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优色导航在线,日韩在线免费视频,小童鸭av在线导航,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麻豆

江蘇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加快船舶產業轉型升級與海洋工程裝備發展三年(2013-2015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發布日期:2013-11-21 10:02 字體:[ ]

蘇政發〔2013〕143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現將《江蘇省加快船舶產業轉型升級與海洋工程裝備發展三年(2013-2015年)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江蘇省加快船舶產業轉型升級與海洋工程裝備發展三年(2013-2015年)工作方案

  為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印發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國發〔2013〕29號)以及《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十二五”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通知》(蘇政發〔2011〕186號)、《省政府關于轉發省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江蘇省“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方案的通知》(蘇政發〔2012〕67號),按照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工作要求,推進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持續健康發展,全力打造江蘇經濟升級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面臨形勢
 ?。ㄒ唬┲饕删?。新世紀以來,我省船舶產業搶抓全球造船市場深度調整的機遇,創新發展思路,狠抓推進措施,進入歷史發展最快時期,取得了顯著成就。2008年以來,我省造船完工量、手持訂單量、新承接訂單量等三大造船指標已連續5年穩居全國第一,重點骨干企業主要船型建造周期接近日本和韓國水平,總資產貢獻率、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利潤等多項經濟指標保持全國前列。2009年,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產品覆蓋從近海到深海的主要種類,僅用了4年時間總產值就突破100億元。全省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基礎設施,形成了南通、泰州、揚州三大遠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建造基地,建立了相對齊全的上下游產業體系,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點骨干企業,產業發展質量保持全國領先。
  (二)挑戰和機遇。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國際船舶市場需求大幅下降,手持訂單持續減少,產業發展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國際航運和造船新規范、新公約、新標準密集出臺,船舶產品節能、安全、環保要求不斷升級。世界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已經進入了新一輪深刻調整期,圍繞技術、產品、市場的全方位競爭日趨激烈。同時,我省船舶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仍不夠強,產品結構亟待升級,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總體規模依然偏小,尚未形成規?;?、批量化生產,船舶配套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產能過剩矛盾日益加劇,“十二五”后三年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迫切。但也要看到,我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基礎較好,勞動力資源充裕,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比較優勢依然突出。必須抓住機遇,攻堅克難,深入推進結構調整,不斷提高質量效益,為建設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工業強省積蓄力量和創造條件。
  二、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搶抓國家全面啟動環渤海灣、長江口、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的歷史機遇,堅持高端發展、特色發展、多元發展,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重點工程為載體,著力優化產業的市場結構、產能結構、布局結構,完善現代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體系,把江蘇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建造基地,努力實現由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大省向強省的跨越。
 ?。ǘ┗驹瓌t。
  ——堅持創新驅動。促進技術集成和要素整合,開展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前沿技術聯合攻關,提高關鍵配套設備和材料制造水平,全面滿足國際新規范、新公約、新標準要求,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
  ——優化產能結構??刂菩略霎a能,遏制產能盲目擴張;利用重點骨干企業現有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裝備基礎設施能力,推進重點骨干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優勢產能;消化過剩產能,鼓勵中小企業轉型轉產,淘汰落后產能。
