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赟(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處長):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省政府新聞發布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為加快培育發展我省未來產業,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好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最近,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經省領導同意,今天我們召開“以學促干、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五場,邀請相關方面負責人介紹解讀《指導意見》,并回答記者朋友們感興趣的問題。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高清先生、省科技廳副廳長趙建國先生、省教育廳機關黨委書記汪國培先生、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喬亦哲先生、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處長周鰲梁先生。我是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魏赟。首先,請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高清先生介紹情況。
高清(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江蘇未來產業發展的關心和支持。當前,全球圍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競爭日趨激烈,處于風口的未來產業正成為新的競爭焦點。近年來,蘇州、南京、無錫、常州等地圍繞未來產業出臺多項政策舉措,搶先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氫能與儲能等前沿領域,以前沿技術能力供給引領新場景、創造新需求,構建全鏈條未來產業生態,為江蘇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
科技創新方面,全省有15所高校擁有未來產業相關學科38個;超過75家重點研發平臺開展未來產業相關技術研發和重大項目攻關;中科南京智能技術研究院研發的“問天1”類腦超級計算機成功實現約5億神經元仿真,領跑國內類腦超算水平;徐州醫科大CAR-T細胞產品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有效率、緩解率較國外同類產品提升近一倍。企業集聚方面,南京未來網絡小鎮成功創建省級特色小鎮,集聚上下游應用企業160余家;蘇州張家港、常熟,南通如皋等地吸引和培育氫能產業鏈上下游重點企業和機構超過300家,占全國氫能企業數量比重超過10%。
為積極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近日,經省委同意,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對我省今后一段時期未來產業培育發展作出總體部署。下面,我就《指導意見》的六個主要特點,簡要介紹一下有關情況。
一、緊扣規劃綱要,布局產業體系。《江蘇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及我省《關于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等文件中,均明確要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在重點方向上,《指導意見》提出優先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絡、氫能、新型儲能、細胞和基因技術、合成生物、通用智能、前沿新材料、零碳負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虛擬現實10個成長型未來產業,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類人機器人、先進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來產業,明確構建“10+X”未來產業體系。同時,我們將持續多方向、多路徑開展不確定性未來技術預研,根據未來產業實際發展情況及時更新和擴充重點發展方向。在發展目標上,《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建設10個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未來技術學院、未來產業科技園等平臺載體,引育50個未來產業領軍人才(團隊),重點領域、關鍵產業實現從小到大、從無到有,初步形成“10+X”未來產業體系;到2030年,未來產業形成較大規模,10個成長型未來產業實現從大到強、從有到優,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到2035年,未來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形成自主可控、系統完備、先進安全的未來產業體系,未來產業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柱,江蘇成為全球未來產業創新策源地和發展高地。
二、強化創新策源,鼓勵先行探索。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源泉和動力,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最初一公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要牢牢抓住這一“關鍵變量”,使之成為“最大增量”。《指導意見》提出,圍繞未來產業重點領域,探索建設“應用基礎研究特區”,每年實施15個以上前瞻技術研發項目,加快培育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項目,提升未來產業創新策源能力;同時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創新聯合體、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探索新型研發組織模式,加大研發投入,強化未來產業原創性、前瞻性技術突破;支持建設一批專業化、市場化的未來產業概念驗證中心、中試驗證平臺,強化技術熟化、工程化放大、原型制造、可靠性驗證等轉化服務能力。與此同時,為營造未來技術研發敢闖敢試、不畏失敗的創新環境,《指導意見》明確要優化完善容錯機制,對國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原創技術研究、新興產業投資、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因不確定性、難預測因素未達到預期效果或造成損失,相關負責人已履行應盡職責、決策和實施程序符合規定、并未謀取個人非法利益的,給予責任豁免或減輕責任。
三、突出企業主體,建設應用場景。企業是產業發展的核心主體,只有做大做強經營主體,才能發展壯大未來產業。《指導意見》提出,加強本土創新型領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著力引進高成長型創新型企業,加快構建未來產業企業矩陣。應用場景則是推動未來產業前沿技術產品定型、用戶群體培育、市場需求挖掘,加速產業化進程的“催化劑”,《指導意見》圍繞應用場景的建設和開放,提出支持國有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建設驗證場景,面向社會有序開放;推動產業跨界融合示范,支持運用未來產業前沿技術賦能重構農業、制造業、商務、能源、交通、建筑、教育、康養、文旅等行業,到2030年,建設50個以上開放應用場景。在統籌未來產業布局方面,《指導意見》要求,要充分結合地方經濟、產業和科技發展的特點,科學引導各地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到2030年,建設20個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支持蘇州、南京等城市積極爭創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
