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政發〔2014〕103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全局的戰略舉措,智慧化是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在互聯網經濟發展大潮中贏得主動、取得更大突破,大幅提升全省信息化發展水平,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從根本上推動江蘇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現就推進智慧江蘇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基本原則。
——改革創新,轉型升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條件下高效配置物質、信息和智力資源的有效途徑,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大力促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通過信息化引領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產用互動,集聚發展。推動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約集聚發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政務、經濟、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深化應用、共享應用和融合應用,推動制造業企業、軟件與信息服務企業、信息內容服務企業和行業用戶深化合作、協同創新,加快培育領軍企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產權、自主品牌的智能產品和智慧服務。
——以人為本,惠民優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智慧江蘇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需求為牽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信息化、智慧化,切實解決居民群眾、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方最關心最現實的重點難點問題。充分應用智慧手段提供多樣化服務,有效提升居民幸福感受,使全省城鄉居民共享智慧化建設成果。
——安全可控,統籌推進。堅持智慧江蘇建設和網絡安全保障“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完善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增強信息采集、處理、傳播、利用和安全能力,形成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良好格局。加強頂層設計,加快資源整合,統籌協調各部門、各領域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大力推進跨部門、跨層級、跨行業的集約化建設,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ǘ┲饕繕?。到2016年,全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國內領先,重點領域綜合信息平臺全面建成,網絡與信息安全防護能力明顯增強,傳統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新興產業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城鎮化發展質量和綜合競爭優勢明顯提高,建成智慧產業更加集聚、基礎設施更加智能、政府運行更加高效、社會管理更加精細、公共服務更加便捷、生態環境更加宜居、網絡安全更加長效的智慧化發展體系,力爭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智慧基礎設施先行區、產業轉型升級拓展區、智慧政務運行高效區、智慧服務業態創新區、新興智慧產業集聚區。
——智慧基礎設施先行區。建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實現城市光纖到樓入戶、農村寬帶進鄉入村,城市和農村寬帶接入能力分別達到100M、20M,3G/LTE基站規模達到14萬個,整體建設水平達到國家一類地區標準。交通、物流、能源、水務、安防、市政、環保、氣象等公共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運行管理實現精準化、協同化、一體化。
——產業轉型升級拓展區。區域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繼續保持全國領先,產業質量效益全面提升。企業利用信息技術平臺開展生產、管理、營銷等創新活動的比例達到60%以上,智能協同制造、O2O(線上線下融合)服務模式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全面推廣。創建兩化深度融合示范園區20個、兩化深度融合示范企業500家、智能制造車間200個。積極推進智慧園區建設,加快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智慧政務運行高效區。建成省級政務服務中心和省市縣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主要業務信息化平均覆蓋率分別達到95%、85%、75%,跨部門主要業務協同辦理率超過50%,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和開發利用機制進一步完善,全省縱橫貫通的政務網絡及政務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智慧服務業態創新區。建成一批智慧民生服務平臺、政務服務和社會管理平臺,形成一批重點領域大數據開放平臺。重點推進30個重大示范應用工程,實現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家居、智慧社區、智慧校園等一批智慧化應用的商業模式創新。
——新興智慧產業集聚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信息與內容服務、新型商業模式和服務業態為主體的新興智慧產業快速發展,新增產值規模2萬億元。互聯網經濟、平臺經濟快速崛起,互聯網領軍企業培育、實體經濟與互聯網嫁接、電子商務創新發展、軟件產業轉型發展、物聯網加速發展、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等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全國領先的平臺經濟、智能終端、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裝備等七大新興智慧產業高地。
到2020年,建成具有江蘇特色、躋身國際一流的智慧城市群,實現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智慧發展,成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的先行省份,率先邁入信息社會。
二、重點任務
