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5月27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聽取《關于深入推進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我省數實融合強省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3年全國第一,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9年全國第一,13個設區市全部入選2023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累計創建國家級數字領航企業8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32家,全國首批300家5G工廠中我省97家;蘇州入選首批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
真金白銀支持 強化標桿引領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推動“智改數轉網聯”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省委、省政府將“智改數轉網聯”工作列入省委常委會工作要點、省政府重點工作任務和高質量績效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省政府定期召開現場推進會,形成上下聯動的良好氛圍。
企業是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主體。省財政每年拿出12億元專項資金,各市縣約40億元協同對數字化轉型項目給予貸款貼息補助,真金白銀支持企業“智改數轉網聯”。
對標世界一流水平,我省支持重點制造業集群和產業鏈龍頭企業,建設一批智能制造示范標桿,以點帶面推動更多中小企業“看樣學樣”,累計培育省級智能制造工廠(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5G工廠)646家。
打造標桿的同時,我省支持優質中小企業加快建設智能制造車間,強化星級上云企業建設,推廣一批小快輕準的工業App和解決方案,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累計培育省級智能制造車間2480個、星級上云企業超2.4萬家。
抓特色園區提檔升級,我省推動“平臺+園區”“平臺+基地”創新發展,打造“智改數轉網聯”樣板園區,支持省級以上園區豐富數字化服務供給,建設全面感知、泛在聯接的智慧園區,促進區域整體轉型升級,累計培育省“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特色產業基地52家。
系統診斷 分類改造
聚焦企業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問題,我省開展免費診斷,系統建立“宣傳、評估、診斷、規劃、實施”的診斷流程,引進培育優質服務商近千家,“一企一策”靶向制定解決方案,累計組織5.3萬家企業開展線上兩化融合自評估,4.5萬家企業開展線上智能制造成熟度自評估,數量均居全國第一;累計為4.3萬家規上工業企業開展免費診斷;累計實施改造項目約5萬個,2萬余家企業完成改造項目約2.5萬個。
“智改數轉網聯”過程中,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階段的企業“智改數轉”需求各有不同。我省強化分類改造,引導企業開展生產設備數字化“微改造”“輕改造”,省制造強省建設專項資金安排27.9億元,支持“智改數轉網聯”重點建設項目556個。
加速企業業務流程升級,我省鼓勵企業利用信息化系統、平臺對設計、生產、經營、倉儲等關鍵環節加強數字化管理,以數據驅動企業全流程改造升級。截至2023年底,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9.4%,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等指標提前完成“十四五”發展目標任務。
加快企業互聯網建設,我省推動企業內網改造升級,支持企業利用工業PON、TSN、工業無線、5G等技術,建設企業控制網絡與信息網絡,累計實施“5G+工業互聯網”內網改造項目1394個、融合項目1021個,企業研發、生產、運營和服務的網絡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
強化基礎支撐 優化培育生態
當下,以“網聯”放大“智改數轉”效應已經成為制造業轉型的共識。我省實施“一鏈一平臺”工程,全面加快5G、千兆光網、數據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建設5G基站24.3萬座,部署10G PON端口143萬個;在用數據中心標準機架數達59.9萬架,總算力規模達17EFLOPS。出臺《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意見》,加速工業互聯網規?;\用,累計創建國家級雙跨平臺5個,培育省級重點平臺161個,服務超4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平臺。
進一步優化“智改數轉網聯”環境,我省圍繞“1650”產業體系,編制發布集成電路、化工、服裝等12個行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和標準規范,共梳理99個關鍵環節、251個重點場景、101個企業案例,為廣大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路線圖。
加強數字產業發展,我省深入實施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速行動,推動出臺全國首部省級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地方性法規,高水平推進國家車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等先導區建設,加速工業軟件、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車聯網、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化發展,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1.4%。
數字化轉型亟需高層次科研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及高素質技能人才。我省持續推進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建設江蘇大學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學院等“智改數轉網聯”領域高校產業學院。同時,實施“英才名匠”培育工程,每年組織培訓1萬名以上經營管理和基層骨干,推進產教融合、校企聯合,訂單式培養數字化轉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