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优色导航在线,日韩在线免费视频,小童鸭av在线导航,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麻豆

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委農工辦等部門關于《2012年全省農民收入倍增十項富民行動推進計劃》的通知
發布日期:2012-04-11 14:48 字體:[ ]

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委農工辦等部門
關于《2012年全省農民收入倍增十項
富民行動推進計劃》的通知
蘇辦發〔2012〕20號  2012年4月11日

 


各市、縣(市、區)委,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省委農工辦、省農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海洋漁業局、省鄉鎮企業局關于《2012年全省農民收入倍增十項富民行動推進計劃》已經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2012年全省農民收入倍增十項富民行動推進計劃


        為貫徹落實《全省農民收入倍增計劃實施方案》,細化目標任務,落實促進農民增收各項措施,確保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0.4%的年度目標,現提出2012年全省農民收入倍增十項富民行動推進計劃。
        一、促進農民創業富民
        建立健全創業培訓、政策扶持、創業服務三位一體、有機銜接的工作機制,全省全年新增農民創業3萬人。
        (一)強化政策扶持。完善落實鼓勵創業各項扶持政策,簡化審批手續,規范收費行為。鼓勵有創業要求和培訓愿望、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農村勞動者以及處于創業初期的人員參加培訓。建立創業項目以獎代補制度,對創業成功率高、拉動就業明顯的項目提供者和征集者給予一次性獎勵補助。
        (二)優化創業服務。組建省、市、縣三級創業項目庫,加快創業項目向創業成果轉化。加強創業園區、創業一條街、創業市場建設,在全省建立一批創業示范基地,依托基層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為農民創業提供便利優質服務。
        (三)開展創建活動。做好國家級創業型城市評估工作,啟動省級創業型城市創建工作,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創業型鄉鎮(街道)創建活動。開展“一鎮一品”等多種形式的創建活動,依托當地產業優勢和農民就業特點,努力打造農民創業品牌和勞務品牌。
        二、推進農民就業富民
        加快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援助和職業培訓制度,大力推進城鄉就業一體化,確保全年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5萬人以上。
        (一)完善政策措施。搶抓產業梯度轉移的重大契機,積極引導蘇北農村困難家庭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認真落實農村公共就業服務四項制度,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援助力度,繼續鞏固農村零轉移家庭“動態清零”成果。加強失業動態、重點缺工企業、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和企業用工需求監測。
        (二)加強技能培訓。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對符合條件人員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鑒定獲證獎補政策,制定體現市場供求、更為便捷的培訓補貼制度,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培訓補貼標準,調動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三)優化就業服務。大力推進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村級平臺建設,實現村級平臺全覆蓋,發布“江蘇就業e圖”,初步建立“15分鐘公共就業服務網”。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充分轉移就業鄉鎮創建活動,創建率達65%,提升農村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和就業援助能力。
        三、發展現代農業富民
        大力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著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綜合效益,讓農民從農業生產經營中得到更多收入。
        (一)加快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深入開展糧食高產增效創建活動,建立糧棉油萬畝示范片700個以上。開展設施園藝高效創建活動,建立200個園藝作物標準園。開展畜牧業轉型升級“六項創建”活動,新增畜牧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場500家、畜禽良種化示范場150家、動物防疫規范示范場500家。大力推進現代漁業建設,新增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50家。加快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二)積極打造現代農業載體。爭創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認定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加強已認定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擴大規模,提升水平,更好地帶動現代農業發展。抓好13個農業現代化建設試點縣(市、區)、20個經濟發達鎮農業現代化示范建設,進一步推進現代特色產業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村建設。組織開展省級現代漁業產業園區、現代漁業精品園示范基地和示范村建設,開展“農業龍頭企業運行質量提升年”活動,培育一批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農業龍頭企業。
        (三)建立健全現代農業市場體系。重點支持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支持每個縣(市)建設一個上規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拓展農產品市場功能,提高農產品市場服務能力。大力發展連鎖專賣、直供直銷、農產品電子商務。辦好農洽會、上海交易會、海峽兩岸(江蘇)名優農產品展銷會暨產銷對接會、合作社展銷會以及境外促銷活動,推進“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農市對接”。
