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政辦發〔2014〕96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江蘇省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4年11月10日
江蘇省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
省發展改革委 省環保廳
為深入貫徹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和國家能源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精神,加快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進一步提升我省煤電高效清潔發展水平,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環境保護部、國家能源局《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發改能源〔2014〕2093號)和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分解落實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目標任務的通知》(國能綜電力〔2014〕767號)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目標任務
全面落實“節約、清潔、安全”國家能源戰略方針,加快推進燃煤發電升級和改造,努力實現供電煤耗、污染排放、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三降低”和安全運行質量、技術裝備水平、電煤占煤炭消費比重“三提高”,打造高效清潔可持續發展的煤電產業“升級版”。到2018年年底,全省1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機組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基本達到燃機排放標準(即在基準氧含量6%的條件下,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全省10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達到重點區域特別排放限值(即在基準氧含量6%的條件下,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不高于20、50、100毫克/立方米);全省在役燃煤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下降至305克標煤/千瓦時(以下簡稱克/千瓦時)。到2020年年底,全省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到60%以內,電煤占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到60%以上。
二、加強新建機組準入控制
(一)優化煤電項目布局。堅持省內建設和區外來電并舉。省內建設方面,嚴格按照能源效率和環保準入標準,統籌燃煤機組規劃布局,優先支持沿海廠址項目、負荷中心電源支撐項目和工業園區熱電聯產項目建設;禁止產業項目建設自備燃煤電站;新建燃煤發電項目實行煤炭等量替代;現有多臺燃煤機組裝機容量合計達到30萬千瓦以上的,可按煤炭等量替代原則建設為大容量燃煤機組。區外來電方面,積極爭取國家調配,力爭擴大分電比例,優先吸納可再生能源。(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統計局、省電力公司。列第一位的為牽頭部門,其他部門或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下同)
(二)嚴格能效準入標準。新建燃煤發電項目(含已納入國家火電建設規劃且具備變更機組選型條件的項目)原則上均采用60萬千瓦及以上超超臨界參數,新建30萬千瓦及以上供熱機組和循環流化床低熱值煤發電機組原則上采用超臨界參數。新建機組中,100、60萬千瓦級機組(濕冷,下同)設計供電煤耗分別不高于282、285克/千瓦時;30萬千瓦級機組設計供電煤耗不高于310克/千瓦時。(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電力公司)
(三)嚴格排放準入標準。新建3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發電機組(含在建和項目已納入國家火電建設規劃的機組)必須同步建設先進高效脫硫、脫硝和除塵設施,不得設置煙氣旁路通道,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基本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支持新建機組同步開展大氣污染物聯合協同脫除,減少三氧化硫、汞、砷等污染物排放。新建機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實行現役源2倍削減量替代。(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
