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政辦發〔2014〕91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近年來,蘇南蘇中地區各相關市、縣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不斷加大對黃橋、茅山革命老區發展的扶持力度,老區經濟社會有了較快發展,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由于多種原因,老區部分鄉村發展滯后,一些群眾生活還較為困難。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老區扶貧開發作出的重要批示,加快我省革命老區發展步伐,決定在黃橋、茅山老區組織實施富民強村行動計劃。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要求。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減少相對貧困”的思路,緊緊圍繞蘇南蘇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通過精準扶貧開發、培育優勢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加強基礎建設、提高保障水平等措施,著力增強老區經濟薄弱村發展和低收入農戶增收能力。
(二)目標任務。從2015年至2017年,力爭用3年時間,使黃橋、茅山老區的低收入農戶人均收入水平全部達到或超過所在縣(市、區)新一輪扶貧標準;老區經濟薄弱村集體經營性年收入分別達到30萬元和60萬元以上,基本解決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建成較高水平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積極推進精準扶貧開發
按照縣為主體、精準識別、建檔立卡、動態管理的要求,切實把幫扶對象摸清、找準、搞實,引導各類扶貧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到村到戶扶貧,逐步構建精準扶貧工作長效機制。2014年主要做好脫貧情況的摸底調查,逐戶采取措施,確保所有建檔立卡對象都能在2015年實現“十二五”幫扶目標。在此基礎上,確定2016年至2017年幫扶目標,動員組織縣、鄉相關部門共同完成對幫扶對象的識別,實行公示公告制度,確保識別結果真實準確,并做到戶建卡、村造冊、鄉鎮立薄、縣(市)歸檔。針對老區特點,尤其要將低收入的老黨員、老烈軍屬納入建檔立卡對象,因村制宜、因戶施策,集中力量切實解決幫扶對象突出問題。構建精準扶貧動態管理信息網絡系統,建立幫扶對象進出機制,做到穩定脫貧的幫扶對象及時退出,符合幫扶條件和標準的對象及時納入,并及時更新信息網絡數據,對幫扶對象實施動態管理。對于經濟薄弱村,要組織掛鉤幫扶。
三、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充分發揮老區生態良好、資源開發潛力大的優勢,積極幫助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提高產業扶貧水平。縣、鄉要明確產業扶貧發展方向,加強產業發展資金整合,盡可能將高效設施農業、農業綜合開發、標準化生產基地、品種改良、技術推廣、產品深加工、質量檢測、基礎設施等關聯建設項目安排到經濟薄弱村,覆蓋低收入農戶,幫助打造具有當地特色和示范效應的扶貧產業,并組織科技人員與貧困農戶結對幫扶,幫助發展高效農業。鼓勵和支持經濟薄弱村建立低收入農戶廣為參加的農民合作組織,加強指導和服務,提高運行質量,提高收入分配水平。對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土地興辦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執行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各地要加大扶貧小額貸款支持力度,確保扶貧小額貸款真正用于幫扶對象。對因地制宜提高扶貧小額貸款單筆額度、擴大貸款發放范圍的,市、縣人民政府可建立風險擔保機制,并安排貼息和獎勵考核經費。
四、強化低收入農戶幫扶措施
適應蘇南建設現代化示范區、蘇中加快崛起的發展需要,從2015年起,老區所涉縣(市)要逐步縮小城鄉低保標準差距,創造條件適時統一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并落實動態調整機制。針對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因病、因學、因災、因殘、因老等致貧因素,有針對性地加大農村教育、保障和保險等支持政策落實力度。對低收入農戶家庭孩子就讀普通高中困難的,要列入政府教育扶貧工程扶持對象,優先發放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將低收入農戶家庭“兩后生”作為農村勞動力培訓重點,由相關縣(市、區)扶貧部門統計培訓需求并做好組織工作,由省轄市扶貧部門排出培訓計劃,統一安排到有關職業院校進行不同期限的免費培訓。對低收入農戶承擔的農業生產電費、水利工程水費、農業保險費、“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等,實行由政府、集體經濟組織補助、代繳或減免,減輕其家庭經濟負擔。
五、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
加快發展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是增強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基礎。要搶抓工業化、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快推進的機遇,引導鼓勵經濟薄弱村大力發展資產租賃型、企業股份型、農業開發型、聯合發展型等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并積極推進集體經濟發展機制和管理制度創新,努力實現集體經濟與民營經濟比翼齊飛、能人帶領與民主管理相得益彰、市場競爭與政策扶持相互結合、強村發展和富民興業有機統一。支持經濟薄弱村在當地符合規劃要求的工業集中區內建設一定規模的高標準廠房,作為村級集體資產,由村實行租賃經營,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吸納本地低收入戶勞動力就業,增強村級集體對農戶增收的服務和帶動功能。對建立高標準廠房所需資金,市、縣財政和幫村單位要加大扶持力度。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做好經濟薄弱村債務控減工作。
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興建農村基礎設施和發展公共事業,重點要向經濟薄弱村傾斜。各級每年安排的農村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農村教育、文體、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項目,農村實事工程和民生工程項目等,優先安排落實到老區經濟薄弱村,并不得要求村一級進行配套。將老區經濟薄弱村作為全省農村公路建設提檔升級工程重點,道路建設項目和橋梁建設項目建安費執行蘇北標準。將老區經濟薄弱村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全省農村小型農水、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重點,各級發展改革、農業、水利、國土資源、農業資源開發等部門給予優先安排支持。擴大全省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試點范圍,將老區未納入的經濟薄弱村全部納入試點。力爭通過3年努力,使老區經濟薄弱村在基礎設施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難得到有效解決。
七、加大各方掛鉤幫扶力度
老區所在地市、縣要全面落實領導干部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制度,完善領導干部聯系幫扶老區經濟薄弱村、機關單位掛鉤幫扶老區經濟薄弱村、黨員干部結對幫扶老區低收入農戶以及干部駐村幫扶、派駐“第一書記”等工作機制,做到幫扶對象、幫扶責任人和幫扶項目“三落實”,確保工作到村、幫扶到戶、責任到人、措施到位。按照“政府推動、企業參與、政策激勵、合作共贏”原則,鼓勵更多企業與老區經濟薄弱村掛鉤,開展資金支持、勞動用工、技術扶持、產業帶動、興辦實事、合作開發等多種形式的掛鉤幫扶,實行優勢互補,促進經濟薄弱村發展。對掛鉤幫扶企業,要制定實施更加優惠的激勵政策。企業捐資建設公益性基礎設施或社會事業項目的,相關費用根據國家規定在稅前列支。各級財政在安排企業發展獎補資金、農業龍頭企業扶持資金時,優先支持掛鉤幫扶取得成效的企業。對吸納低收入農戶勞動力的企業,按國家有關規定享受扶持政策。把掛鉤幫扶成效列入企業創建文明單位的考評內容。
八、完善工作考核激勵機制
老區相關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把實施富民強村行動計劃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擺在突出位置,制訂科學規劃,統籌抓好落實,并切實加強督查考核,做到有目標、有計劃、有措施、有檢查、有獎懲。老區縣(市、區)和鄉鎮人民政府要明確幫扶機構,充實加強力量,切實抓好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幫扶工作。省財政將加大支持力度,根據工作考核、資金使用績效等因素,通過轉移支付、以獎代補等政策給予支持。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4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