四、加大要素支撐,助力產業發展。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要素不僅包含傳統的土地、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更重要的是數據、人才、科技金融等創新要素。要圍繞創新要素構建自由流動的統一市場,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向未來產業集聚。《指導意見》在人才引培方面,提出要研究制定未來產業核心人才庫和緊缺人才圖譜,加大產業科創領軍人才“頂尖人才支持計劃”“雙創計劃”和省“333工程”等對未來產業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加快引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推動在蘇高校建設未來技術學院、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實驗室,科學設置未來技術相關學科,到2030年,系統培養具有交叉復合背景的未來產業創新人才(團隊)100個以上。在金融支持方面,提出要推動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與相關設區市共同組建未來產業天使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投硬科技,支持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發展壯大;進一步優化省級有關專項資金支持方向,按照各有側重、錯位支持的原則,加大對未來產業領域重大項目支持力度。在數據開放方面,提出要加大未來產業領域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力度,通過特許開發、分級授權等方式,推動科學數據、實驗數據向企業開放。
五、深化開放合作,創新產業治理。未來產業發展需要以開放的姿態,積極尋找國內外互補資源,通過開放合作完善產業鏈和創新鏈,增強競爭優勢。《指導意見》提出,充分利用長三角科技創新合作機制,深化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探索構建跨區域未來產業協同發展體系;深入對接京津冀、粵港澳等未來產業先發地區,聯合開展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加大融合性和原創性技術供給;在參與國際合作上,辦好未來產業相關領域峰會、論壇,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主動承接未來產業國際技術轉移,深度融入未來產業全球創新網絡。針對未來產業風險大、投入大、周期長等特點,《指導意見》明確要統籌推進先用先試,支持大學科技園開展未來產業園建設試點,探索“學科+產業”創新模式;探索構建鼓勵創新、彈性包容的未來產業產品和服務市場準入、市場監管制度,探索“觀察期”“包容期”等新型監管舉措,實施提示預警、行政指導等柔性監管,在符合條件的領域試點“沙盒監管”,營造包容審慎的未來產業發展環境。
六、健全保障機制,加強支持引導。政府是培育發展未來產業不可或缺的力量,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推動作用。《指導意見》要求,在統籌協調方面,強化未來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共同推進未來產業重大問題研究、重大事項決策和重點工作部署。在加大支持方面,提出支持未來產業領域更多產品納入省重點推廣應用的新技術新產品目錄,推動首臺(套)重大裝備、首版次軟件、首批次新材料的首購首用;強化人才、土地、能耗等要素保障,優先支持未來產業重大項目建設。為更有針對性地加快未來產業培育發展,《指導意見》明確了要強化未來產業發展動態監測和分析研究,定期發布未來產業運行情況報告,對培育未來產業工作成效明顯的地方,給予督查激勵表彰,經驗做法在全省復制推廣。
下一步,省發展改革委將會同省有關部門抓緊《指導意見》的宣貫實施,懇請各位新聞界朋友繼續關心支持江蘇未來產業發展,多宣傳、多提寶貴意見,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積極推動江蘇未來產業的培育發展。謝謝大家!
魏赟(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處長):謝謝高清副主任。下面大家可以舉手提問,提問前請說明供職于哪家新聞媒體。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我們知道,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方向,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選擇,也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一招。為更好落實《指導意見》,請問江蘇發改部門將會采取哪些具體措施?謝謝!
高清(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感謝您的提問!為落實《指導意見》中的有關政策舉措,明確部門職責、細化工作舉措,我們正在同步起草《江蘇省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內容將聚焦以下幾點:
一是進一步明確主要目標。在《指導意見》三階段目標的工作部署基礎上,《行動方案》將重點聚焦未來三年的發展目標,提出要組織實施一批前瞻技術研發項目、建設一批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加快落地若干未來產業重大項目、吸引和培育一批未來產業重點領域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設若干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和未來產業產教科協同創新示范區等目標,明確了全面落實“10+X”未來產業體系的具體目標和工作方向。
二是進一步突出重點任務。《指導意見》從創新策源、主體培育、場景應用、要素支撐等方面明確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關鍵舉措,《行動方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提出了一系列能夠短期內落實的重點任務。例如,在科技創新攻關方面,考慮組織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促進未來技術高效流動、快速轉化;在應用場景建設方面,探索建設若干覆蓋研究開發、中試驗證、場景應用等全鏈條的未來產業中試中心;在主體培育方面,考慮組織舉辦未來產業創新創業國際大賽,集聚和招引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未來產業重大項目;在人才引培方面,探索放寬第三代半導體等特定行業人才項目申報年齡、學歷要求等條件,通過人才舉薦等方式補充選拔特殊人才;在金融服務方面,持續推動“蘇科貸”“蘇信貸”“人才貸”“蘇質貸”“蘇知貸”等金融產品更多支持未來產業發展等。
三是進一步細化責任分工。《行動方案》更加注重省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有關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在部署具體重點任務的同時,根據各部門和單位的責任分工,計劃制定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重點任務清單,明確各項重點任務的目標和責任單位,建立健全未來產業推進工作機制,共同推動江蘇未來產業培育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修改完善《行動方案》,爭取早日印發實施,加快落實各項舉措。謝謝!
