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第16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著力提升基層防災避險能力”,5月11日至17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
通過模擬降雨建立滑坡臨災預警模型,建立氣象預警新標準讓預警更精準更及時,在近海海域建立海洋地震監測網……科技賦予防災減災新的力量,在自然災害“技防”領域,江蘇持續發力。近日,記者走進江蘇多個科研單位,探尋防災減災新妙招。
模擬實景降水,讓地質防災數據“活”起來
4月中下旬,江蘇進入強對流天氣高發期,強對流天氣引發的短時強降水是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的重要誘因。記者前往位于南京的牟尼峰滑坡綜合監測預警站,了解我省如何還原歷史現場、追蹤致災因子。
“與西部大型重力型滑坡不同,我省降雨型滑坡具有顯著的周期性降雨擾動特征,往往‘大雨不滑小雨滑’,陡坡不變形,緩坡卻易滑動,傳統的預測理論模型無法有效預警?!笔∽匀毁Y源廳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負責人郝社鋒介紹。對此,省自然資源廳建立全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防御響應體系,組織技術力量開展成災機理研究,實施下蜀土分布區氣象風險預警模型與滑坡臨災預警模型研究?!?023年,我們在南京牟尼峰建設滑坡綜合監測預警站,探索氣象風險臨災預警難題的解決方法。”郝社鋒說。
“牟尼峰滑坡是我省典型的下蜀土滑坡。下蜀土是一種類似黃土的沉積性土壤,在我省滑坡災害中最為多見。”監測站現場負責人李明介紹,牟尼峰南坡曾發生滑坡,所以監測站選址于此,模擬降雨區域即在原位坡體上搭建?!?003年6月28日到7月10日時間段,鎮江地區發生數十起滑坡。本月,我們計劃將20年前的降水數據導入降雨系統,重現當時情況,進行觀測分析?!?/p>
雨量計、土壤濕度計、位移計、滲壓計、數據采集儀……順著小路爬上半山腰,記者看到坡體上安置了各類監測設備。李明介紹,130余件專業監測設備將實時監測特定氣象條件下有關滑坡的各關鍵指標響應情況,如土壤含水率、孔隙水壓力等,動態掌握降雨過程的災變機理。對滑坡體以及土體邊坡內外部指標進行全方位觀測后,監測站可通過各項指標的響應關系找到敏感指標和數值,更好進行滑坡監測。
據介紹,目前,省內地質災害隱患點專業監測覆蓋率較低,大多數隱患點仍然依靠人力巡查盯防。省自然資源廳地勘處相關負責人坦言,“我們推進‘人防+技防’監測預警體系,一方面提高專業監測設備覆蓋率,另一方面也要發動群眾力量參與到地質災害的日常防治工作中。降水期間,每個隱患點均配備監測人員定期日常巡查,與實時監測的設備同步協防。”
新版氣象預警標準,讓預警信號更及時
全國防災減災日前夕,省氣象局組織對《江蘇省災害性天氣預警發布業務標準》進行修訂,進一步促進氣象防災減災前置,標準自5月1日起執行。
“出臺這一新標準是為進一步提高氣象預警信息的精準性、規范性和針對性。”省氣象臺高級工程師王磊說,修訂后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分為臺風、暴雨、強對流等類別,每類最多設4個級別,風險等級從低到高分別用藍、黃、橙、紅四種顏色標示。新標準增加“強對流預警信號”,包含“雷電伴有陣風,或出現冰雹、龍卷”等強對流天氣預警,不再單獨發布“雷暴大風預警信號”和“冰雹預警信號”。
王磊表示,此前我省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參考全國標準,存在針對性弱、多級重復、閾值標準不適應防災減災需求等現象,預警信號“不合身”。建立預警信號新標準,就是根據各地的個性化特征因地制宜做精準預警。
“比如在縣市兩級氣象臺,其發布的是氣象預警信號;而在省一級,發布的就是氣象預警,少了信號兩字?!蓖趵谡f,預警和預警信號的最大區別是其針對的區域和預報時效有所不同。他介紹,省一級發布的預警主要面向影響達到一定范圍的災害性天氣過程,一般最長提前24小時,對臺風、寒潮、海區大風等天氣可提前48或72小時。預警信號則是針對影響具體區域的災害性天氣進行的短時臨近預警,即是對馬上就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的災害天氣進行的預警,相比更加緊急。
建立海洋地震監測網,讓地震定位更精準
受經費投入、觀測條件、后期運維等因素限制,長期以來,海洋地震監測一直是地震監測工作中難啃的“硬骨頭”,其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就是供電問題?!昂I蠜]有穩定電源,陸地供電方式也不適用。我們與風電企業合作,將海上風電平臺作為監測點,為地震監測設備提供穩定的電力支持?!苯K地震臺高級工程師王恒知介紹。
在海洋風電企業支持下,省地震局選取距離鹽城大豐海岸線45公里的海上風電場,于風電平臺和風力基樁分別安裝地震儀和強震儀。2022年11月14日,架設在海上風電平臺的地震儀清晰記錄到105公里外的鹽城射陽海域3.8級地震,基于海上風電平臺開展地震監測的可行性得到實際印證。
截至今年4月,省地震局建成7個海上風電平臺觀測站點,與我省原有的3個海島觀測站點共同組成江蘇海洋地震監測網?!昂Q蟮卣鸨O測網建成后,我省海洋地震監測臺網孔徑向海域擴展70公里,海域地震定位精度由四類提升至二類,對黃海海域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苯K地震臺臺長鄭江蓉研究員介紹。
近年來,省地震局成立海洋地震監測與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服務創新團隊,開展海上風電重大工程地震預警及安全監測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科研攻關。下一步,省地震局還將建設江蘇海洋地震綜合觀測系統,擬在鹽城大豐海域的海上風電平臺附近海底,建設2個涵蓋測震、形變、地磁等多種觀測手段的海底地震綜合觀測站,同時沿蘇北—濱海斷裂建設3套基于分布式光纖的振動監測傳感系統,形成光纖地震觀測臺陣。
“江蘇海洋地震綜合觀測系統建成后,將會獲得海量的測震、地磁、形變、地振動等多樣化數據。我們還將研發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海洋綜合觀測數據分析平臺,從觀測數據中提取來自海洋深處的有用信息。”江蘇地震臺高級工程師宮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