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這次到北京開會我帶了4份建議,其中一份是建議在南京建設長江文化博物館,保護、傳承與弘揚長江文化和長江古都歷史文脈,充分展現長江之美。”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六朝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宋燕對記者說。
宋燕認為,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是南京的一大優勢。南京依江而生、擁江融合、伴江而興,6000年前長江流域江南地區的史前文明在此孕育,長江對于南京城市文明的起源、變遷和未來發展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她對南京的歷史文化如數家珍——越城遺址、石頭城遺址、南朝陵墓群、明城磚官窯場遺址、寶船遺址等遺產的保護利用,以及頤和路、長江路、浦口火車站等歷史風貌區的保護復興,共同形成有代表性的長江文明“大遺址”和風貌群;以金陵機器制造局等為代表的工業遺存,展示了南京實業救國的責任擔當;以江南貢院等為代表的文化遺產,展示了南京崇文尚教的思想文化;以云錦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了長江南京段藝術創作的百花齊放。
如何讓文物保護、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讓長江文化展現時代價值、惠及人民群眾?宋燕認為:“除了要保護好、管理好、研究好蘊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更要讓歷史說話,給當代人以民族自信和歷史啟迪。”
如今,一個由省市相關文化企業打造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云平臺正在建設。平臺將利用大數據、AI、VR等數字技術,生動展現長江南京段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沿江風貌與生態保護,讓南京長江文化可感、可知、可體驗。
長江文化博物館如何助推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宋燕介紹,南京市博物總館成立了工作專班,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長江文化博物館建設前期調研和相關課題研究工作。作為工作專班的成員,近幾個月來她和大家一起先后赴武漢、杭州、揚州等地,對20多座博物館展開調研。最近,他們在對南京市博物總館館藏長江文物進行系統梳理。博物館也利用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借助精美展覽、精品旅游等文旅品牌產品,不斷提升長江文化的影響力。去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南京市博物總館策劃的“從秦淮河到揚子江——古代南京段長江文物特展”上,300件套文物將南京與長江的故事“娓娓道來”。今年1月,南京博物院聯合南京市博物總館、安徽博物館等長江下游9家文博單位,舉辦“大江萬古流——長江下游文明特展”,向觀眾展示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與發展歷程、文化高峰時期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物證,以及當下城市文明的斑斕光影。
從1989年進入南京市博物館工作開始,34年來,宋燕見證了長江的滄桑巨變,一幅“青綠畫卷”正加速鋪展。近年來,南京把長江大保護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不斷健全保護機制,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奮力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圖景。今年1月1日起,《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條例要求加強長江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及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示范城市,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我國唯一跨越江南和江北的古都,江南文化在此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在此起航。”在宋燕看來,南京還有著得天獨厚的文旅資源優勢、發展環境以及城市區位優勢。“在南京建設(中國)長江文化博物館,把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好,把長江文化內涵展示傳播好,把長江文化精神價值闡釋好弘揚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僅是我們文博工作者、更是所有南京人最美好的希望。”宋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