省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未來產業的發展需要依托創新驅動,加快產生更多新質生產力。請問省科技部門將采取哪些措施來進一步落實文件精神,推進未來產業重點領域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快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
趙建國(省科技廳副廳長):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發展未來產業是搶抓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構建競爭新優勢、下好發展先手棋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科技強省建設的必然選擇。省科技廳將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指導意見》科技任務,圍繞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以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為依托,加快戰略性、前瞻性、先導性前沿技術研發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打造未來產業率先發展高地。主要任務概括為“三個著力”:
一是著力攻克未來技術。圍繞未來高技術更新換代和高速發展趨勢,在無人區技術領域,加強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非共識性創新和融通創新。以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務為牽引,組織實施省前沿技術研發計劃,健全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機制,加快實施一批國內尚未突破、應用前景廣闊、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前沿技術攻關項目,努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強化未來技術跟蹤和預測,編制未來產業技術路線圖和重大平臺、戰略人才、重大項目“一圖三清單”,定期動態發布并組織推進。
二是著力培育戰略科技力量。圍繞國家戰略部署和江蘇產業實際,努力打造標志性重大科技平臺載體,提升未來產業創新策源能力。全力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高質量運行、加快實施科技攻關,支持一批有實力的實驗室創建國家實驗室(基地),形成建制化科技攻關能力。高標準建設國家生物藥、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加強細胞與基因治療、合成生物等前沿技術攻關,著力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更高質量的技術供給。
三是著力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面向產業創新需求,建立全流程市場化服務體系,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研究出臺《江蘇省概念驗證中心建設工作指引》,布局建設一批專業化、市場化未來產業概念驗證中心,面向社會提供原理驗證、產品與場景體系驗證等概念驗證服務。做實做優做強高校技術轉移中心,進一步順暢運行體制機制,提高獨立實體化運行能力。以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為依托,開展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探索“學科+產業”創新模式,打造未來產業孵化高地。
最后,也借此機會感謝媒體朋友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關心支持。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中新社記者:一直以來,高校都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原始創新策源地和人才培養主陣地。江蘇作為高教大省,高校在人才培養、基礎研究等方面將采取哪些措施服務未來產業發展?謝謝!
汪國培(省教育廳機關黨委書記):非常感謝各位記者朋友長期以來對江蘇教育工作,特別是高校科技創新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一直以來,省教育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續推進“雙一流”高校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目前,我省共有16所高校48個學科進入了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總數位居全國前列;我們不斷加強高層次人才集聚引培,現有高校科技人力資源總量9.9萬人,擁有兩院院士80人、國家高層次人才2000余人,高層次人才的總數占全國高校的10%。
圍繞未來產業領域發展,全省高校將緊扣“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重大任務,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助力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發力:
一是強化學科建設,夯實創新基礎。目前,我省有15所高校擁有未來產業相關學科38個,其中6所高校11個學科進入了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11所高校16個學科獲得了省優勢學科立項建設。省教育廳將聚焦需求,深入實施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四期,引導高校強化與行業產業、龍頭企業的協作,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建設若干服務江蘇未來產業的應用型學科,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為我省未來產業發展筑牢創新基礎。
二是深化產教融合,加強人才培養。目前,全省建有23個未來產業相關的省級重點產業學院、19個未來產業相關的省級產教融合重點基地,其中6個產業學院已經入選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比如,東南大學入選了首批國家未來技術學院建設單位。省教育廳將對接服務未來產業發展,深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持續推進省級示范性特色學院建設,立項建設一批領域優勢特色明顯、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強的專業特色學院。我們將繼續推動在蘇高校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實驗室,培養一批具有交叉復合背景的未來產業創新人才和團隊。
三是加強有組織科研,促進基礎研究。全省高校牽頭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15個,參與建設16個;目前建有江蘇首個未來產業科技園、國家EDA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國家級高能級創新平臺。各類創新平臺積極響應基礎研究“珠峰計劃”,以前沿科學問題為牽引,加強前瞻性、戰略性、前沿性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打造原始創新的策源地、新高地。下一步,我們將支持高校聯合地方政府、企業,積極探索構建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的創新聯合體,搶占科技戰略制高點;支持高校圍繞第三代半導體、合成生物等領域前沿科技,加強創新應用和突破;支持高校頂尖科學家聚焦未來產業,牽頭實施若干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的重大項目,積極培育一批未來產業相關的原始創新和變革性技術。謝謝大家!