        (四)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農田各100萬畝。整建制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完成測土配方施肥面積6500萬畝次以上。加快池塘標準化改造,新建和改造標準化池塘20萬畝。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全省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到76%。加快發展農業信息化,深入實施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工程。
        (五)大力推進農業品牌創建。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申請注冊商標,培育馳名、著名商標,深入開展“一鎮一品”建設,積極推廣“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商標(地理標志)+農戶”的生產經營方式,支持創建一批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品牌培育基地,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全省新增農林產業注冊商標5000件以上,地理標志商標5件以上,省著名商標30件以上。
        四、發展鄉鎮企業富民
        力爭全年鄉鎮企業增加值增長12%,新增就業人員30萬個,勞動報酬增加11%。
        (一)推動企業創新發展。認定100家高成長型中小企業和50家科技創業優秀企業及50名科技創業優秀企業家。認定100家創新能力建設示范企業、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萬家“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計劃,認定一批“專精特新”產品和“專精特新”企業。大力推進企業創新平臺建設,認定20家省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示范平臺。
        (二)加大服務企業力度。力爭每個省轄市建有三星級以上公共服務平臺5個,每個縣(市、區)建有三星級以上公共服務平臺2個。圍繞“十大培訓品牌”,全年培訓鄉鎮企業各類人員5萬人次。繼續開展“每年千家微小企業進規模培育工程”,免費為微小企業主提供專題培訓和咨詢輔導。組織認定20家小企業創業示范基地。
        (三)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引導企業向開發區集聚,或向工業集中區集中。認定第三批省級中小企業產業集聚示范區和江蘇省特色產業集群。支持重點中小企業集聚示范區新增標準廠房1500萬平方米,吸引5000家中小企業入駐。力爭全年新增5個百億元級特色產業集群。
        (四)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促進融資性擔保行業規范發展,擔保機構在保責任余額同比增長10%以上。深入開展銀企合作,充分發揮銀行貸款增長風險補償獎勵資金作用,鼓勵和引導更多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大的信貸支持。
        五、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富民
        全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成員75萬戶,農戶入社率提高5個百分點,培育省級“五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500家,提升合作社帶動農戶增收能力。
        (一)提升合作社服務能力。支持合作社為成員提供農業投入品采購,降低生產成本;開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興辦加工流通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產值和價值;開展聯合與合作,組建合作社聯合社,增強合作社參與市場議價能力。
        (二)拓展合作社銷售渠道。推進農產品直供直銷,深入開展“蘇合”農產品銷售合作聯社建設,支持合作社進城開設直銷店、直銷窗口或自營超市,繼續舉辦全省農民合作社產品展銷會。鼓勵支持合作社與各大超市建立“超市+合作社+農戶”的供應鏈模式。
        (三)推進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加快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賬戶,依法記載成員出資額、公積金份額、財政扶持形成的財產份額等,依法將財政扶持形成的資產,以股份形式平均量化給每個成員。建立健全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增加農民“二次分配”收入。
        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富民
        突出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農業農村人才培養工作,提高農業科技在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的貢獻份額。
        (一)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作用。重點推廣38項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與省農業“三新”工程深度對接。深入實施“掛縣強農富民”工程,農科教大聯合大協作擴大到全省50個縣(市、區)。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提高農業“三新”技術推廣普及率和到位率。
        (二)推進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建成“五有”鄉鎮農技推廣綜合服務中心。把“五有”建設與爭創“群眾滿意的窗口服務單位”有機結合起來,以“五有”鄉鎮農技推廣綜合服務中心和區域性專業站、鄉鎮畜牧獸醫站、鄉鎮農經站為平臺,統一標識、統一標語、統一標準,掛牌上崗,規范服務。
        (三)著力提高農業從業者素質。實施農業科技大培訓行動,完成農民創業培訓5萬人、現代農業技術培訓10萬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00萬人次、農業信息技能培訓3萬人、農業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3萬人。發展農民學歷教育,確保中專招生5000人以上,其中涉農專業生占90%以上。
        (四)加快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種子種苗供應、農資供應及指導、機械化耕種和收獲、動植物疫病防控、設施農業配套、農產品營銷、農業休閑觀光、農業信息、農村金融、農業保險等農業服務業。探索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形式,在省定現代農業示范村,開展村級規范化農業科技服務站建設試點。
        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富民