(四)科學發展熱電聯產。制定和修編熱電聯產規劃,強化規劃引導,注重增量發展和存量整合相結合。按照以大代小、提效減排的原則,對現有熱電企業密集地區開展整合替代,逐步減少熱電企業數量;在熱負荷集中的工業園區,優先建設背壓式熱電機組;在氣源有保障、氣價可承受的前提下,適度發展天然氣熱電聯產;鼓勵現有大型發電機組實施供熱改造;鼓勵發展熱電冷多聯產。同步完善配套供熱管網,對集中供熱范圍內的分散燃煤小鍋爐實施替代和限期淘汰。到2018年年底,燃煤供熱機組裝機容量占煤電總裝機容量比重達到40%以上。(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電力公司)
(五)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加快推進在建低熱值燃煤發電項目建設,立足本地消納,盡可能兼顧周邊工業企業和居民集中用熱需求,提高資源利用水平。積極支持余熱、余壓、余氣等資源綜合利用發電項目建設,堅持以規劃引導項目發展,以可用“三余”資源確定項目建設規模。(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電力公司)
(六)促進廠網協調發展。加快推進錫盟至泰州直流、山西至江蘇直流、準東至華東直流及安徽至上海交流等特高壓輸電通道建設,夯實區域主干電網,加強區域電網內省間電網互聯,提升跨省區電力輸送和互濟能力。完善省內電網結構,實現各電壓等級電網協調匹配,保證各類機組發電可靠上網和便捷送出。(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電力公司)
三、加快現役機組改造升級
(一)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完善火電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后續政策,加快淘汰單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下且不實施供熱改造的燃煤純凝發電機組、污染物排放不符合本行動計劃明確的環保標準且不實施環保改造的燃煤發電機組。鼓勵單位面積熱負荷大的區域建設背壓式熱電機組、高效清潔大型熱電機組,對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燃煤熱電實施整合替代。在氣源保障的前提下,逐步推進自備燃煤電站天然氣替代改造。到2018年年底,力爭淘汰落后火電機組160萬千瓦。(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電力公司)
(二)實施綜合節能改造。在對全省所有現役燃煤發電機組(包括公用和自備機組)逐一摸清實情、解剖癥結的基礎上,一次確定實施方案、按年組織實施。因廠制宜、因機組制宜,推廣采用汽輪機通流部分改造、鍋爐煙氣余熱回收利用、電機變頻、供熱改造等成熟適用的節能改造技術,全面進行綜合節能改造。堅持能耗高的機組率先改造,凡供電煤耗高于同類型機組同年度平均水平5克/千瓦時及以上的,原則上要于次年實施節能改造。對3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機組,以改造后供電煤耗力爭達到同類型機組先進水平為目標,重點實施綜合性、系統性節能改造。對10萬千瓦以下燃煤抽凝發電機組,鼓勵改造為背壓式供熱機組。到2017年年底,全面完成單機1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節能改造任務(實施淘汰不列入改造方案的除外);到2018年年底,全面完成單機10萬千瓦以下機組節能改造任務(實施淘汰不列入改造方案的除外)。(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電力公司)
(三)實施環保設施改造。燃煤發電機組(包括公用和自備機組)必須安裝高效脫硫、脫硝和除塵設施,未達標排放的要加快實施環保設施改造升級,確保滿足最低技術出力以上全負荷、全時段穩定達標排放要求。現役10萬千瓦級及以上燃煤發電機組,以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基本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為目標,實施環保改造。現役10萬千瓦以下燃煤發電機組,以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達到重點區域特別排放限值為目標,實施環保改造。鼓勵10萬千瓦以下有條件的燃煤發電機組,實施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基本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的環保改造。到2017年年底,全面完成單機1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環保改造任務(實施淘汰不列入改造方案的除外);到2018年年底,全面完成單機10萬千瓦以下機組環保改造任務(實施淘汰不列入改造方案的除外)。(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省電力公司)
