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政辦發〔2015〕67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宿遷市人民政府《發展“一村一品一店”促進農民創業增收》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學習借鑒。
近年來,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宿遷市搶抓發展機遇,把農村電子商務作為推進農民創新創業的重要領域,大力扶持“一村一品一店(網店)”發展,以電子商務引領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和農產品銷售,帶動農民返鄉創業、自主創業,取得了積極進展。他們的主要做法包括:尊重基層群眾創造,點燃互聯網時代農民創新創業新夢想;培育特色產業和品牌農產品,構筑“一村一品一店”發展新優勢;大力推動電商平臺建設,注入“一村一品一店”騰飛新動力;強化多元主體培育,掀起“一村一品一店”創業新高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一村一品一店”發展新氛圍。這些做法,順應了新常態下促進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把握了現代流通業的新特點,切合了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的新變化,找到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具有重要意義。宿遷市發展“一村一品一店”,推動農民創新創業的政策舉措有力有效,值得認真總結推廣。
當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投身改革發展生動實踐,努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在農村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力促進現代農業建設、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繁榮興旺,是“邁上新臺階、建設新江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務。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扶持新形勢下農民創新創業的部署要求,組織動員基層干部群眾勇于創新、大膽創業,掀起農民自主創業、返鄉創業、聯合創業和創新科技、創新機制、創新業態的新熱潮。
一、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民創業
大力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他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業服務業以及農技推廣、貿易營銷、農資配送、信息咨詢等,帶動更多農民創業增收。
二、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帶動農民創業
加強對農民電子商務知識技能培訓,引導創建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落實支持農民網絡創業的政策措施,改善政府服務環境。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加快運用信息技術改造農業農村,大力發展“農業+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提高農民信息化素質,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
三、引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創業
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業。采取有力措施,做大做強農業和農村服務業。發揮農業多種功能,引導農民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農家樂和鄉村旅游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民創業空間。
四、壯大特色產業帶動農民創業
根據市場需求和當地資源稟賦,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辦好農民創業園、創業點,提高特色化、品牌化、專業化水平。充分開發鄉村、鄉土、鄉韻潛在價值,發展勞動密集型、環境友好型產業,鼓勵更多農民在家門口創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宏觀經濟環境和農村經濟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充分認識推動農民創新創業的重要性、緊迫性,以創新的思路、務實的作風,激發基層干部群眾創新創業熱情,搭建好平臺,提供好服務,落實好政策,選樹好典型,進一步形成農民創新創業、創業帶動就業、就地就近就業的新格局,為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作出更大貢獻。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5年7月14日
發展“一村一品一店”促進農民創業增收
宿遷市人民政府
近年來,宿遷市圍繞發展“生態、高效、特色、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優化,逐步探索了“一村一品”的發展路徑。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大潮中,市委、市政府搶抓機遇、因勢利導,推動農業、農村、農民與互聯網嫁接,促進特色農產品生產,鼓勵大學生村官、返鄉農民等開通網店,加快農村電商網點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一村”發展“一品”,以“一品”做響“一店”,以“一店”致富“一片”,形成了宿遷特色的“一村一品一店(網店)”發展格局,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為農民增收拓寬新渠道,為農村發展增添新活力,“一村一品一店”已成為新時期提升農業、致富農民、繁榮農村的新平臺。目前,全市共有農產品網店2.8萬個,“觸網”農產品141種,全國“淘寶村”4個、省級“電商村”6個;沭陽縣創成“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宿豫區被授予首個“京東農村電商全國示范縣(區)”及全國供銷系統首批“電子商務示范縣(區)”。全市電子商務應用企業超過8000家,開設網店超過3.6萬家,網絡創業及關聯產業就業人數超過30萬人。2014年,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20億元、增長94.6%。2015年上半年,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70億元、增長58%,農產品網絡銷售額實現13.5億元、增長50.6%,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6642元、增長10.5%。