(一)提升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加快推進寬帶網絡升級提速、下一代信息網絡全面布局,實現“百兆到戶、千兆到樓、T級出口”全地域、無縫隙寬帶接入。
1﹒推進寬帶網絡升級提速。大力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加快城域網智能化改造,打造全光纖、寬帶化接入網絡,大幅提升傳輸交換能力和智能調度能力。積極發揮南京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的作用,優化寬帶網絡結構和性能,適度超前建設廣播電視骨干承載網。加快無線城市群建設,廣泛開展公共區域、熱點區域無線覆蓋與商業模式創新。
2﹒加快建設下一代信息網絡。積極推進國家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建設,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聯網,加快推進4G通信網建設,實現規模商用。加強未來網絡、5G通信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等關鍵技術攻關和培育孵化,建設全國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化基地。
3﹒統籌推進三網融合發展。積極開展融合業務創新、合作模式創新,普及推廣寬帶業務、融合業務和移動互聯網應用,提升信息基礎設施普及應用和普遍服務水平。
4﹒推動功能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統籌互聯網交換中心、互聯網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等功能性基礎設施布局,加快寬帶應用支撐平臺、寬帶產品研發公共平臺和寬帶服務設施建設。
?。ǘ┩七M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促進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CPS(信息物理融合系統)、M2M(機器對機器)等推廣應用,加快推動產業組織方式變革和傳統生產模式、管理模式、服務模式創新,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強企業和產業競爭力。
1﹒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推進大中型企業深化信息技術綜合集成應用,鼓勵工業企業綜合應用虛擬設計制造、智能測控、精益管理以及集成協同等技術提升智能制造能力。著力培育先進機器人、3D打印機等新型智能裝備,提高重大成套設備及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推進智能制造車間改造和智能工廠建設,創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試驗區和兩化融合智慧園區。
2﹒加快推進服務制造。支持制造服務化支撐平臺、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建設,引導制造業企業從產品供應商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拓展在線監測、數據融合分析處理、遠程診斷和產品后市場服務。積極發展按需制造、眾包設計等網絡制造,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構建網絡化制造系統,實現工業生產規?;投ㄖ苹嗳诤?,促進制造業企業走向產業價值鏈高端。
3﹒推動產品智能化。推進嵌入式技術、多媒體技術及物聯網技術融入新產品開發,增強工業產品的信息獲取、處理能力,拓展功能、提升性能,提高產品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推動產品從價值鏈低端向高端攀升。
4﹒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對傳統產業主要耗能、耗材設備和工藝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建立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能源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遠程監測信息系統,促進節能增效和安全、清潔生產。以鋼鐵、建材、化工等耗能企業為重點,建設和改造一批能源管理中心,實施集中扁平化管理。加快推進智慧建設,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和城鄉建設轉型升級。
5﹒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強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等技術手段支撐,深入實施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工程,加快推進農業信息服務和農產品網絡銷售,大力推進農業物聯網建設,積極發展精準農業,構建智慧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ㄈ┘訌娬辗蘸蜕鐣芾韯撔隆<訌娦畔①Y源共享整合和協同應用,建立全面覆蓋、動態跟蹤、聯動共享、功能齊全的社會管理與服務綜合平臺,進一步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1﹒創建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平臺。完善政務服務中心網上審批平臺系統,建立健全行政審批、公共服務、公共資源交易網上運行機制,推進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向電子政務平臺集中,實現外網受理、內網辦理、外網反饋、全程監督。
2﹒建立智能透明的社會管理平臺。綜合運用物聯網智能感知、大數據深度挖掘、云計算分布服務等技術手段,深化人口、法人、空間地理、宏觀經濟、信用等基礎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整合集成相關部門業務應用和數據服務系統。大力推動政務信息資源向社會逐步開放,支持社會力量應用信息資源發展便民、惠民、實用的新型信息服務。加快推進政府系統大數據開放門戶建設,集中構建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智慧應用體系。
3﹒加快重點領域應用系統的建設推廣。重點開展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生態環境和資源監控、社會治安防控、城鄉公共安全保障、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征信管理、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等信息系統建設應用,推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等重大示范應用,加快完善社會管理重點領域信息網絡體系。
?。ㄋ模嫿ㄖ腔勖裆C合服務體系。著眼于解決教育、醫療、就業、社保、養老、住房保障、社區等民生熱點問題,加快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構建優質高效、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1﹒建設更加普惠的綜合信息平臺。優化增強教育、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就業、社保、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重點開展深入基層、貼近群眾的“一站式”“一體化”服務,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社區、農村延伸。