四、優化電力調度運行方式
(一)提高機組運行水平。加強燃煤發電機組綜合診斷,積極開展運行優化試驗,科學制定優化運行方案,合理確定運行方式和參數,使機組在各種負荷范圍內保持最佳運行狀態。扎實做好燃煤發電機組設備和環保設施運行維護,提高機組安全水平和設備可用率,確保環保設施正常運行。(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電力公司)
(二)優化電網調峰方式。完善調度規程規范,加強調峰調頻管理,發揮抽水蓄能電站、天然氣發電等調峰能力,探索應用儲能調峰等技術。合理確定燃煤發電機組調峰順序和深度,積極推行輪停調峰,探索應用啟停調峰方式,提高高效環保燃煤發電機組負荷率。完善調峰調頻輔助服務補償機制,探索開展輔助服務市場交易,對承擔調峰任務的燃煤發電機組適當給予補償。(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電力公司)
(三)統籌系統備用容量。完善電網備用容量管理辦法,統籌優化系統備用容量,充分發揮電力跨省區互濟、電量短時互補能力。在確保電網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各類發電機組開機方式,在確保電網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電網旋轉備用容量。(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電力公司)
(四)提高需求管理水平。健全電力需求側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峰谷電價政策,鼓勵電力用戶利用低谷電力。積極采用移峰、錯峰等措施,減少電網調峰需求。引導電力用戶積極采用節電技術產品,優化用電方式,提高電能利用效率。(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物價局、省電力公司)
(五)加強電煤供應管理。發電企業要加強燃煤采購管理,鼓勵通過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鎖定主要煤源,保障煤質與設計煤種相符,鼓勵采用低硫分低灰分優質燃煤。加強入爐煤計量和檢質,嚴格控制采制化偏差,保證煤耗指標真實可信。嚴格控制使用含硫量高于0.7%、灰分大于15%的煤炭。禁止采購劣質煤炭用于發電。煤炭企業要積極實施動力煤優質化工程,按要求加快建設煤炭洗選設施,積極采用篩分、配煤等措施,著力提升動力煤供應質量。(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質監局)
五、推進先進技術創新應用
(一)提升技術裝備水平。進一步加大對煤電節能減排重大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發支持力度,通過引進與自主開發相結合,掌握最先進的燃煤發電除塵、脫硫、脫硝和節能、節水、節地等技術。以高溫材料為重點,全面推廣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600℃超超臨界機組設計、制造技術,加快研發700℃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創造條件開展示范應用。加快推進泰州電廠二次再熱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示范工程建設。密切關注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技術示范應用成果,依托沿海煤炭中轉儲備基地和煉化一體化基地,適時開展省內試點建設。推進亞臨界機組改造為超(超)臨界機組的技術研發。依托骨干企業進一步提高電站輔機制造水平,推進關鍵配套設備國產化。深入研究碳捕集與封存(CCS)技術,適時開展應用示范。(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
(二)促進工程設計優化。研究制定燃煤發電產業政策、行業標準和技術規程,規范和指導燃煤發電項目工程設計。強化燃煤發電項目后評價,總結推廣工程設計和建設運營經驗,促進工程設計優化。工程設計單位要加強創新技術的綜合運用,貫徹“項目全壽命周期”設計理念,重點突出節能與環保兩大目標。(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三)推進技術集成應用。加強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產學研聯合,支持電力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煤電節能減排先進技術創新。積極推進煤電節能減排先進技術集成應用示范項目建設,創建一批重大技術攻關示范基地,以工程項目為依托,推進科研創新成果產業化。積極開展先進技術經驗交流,實現技術共享。(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
