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影像留下經典記憶,奮斗書寫時代華章。10月16日,由省中共黨史學會、省委黨史工辦、省檔案館、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江蘇有線等單位共同舉辦,新華日報社全媒體視覺中心策劃、承辦的“奮進強國路 建設新江蘇”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圖片展在南京規劃建設展覽館落下帷幕。
本次展覽精選了100組不同歷史時期新華日報記者、特約攝影師拍攝的新聞照片和省內各級檔案館保存的歷史檔案照片,反映了新中國成立75年來黨領導江蘇人民走過的光輝歷程,突出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上下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生動實踐和輝煌成就。
置身展覽,猶如穿越時光的隧道,感受到時代巨變帶來的自豪與榮耀。18天的展期中,社會各界觀眾絡繹不絕,省市機關黨員干部、外地游客、南京市民、大中小學生紛紛現場打卡,共同驚艷江蘇75年的精彩蝶變,感慨歷史滄桑,感恩偉大時代,表達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和祝福。
這里刊登的是部分展出作品。讓我們一起穿越75年的歷史長河,在經典光影中再次回眸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發展進步的歷史畫卷,感受江蘇人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的精神力量,重溫江蘇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改天換地的歷史榮光。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紀元。圖為南京軍民舉行盛大游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鄒健東 攝
新中國成立以后,江蘇開展大規模水利建設,先后完成了導沂整沭、蘇北灌溉總渠、治理淮河等重大工程,農業生產條件大為改善。1953年7月,淮河流域最大的水閘——位于江蘇洪澤湖下游的三河閘建成放水。圖為慶祝典禮現場。曉莊 攝
1968年,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大橋南京長江大橋提前竣工通車,大橋的成功建設在中國橋梁建設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也意味著中國在建造特大型橋梁方面打破西方的技術封鎖,被稱為“爭氣橋”。圖為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情景。曉莊 攝
1978年秋,泗洪縣上塘公社墊湖大隊?(今宿遷市泗洪縣上塘鎮墊湖村)實行包產到戶,拉開了江蘇農村改革的大幕。圖為墊湖大隊包產到戶后的農民喜售豐收糧。馮書倫 攝
在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江蘇農村涌現出一大批種養、運輸和經銷等各種專業戶、重點戶。20世紀80年代初,海安農民自發組織起成千上萬人的隊伍,騎車馱雞,渡船過江,搶占了上海、蘇州等多個大中城市的活雞交易市場。圖為1985年12月拍攝的海安養雞專業戶銷售大軍。楊一秋 攝
20世紀90年代,江蘇一批企業進軍資本市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功能。圖為1993年,江蘇第一家上市公司無錫太極實業公司紡捻織浸膠簾帆布生產線。顧祚維 攝
2005年10月,第十屆全國運動會在江蘇成功舉辦,江蘇運動健兒獲得56塊金牌,居全國第一。圖為十運會開幕式現場。星光 攝
“時代楷模”、灌云縣開山島民兵哨所原民兵王繼才、王仕花,從1986年起,奉命守衛黃海前哨開山島,在沒水沒電的孤島上一守就是32年,把青春年華獻給了祖國海防事業,書寫了愛國奉獻的新時代奮斗篇章。圖為2017年8月9日,王繼才、王仕花迎著朝陽沿著山路去山頂廣場升國旗。王冠軍 攝
江蘇大力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2019年12月16日,徐宿淮鹽高鐵、連淮高鐵開通運營,蘇北5市全面邁進“高鐵時代”。圖為徐宿淮鹽高速鐵路行駛在宿遷大地上。鄭緒軍 攝
作為全國擁有長江岸線最長省份的江蘇,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全力修復長江生態環境,長江江蘇段,越來越美,生機盎然,活力滿滿。圖為2022年7月1日,整治后的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許叢軍 攝
江蘇堅持以產業科技創新為引領,緊盯推進“智改數轉”,深入實施制造強省“八大行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2023年4月,天兵科技“天龍二號”成功發射,創造了全球民營液體煤油火箭首飛即成功等8項商業航天紀錄。圖為2024年拍攝的位于江蘇張家港市的天兵科技智能制造基地。田兵 攝(天兵科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