2﹒推進跨部門跨層級信息資源整合。集中現有服務資源,加快建設省市兩級公共服務云平臺,在街道社區普遍推行云端服務。積極拓寬便民服務和公眾參與渠道,促進多部門合力解決民生服務難題。
3﹒引導社會力量開展服務。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共同參與增值性、公益性開發和創新應用,加快發展智慧家庭、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體育、智慧校園、智慧社區等生活類信息服務,推進信息服務市場化、產業化,以信息服務促進信息消費。
4﹒加強先進網絡文化和信息內容服務建設。積極推進數字圖書館、電子檔案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文化館、數字農用書屋、新媒體傳播平臺等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互動新媒體、移動多媒體等文化服務業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5﹒推進基礎設施智慧發展。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加快構建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重點建設高速公路智能化運營服務支撐平臺,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服務網絡,全面提升交通運輸供給能力、運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務質量。著力推進智慧水利、智慧水務建設,構建完善水利信息服務平臺、水資源管理系統和防汛防旱指揮系統體系。推進電力能源智慧化,加快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全面提高電網安全性、經濟性、適應性和互動性,促進清潔能源發展。
?。ㄎ澹┩苿又腔鄢鞘屑s化建設。全面落實國家智慧城市建設工作要求,加強全省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和統籌布局,深入推進城鄉規劃、城鄉建設、城市管理、城市運行等領域信息化建設,促進跨部門信息共享和協同應用,不斷提高城市土地、空間、能源等資源利用效率和綜合承載能力。
1﹒完善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統籌推動城市各類基礎設施、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和信息空間化改造,建設基于基礎地理信息,兼容時空數據、物聯網節點數據、管理系統和支撐環境數據的時空信息數據庫,打造多維度、可視化的地理空間框架,實現空天地一體化地理信息數據體系的業務協同和共享應用。大力推進智慧國土“一張圖”建設,加快構建覆蓋全省的“國土云”。
2﹒建立數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創新城鄉規劃、建設、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集聚各方資源,大力推進數字化城市管理,加快推廣基于大數據的網格化管理,建立可視化、協同化、智能化城市管控中心和績效評價體系,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廣泛互聯的城市管理服務體系。推動城市公共設施等智能化改造,完善建筑數據庫、房屋管理信息系統和服務平臺。
3﹒全面推進智慧城市群建設。以沿江城市帶為主體,集中開展智慧城市群建設試點,統籌提高全省智慧城市集約化建設水平。
4﹒加快建設智慧城鎮。大力推進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等重大示范工程建設,構建高效聯動、精準智能、綠色低碳的城鎮公共信息平臺,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實現“天上看、網上管、地上查”,不斷優化城鎮發展格局,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
?。┡嘤龎汛笮屡d智慧產業。大力推進平臺經濟、移動互聯網、集成電路、智能終端、大數據、云計算等高端化、高質化、集群化、集約化發展,強化集成電路設計與智能產品研發,推動智能裝備應用與智慧服務創新,構建芯片-軟件-整機-系統-信息服務產業鏈,努力培育一批江蘇品牌、平臺企業和互聯網巨頭,加快形成中堅支柱力量。
1﹒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和互聯網平臺經濟。加快推進企業電子商務發展,著力推動重點行業電子交易平臺、云服務平臺、綜合信息平臺等特色平臺做強做大,大力培育發展自營和第三方電商平臺。支持互聯網金融與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領域融合發展,鼓勵移動互聯網應用創新,支持有條件企業加快平臺化、網絡化轉型,迅速壯大一批有競爭力的互聯網企業,力爭實現互聯網經濟跨越發展。
2﹒實施智能終端產業化工程。重點實施行業智能終端、4G智能終端、智能家居產品、智能穿戴式設備產業化工程,支持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終端研發制造和服務企業發展壯大。加快發展寬帶通信設備、智能網絡設備,推進OLED(有機發光顯示)、激光顯示等新型顯示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快形成江蘇智能終端產業發展新優勢。
3﹒構建完善大數據產業鏈。集中省內外優勢資源,組建大數據產業聯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型大數據骨干企業。促進大數據在裝備、汽車、電力、能源等行業應用,引導支持企業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和市場服務數據分析利用,優化企業生產、管理和服務方式。鼓勵發展以信息知識加工和創新為主的數據挖掘、商業分析等新型服務,加速信息知識向產品、資產及效益轉化。
4﹒發展壯大云計算產業。積極推動云計算服務模式創新,鼓勵電子政務系統向云計算模式遷移。加快建設“騰云”產業應用平臺,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集中開展推廣應用,推進廣覆蓋、高質量、低成本的云服務,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計算解決方案和標準規范。
5﹒發展智慧服務業。組織實施重點領域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加快物聯網在城市管理、交通運輸、節能減排、食品藥品安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民生服務、公共安全、產品質量等領域的推廣應用。發揮智慧江蘇平臺在服務民生方面的作用。加強移動互聯網、遙感遙測、北斗導航、地理信息等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和服務模式創新。大力推動互聯網接入服務、信息內容服務、網絡應用服務等增值業務發展和跨界融合創新,促進社會保障卡、市民服務卡、居民健康卡、智慧旅游卡、金融IC卡(集成電路卡)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集成和跨市一卡通用,加快培育移動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移動網游和位置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鐵水聯運信息服務平臺推廣應用,優化物流企業供應鏈管理服務,逐步推進多式聯運信息服務一體化,大規模、高起點提升物流服務信息化、智能化、精準化水平。