六、完善節能環保政策措施
(一)結合能效和環保水平安排機組發電。按照國家節能環保發電調度要求,兼顧能效和環保水平分配上網電量,提高能效先進和環保指標領先機組的利用小時數,提升不同機組發電利用小時差距。對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率先接近或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的燃煤發電機組,在一定期限內增加其發電利用小時數,并在同類機組中優先調度其發電。對按要求應當實施節能和環保改造但未按期完成或者未能達到效果的,適當降低其發電利用小時數。(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電力公司)
(二)結合能效和環保水平優選后續項目。將燃煤發電能效和環保指標作為火電項目優選評議的重要指標,納入優選評議辦法。落實國家政策,對積極實施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并取得顯著成效的企業,優先支持其新建項目建設。現役燃煤發電機組節能改造形成的節能量(按標準煤量計算),作為新上燃煤發電項目的煤炭替代來源。其中,已經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測試確認的節能量,直接作為煤炭削減“現貨量”予以認定;已經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評估的預期節能量,可按一定比例,作為煤炭削減“期貨量”予以認定。現役燃煤發電機組按照接近或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實施環保改造后騰出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優先用于本企業、本集團在省內的新建燃煤發電項目。(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電力公司)
(三)實施鼓勵節能減排的價格稅費政策。完善燃煤發電機組環保電價政策,對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接近或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的燃煤發電機組給予電價支持。國家政策出臺前,研究制訂臨時電價補貼政策。對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接近或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的燃煤發電機組,省給予適當的財稅支持,實行差別化排污收費政策。省級環保電價考核資金安排向實施環保改造的在役燃煤背壓機組適當傾斜。(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環保廳、省物價局、省地稅局、省國稅局)
(四)實行助推節能減排的投融資政策。統籌運用相關資金,對煤電節能減排重大技術研發和示范項目建設適當給予資金補貼。鼓勵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煤電節能減排領域。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煤電節能減排項目的信貸支持。支持發電企業與有關技術服務機構合作,通過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推進燃煤發電機組節能環保改造。積極支持發電企業通過排污權、碳排放、節能量交易等籌集改造資金。(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財政廳、省科技廳、江蘇銀監局)
七、抓好目標任務落實監管
(一)明確部門管理責任。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會同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統計局、省質監局、江蘇銀監局以及省電力公司等部門,負責全省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工作的總體指導、協調和監管監督,分類明確各市、發電企業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目標任務。省發展改革委重點加強燃煤機組綜合節能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監管。省環保廳重點加強燃煤機組污染物減排改造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監督。各市發展改革委、環保局要組織制定本地區具體實施方案,完善政策措施,加強督促檢查。各級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協調、齊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電力公司)
