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赟(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處長):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參加省政府新聞發布會。大家知道,人才是第一資源。高技能人才是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寶貴資源,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最近,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江蘇工匠”培育工程 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經省政府批準,今天,我們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相關負責人介紹《若干措施》主要內容,并回答記者朋友們感興趣的問題。
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顧潮先生,省總工會副主席王樹華先生,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崔春霞女士,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余雷先生,省財政廳二級巡視員黃中茂先生。我們也邀請了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徐彥秋女士出席本場發布會,會后可接受媒體采訪。我是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魏赟。
首先,請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顧潮先生介紹情況。
顧潮(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我省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的密切關注和大力支持。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深化“江蘇工匠”培育工程 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今天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根據工作安排,由我對文件出臺的背景意義、主要內容以及特色亮點作簡要介紹,并回答記者朋友們的提問。
一、文件出臺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技能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論述,為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大國工匠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黨的二十大提出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就業優先戰略,首次將高技能人才納入國家戰略人才范疇。黨中央、國務院專門出臺了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意見。
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工作,將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目標任務納入省“十四五”總體規劃,將“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納入省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目標,先后出臺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提高技術工人待遇、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劃等系列文件,將高技能人才納入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范圍,在評審評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選、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時單列高技能人才指標,在全國率先以省政府名義舉辦江蘇技能狀元大賽、設立江蘇技能大獎,先行先試“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有力推動了我省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目前,全省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總量分別達到1494萬、494萬,比“十三五”期末分別增加105萬人、39萬人,廣大技能人才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和創新動能。去年以來,聚焦就業這個基本民生,聚焦人才這個第一資源,聚焦發展這個時代命題,省領導領題調研,牽頭謀劃,組織多部門共同參與,起草制定了《若干措施》,既有必要性,又有現實性,更有迫切性。
(一)出臺《若干措施》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進一步提升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效能,厚植人力資源綜合競爭力。技能人才是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目前,我省技能人才總量占就業人員總量的30.9%,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總量的33.1%,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達到1021人。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大計,關系到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加快建設?!度舾纱胧芬驎r而動、順勢而為,把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實施新時代人才強省、制造強省、教育強省戰略的托舉措施,深化人力資源供給側改革,著眼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體系,進一步推動技能人才利好政策落地見效,將充分激發高技能人才投身經濟社會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加快塑造一支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技能人才隊伍。
(二)出臺《若干措施》有利于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F階段,產業迭代升級、經濟數字化轉型等對就業的影響逐步加深,結構性就業矛盾不斷凸顯。全省公共就業機構數據顯示,五成左右的招聘崗位對求職者的技術技能有明確要求,平均每兩個高技能崗位只有1名符合條件的勞動者,“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技能人才更是急需緊缺。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是推進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重要舉措。《若干措施》從政策保障、培訓賦能、服務支撐、待遇落實、環境營造等多方面作出具體部署,將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政策意圖貫穿始終,推動職業技能培訓與就業服務雙向循環互動,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職業轉換能力、崗位工作能力,為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出臺《若干措施》有利于促進技能勞動者成長成才。江蘇是人力資源大省,也是技能人才高地。全省共有5人獲評“大國工匠年度人物”,15人獲評“中華技能大獎”,379人獲評“全國技術能手”,146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56人次獲評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含享受待遇人員),61人獲評“江蘇大工匠”,607人獲評“江蘇工匠”。這些高技能領軍人才中,有“斤斤計較”焊出中國高鐵新速度的“女焊神”孫景南,也有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點睛的“兩絲”鉗工顧秋亮,還有雕刻“千里眼”雷達的“工人院士”胡勝,等等。在去年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我省選手獲得5金1銀1銅的歷史最好成績,金牌數、獎牌數位列全國第二,信長星書記、許昆林省長批示肯定并接見選手專家。《若干措施》通過綜合施策、精準發力,把黨和政府對技能人才的關心關愛貫穿到組織領導、培養選樹、資金支持、表彰激勵、宣傳引導等各領域全過程,厚植全社會尊重工匠、崇尚技能的良好生態,特別是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在江蘇制造、江蘇創造中的技術轉化能力和技藝創新活力,將帶動更多技能人才實現梯次發展,強化“有技能、好就業,長技能、就好業,高技能、就業好”的導向。