        落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各項政策措施,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蘇南、蘇中、蘇北地區村級集體年收入分別達到50萬元、20萬元、10萬元以上。
        (一)制定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指導各地制定完善主導產業建設、農村資源開發利用、產權制度改革等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對按期實現發展目標難度較大的經濟薄弱村,落實幫扶方案,選準發展項目,把目標落實到時點,把責任落實到人頭。
        (二)建立健全村集體經濟發展機制。引導發展資源開發型、資產經營型、為農服務型、異地發展型、休閑觀光型集體經濟。深入推進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將政府支持“三農”發展項目形成的資產界定為村集體資產。推動落實村企掛鉤、部門幫扶、稅收返還獎勵、金融支持等措施。
        (三)加快建設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總結第一批省級財政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引導資金項目試點經驗,擴大項目實施規模,督促指導各地做好財政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的村集體產權、股份份額、收益分配權等確權工作。
        (四)切實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建設縣(市、區)、鄉(鎮)、村(居)三級聯通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信息化監管系統,開展“三資三化”示范縣創建,進一步提升農村集體“三資”制度化、規范化和民主化管理水平。
        八、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富民
        突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等對農民增收的保障作用。
        (一)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動態增長機制,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75%左右。提高農村居民重大疫病醫療保障水平,加強與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的銜接,使實際費用報銷比例達到90%,切實減輕農村群眾醫療負擔。
        (二)實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增資計劃。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正常增長和財政保障制度,2012年實施提標增資計劃,新農保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70元。有條件的地區適當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和“進口”、“出口”補貼標準。
        (三)注重研究探索制度運行中的新問題。不斷完善相關工作機制,積極研究探索新農保、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等制度之間的銜接辦法,努力實現各項養老保障制度之間的順暢轉接,以更好地保障城鄉居民老有所養的權益。
        九、加大扶貧幫困富民
        組織實施脫貧奔小康工程,加快低收入農戶增收步伐,力爭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
        (一)鎖定幫扶對象。按照年人均純收入4000元新的扶貧標準,對低收入人口全部建檔立卡,鎖定幫扶對象。
        (二)加快低收入農戶增收步伐。加大低收入農戶發展高效農業幫扶力度。把轉移就業作為加快增收的現實途徑,促進農戶就地就近就業和自主創業。
        (三)確定重點幫扶地區。對蘇北12個重點縣(市、區)繼續派駐省委幫扶工作隊。對宿遷市西南崗地區、成子湖地區,連云港市石梁河庫區,淮安市劉老莊地區,淮鹽的灌溉總渠以北地區,徐州的黃墩湖滯洪區等片區,實施連片開發,給予重點支持。以縣為單位,對照新“八有”目標,結合地方實際情況,確定本地經濟薄弱村,加大幫扶力度。
        (四)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采取財政獎補、扶貧小額貸款、扶貧開發和最低生活保障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勞動力培訓和困難家庭就業援助等政策措施,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力度。
        十、深化農村改革富民
        加大農村綜合改革力度,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城鄉生產要素平等交換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體制機制。
        (一)推進農業經營機制創新。大力培育和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創新土地流轉機制,更大力度地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逐步形成符合農業現代化要求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組織形式。
        (二)推進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和跨村組置換機制。探索有效保障農民宅基地用益物權辦法。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推進土地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強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價格的指導,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三)推進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積極發揮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金融組織服務農民增收的作用。規范發展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探索建立農業貸款利率補貼機制,健全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土地承包經營權、水域灘涂使用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抵押貸款機制。
        (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村人口進城鎮落戶。推行居住證制度,保障居住證持有人可享有的公共服務等待遇。在戶籍制度改革中,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障其在農村原有的經濟權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