(二)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各發電集團(省級分公司)、所有發電企業以及擁有燃煤自備電廠的非電企業是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工作的責任主體,要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要求,細化制定本集團(省級分公司)和本企業的實施方案,加強內部管理,加大資金投入,確保完成目標任務。中央發電企業集團駐蘇企業和省屬企業要積極發揮表率作用,及時將國家和省明確的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位,力爭提前完成,確保燃煤發電機組能效和環保指標率先達到先進水平。各級電網企業要切實做好優化電力調度、完善電網結構、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落實有關配套措施等工作,積極創造有利條件,保障各地區、各發電企業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工作順利實施。(責任部門和單位:各發電集團省級分公司、各發電企業、省電力公司)
(三)細化方案計劃制定。各發電企業要根據本行動計劃規定的原則和時間要求,研究提出本企業節能減排升級改造《實施方案》和分年度《實施計劃》,于2014年11月20日前報送《實施方案》和《2015年度實施計劃》。各市要根據轄區內發電企業提出的《實施方案》和分年度《實施計劃》,研究提出本市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實施方案》和分年度《實施計劃》,于2014年11月底前報送《實施方案》和《2015年度實施計劃》。《實施方案》要涵蓋所有發電企業,并針對所有機組逐一明確是否實施改造、何時實施改造以及改造內容。制定《實施方案》時,針對同一發電機組,原則上堅持節能改造和環保改造同步實施。分年度《實施計劃》要根據用電負荷變化情況和機組檢修周期,合理確定改造月度。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會同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電力公司,根據各市匯總報送的《實施方案》和《2015年度實施計劃》,確定全省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實施方案》和《2015年度實施計劃》。(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電力公司)
(四)嚴格評估檢測制度。新建燃煤發電機組投產后,發電企業要按規程及時開展機組性能考核試驗,并將驗收試驗報告等相關資料報送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和國家能源局江蘇監管辦。省發展改革委要研究制定《江蘇省燃煤機組節能改造實施意見》,明確企業制定的具體改造方案內容和時限,方案的中介機構評估、方案的實施和現場測試、節能量認定等內容。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建成投運和現役機組實施環保改造后,環保主管部門要及時組織環保專項驗收,檢測大氣污染物排放水平,確認實施改造后實現的污染物減排量。(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電力公司)
(五)強化目標任務考核。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分別制定煤電節能改造和環保改造考核辦法。各市于每年1月10日前將上年度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完成情況書面報告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等有關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會同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等有關部門,每年對各市、各發電集團(省級分公司)上年度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及時向社會公布。(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電力公司)
