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优色导航在线,日韩在线免费视频,小童鸭av在线导航,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麻豆

省政府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
發布日期:2018-08-01 09:23 來源: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字體:[ ]

蘇政發〔2018〕86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扎實推進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的“六個高質量”決策部署,加快培育競爭力強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努力推動新時代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經研究,現就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世界工業發展實踐表明,集群化是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內在要求。作為全國制造業大省,我省制造業集聚、集群化發展具備一定基礎,涌現了一批在國內甚至國際具有競爭力、影響力的制造業集群,但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本土領軍企業和自主知名品牌,以及強化協同推進機制、聚焦政策支持等方面仍有明顯差距。先進制造業集群具有產業、企業、技術、人才和品牌集聚協同融合發展的綜合競爭優勢,產業特色鮮明、創新要素豐富、企業競爭力強、空間布局合理、分工協作水平高,是產業集聚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高級形態。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是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重要支撐,是實現我省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主攻方向。必須以高端化、集群化為導向,聚焦重點、突出關鍵,推動江蘇制造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緊扣“走在前列”目標,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制造業空間布局為重點,聚焦重點集群培育,突出抓創新、強主體、拓開放、促融合,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政策鏈相互貫通,切實強化和改進工作推進機制,完善政策支持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先進制造業集群在促進江蘇制造向江蘇創造轉變、江蘇速度向江蘇質量轉變、江蘇產品向江蘇品牌轉變中的關鍵支撐作用,奮力譜寫新時代制造強省建設新篇章。

(三)發展目標。重點培育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物聯網、高端紡織、前沿新材料、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集成電路、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核心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新型顯示等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

到2020年: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達8萬億元左右,高端紡織、節能環保、汽車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車)3個集群規模分別超萬億元,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物聯網、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高端裝備、新型顯示5個集群規模分別超5000億元。集群高質量發展取得重要進展,企業研發體系健全,研發投入明顯提升,有效發明專利保持較快增長,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建成一批開放式制造業創新中心和“雙創”平臺,區域創新網絡體系初步形成。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物聯網、高端紡織等集群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增強,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到2025年: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達11.5萬億元左右,物聯網、節能環保、高端紡織3個集群規模分別超1.5萬億元,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汽車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高端裝備5個集群規模分別超萬億元。集群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涌現一批世界級領軍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知名品牌,前沿新材料、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集成電路、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等9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物聯網、高端紡織等4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具有全球創新引領能力,綜合影響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二、重點任務

(一)著力構建企業主導創新體系。瞄準集群產業發展瓶頸制約,以產業和產品需求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主導,加快新型創新載體建設,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構建創新服務體系,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自主創新成果,大力提升集群整體創新能力。

建設高水平新型企業創新載體。梳理集群產業鏈的關鍵環節、薄弱環節,確定一批重點骨干企業建設高水平的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研發機構,推進以企業為主導的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重點支持產業鏈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整合創新資源要素,組建“企業+聯盟”協同創新的制造業創新中心,采取政府支持、股權合作、成果共享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模式,突破關鍵環節核心技術短板,實現產業鏈水平整體躍升。力爭到2020年,每個集群建成1家以上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到2025年,集群共創建3-5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突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確定集群亟需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共性技術,擇優遴選實施主體,采取事前持續支持、事后獎勵補助等方式,持續推進一批重大關鍵技術突破。實施高端裝備研制趕超工程,鼓勵骨干企業對標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開展自主可控裝備研發,加快填補國內空白,實現進口替代。支持研制單位和應用單位聯合實施首臺(套)示范應用項目,深化首臺(套)重大裝備保險補償試點,促進自主創新首臺(套)裝備推廣應用。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圍繞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四基”領域,集聚國家和省政策資源,加快工業強基重點項目建設,支持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和產業化,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提升工業基礎能力。

構建創新服務體系。以集群創新需求為導向,鼓勵支持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攻關,構建多形式、多層次的自主創新服務體系。建立網上技術需求及技術創新供給市場服務平臺,定期發布集群企業創新需求和高校科研成果信息,舉辦創新成果交流對接會。充分發揮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作用,打造面向多個集群的區域技術成果集聚交易平臺。爭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等院校研究院和大學科技園、科研院所分支機構等加快落地,建設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業載體以及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標準化技術平臺等創新服務平臺,完善技術創新服務功能,提升創新服務能力。支持集群在北京、上海等國內一線城市和創新資源富集地區建設科創中心,集聚利用異地創新要素,打造“科研飛地”。推動重大科技設施、高校實驗檢測平臺向集群企業開放,實現創新資源共用共享。

