣污染治理力度。努力促進太湖水質持續改善,扎實推進長江、淮河、南水北調工程沿線、通榆河沿線和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加強大氣污染控制和治理,努力減少灰霾天氣。完成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摸清全省溫室氣體家底。繼續開展突出環境問題集中整治行動,重點加強化工污染專項治理和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深入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不斷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新增造林面積80萬畝,撫育森林150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1.5%,森林蓄積量達到8800萬立方米。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水域和灘涂保護,深入開展生態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態市、環保模范城市等生態創建活動。
(七)著力優化體制機制,堅定不移深化改革。
1、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開展省直管縣(市)體制改革試點,切實抓好20個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依法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行為。完善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深化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積極推進社會事業領域改革。加快金融創新,推動地方金融機構加快發展。鼓勵民間投資加快進入鐵路、市政、通信、能源、金融、社會事業等領域。完善重要商品、服務、要素價格形成機制。
2、扎實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鞏固和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最低籌資標準,調整完善基本醫保報銷范圍,提高基本醫保待遇水平。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擴大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范圍,進一步規范基本藥物采購、配送和結算機制。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加快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快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培養。
3、切實抓好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深入推進蘇州城鄉發展一體化改革試點,在有條件地區擴大試點范圍,重點在農村土地、戶籍制度、農民合作組織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子。繼續推進南京國家科技體制、無錫“兩型”社會、宿遷區域協調發展等改革試點。支持南京市國家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啟動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
(八)著力保障改善民生,切實加強社會建設。
1、大力增加居民收入。積極實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計劃,探索建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拓寬就業、創業、投資、社保、幫扶等居民增收渠道,促進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區域自我發展能力。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突出抓好大學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鄉退役士兵和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繼續開發5000個基層公共服務公益性崗位,開發1.6萬個就業見習崗位,實現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6萬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5萬人,確保新增城鎮就業100萬人以上,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5萬人以上,高校畢業生年末總體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
2、不斷提高保障水平。深入推進“六大體系”建設,持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主要險種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力爭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到95%以上。探索解決困難企業職工參加城鎮職工醫保問題,推動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實行城鄉保障制度接軌。城鎮居民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人均不低于240元,城鎮居民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穩定在70%以上。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新農保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70元。扶持新建2500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經濟薄弱地區40%的鄉鎮敬老院配置生活設備。加大助殘力度,向5萬戶殘疾人家庭提供輔助器具和進行無障礙改造,為2萬名殘疾人提供托養服務。落實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提高城鄉低保和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繼續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務36萬套(戶),其中新開工保障性住房31.5萬套(戶),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4.5萬戶,竣工保障性住房13萬套(戶)。認真落實國家房地產調控各項政策措施,促進房地產業穩定健康發展。
3、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扎實推進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劃,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建設工程,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以重點學科和重點專業建設為龍頭提升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水平。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8%。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培訓6萬名農村中小學教師,加固改造、重建、新建農村校舍776萬平方米,推進農村中小學運動場地塑膠化,啟動實施農村校車安全工程。加快實施文化建設工程,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覆蓋率89.7%。普遍免費開放美術館、科技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加強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加大醫療衛生事業投入力度,強化基層醫療衛生基礎設施、人員隊伍和服務機構建設,不斷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萬人擁有病床數達到37.3張,千人擁有醫生數1.7人,基本實現醫療衛生機構都有一名全科醫生。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控力度,加強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設管理。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推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
4、切實加強社會管理。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實施社會管理創新工程。加強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完善社區管理體制和服務網絡。加強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管理,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高度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加強社會矛盾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妥善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加大食品藥品執法檢查和質量監督力度,切實維護食品藥品市場秩序。推進法治江蘇、平安江蘇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任務非常艱巨,意義十分重大。我們將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齊心協力,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