一、尊重基層群眾創造,點燃互聯網時代農民創新創業新夢想
創新的每一次突破,大都來自基層群眾的創造。宿遷農業觸“電”上“網”先是農民的自發行動,由此開始了農村電商競相發展和農民群眾上網追夢的浪潮。一是花鄉農民自發“觸網”。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沭陽縣現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花木大縣。2001年,顏集鎮堰下村農民開始嘗試在淘寶網開設網店銷售花木,逐步創立了“農村、農民、農產品+互聯網”的“三農”電子商務模式,花木產業特色更加鮮明,包裝、快遞等服務產業不斷完善,線下、線上市場銷售兩旺,成為遠近聞名的“百萬富翁村”。二是村干部帶頭“上網”。2009年,宿城區耿車鎮大眾村由村干部牽頭開辦家具加工廠,并全部通過網店進行銷售,獲得巨大成功。村級定期組織“網絡課堂”,讓創業成功人士分享網絡銷售成功經驗,并通過現代遠程教育信息平臺,邀請網絡創業講師團對村民進行“一對一”培訓和幫扶。目前,大眾村創建了易美佳家具、大眾家居、富潤家具等一批知名網絡創業企業,2014年銷售額均在600萬元以上。大眾村和沭陽的堰下村、解橋村、周圈村一起入選了“中國淘寶村”。三是電商巨頭下鄉“織網”。京東集團在宿豫區積極推進農村電商標準化建設,建立京東專職推廣員制度,創造了京東農村電商的“宿豫模式”。2015年上半年,宿豫區138個村(居)已規范化建設210個京東農村電商合作點,完成交易1.6萬多單。阿里巴巴年內在泗洪計劃新建50-100個村級服務站,6月5日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石集居服務站開展當天,實現銷售額51.1萬元,刷新了全國村級淘寶店開業當天銷售記錄。蘇寧集團在泗陽縣建立“蘇寧農村電子商務孵化平臺”,上線了全國首家縣級地方特色館“泗陽館”,實現了掃描二維碼實時支付。
有了群眾、基層干部和第三方平臺的主動投身與積極參與,市委、市政府因勢利導,把發展電商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有力抓手,把“一村一品一店”作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堅實平臺,落實國家“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出臺一系列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聚合力量加以推動,在群雄逐鹿的電子商務產業發展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二、培育特色產業和品牌農產品,構筑“一村一品一店”發展新優勢
特色產業是“一村一品一店”的基礎。宿遷市堅持以特色產業發展支撐網店建設,以做大網店規模推動特色產業提升。按照“縣域有特色、鄉村有特品”的原則,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一是加快四大特色產業提檔升級。在穩定糧食產業的基礎上,圍繞“優質水產、花卉苗木、健康畜禽、綠色果蔬”四大板塊,分類實施產業標準化改造,創建洪澤湖、成子湖、駱馬湖“三湖湖鮮”生態品牌,全市設施漁業面積達到16.4萬畝;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到54萬畝,建成全國知名的花木基地;加快建成全國重要的畜產品基地,畜牧業規模養殖場達9584個,生豬、家禽、奶牛的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到88.8%、97.5%和99.7%;建成永久性蔬菜基地6.2萬畝,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136.4萬畝。二是加強農產品品牌創建。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宿遷市生態農產品品牌建設(2014-2016年)三年行動計劃》,切實統一生產標準、統一產品商標、地域標識,著力培育一批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國家地理標志商標以及省級名牌、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農產品,塑造“宿遷生態農產品”品牌形象。目前,全市建成500畝以上有機農產品基地3個,“三品”認證農產品765個,創建國家馳名商標2個、著名商標35個、省級名牌產品4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2個。三是打造具有宿遷特色線上農產品。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農產品品牌的培育、保護和宣傳,支持品牌農產品利用網絡既有資源、系統渠道“觸網升級”,拓展線上銷售份額,努力探索品牌強農、電商富農的發展新路。計劃年內所有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商標)產品全部實現網上銷售,力爭網上銷售額占比達到50%以上。
通過努力培育和提升,農業產業特色愈加明顯,產品競爭力、影響力不斷增強,品牌農業不僅在區域內“小有名聲”,搭上“互聯網”的東風更是“名聲大噪”,既實現了一二三產無縫對接、完善了產業鏈條,又帶動了更多農民創業就業、推動了產品附加值和效益的有效提升。
三、大力推動電商平臺建設,注入“一村一品一店”騰飛新動力