(六)嚴格實施監管檢查。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會同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國家能源局江蘇監管辦等有關部門開展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專項監管和現場檢查,形成專項報告向社會公布。省環保廳加強對燃煤發電機組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CEMS)建設與運行情況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的監管。各級環保部門要加大環保執法檢查力度。對存在弄虛作假、擅自停運環保設施等重大問題的,要約談其主要負責人,限期整改并追繳其違規所得;存在違法行為的,要依法查處并追究相關人員責任。(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國家能源局江蘇監管辦、省電力公司)
(七)積極推進信息公開。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行業協會等單位,建立健全煤電行業節能減排信息平臺,制定信息公開辦法。對新建燃煤發電項目,有關部門要主動公開其節能評估和環境影響評價信息,接受社會監督。對在役燃煤機組節能環保改造結果按年組織公示。(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電力公司)
(八)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充分利用網上信箱、電話舉報等方式,暢通投訴舉報渠道,發揮社會監督作用,促進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工作順利開展。各級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依據職責和有關規定,及時受理、處理群眾投訴舉報事項,通報有關情況;對違規違法行為,要及時移交稽查,依法處理。(責任部門和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附件1 典型常規燃煤發電機組供電煤耗參考值
機組類型 |
新建機組 設計供電 煤耗 |
現役機組 生產供電煤耗 |
||
平均水平 |
先進水平 |
|||
100萬千瓦級超超臨界 |
濕冷 |
282 |
290 |
285 |
60萬千瓦級超超臨界 |
濕冷 |
285 |
298 |
290 |
60萬千瓦級超臨界 |
濕冷 |
303 (循環流化床) |
306 |
297 |
60萬千瓦級亞臨界 |
濕冷 |
|
320 |
315 |
30萬千瓦級超臨界 |
濕冷 |
310 (循環流化床) |
318 |
313 |
30萬千瓦級亞臨界 |
濕冷 |
|
330 |
320 |
序號 |
技術名稱 |
技術原理及特點 |
節能減排效果 |
成熟程度及適用范圍 |
|
一 |
新建機組設計優化和先進發電技術 |
||||
1 |
提高蒸汽參數 |
常規超臨界機組汽輪機典型參數為24.2MPa/566℃/566℃,常規超超臨界機組典型參數為25-26.25MPa/600℃/600℃。提高汽輪機進汽參數可直接提高機組效率,綜合經濟性、安全性與工程實際應用情況,主蒸汽壓力提高至27-28MPa,主蒸汽溫度受主蒸汽壓力提高與材料制約一般維持在600℃,熱再熱蒸汽溫度提高至610℃或620℃,可進一步提高機組效率 |
主蒸汽壓力大于27MPa時,每提高1MPa進汽壓力,降低汽機熱耗0.1%左右。熱再熱蒸汽溫度每提高10℃,可降低熱耗0.15%。預計相比常規超超臨界機組可降低供電煤耗1.5-2.5克/千瓦時 |
技術較成熟。 適用于66、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設計優化 |
|
2 |
二次再熱 |
在常規一次再熱的基礎上,汽輪機排汽二次進入鍋爐進行再熱。汽輪機增加超高壓缸,超高壓缸排汽為冷一次再熱,其經過鍋爐一次再熱器加熱后進入高壓缸,高壓缸排汽為冷二次再熱,其經過鍋爐二次再熱器加熱后進入中壓缸 |
比一次再熱機組熱效率高出2%-3%,可降低供電煤耗8-10克/千瓦時 |
技術較成熟。 美國、德國、日本、丹麥等國家部分30萬千瓦以上機組已有應用。國內有100萬千瓦二次再熱技術示范工程 |
|
3 |
管道系統優化 |
通過適當增大管徑、減少彎頭、盡量采用彎管和斜三通等低阻力連接件等措施,降低主蒸汽、再熱、給水等管道阻力 |
機組熱效率提高0.1%-0.2%,可降低供電煤耗0.3-0.6克/千瓦時 |
技術成熟。適于各級容量機組 |
|
4 |
外置蒸汽冷卻器 |
超超臨界機組高加抽汽由于抽汽溫度高,往往具有較大過熱度,通過設置獨立外置蒸汽冷卻器,充分利用抽汽過熱焓,提高回熱系統熱效率 |
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約0.5克/千瓦時 |
技術較成熟。 適用于66、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 |
|
5 |
低溫省煤器 |
在除塵器入口或脫硫塔入口設置1級或2級串聯低溫省煤器,采用溫度范圍合適的部分凝結水回收煙氣余熱,降低煙氣溫度從而降低體積流量,提高機組熱效率,降低引風機電耗 |
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1.4-1.8克/千瓦時 |
技術成熟。適用于30-100萬千瓦各類型機組 |
|
6 |
700℃超超臨界 |
在新的鎳基耐高溫材料研發成功后,蒸汽參數可提高至700℃,大幅提高機組熱效率 |