(二)大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升級。以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為主要方向,引導集群企業廣泛應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加快改造提升,促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集群發展深度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實施企業信息化改造。支持信息技術在集群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的深度融合和集成應用,提升現有裝備的可接入水平和裝備間數據交互能力。推動研發設計協同化,支持企業完善產品研發設計數字化網絡化環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虛擬化產品開發網絡和協同研發設計云服務平臺。推動生產管控集成化,加速推進企業關鍵管控軟件一體化規劃設計及全覆蓋應用,促進企業資源計劃(ERP)、制造執行系統(MES)、供應鏈管理(SCM)等關鍵管控軟件的普及推廣應用,加快生產設備、裝備的互聯互通和自動化生產單元推廣應用。

實施制造智能化改造。實施集群骨干企業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動計劃,鼓勵企業應用先進數控技術改造基礎制造裝備,提升現有裝備的加工效率、生產精度和控制水平。支持企業大規模運用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化裝備,建設智能化生產線,逐步建立面向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穩定性。深入開展智能示范車間、智能工廠創建。力爭到2020年,每個集群擁有一批智能示范工廠,集群省級示范工廠總數達到30家。到2025年,集群智能制造整體達到國際水平。

實施產業網絡化改造。鼓勵集群龍頭企業與知名互聯網企業深度合作,打造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和若干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力推動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服務、設備管理等業務系統云化改造和向云端遷移;實施“互聯網+小微企業”行動,支持中小微企業接入工業互聯網平臺,低成本快速形成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能力。鼓勵集群骨干企業積極參與“數動未來”專項行動,有效提升數字經濟新技術新模式應用水平。

實施綠色化改造。引導集群企業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節能節水節材技術和工藝,加快源頭減量、減毒、減排以及過程控制等綠色智能裝備的改造升級,更新淘汰一批低端落后裝備和生產線,減少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工業廢氣排放。以鍋爐(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改造、能量系統優化為重點,組織實施節能和循環經濟改造工程,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力爭到2020年,集群建成15家綠色園區和50家綠色工廠,集群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指標好于行業平均水平。

(三)重點培育行業龍頭骨干企業。聚焦集群骨干企業培育,實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級”計劃,分類制定培育政策措施,開放省內市場支持企業成長壯大,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名企、名品、名牌。

推進“百企引航”計劃。聚焦100家規模優勢明顯、具備產業鏈整合能力的龍頭企業,尤其是終端產品和整機企業,建立企業培育庫,加快形成一批根植江蘇,自主創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資源整合能力、企業家影響力達到或接近世界級水平的領軍型企業。大力推動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支持重點企業,瞄準產業鏈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實施高端并購、強強聯合,加速全球產業鏈關鍵資源整合,提升集群產業發展層次。

推進“千企升級”計劃。聚焦1000家專業基礎好、創新意識強、發展潛力大的高成長型企業,建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庫,制定出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若干政策措施,形成一批在行業細分領域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隱形冠軍企業,支撐集群創新轉型發展。到2020年,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50家,新增“專精特新”產品150個、科技小巨人企業100家。

打造國際知名品牌。實施標準領航質量提升工程,支持集群龍頭企業制定領先于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的“領航標準”,推動南京智能電網、徐州工程機械等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試點園區建設,抓好碳纖維、石墨烯等領域國際、國家和省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深入實施江蘇品牌振興計劃,加強品牌宣傳推廣,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江蘇自主知名品牌。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為重點,培育集群區域品牌。實施集群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推動知識產權信用監管體系建設,對重大和嚴重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予以公布。圍繞集群加快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援助中心建設,建立海外知識產權風險預警和快速應對機制。

支持自主創新產品示范應用。加大省內市場對集群企業自主新產品新技術應用的支持力度,定期發布企業自主新產品推薦目錄,在基礎設施、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建設中,優先采購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零部件等自主新產品。實施一批新技術、新產品示范應用項目,支持集群企業供需對接、新產品互采互用,實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產品和服務推廣計劃,幫助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

(四)持續提高開放合作水平。推進集群發展融入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廣泛嵌入區域分工協作鏈和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進一步深化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提升集群全球影響力。

加強區域合作交流。積極對接融入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為載體,創新跨省市合作機制模式。以產業鏈為整體,推動新型顯示、集成電路、軌道交通裝備、汽車制造、高端紡織、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等重點領域產業合作和分工協同,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發揮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世界智能制造大會等平臺作用,鼓勵集群舉辦專業化博覽會、高端論壇等活動,集聚創新要素,促進合作交流。

提升利用外資質量。鼓勵和引導集群充分發揮配套能力較強的優勢,聚焦“強核、補鏈”,加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引資力度。鼓勵外資企業建設研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融入集群創新的重點領域和環節。引導和支持地方政府加大高端外資研發機構引進力度,吸引海外知名大學、研發機構、跨國公司在集群設立全球性或區域性研發中心,鼓勵跨國公司與省內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合作建立研發中心或實驗室,促進國際先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