  ——升級產品結構。發展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綠色環保船舶、專用特種船舶、高技術船舶,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提高船用設備配套能力,推動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品結構升級。
  ——完善政策體系。尊重市場經濟規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順應世界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深刻調整的新形勢,完善產業轉型發展的政策體系;堅持簡政放權的改革方向,加強企業管理,改善行業服務,激發產業自身發展活力。
  (三)發展目標。
  ——產業實現平穩健康發展?!笆濉焙笕辏瑖鴥仁袌霰3址€定增長,國際市場份額得到鞏固,重點骨干企業生產經營穩定。到“十二五”末,全省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主要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30%以上,國際市場占有率達10%以上。
  ——重點骨干企業加快發展。到“十二五”末,力爭1-2家船舶制造企業進入世界造船業前10強,5-6家船舶制造企業進入世界造船業前50強,5家海洋工程裝備總承包企業進入全國前10強,培育6-8家國內一流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配套企業。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到“十二五”末,全省船舶行業新建1-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5家省級企業技術(工程)中心,高技術船舶產值占比達到50%,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10家,形成15個滿足國際造船新規范的品牌船型。海洋工程裝備行業新建1-2家國家級研發中心,3-5家重點骨干企業均建立省級企業技術(工程)中心或研發機構,每年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海洋工程裝備產品及設備2-3項,培養和引進10支海洋工程裝備企業高端管理團隊、技術創新團隊及專業營銷團隊。船舶高端配套設備研發取得新突破,形成1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和系統。
  ——產業發展質量不斷提高。產業布局調整優化,南通、泰州、揚州三大遠洋船舶建造基地水平進一步提升,南通、泰州兩大國際先進的海洋工程裝備建造基地初步建成。重點骨干企業全部建立現代造船模式,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25%以上,造船效率達到15工時/修正總噸,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0%,平均鋼材一次利用率達到92%以上,資源計劃(ERP)普及率達到85%,數字化造船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5%,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達到75%,品牌船型平均塢期、碼頭期等指標世界領先。
  ——海洋開發裝備明顯改善。運輸船隊結構得到優化,漁業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裝備適應國家海洋經濟戰略發展需要;行政執法船舶、救助、打撈船舶配置提升,升級換代步伐加快。
  ——化解過剩產能取得進展?!笆濉焙笕辏〈昂秃Q蠊こ萄b備產業產能總量不增加;企業兼并重組穩步推進,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一批大型造船基礎設施得到整合,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布局更加合理;一批中小企業轉型轉產,落后產能退出市場,產能結構更加合理。
  三、主要任務
  “十二五”后三年,圍繞高端發展、特色發展、多元發展,抓住關鍵環節,集中各方力量,實施五大重點計劃,建設三大重點基地,發展八類重點產品。
 ?。ㄒ唬┲攸c計劃。
  1.總承包能力建設計劃。依托重點骨干企業,提高大型及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建造的總裝集成能力,打造具備總承包能力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總裝制造企業。提高工程建造和管理水平,開展總裝建造技術和項目管理技術研究,建立與海洋工程裝備項目特點相適應、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工程管理模式和生產組織方式。以總承包為牽引,在工程設計、模塊設計制造、設備供應、系統安裝調試、技術咨詢服務等領域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分包商。
  2.技術創新提升計劃。選擇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重點方向,組織實施若干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推動要素整合和技術集成,努力實現重大突破。一是推進一批企業技術(工程)中心建設。加快引導和支持重點骨干企業建設國家級和省級船舶、海洋工程裝備、船用配套設備等研發中心。新增1-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爭創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2家。鼓勵重點企業加快形成船型詳細設計能力。二是培育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加大行業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培育省內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設計開發研究機構,推進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形成產業之間、地區之間的技術創新聯盟,構筑行業創新技術共享服務新載體。三是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前沿技術的聯合攻關,突破技術瓶頸。實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帶動性的重大創新項目,實現建造大型液化天然氣船(LNG)、大型壓縮天然氣船(CNG)、大型液化石油氣船(LPG)、深水鉆井船及關鍵設備、深水半淺式生產平臺及關鍵設備、海上風機安裝船及關鍵設備、超大型散貨船、超大型集裝箱船及關鍵設備、大功率絞吸式疏浚工程船及關鍵設備、海洋功能輔助船及關鍵設備等重大創新項目的突破。支持企業參與國際國內行業標準(規范)的制定。