電商平臺是橋梁,是推進現代農業融合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渠道。宿遷市著力打造“三大平臺”,以實現農業與電商的有機融合和無縫銜接。一是以京東、淘寶、蘇寧等第三方電商平臺為主導。京東在宿遷建立信息科技園、淮海經濟區物流倉配中心,最大可支撐京東商城日單1000萬的巨大體量。依托京東注冊成立網絡銷售公司15個,建成京東農村電商項目合作點163個,宿豫區實現京東農村電商合作點村(居)全覆蓋。上線運營京東商城·宿遷館,首批入駐企業超過40家,上線宿遷特色產品2200多種,計劃年內入駐企業達到500家,產品數量超過1萬個,可滿足門店自提、送貨上門、貨到付款、個性化定制等多種消費需求。二是以區域性農產品網絡銷售平臺為重點。市級重點發展“宿遷農三品”網作為區域性龍頭,立足宿遷,面向全國,主打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突出品質、品格、品位的定位,打造百姓“指尖上的放心菜場”,試運營1個多月以來,網站已正式入駐企業136家,上線農產品品種249種?!疤K寧易購泗陽館”“豫見精彩”“繽紛泗洪”等縣級平臺,將區域特色與互聯網市場有效融合,取得良好成效。宿豫區出臺的《“百千萬”網絡創業三年行動方案》,要求所有鄉鎮、街道年底前建成1個網絡孵化基地,創成10個地方特色產品品牌,新開網店100家,從事網絡創業人員超千人,網上銷售額超千萬。三是以農產品專業平臺為補充。各縣(區)圍繞主導產業,發動專業大戶、大學生村官等創建地方的農產品專業網絡平臺,展示、銷售本地特色農產品。如宿豫區的“親耕田”、沭陽縣的“苗木匯”、泗洪縣的“納愛麗”特產商城,已成為拓展農產品市場的有益補充。
目前,市、縣、鄉三級聯動,第三方、區域性、專業化平臺共同推進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充分發揮了媒體、介質和舞臺作用,為“一村一品一店”集聚創新發展、凝聚品牌效應注入了新的動力。
四、強化多元主體培育,掀起“一村一品一店”創業新高潮
堅持把吸引更多人關注農村網絡創業,培養更多人參與“一村一品一店”作為工作重點,全面加快主體培育,壯大農村網絡創業群體,催生農村網絡創業動力。一是加強農村電商知識培訓。在全市組織實施“百千萬”培訓計劃,聘請京東、淘寶講師和網絡創業成功人士等,提供“農產品推廣營銷+互聯網”“農產品美工設計+互聯網”“農產品物流包裝+互聯網”等精準課程,對各級干部、大學生村官、家庭農場主、品牌經營店主、企業家、職業農民、社會青年、待業婦女等八大主體展開培訓,實行“村村普及培訓”、面向電商精英開展“五五精英培訓”,培養了一大批網絡創業及關聯產業從業者。二是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開展網上銷售。鼓勵兩者以“訂單農業”形式與農戶合作,引導農民進行種、養業生產,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實行“五統一”,確保產品質量。然后進行統一收購、加工、包裝上線。目前,全市有親耕田、貴嘴米業、蘇花花生、慶江水產等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開展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等100多個品種網上銷售。三是發展專業協會。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建立區域性專業協會,充分發揮協會在品牌推廣中的作用,引導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穩定的產銷合作和服務契約關系,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目前,通過各專業協會將洪澤湖水產、中揚青蝦、泗洪大棗、西南崗西瓜、丁莊大菜、梅花青殼雞蛋等打造成線上知名品牌。四是推動一批重點群體創業。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農村返鄉創業青年和大學生村官等群體,利用知識優勢、技術優勢、年齡優勢開展網絡創業。泗洪縣陳圩鄉祖姚村的大學生村官成立了牛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開辦了“蘇蟹水產”“興民水產”“全羽草雞合作社”“野豬林鹿茸酒”等網店,2014年,累計銷售大閘蟹2噸、草雞蛋50余萬枚,線上銷售額達45.6萬元。
全市通過大力宣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文化,更有針對性地貼近群眾、企業和創客的訴求,開展了個性化、菜單式、一對一的細致入微的點到點式的“微服務”,推動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等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投身互聯網經濟,掀起了“一村一品一店”創業高潮。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一村一品一店”發展新氛圍
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網絡創業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扶持政策》《加快發展“互聯網+農產品營銷”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等文件,積極鼓勵開展網絡創業,大力扶持農村電商發展。一是支持“農產品營銷+互聯網”平臺建設。鼓勵支持企業建立自營平臺,對平臺系統開發、服務器購置(租用)及維護、平臺推廣等總投入100萬元以上的,給予20萬元的一次性補貼。二是獎補農產品銷售企業。對本市電子商務代理(外包)企業,經營本市農產品年銷售額首次超過200萬元、500萬元、1000萬元的,分別給予代理(外包)企業5萬、10萬、15萬元的一次性獎勵。三是促進電子商務經營主體上規模。農業生產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網絡創業人員開展農產品電商業務銷售本地農產品,年實現銷售額達到10萬元(以實際開票計算)以上的,按其營業額的1%給予扶持,最高不超過10萬元。銷售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按其營業額1.5%給予扶持,最高不超過20萬元。四是鼓勵物流企業開展農產品配送業務。對在鄉鎮(村居)設立配送中心的快遞物流企業,按其年配送農產品出票業務,給予每筆0.1元補助。五是組織開展各類特色活動。已先后舉辦兩屆“金種子”網絡創業大賽,以電商實戰形式舉行,兩屆大賽報名選手超過1.1萬人。開展季節性“宿遷農產品網絡購物節”“宿遷市網農對接論壇暨特色農產品特價促銷節”等活動,依托各種農產品實體型展會舉辦“網上農展會”,不斷加強宣傳推介。六是構建“眾創空間”。為網創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組建一支由企業家、成功“創客”、電商專家及政府工作人員共同組成的服務專家團隊,解決“創客”在創業過程中的困難和難題。在各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和基層就業服務機構開設網絡創業“綠色通道”,建立和完善專業經辦、委托代辦、專人幫辦等制度,提供“一條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