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江蘇沿江臨海,水網密布,港口運營數量和建設質量在國內居首,水運對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去年全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32.4億噸,創歷史新高;新辟加密6條國際海運航線,近遠洋航線基本覆蓋重要貿易國家和地區。
沿海發展,關鍵在港。上世紀90年代江蘇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以來,一直致力于沿海地區港口發展研究和建設。
3月5日11點30分,利比里亞籍貨輪“弘發上海”緩緩駛離南通通州灣新出海口呂四起步港區10號泊位,滿載571件重4507.536噸設備遠航剛果。這是該碼頭啟用后靠泊的第104艘貨輪。
呂四作業區“2+2”碼頭是通州灣新出海口建設的“開篇之作”,包含2個10萬噸集裝箱碼頭和2個10萬噸通用碼頭,其中2個通用碼頭于2021年12月22日正式啟用,一年多來完成貨物吞吐量200萬立方米。南通港(港口)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通洋公司董事長呂東芹介紹,開港一年多以來,南通港通過多途徑聯動,開辟了多條不定期工程機械班輪航線,風電葉片、機電設備等貨物的出口航線遠達歐洲、美洲、非洲等六大洲的28個國家和地區。
由上港集團、江蘇省港口集團、南通港口集團合作運營的2個集裝箱碼頭,已于去年10月26日正式開港,標志著通州灣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這一工程正式落地生根。該碼頭充分發揮各合作運營方在港口資本運作、航線開發、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通過一體化運營形成合力,積極打造長三角集裝箱碼頭合作運營示范港。
根據規劃,到2025年,通州灣新出海口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通州灣作業區開港運營,開始承擔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賦予的任務。新出海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00萬標箱左右。到2035年,通州灣新出海口建設達到較高水平,基本成為通道運輸能力強、樞紐布局合理、江海河聯運便捷、物流服務和通關效率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的現代化綜合性港口,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重要港口,臨港產業發展能級顯著增強,通州灣新出海口貨物吞吐量達到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300萬標箱。
海洋經濟本質是開放經濟。擁抱大海,打造高質量發展增長極,江蘇由港口大省向港口強省邁進,正全面融入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
“港口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一艘艘貨輪頻繁往來,正是經濟發展活力的體現。”作為一名港口一線工人,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太倉萬方國際碼頭有限公司門機班副大班長褚鋒每天工作在繁忙的碼頭,親眼見證著“水運江蘇”的勃勃生機。
“協同推進長三角港航一體化發展非常重要。”褚鋒說,在港口可以見證港航各界通力協作破解堵點難點問題、保障水路暢通,為實現“民生托底、貨運暢通、產業循環”提供硬核支撐。
圍繞加快推進長三角港航一體化發展、更好地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褚鋒建議,在長江入海口太倉港區試點“海進江、江出海”船舶一次引航,希望通過長江段、上海段引航員資質互認,全面提升船舶通航效率,降低兩地引航員在引航交接時上下舷梯的安全風險,減少航運和港口企業運營成本,進一步助力長江沿線企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