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7.6億元到4.9萬億元的躍升
七十五載風雨兼程,江蘇工業猶如巨輪,揚起創新與變革的風帆,駛向高端化的廣闊藍海。1952年,全省工業增加值僅7.6億元,而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攀升至4.9萬億元,占全國比重高達12.3%,工業經濟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柱地位日益鞏固。
回望江蘇工業的發展歷程,從結構單一到體系健全,產品不斷豐富、產量大幅增長。粗鋼產量從0.1萬噸到1.2億噸的飛躍,化肥產量從0.4萬噸到187.1萬噸的巨變,水泥產量從3.1萬噸到1.4億噸的突破,一組組數字見證工業由“大”到“強”的蓬勃發展。
步入新時代,江蘇工業在“智造”領域大放異彩。2023年,江蘇“新三樣”出口高達1949億元,占全國比重達18.4%,穩居全國榜首,出口規模同比增長12.3%,展現了江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領先地位。全省投資建成新國家級“數字領航”企業5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20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書寫著江蘇工業數字化轉型的壯麗新篇。
【解讀】“弱且單一”邁向“強而健全”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不僅為基礎設施建設奠定堅實物質基礎,更為經濟增長提供澎湃動能。新中國成立75年來,江蘇緊抓鄉鎮企業、外向型經濟、創新型經濟等重大發展機遇,奮發圖強、砥礪奮進,工業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
回顧江蘇工業的發展軌跡:1952年,全省工業增加值僅7.6億元,1978年增至117.1億元,改革開放后,江蘇工業經濟總量迅速擴大。1992年全省工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2006年、2011年、2016年、2021年分別突破1萬億元、2萬億元、3萬億元、4萬億元大關,2023年達4.9萬億元。2023年,江蘇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8.4%,占比全國最高,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41.7%。“工業經濟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凸顯,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蔣昭乙分析認為。
觀察工業經濟,不僅要看經濟增長之“量”,更要看制造轉型之“效”、發展之“質”。1952年,紡織、食品兩大行業產值在江蘇工業經濟中占比高達76.1%;2003年,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成為江蘇第一大支柱行業。“新中國成立75年來,江蘇工業經濟實現由弱到強、結構由單一到健全的巨大轉變。”蔣昭乙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產業結構更是不斷向高端化演進。至2023年末,全省擁有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企業7885家,較2013年末增長66.2%;實現營業收入3.6萬億元,較2013年增長42.2%,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逐步成為江蘇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產業結構的演進優化,推動商品品類日益豐富、產量迅猛增長。新中國成立初期,江蘇只能生產紗、布、面粉、牙刷、肥皂等為數不多的日用消費品。“隨著產業體系不斷健全和完善,鋼鐵、化工等原材料行業產品產量迅猛增長,粗鋼產量由1949年0.1萬噸增至2023年1.2億噸便是一個明顯信號。”蔣昭乙認為,從出口商品來看,升級變化也十分明顯,以光伏產品、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逐步替代以手機、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家用電器為代表的“老三樣”,成為全省工業出口增長的新動能。
企業是經濟運行的細胞,經濟總量的擴張,離不開企業的發展。截至2023年底,江蘇規模以上工業中,營業收入超億元的制造業企業有18746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2317家、超百億元企業192家。“江蘇孕育了眾多的制造業龍頭企業,它們不僅是中國制造業的名片,更在世界范圍內占據領先地位。”蔣昭乙舉例說,以制造業為主的42家企業入選2023年中國企業500強;1504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5G工廠數量增至97家、燈塔工廠數量增至12家,各項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
【故事】從5噸到4000噸的跨越
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廠區入口處停放的一臺綠色車輛樣本,仿佛把時光凝固。“一九六三年三月,中國首臺自主設計制造的Q51型汽車起重機在徐工重型誕生,標志著徐州成為中國工程起重機的發祥地。”展示牌上的這段說明,記錄著中國工程機械發展的重要歷史,也激勵著每一位徐工人接續奮斗。
正是從Q51的5噸起重機起步,徐工一次次超越突破,在今年將最大噸位提升至4000噸,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目光移至上千公里外的鄂爾多斯市,徐工在今年3月新推出的XCA4000輪式起重機已運至風電場,即將大展身手。“目前已完成車輛組裝,正在進行性能調試,計劃‘十一’后施工。順利的話,到時會以190米的高度打破全球吊裝高度新紀錄。”徐工重型全地面起重機研究所總體室主任李長青自豪地表示。
來到徐工15年的李長青,見證了中國起重機大發展的進程。“我工作后的第一個產品,在2010年首次突破千噸級門檻。后來經過近10年沉淀積累迎來爆發,2019年達到1600噸,2022年是2600噸,今年再上新臺階。”在李長青看來,徐工產品和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和國家發展緊密相連。“綠色化和新能源越來越受到重視,帶動了風電產業,我們在吊裝設備上予以保障,實現‘雙向奔赴’。”
從5噸到4000噸,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徐工起重機的奮進之路,凝聚著一代代徐工人的心血。“當年沒有電腦,只能敲著計算器在紙上畫圖。5年研發歷程中,僅是我負責的底盤部分,就有手繪圖紙1.5萬張,整機圖紙超過3萬張。”說起30年前推出的160噸起重機,62歲的徐工重型退休工程師朱亞夫依然記得每一個細節。
后來,這款有著“亞洲第一吊”美譽的產品,在1994年9月到北京參加展覽,為新中國成立45周年獻禮。“我們迎難而上,終于把這件事辦成了。”朱亞夫說。
從戰爭時期的華興鐵工廠發展成世界綜合排名前三的知名品牌企業,徐工正是靠著拼搏奮斗的精神不斷攀登高峰。如今,徐工正積極擁抱智能化、數字化浪潮,駛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我們正在設計研發導航平臺,集合各種流程指導設計,從原來的靠經驗靠文本,轉變為信息化應用,讓技術人員有更多精力投入原創技術研發。”李長青告訴記者,平臺應用后預計效率會大幅提升,以后不僅有師傅帶徒弟,還有“平臺帶徒弟”。
當下,“智改數轉網聯”是徐工的“董事長一號工程”。徐工重型作為試點單位,正在加快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視察過的裝配分廠,作為“領航工廠”正在打造“領航示范線”。22個工位全部配有電子大屏,實時顯示出勤、生產計劃、質量等5項指標。“系統平臺把關鍵設備全部聯網,整個生產情況通過數字化打通,在辦公室就能看到。”徐工重型總體工藝研究所所長王振說。
智能化改造,在徐工重型持續推進。“200多公斤重的輪胎,原來要4個人配合機械進行裝配,以后通過自動傳輸和自動裝配、擰緊設備,4臺機器就可實現無人化操作。”王振舉例說明“智慧生產”帶來的改變。更讓人振奮的是,徐工重型新的廠區主體建設預計明年啟用。這個廠區從設計到規劃全部按照新標準,是一座真正的“智慧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