  3.現代造船模式支撐計劃。以“精益造船”為導向,打造高效船舶制造體系;以“綠色造船”為目標,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以“兩化融合”為手段,提升造船管理效率,推進造船總裝化、管理精細化、信息集成化,加快向綠色制造和低碳制造轉型。到2015年,全省所有重點骨干企業全面建立現代造船模式,認定5家現代造船模式示范企業。
  4.核心配套產業突破計劃。圍繞重點產品領域,實施一批重點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配套項目,優先列入省相關重點項目計劃。鼓勵重點骨干配套企業加快掌握系統集成技術,實現單一設備供應向系統集成供貨轉變。支持重點企業通過合資合作、許可證方式、聯合設計開發等途徑,引導行業外特色企業發揮技術優勢和制造能力參與船舶配套產業發展,填補省內空白。積極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船舶配套業。鼓勵船舶制造企業、海洋工程裝備總包企業與配套企業建立緊密的戰略合作關系,健全配套供應商體系。
  5.軍民融合發展計劃。依托我省產業資源,大力發展軍民一體化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科研生產體系,促進軍用與民用科研條件、資源和成果共享,推動船舶軍民通用設計、制造先進技術合作開發。充分利用全省高校和軍工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支持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相關單位與國內外科研院所聯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參與軍工能力建設。
  (二)重點產業基地。
  根據地區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突出重點,特色發展,實現產業鏈向上下游拓展延伸。
  1.提升遠洋船舶基地集聚水平。推進南通、泰州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建設,支持南通、泰州、揚州3個“產業集聚、企業集群、主業突出、特色鮮明、帶動性強”的遠洋造船基地建設,進一步提高產業集聚度。加快推進兼并重組和組織結構調整,鼓勵三大基地利用現有造船基礎設施轉型發展海洋工程裝備產業。
  2.建設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基地。在沿江深水地區建設集研發設計和高端制造于一體的海洋工程裝備總包基地。形成關鍵輔助船、配套產品為主的海洋工程裝備配套產業鏈,實現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上下游的協調、延伸發展。
  3.創建國家級船舶配套產業基地。在已形成區域集聚態勢的地區,圍繞船用配套產品的優勢領域,創建國家船舶配套基地。加快建設鋼鐵集配、物流服務等先進生產性服務配套體系,逐步建立產業配套供應鏈體系。一是鎮江、靖江地區的中低速柴油機、船用柴油發電機組等動力裝置研發制造基地;二是泰州地區系泊鏈、船用錨鏈、船用空調等制造基地;三是南京地區甲板機械、污水處理裝置等船用環保設備制造基地;四是無錫地區救生艇等救生設備、船用電子設備、船用閥門等船用舾裝件、船用輔鍋爐等倉室機械研發及制造基地;五是加快南通地區艙口蓋、電氣系統、通訊導航制造基地。
 ?。ㄈ┲攸c產品領域。
  1.船舶產業。
  (1)自主品牌船型開發領域。大力推進三大主流船型優化升級,加快推出一批自主研發的綠色環保品牌船型,擴大產業化、系列化規模。
 ?。?)高端船型研發領域。鼓勵老舊運輸船舶提前淘汰,加快推進船型標準化,開發一批大型散貨船、大型油船、超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氣船(LNG)、大型壓縮天然氣船(CNG)及石油氣船(LPG)、冰區船舶、豪華郵輪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型,加快進入高端產品領域。
  (3)特種船型產業化領域。保持和擴大滾裝船、不銹鋼化學品船、全回轉拖輪、大型疏浚船、起重船、打樁船、重吊船、高附加值漁船、遠洋漁船等特種工程船舶的比較優勢。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中小型造船企業轉型發展游艇產品。
  (4)高端配套突破領域。提高關鍵配套設備和材料自主化水平,推進關鍵船用配套設備、成套設備以及特種材料自主化。培育中高速柴油機、小缸徑低速柴油機、甲板機械、倉室機械等優勢產品自主品牌,加快轉葉式舵機、污水處理裝置、油水分離機、船舶節能裝置等產品產業化,突破一批高端船用動力設備,填補省內船舶配套領域空白。發展耐腐蝕、超低溫、高強度、超寬超長超薄荷異形船板,海洋平臺、海洋油氣輸送管線用鋼等特種鋼材。
  (5)船型標準化領域。推廣建造和使用適應江海聯運新形勢的標準化船舶,支持開展液化天然氣(LNG)燃料動力船舶應用技術研究,鼓勵中小型造船企業參與液化天然氣(LNG)燃料動力船舶改造。鼓勵建造和使用先進、高效、節能、環保的示范船和液化天然氣(LNG)燃料運輸船。淘汰京杭運河過閘小噸位船、單殼化學品船、600載重噸以上的單殼油船及老舊運輸船舶等現有非標準船,對現有船舶進行生活污水防污染改造。
  2.海洋工程裝備產業。
  圍繞海洋資源勘探、開采、儲存、運輸、服務等五大環節,在海上鉆井裝備、海上油氣浮式生產裝置、海洋油氣儲運裝備、海洋工程輔助船、深海潛器及勘探作業設備、關鍵系統與配套設備方面突破一批高端產品。
 ?。?)加快已取得技術突破的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化步伐。推進自升式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圓筒型鉆井儲油平臺、浮式儲油船(FSO)、海洋生活平臺、浮式鉆井生產儲油工程船(FDPSO)、海上風電安裝船、深水鋪管(起重)船、穿梭油輪、三用工作船、平臺供應船、深海石油平臺支援船、起錨供應船等海洋工程裝備產品實現產業化、系列化、批量化生產。
