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我省地質工作如何發揮在服務能源資源安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安全、國土空間開發利用與保護安全、地質災害防治安全以及糧食安全等5個方面的獨特功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智慧力量?江蘇省人民政府網、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新江蘇·中國江蘇網和“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眾號聯合推出“在線訪談”節目,邀請省地質局黨委書記、局長程知言,圍繞“全力服務‘五個方面安全’ 為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作出地質工作新貢獻”與網友進行交流。
圍繞中心,服務全省發展大局
高淳銅多金屬礦勘查新圈定了34個銀、金、鉛、鋅、銅礦體,累計厚度超94米,有望重塑我省西南厚覆蓋地區的找礦空間格局;首次在蘇北地區發現多處可供提純的高純石英原料礦礦點;簽約南蘇丹地質調查項目、技術支撐印尼塔島鐵礦從礦產勘查到資源開發的全過程……
“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以來,我省多措并舉推進找礦突破,服務保障能源資源安全。”程知言說,我省按照“蘇南攻深找盲、增儲擴產,蘇北重點突破、新增資源基地”的思路,目前新探明鍶礦、陶土礦2個大型礦產地,新發現2個晶質石墨礦中型礦產地,新增鐵礦資源量1300萬噸,多項工作實現重大突破;在非洲、東南亞等區域布局地質調查、礦產勘查項目,探索境外礦產勘查開發新模式。此外,我省還瞄準清潔能源,探索地熱能等適宜我省的能源開發利用模式。
建設美麗江蘇,服務自然資源生態安全同樣離不開地質工作。程知言介紹,近年來,我省地質工作全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重大工程實施——統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深入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海陸空天”一體化調查監測與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圍繞長江大保護、太湖綜合治理、沿海高質量發展,實施一批國土空間全域整治、礦山生態修復示范項目,技術支撐支持太湖流域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入圍國家示范工程;深入實施全省地質環境、地下水資源調查,助推我省主要流域、生態功能區的地下水監測網絡實現全覆蓋;與省有關部門深度合作,持續推進地下水與土壤污染防治、海岸線生態保護修復,常態化開展滸苔遙感監測、侵蝕性海岸監測,推動互花米草除治試點示范。
做好兜底,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鹽堿地治理利用是全球性難題。近年來,我省地質工作貼合“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服務糧食安全,將鹽堿地變成“良田”。
“我們組織科研攻關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在快速抑鹽脫鹽、地力加速培育與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開展數百項秈、粳稻品種的試驗任務,優選出耐鹽性強、抗倒性強、穗大粒大品種,比如‘海璞1號’已進入區域試驗階段,2023年測產畝產610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程知言說。
目前,我省已建成通州灣和如東掘苴墾區鹽堿地改良示范基地,已改良面積達1.5萬余畝,其中8000多畝達到“噸糧田”標準;正推進實施南通通州灣二期900畝、啟東圓陀角2300畝、連云港洋橋農場1700畝綜合改造利用,全力支撐東臺市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項目。
“83”,這一數字引發網友關注。程知言介紹,這是目前我省開展智能實時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數。具體來看,我省建強省級和13個設區市地災應急中心,對全省地質災害隱患點常態化開展巡查、排查和復查,有效應對極端天氣、突發地震等誘發的地質災害;強化3支省級地震與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構建地質災害氣象風險協調預警機制;綜合運用“空天地”一體化調查手段,對83處隱患點開展自動監測預警。
貼近生活,積極拓展工作職能
“地質和考古能不能合作?”“節假日想帶孩子了解地質知識,請問有哪些合適的地方?”節目中,網友提出不少和地質工作相關的問題。
“‘地質+考古’不只碰撞出了火花,還產生了很好的化學反應。”程知言介紹,以我國首個開展文明探源的地級市蘇州為例,省地質局從“地質調查+遺址分析”“地質測繪+考古發掘”“地質探測+重點文物保護”3個方面支撐環太湖文明起源研究,目前已開展古氣候特征及區域沉積環境演化過程等研究,為木瀆古城遺址、吳中區殷家村遺址等進行三維信息化建模,對600余件出土石器進行巖性鑒定、溯源分析,發現了數處溯源點。
在地質科普方面,我省多個科普場館積極探索實踐,開展了一系列科普工作。程知言表示,在加強“硬件”建設方面,將更好發揮南京地質博物館、地質找礦虛擬實驗室、鎮江地質陳列館等全國、省部級科普教育基地優勢,通過專題展覽、科普講座、手繪游戲等形式傳播地質知識;同時,積極助力地質文化鎮、地質公園建設,不斷延伸科普陣地。在開展科普活動方面,推動地質科普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在“世界地球日”等節點與相關主體聯動舉辦活動,吸引社會公眾了解地質、走近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