供電煤耗預計可達到246克/千瓦時 |
技術研發階段 |
|
二 |
現役機組節能改造技術 |
||||
7 |
汽輪機通流部分改造 |
對于13.5、20萬千瓦汽輪機和2000年前投運的30和60萬千瓦亞臨界汽輪機,通流效率低,熱耗高。采用全三維技術優化設計汽輪機通流部分,采用新型高效葉片和新型汽封技術改造汽輪機,節能提效效果明顯 |
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10-20g/kWh |
技術成熟。適用于13.5-60萬千瓦各類型機組 |
|
8 |
汽輪機間隙調整及汽封改造 |
部分汽輪機普遍存在汽缸運行效率較低、高壓缸效率隨運行時間增加不斷下降的問題,主要原因是汽輪機通流部分不完善、汽封間隙大、汽輪機內缸接合面漏汽嚴重、存在級間漏汽和蒸汽短路現象。通過汽輪機本體技術改造,提高運行缸效率,節能提效效果顯著 |
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2-4g/kWh |
技術成熟。適用于30-60萬千瓦各類型機組 |
|
9 |
汽機主汽濾網結構型式優化研究 |
為減少主再熱蒸汽固體顆粒和異物對汽輪機通流部分的損傷,主再熱蒸汽閥門均裝有濾網。常見濾網孔徑均為φ7,已開有倒角。但濾網結構及孔徑大小需進一步研究 |
可減少蒸汽壓降和熱耗,暫無降低供電煤耗估算值 |
技術成熟。適于各級容量機組 |
|
10 |
鍋爐排煙余熱回收利用 |
在空預器之后、脫硫塔之前煙道的合適位置通過加裝煙氣冷卻器,用來加熱凝結水、鍋爐送風或城市熱網低溫回水,回收部分熱量,從而達到節能提效、節水效果 |
采用低壓省煤器技術,若排煙溫度降低30℃,機組供電煤耗可降低1.8g/kWh,脫硫系統耗水量減少70% |
技術成熟。適用于排煙溫度比設計值偏高20℃以上的機組 |
|
11 |
鍋爐本體受熱面及風機改造 |
鍋爐普遍存在排煙溫度高、風機耗電高,通過改造,可降低排煙溫度和風機電耗。具體措施包括:一次風機、引風機、增壓風機葉輪改造或變頻改造;鍋爐受熱面或省煤器改造 |
預計可降低煤耗1-2g/kWh |
技術成熟。適用于3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和超臨界機組 |
|
12 |
鍋爐運行優化調整 |
電廠實際燃用煤種與設計煤種差異較大時,對鍋爐燃燒造成很大影響。開展鍋爐燃燒及制粉系統優化試驗,確定合理的風量、風粉比、煤粉細度等,有利于電廠優化運行 |
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0.5-1.5g/kWh |
技術成熟。現役各級容量機組可普遍采用 |
|
13 |
電除塵器改造及運行優化 |
根據典型煤種,選取不同負荷,結合吹灰情況等,在保證煙塵排放濃度達標的情況下,試驗確定最佳的供電控制方式(除塵器耗電率最小)及相應的控制參數。通過電除塵器節電改造及運行優化調整,節電效果明顯 |
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約2-3g/kWh |
技術成熟。適用于現役3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和超臨界機組 |
|
14 |
熱力及疏水 系統改進 |
改進熱力及疏水系統,可簡化熱力系統,減少閥門數量,治理閥門泄漏,取得良好節能提效效果 |
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2-3g/kWh |
技術成熟。適用于各級容量機組 |
|
15 |
汽輪機閥門 管理優化 |
通過對汽輪機不同順序開啟規律下配汽不平衡汽流力的計算,以及機組軸承承載情況的綜合分析,采用閥門開啟順序重組及優化技術,解決機組在投入順序閥運行時的瓦溫升高、振動異常問題,使機組能順利投入順序閥運行,從而提高機組的運行效率 |
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2-3g/kWh |
技術成熟。適用于20萬千瓦以上機組 |
|
16 |
汽輪機冷端系統改進及運行優化 |
汽輪機冷端性能差,表現為機組真空低。通過采取技術改造措施,提高機組運行真空,可取得很好的節能提效效果 |
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0.5-1g/kWh |
技術成熟。適用于3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和超臨界機組 |
|
17 |
高壓除氧器 乏汽回收 |
將高壓除氧器排氧閥排出的乏汽通過表面式換熱器提高化學除鹽水溫度,溫度升高后的化學除鹽水補入凝汽器,可以降低過冷度,一定程度提高熱效率 |
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約0.5-1g/kWh |
技術成熟。適用于10-30萬千瓦機組 |
|
18 |
取較深海水作為電廠冷卻水 |
直流供水系統取、排水口的位置和型式應考慮水源特點、利于吸取冷水、溫排水對環境的影響、泥沙沖淤和工程施工等因素。有條件時,宜取較深處水溫較低的水。但取水水深和取排水口布置受航道、碼頭等因素影響較大 |
采用直流供水系統時,循環水溫每降低1℃,供電煤耗降低約1g/kWh |
技術成熟。適于沿海電廠 |