  (2)研發新型海洋工程裝備。集中力量突破超深水海洋工程裝備鉆井船、SSP儲油鉆井船、固定采油平臺、高附加值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船、浮式儲存裝置、新型深水張力腿平臺、深水立柱式平臺,平臺支持船、海洋工程拖船、大功率消防船、鋪纜船、修井船、地震測量船,浮式LNG生產儲油裝置、大型全冷式LPG船、深海潛器等高端裝備。
 ?。?)突破一批海洋工程裝備配套系統與專用設備。依托重點企業,突破一批錨泊或單點系泊類設備及系統、動力定位系統、主動力發電與傳動類設備及系統、應急發電類設備及系統、起重與甲板機械類設備及系統、電氣與控制類設備及系統、水上勘探及作業類設備及系統等。
  四、保障措施
 ?。ㄒ唬┘哟筘敹愔С帧J〖墤鹇孕孕屡d產業發展資金、企業轉型升級引導資金、商務發展專項資金、企業創新與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等各類省級產業化專項資金,要將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項目列入重點支持范圍,對符合條件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重點項目給予重點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支持,鼓勵省內遠洋運輸公司、國內沿海運輸公司提前報廢更新船齡在20年以上的老舊遠洋、沿海運輸船舶,大力推進船型標準化,促進我省運力結構調整。加大稅收支持力度,認真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按照規定對列入重點項目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企業、首次使用省內海洋工程裝備和船舶配套產品的企業、骨干船舶企業改制改組后的企業等給予稅收支持。
 ?。ǘ┘訌娊鹑诜龀?。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加大對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對有市場、有訂單的企業,要保障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所需的資金。保持船型綜合授信模式,擴大長期融資比例,擴大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出口賣方信貸支持范圍。鼓勵金融機構加大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出口買方信貸資金投放,對在省內骨干船廠訂造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的境外船東提供有國際競爭力的船舶出口買方信貸。擴大在建船舶抵押融資范圍,推進實施建造中海洋工程裝備抵押融資。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船舶企業兼并重組、海外并購以及中小型船廠轉型轉產和產品升級的信貸融資支持。積極探索重點造船地區成為出口信用項下船舶出口企業外匯貸款結匯地區。支持金融機構開展重點骨干船舶企業貸款證券化業務,引導和支持重點骨干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企業債券等,并發行上市,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鼓勵有實力的保險企業為建造項目提供風險保障,支持骨干船舶企業按期履行合同,充分發揮信用保險、履約保證保險的作用,幫助企業積極應對推遲接船、撤單、棄船等經營風險。
  (三)推進兼并重組。支持南通、泰州、揚州三大造船基地內部產能重組,鼓勵優勢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充分利用各類戰略投資者的資金、技術、管理、市場、人才優勢,通過合資、合作、產權流轉和股權置換等多種形式實施兼并重組。對通過省級生產條件評價的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裝備企業,支持其加快兼并重組,符合上市條件的,積極指導和支持其上市,利用資本市場并購重組、做優做強。對符合國家和省產業政策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轉型升級重點推進項目,有關市、縣和省級部門要在土地、岸線、碼頭、資金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對省內船舶企業并購貸款及兼并重組有關費用予以補助。重點骨干企業重組中小企業的,在承諾承擔企業債務、妥善安置職工的前提下,國土資源部門依法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手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依法將被分流職工納入當地社會保障體系。
  (四)化解過剩產能。嚴格項目管理和市場準入,推進行業調整整合,建立健全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堅決遏制產能盲目擴張。全省壓縮船舶產能1000萬載重噸。依托已形成的產業格局和專業化協作基礎,大力消化整合過剩產能。結合城市規劃和沿江產業布局,鼓勵中小企業轉型轉產,加快淘汰所在區域的落后造船產能。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標準,“十二五”后三年不再增加新的生產能力。
 ?。ㄎ澹椭_拓市場。充分發揮我省特種船舶建造優勢,支持重點骨干企業積極爭取國家海洋綜合開發和應急保障船舶、大型救助、救撈船舶、資源勘察船舶、環境監測船舶、科學考察船舶、水上工程船舶等行政執法和公務船舶建造訂單。對于省內首次建造的特種船型,列入省重點推廣應用新技術、新產品目錄的,相關專項資金優先給予支持。對承接到國家計劃內新增訂單的企業,金融機構要開具銀行保函給予支持。
 ?。娀瞬胖?。依托省“創新團隊計劃”“高技能人才引進計劃”等,支持重點骨干企業引進一批高端管理團隊、技術領軍人才和頂尖高技能人才。加強職業教育、崗前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擴大一線高素質操作技能人才規模。
  (七)形成工作合力。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涉及部門多、協調難度大,有關市、縣級人民政府和省級部門要認真履責、密切配合,制定完善規劃和配套政策并確保落實到位。加強船舶行業管理,完善行業準入條件,健全產業運行監測和分析機制,指導行業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加強國際新規范、新公約、新標準的宣傳、培訓和推廣,發揮行業協會、專業機構等在行業自律、信息咨詢、技術服務、檢驗檢測、宣傳培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