6﹒加快發展軟件與集成電路產業。突破傳統軟件產業模式,積極推動軟件企業向網絡化、智能化、融合化、服務化和平臺化轉型發展,不斷提高軟件產業中信息服務業收入比重。強化集成電路設計、軟件開發、系統集成、內容服務的協同創新,推動集成電路產業重點突破和整體提升。
(七)強化網絡安全保障。加強智慧江蘇網絡安全管理和防護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網絡安全保障水平。
1﹒健全完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運行基礎信息網絡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保密防護設施,加強對技術、設備和服務提供商的安全審查,切實提高防攻擊、防篡改、防病毒、防癱瘓、防竊密能力,加快實現網絡安全保障基礎設施智能化和全覆蓋。
2﹒加強要害信息設施和信息資源安全防護。加強智慧江蘇重大示范應用、重要領域工業控制系統的安全防護和管理、安全評估和評測,確保安全可控。建立網絡安全監控預警、應急響應聯動機制,推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等級保護和安全保密檢查等基礎性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統籌建設容災備份體系,推進聯合災備和異地災備。
3﹒加快信息安全技術攻關和產業發展。加強對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安全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積極培育信息安全品牌和骨干企業,加快建設網絡安全產業基地,加強自主可控安全產品在各領域的推廣應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在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領導下,省信息化領導小組統籌推進智慧江蘇建設。省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日常協調推進工作。省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圍繞一個整體、一個中心,按照職責分工,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帶動作用,負責相關領域任務的細化和落實。各市要按照省統一部署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加強城鄉規劃、產業規劃、生態規劃與智慧發展規劃的互動銜接,科學有序推進。成立智慧江蘇專家咨詢委員會,建立專家決策咨詢機制,對智慧江蘇建設總體規劃、行動方案、推進實施、績效評估開展咨詢指導。依托相關機構成立智慧江蘇推進聯盟和促進中心,廣泛匯聚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合力推進智慧江蘇建設。
?。ǘ┩晟品ㄒ帢藴屎徒ㄔO規范。建立健全智慧江蘇建設政策法規體系、標準規范體系、統計監測體系、管理評估體系和運營保障體系,加強條塊部門之間的資源共享和管理協同。推進信息安全、信息資源共享開放、信息化工程建設等地方立法工作,研究制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基礎數據資源共享、個人信息保護、傳感技術、電子商務、信用管理、電子文件互信互認等方面管理規范,加快制定寬帶接入、智能卡一卡多用、傳感器標識、物聯網專網應用、信息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重點領域標準規范,建立一批智慧江蘇建設標準化示范區。鼓勵國家信息技術服務標準(ITSS)的推廣應用。積極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研究制訂。
?。ㄈ┙⒍嘣度谫Y機制。各級政府按照《江蘇省信息化條例》要求,整合統籌安排相關信息化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智慧江蘇重大項目和智慧產業給予支持,緊扣應用開發、研發轉化、人才供給、產業集聚等環節實施精準投入,確保中央財政支持項目所需地方投入及時到位。加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投入,助推智慧成果轉化應用和智慧產業集聚發展。建立政府引導、社會投入的信息化投融資機制,設立智慧江蘇建設產業投資基金,聯合國內外知名企業和各類投資機構,開展股權投資、金融貸款、融資擔保、投資保險聯動的投保貸一體化組合金融服務。加大與商業銀行的融資合作,統籌安排部分資金用于智慧江蘇建設。建立有利于協同共享的財政資金分配機制,引導社會加大資金投入。探索采用服務外包、公私合作關系(PPP)等模式,鼓勵企業投資建設智慧基礎設施和智慧應用系統。
?。ㄋ模┘哟笤圏c示范和產業扶持力度。加強先行先試,在各市和信息化基礎較好的縣(市、區)加快推進智慧江蘇建設與信息安全保障試點示范,重點支持智慧應用、智慧服務等重大示范性工程,促進智慧化建設與產業技術創新協同聯動發展。加強城市規劃、土地使用、行業準入、規費減免等政策支持,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雙軟”認定、服務業品牌認定以及享受相關優惠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服務。鼓勵優強企業兼并重組,推動優勢企業強強聯合,積極組織國內外交流合作,加快引進一批技術水平高、帶動性強、市場前景好的重大項目,重點引進信息產業和互聯網領域世界知名企業,鼓勵具備實力的企業開展跨國并購,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
?。ㄎ澹┘涌炫囵B智慧化專業人才。引導鼓勵政府部門、重點企業設立專職首席信息官,完善信息化與信息安全人才培訓、考核、選拔機制。加快實施省人才“育鷹計劃”“333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加強“雙創人才”“創新團隊”等高層次人才引進,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勵機制,支持省內外智慧產業優秀人才和團隊在江蘇創新創業。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職業教育等機構聯合培養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緊缺人才,充分利用學歷教育、繼續教育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加快培育復合型、實用型信息技術人才。支持重點行業龍頭企業和智慧產業優勢企業設立企業研究院,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行業共性技術研發中心、測試中心、服務中心。
江蘇省人民政府
2014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