推動企業國際化發展。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實施國際產能合作行動計劃,依托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等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推動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高端紡織等集群重大裝備及優勢企業走出去。引導集群建設省級境外園區,鼓勵企業在科技資源密集的國家設立研發中心,進行全球化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資源配置、融資服務和市場營銷,鼓勵上市公司海外投資并購,提升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

(五)促進“制造+服務”融合發展。順應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趨勢,推動制造業服務化轉型,推廣服務型制造模式,強化現代物流、工業設計、金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支撐,推動集群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推廣服務型制造模式。引導集群制造企業以服務產品全生命周期為目標,以拓展產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強集成能力、滿足深層需求為重點,提供研發設計、故障診斷、檢測、維護、保養等產業鏈延伸服務,從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整體解決方案轉變,實現制造業價值增值。以集群為重點,開展服務型制造試點示范。

強化生產性服務業支撐。集聚發展現代物流、工業設計、科技服務、信息技術服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電子商務、節能環保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更高水平上有機融合。引導建立主要面向集群的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制造企業建設高水平的工業設計中心,支持專業化、開放型的知名工業設計企業落戶集群,在技術轉化、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包裝設計等環節提高設計創新和系統集成能力。支持集群發展金融租賃、融資性擔保、商業保理等金融類企業,引導各類投資機構設立天使、VC、PE等基金,推廣大型制造設備、生產線等融資租賃服務。完善生產、檢測、認證、信息服務、人才培訓、創業輔導等公共服務平臺功能,提升集群公共服務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人才保障。圍繞集群多途徑、多形式引進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突出以企業為主體引用人才模式,對集群引進的國際一流人才(團隊),鼓勵其積極申報“省級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對符合條件并入選的高層次人才(團隊),省財政將按規定給予相應的資助。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儲備優勢,支持集群“招院引所”,推行人才在高校等事業單位與集群“雙落戶”制度,推動人才自由流動。依托江蘇人才信息港等平臺,繪制集群全球領軍人才地圖,暢通與全球頂尖產業人才(團隊)對接渠道,推動精準引才。鼓勵集群牽頭城市采用租賃補貼、購房補貼、人才房預留等方式提供人才安居保障。

(二)強化資金保障。深化落實《關于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振興實體經濟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省份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省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科技等部門支持產業發展財政專項資金按10%的比例,統籌支持集群發展;省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增量資金,專項支持集群培育。各市、縣(市、區)也要積極配合,實施橫向協同、縱向聯動,聚焦政策資源共同支持集群發展。

(三)強化要素保障。依托現有政府投資基金,設立先進制造業集群投資基金,支持各地整合現有專項資金,加大專項資金改基金力度,引導其他資本參與,對集群內引領性、基礎性、高成長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引導省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資金貸款支持集群科技型小微企業首貸,鼓勵集群積極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投貸聯動試點。逐步擴大貸款風險補償政策覆蓋面,完善企業轉貸應急機制,強化對集群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優先保障集群企業用電、用能需要和重大項目用地,優先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建設與使用高標準廠房。鼓勵對集群發展工業用地追加投資、轉型改造,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靈活選擇長期租賃、租讓結合、先租后讓和彈性出讓等方式供應集群發展工業用地。集群內的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項目用地可按照工業用地供應政策進行管理。在集群推進“零土地”技術改造項目承諾驗收制度。探索集群“區域能評、環評+區塊能耗、環境標準”取代項目能評、環評試點。

四、推進機制

(一)建立組織推進機制。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將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切實加強工作指導和政策協調。成立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作辦公室,與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合署辦公,每半年召開一次集群培育工作推進會。加強省市聯動,每個集群建立專門的工作協調推動機制,各設區市要高度重視,建立市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作推進機構。各地要結合實際,研究提出本地區培育千億級、百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工作方案。

(二)建立分工協作機制。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作辦公室牽頭制定集群發展規劃、年度推進計劃;細化集群區域布局,明確各重點產業以及產業內各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牽頭城市和協作城市;集群所在地區要在本集群培育機構的統籌下,加強區域間的合作創新,在落實和推進所涉的技術攻關、項目布局、人才引進等工作中要加強協作、明確分工。省有關部門要結合部門職責,聚焦政策資源協同支持集群發展。各設區市要強化主體責任,會同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作辦公室研究制定具體推進落實方案和工作措施,引導本地產業差異化發展。

(三)建立考核評價機制。按照《江蘇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與實施辦法》(蘇辦發〔2018〕22號)要求,圍繞企業自主創新、技術改造、骨干企業培育等,加快研究制定先進制造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建立集群發展逐級統計和定期報送制度。構建可考核、能量化、動態性的考核評價體系,定期組織第三方機構對集群發展情況開展評估。

 

                      江蘇省人民政府

                      2018年6月25日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閱讀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