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近400倍的飛躍
七十五載春華秋實,江蘇農林牧漁業在歲月的長河中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發展史。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22.6億元起步;到1978年總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5.9億元;再到1994年以破竹之勢邁上千億級新臺階;此后連續在2002年、2007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6年及2021年跨越7個千億元大關;至2023年,總產值已升至8935.5億元,相較75年前實現了395.6倍的驚人飛躍。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2023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高達3797.7萬噸,創歷史新高,穩居全國第八,與1949年相比增長了4.1倍,年均增速達2.2%。農業機械化的飛速發展,更成為江蘇農業現代化的亮麗風景線。從1949年的4.5萬千瓦,到2023年的5360萬千瓦,農業機械總動力的飛躍見證了江蘇農業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機種機收”的華麗轉身。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75年來,江蘇鄉村的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2023年,江蘇平均每個鄉鎮擁有7家幼兒園或托兒所、4所小學,以及22家醫療衛生機構、321張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85名衛生技術人員。
【解讀】從“大省”邁向“強省”
江蘇大地,沃野千里。新中國成立7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農業產業提檔升級,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明顯改善,江蘇由“農業大省”邁向“農業強省”的步伐不斷加快。
“江蘇過去75年間農業經濟和農村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不僅體現在經濟數據的增長上,更體現在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全面提升上。自1949年以來,江蘇省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22.6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8935.5億元,這一飛躍不僅反映了農業生產力的提升,也體現了農業技術和基礎設施的進步。”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耿獻輝表示。
江蘇農業農村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江蘇加速邁向農業強省的關鍵所在。75年來,全省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持續提升,農業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這一變化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耿獻輝分析,2023年江蘇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7.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個百分點以上,農業機械化作業已經成為江蘇節約人力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方式。
農為民之本,民為國之根。75年來,江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能持續提升,農民生活條件持續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了從弱到強、從粗到精的轉變,為農民安居樂業提供了更堅實的民生保障。
“江蘇在過去75年間實現了農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和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全面提升,這些成就為江蘇未來高質量發展和實現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耿獻輝說。
【故事】紅色村莊,詩意田園
晨光灑在瓜蔞層層疊疊的葉片上,瓜架下,藤蔓吊著的瓜蔞擠擠挨挨,或青或黃。王勇知道,再過一個月,30多畝瓜蔞將進入采摘期。記者撿起一只早熟落地的瓜蔞,打開掏籽,捏一顆放入嘴里,籽粒飽滿,口感很香,但還不夠脆。
“曬干后再嗑,又香又脆。瓜蔞籽能食,皮和根都可入藥。”國慶節前一天上午,跟隨著鹽城市鹽都區郭猛鎮明朗村黨總支書記王勇,記者走進這片瓜蔞種植園。明朗村種植瓜蔞歷史悠久,這些年,村集體將其作為支柱產業發展壯大,建立基地、注冊商標,小小瓜蔞每年為村里帶來收益25萬元左右。
明朗村,是鹽城市128個烈士命名村之一,是為了紀念1945年在革命斗爭中壯烈犧牲的夏明朗烈士。近年來,明朗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過去的貧困村,蝶變成今天的明星村。
“硬件提升,環境變美,村民富裕,但更重要的變化是人,人有精氣神,干群更團結,鄰里更和諧。”王勇說,明朗村由過去的明朗、賈楊、西楊三個自然村合并而成。2000年,三村合并時各有一本賬,合村不合心,一度連支部書記都選不出來。“2019年,明朗村還是省經濟薄弱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村干部意識到只有一心一意謀發展,帶著群眾致富,干群才能同心合力。”2000年底,身為退役士兵的王勇接手剛剛脫貧的明朗村,挑起村黨總支書記的重任,打開了明朗村發展的新一頁。
“從2010年起,區鎮兩級對村里道路橋梁建設的投入已遠超1000萬元。”郭猛鎮公路站站長楊建中介紹,明朗村交通便利,村東是S229省道,村里曾經的磚頭路也變成了6米寬的水泥路。
從S229省道入村,穿過東干渠上的幸福橋,便是土貨集市。“農村興趕集,過去集市設在路邊,不安全,村里把這片廢堤平整出來,改成土貨集市。每月1日、11日、21日,鎮村和周邊地區的特色農副產品都會匯聚在這里。”在郭猛鎮旅游辦主任王縱超看來,這個集,集聚的就是鄉村生活的“煙火氣”。
村部向西,曬場上鋪滿黃豆秸稈,豆莢在陽光下傳出噼啪迸裂的聲響。“明天是國慶節,回來的轎車會停滿曬場。”村民劉學紅說。明朗村近4000人,外出打工和做生意的占35%。
沿著寬闊的水泥路向前,便是一戶戶“最美庭院”,樓房門前屋后的一畦畦菜地最養眼:低矮的竹籬笆,剛冒出芽的蘿卜蔥蒜,還有不知名的花草。看到郭猛鎮農業中心主任郭大林,樹蔭下摘菜的老人主動打招呼。
走進一戶農家,廁所不再是過去布簾一拉的旱廁,而是裝上了門,安上了坐便器。郭大林說,300戶改廁,每戶費用近3000元,全由政府兜底,有的廁所還“進院入戶”,和城里人家沒有兩樣。
上午9點,吃午飯尚早,但村里的養老服務中心助餐點已聚滿了老人,打牌下棋,看電視聊家常,其樂融融。侍榮寶老人介紹,每天有三四十人過來吃飯,兩葷兩素一湯,個人掏3元,政府補助7元。助餐只是這個養老服務中心的功能之一,在這里,孤寡老人、留守老人、殘疾人都能得到很好的安置與照護。“我們幫助大家做康復訓練,排練節目,同時開展輔助性就業,12名殘疾人經過培訓,每天過來做些手工活,不僅訓練了手的功能,每月還能增收幾百元。”明朗村殘疾人之家就業培訓小組組長劉玉婷說。
走進村部一樓服務大廳,圓形沙發引起記者的注意。“考慮到群眾過來辦事,盡可能讓他們坐得舒服,而且圍坐在沙發上近距離交流,更親切。”為減少干群間的疏離感,村委會所有工作人員都在大廳辦公,王勇指著最東側的工位說:“那就是我的辦公桌。”
“2021年,鹽城市委組織部掛鉤明朗村,和我們一起幫助該村制定‘小投入、微改造’的發展思路。”郭猛鎮黨委書記李一松介紹。去年,明朗村集體收入66.52萬元,今年計劃超80萬元,明年目標100萬元……如今的明朗村已成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省特色田園鄉村。接下來,明朗村將整合現有的資源,以土貨集市和親子垂釣休閑區、農業風光打卡區、紅色民俗體驗區、鄉村民宿服務區為節點,打造村景互聯的“一集四區”,形成文旅聯動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