揚子晚報記者:請問,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將對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實現高質量發展起到怎樣的促進作用?
高清(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感謝您的提問!未來產業關系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未來。從歷次工業革命歷程來看,誰能在未來產業發展上搶占先機,誰就能夠占領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從而在全球競爭中領跑。今天的未來產業,可能就是明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后天決勝競爭的新的支柱產業。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既是江蘇搶占全球科技創新制高點、鍛造產業競爭新優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點燃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的重要舉措。
一方面,第三代半導體、新型儲能等部分細分領域我省已經初具規模;南京、蘇州獲批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集聚了一批核心企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布局;全省集聚新型儲能企業180余家,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元;蘇州市的虛擬現實產業產值已經超過900億元,已具備一定的產業整合能力。另一方面,蘇南城市依靠創新資源集聚、產業基礎雄厚等先發優勢,加強未來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集聚同步發展;蘇中、蘇北城市憑借制造基礎和市場優勢,加快創新“技術策源+產業轉化”區域協作模式,探索“科創飛地”協調創新建設新實踐,著力打造未來產業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新高地。
下一步,我們將貫徹落實《指導意見》相關政策舉措,重點圍繞10個成長型未來產業,加快未來產業培育及產業化進程。同時,加強未來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高水平建設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未來產業集群,著力推動未來產業成為我省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柱,為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新活力。謝謝!
人民網記者:未來產業創新生態搭建既需要企業主體培育,也需要應用場景建設,請問,我們在引培未來產業企業、強化未來產業應用場景建設等方面有哪些考慮?
喬亦哲(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今年以來,省工信廳圍繞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重點產業鏈,著力打造“1650”產業發展體系,其中將氫能、儲能、元宇宙、人工智能等10條產業鏈列為未來產業鏈。同時,印發了《江蘇省元宇宙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江蘇省推進遙感衛星應用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面向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4個重點方向,組織推薦有能力有潛力的企業參與工信部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加快前瞻培育新賽道新產業。
下一步,我們將以企業為主體、以創新為動力、以應用場景為牽引,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未來產業發展:
一是強化創新要素保障,筑牢基礎支撐。完善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關機制,面向未來產業重點領域,每年組織實施10項左右技術攻關項目,加快突破一批引領性的技術和裝備,促進未來技術產業化。圍繞未來產業梳理我省產業人才需求,深入實施各類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人才工程,引進和培育一批領軍人才及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近日,工信部等四部門印發《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我們將組織好貫徹落實,引導企業制定一批技術自主、應用帶動的新標準。
二是強化企業梯隊培育,提升發展能級。引導各行業頭部企業積極布局未來產業前沿領域,重點引進高成長型創新型企業,力爭培育30家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未來產業“鏈主”企業。推進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支持企業深耕所屬細分領域,打造“獨門絕技”“硬核本領”,推動未來產業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為國內領先的“小巨人”企業。積極鼓勵中小企業加入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三是強化應用場景牽引,構筑產業生態。打造10家未來產業促進機構,推進場景挖掘、供需對接、建設運營,加快開發一批未來產業融合應用場景。面向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需要,培育未來技術生產制造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元宇宙、氫能、儲能等未來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加大未來產業新產品、新應用、新服務的宣傳推廣力度,用好首臺(套)重大裝備、首版次軟件、首批次新材料相關政策,每年省級重點推廣應用20項以上未來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加快創新產品首購首用。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
中國江蘇網記者: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財政支持。請問省財政部門將采取哪些措施,加大對未來產業領域的支持力度?
周鰲梁(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處長):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也非常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我省財政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未來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和變革作用。省財政將統籌安排省科技、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和信息化轉型升級以及人才發展等專項資金,按照“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的培育鏈路,對未來產業發展給予全鏈條、全方位支持。
一是支持前瞻技術研發。加大科技相關專項資金的支持力度,持續推進實施前瞻技術研發項目,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統籌安排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項目給予補助。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設省級產業(制造業、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推動升級為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
二是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未來產業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圍繞未來產業領域,加大對本土創新型領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支持力度,著力引進高成長型創新型企業,加快構建未來產業企業矩陣。
三是創新金融支持服務。推動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與相關設區市共同組建未來產業天使基金,支持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發展壯大,吸引帶動社會資本共同投入未來產業。著力打好“財政+金融”組合拳,通過“蘇科貸”“人才貸”“蘇知貸”等一系列政銀合作信貸產品,引導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投向未來產業經營主體,優化營商環境,助力企業搶抓發展機遇。
四是支持高水平人才引進。加大省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對未來產業創新人才支持力度,加快引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謝謝大家!
魏赟(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處長):記者朋友們,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開到這里。會后還可以進行單獨采訪,謝謝各位發布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