|
19 |
脫硫系統 運行優化 |
具體措施包括:吸收系統(漿液循環泵、PH值運行優化、氧化風量、吸收塔液位、石灰石粒徑等)運行優化;煙氣系統運行優化;公用系統(制漿、脫水等)運行優化;采用脫硫添加劑。可提高脫硫效率、減少系統故障、降低系統能耗和運行成本、提高對煤種硫份的適應性 |
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約0.5g/kWh |
技術成熟。適用于3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和超臨界機組 |
|
20 |
凝結水泵變頻改造 |
高壓凝結水泵電機采用變頻裝置,在機組調峰運行可降低節流損失,達到提效節能效果 |
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約0.5g/kWh |
技術成熟。在大量30-60萬千瓦機組上得到推廣應用 |
|
21 |
空氣預熱器密封改造 |
回轉式空氣預熱器通常存在密封不良、低溫腐蝕、積灰堵塞等問題,造成漏風率與煙風阻力增大,風機耗電增加。可采用先進的密封技術進行改造,使空氣預熱器漏風率控制在6%以內 |
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0.2-0.5g/kWh |
技術成熟。各級容量機組 |
|
22 |
電除塵器高頻電源改造 |
將電除塵器工頻電源改造為高頻電源。由于高頻電源在純直流供電方式時,電壓波動小,電暈電壓高,電暈電流大,從而增加了電暈功率。同時,在煙塵帶有足夠電荷的前提下,大幅度減小了電除塵器電場供電能耗,達到了提效節能的目的 |
可降低電除塵器電耗 |
技術成熟。適用于30-100萬千瓦機組 |
|
23 |
加強管道和閥門保溫 |
管道及閥門保溫技術直接影響電廠能效,降低保溫外表面溫度設計值有利于降低蒸汽損耗。但會對保溫材料厚度、管道布置、支吊架結構產生影響 |
暫無降低供電煤耗估算值 |
技術成熟。適于各級容量機組。 |
|
24 |
電廠照明節能方法 |
從光源、鎮流器、燈具等方面綜合考慮電廠照明,選用節能、安全、耐用的照明器具 |
可以一定程度減少電廠自用電量,對降低煤耗影響較小 |
技術成熟。適用于各類電廠 |
|
25 |
凝汽式汽輪 機供熱改造 |
對純凝汽式汽輪機組蒸汽系統適當環節進行改造,接出抽汽管道和閥門,分流部分蒸汽,使純凝汽式汽輪機組具備純凝發電和熱電聯產兩用功能 |
大幅度降低供電煤耗,一般可達到10g/kWh以上 |
技術成熟。適用于12.5-60萬千瓦純凝汽式汽輪機組 |
|
26 |
亞臨界機組改造為超(超)臨界機組 |
將亞臨界老機組改造為超(超)臨界機組,對汽輪機、鍋爐和主輔機設備做相應改造 |
大幅提升機組熱力循環效率 |
技術研發階段 |
|
三 |
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 |
||||
27 |
低(低)溫靜電除塵 |
在靜電除塵器前設置換熱裝置,將煙氣溫度降低到接近或低于酸露點溫度,降低飛灰比電阻,減小煙氣量,有效防止電除塵器發生反電暈,提高除塵效率 |
除塵效率最高可達99.9% |
低溫靜電除塵技術較成熟,國內已有較多運行業績。低低溫靜電除塵技術在日本有運行業績,國內正在試點應用,防腐問題國內尚未有實例驗證 |
|
28 |
布袋除塵 |
含塵煙氣通過濾袋,煙塵被粘附在濾袋表面,當煙塵在濾袋表面粘附到一定程度時,清灰系統抖落附在濾袋表面的積灰,積灰落入儲灰斗,以達到過濾煙氣的目的 |
煙塵排放濃度可以長期穩定在20mg/Nm3以下,基本不受灰分含量高低和成分影響 |
技術較成熟。適于各級容量機組 |
|
29 |
電袋除塵 |
綜合靜電除塵和布袋除塵優勢,前級采用靜電除塵收集80%-90%粉塵,后級采用布袋除塵收集細粒粉塵 |
除塵器出口排放濃度可以長期穩定在20mg/Nm3以下,甚至可達到5mg/Nm3,基本不受灰分含量高低和成分影響 |
技術較成熟。適于各級容量機組 |
|
30 |
旋轉電極除塵 |
將靜電除塵器末級電場的陽極板分割成若干長方形極板,用鏈條連接并旋轉移動,利用旋轉刷連續清除陽極板上粉塵,可消除二次揚塵,防止反電暈現象,提高除塵效率 |
煙塵排放濃度可以穩定在30mg/Nm3以下,節省電耗 |
技術較成熟。適用于30-100萬千瓦機組 |
|
31 |
濕式靜電除塵 |
將粉塵顆粒通過電場力作用吸附到集塵極上,通過噴水將極板上的粉塵沖刷到灰斗中排出。同時,噴到煙道中的水霧既能捕獲微小煙塵又能降電阻率,利于微塵向極板移動 |
通常設置在脫硫系統后端,除塵效率可達到70%-80%,可有效除去PM2.5細顆粒物和石膏雨微液滴 |
技術較成熟。國內有多種濕式靜電除塵技術,正在試點應用 |
|
32 |
雙循環脫硫 |
與常規單循環脫硫原理基本相同,不同在于將吸收塔循環漿液分為兩個獨立的反應罐和形成兩個循環回路,每條循環回路在不同PH值下運行,使脫硫反應在較為理想的條件下進行。可采用單塔雙循環或雙塔雙循環 |
雙循環脫硫效率可達98.5%或更高 |
技術較成熟。適于各級容量機組 |
|
33 |
低氮燃燒 |
采用先進的低氮燃燒器技術,大幅降低氮氧化物生成濃度 |
爐膛出口氮氧化物濃度可控制在200mg/Nm3以下 |
技術較成熟。適于各類煙煤鍋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