二、文件主要內容
《若干措施》分為5個方面,共有19條措施,其中政策集成4條、政策拓展10條、政策創新5條。第一個方面側重夯實高技能人才培養基礎,包括完善職業教育招生機制、推行“學歷+技能”貫通培養模式、提升職業學校辦學質效、優化職業學校經費支出、發展高水平技工教育等5條舉措;第二個方面側重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育力度,包括發揮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主體作用、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強化高技能人才培養載體建設、建強急需緊缺領域高技能人才隊伍等4條舉措;第三個方面側重支持高技能人才發揮作用,包括引導高技能人才攻克技術技能難題、發揮高技能人才技藝創新傳承作用等2條舉措;第四個方面側重健全高技能人才評價機制,包括拓寬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健全技能評價標準體系、推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強化競賽選拔機制等4條舉措;第五個方面側重優化高技能人才發展環境,包括完善技能要素參與分配制度、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勵、優化高技能人才服務、加強保障體系建設等4條舉措。
三、文件特色亮點
文件在制定過程中,遵循務實可行原則,堅持頂層設計和省情實際并重、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并行、政策引導和社會協同并舉,具有鮮明的江蘇特色、時代特點和創新特征,將加力動員引導廣大勞動者技能成才、技能就業、技能增收、技能報國。
(一)突出一致性?!度舾纱胧妨⒆闩涮渍叩亩ㄎ?,對標中央文件,逐條梳理分析,確立政策框架,確保在目標任務上一以貫之:即以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發揮優勢、強基固本,創新路徑、融合發展,進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加快打造高技能人才與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協同推進示范高地。到“十四五”期末,全省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穩定在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力爭達到35%;到2035年,技能人才規模持續壯大、素質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數量、結構與江蘇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基本相適應。在政策措施上持續遞進:如,圍繞國家建立健全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制度的新要求,強化技能人才評價管理,綜合運用質量督導、信息公開、星級管理、評估監測、信用獎懲等方式,完善政府監管、機構自律、社會監督的質量監督體系。再如,圍繞國家完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的新任務,強化競賽選拔機制,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賽、全國技能大賽為示范領航,江蘇技能狀元大賽為龍頭帶動,“江蘇工匠”崗位練兵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等為基礎的競賽機制。實施世界技能大賽、全國技能大賽奪金計劃。在組織實施上承上啟下:按照中央要求,明確各地要將高技能人才工作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人才隊伍建設總體部署和考核范圍。統籌用好就業補助資金、失業保險基金等,做好技能人才培養等領域資金保障。總結固化成功經驗,加強各類院校規范化管理,以土地、校舍、師資等為主要標準,推動實施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建立技工教育合理投入機制。健全高技能人才監測指標體系,定期開展監測評估和跟蹤檢查,強化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等關鍵指標考核。
(二)突出服務性?!度舾纱胧穱@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的要求,加快培養規模宏大的技能人才隊伍,特別是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高技能人才,推動技能人才提質擴量優結構,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注重促進就業創業。持續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包括企業新型學徒制和現代學徒制。建立并完善就業意愿識別和技能短板診斷機制,推行“職業技能培訓+就業創業服務”全鏈條模式,在提高培訓精準度和實用性的同時,增強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不斷健全以就業培訓上崗率、職工培訓穩崗率、創業培訓合格率等三項指標為主,以參訓人員滿意度指標為輔的培訓質量評估機制,充分釋放培訓穩就業、促創業、防失業功能。另一方面,注重服務產業企業。支持高技能人才參與人才攻關聯合體建設,協同解決關鍵共性技術和工藝難題。鼓勵企業建立高技能領軍人才“揭榜領題”以及參與重大生產決策、重大技術革新和技術攻關項目等制度。鼓勵各類用人單位推行“技師+工程師”等團隊合作模式,融合技術技能資源優勢,在科研和技術攻關中發揮高技能人才創新能力。鼓勵主管部門、行業組織定期面向社會征集并發布急需緊缺技能需求,引導高技能人才及其團隊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研發、技能攻關、技藝革新等活動,對取得重大成效的,優先推薦參評技能類獎項、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優先提名參加省級職工科技創新成果、先進操作法、發明專利等認定,持續激發高技能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技術技能進步。
(三)突出創新性。針對制約技能人才發展的堵點難點問題,《若干措施》整合跨領域資源要素,形成跨部門工作合力,在諸多方面先行先試。在推進“職技”貫通上,支持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同批次并行招生,適當提前省重點技師學院招收初中生源技師班的招生批次。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急需的技能人才為重點,選擇部分條件比較成熟的院校探索開展“學歷+技能”貫通培養模式試點,試點技師學院與本科院校合作開展本科技師貫通培養,探索向技工院校畢業生頒發學歷證書。支持符合條件的普通高校、職業學校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在符合條件的學校設立與辦學專業相對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支持技工院校畢業生同等享受高校畢業生社保、就業見習、創業等補貼。在深化產教融合上,加快打造一批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市域產教聯合體,引導“鏈主”企業深度參與職業學校專業建設、實習實訓、教師培養。完善企?!半p導師”“雙基地”培養機制,深化工學一體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建設高級技師學院。給予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舉辦的技工院校支持性收費政策。將高技能人才配置狀況作為生產經營性企業參加重大工程項目招投標、評優和資質評估的重要因素,探索作為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認定時的加分參考項。在拓寬職業通道上,縱向上,實施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建立卓越技師制度,組織高級技師研修和高技能人才海外培訓,造就一批拔尖技能人才。加快推進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評聘試點,打破技能人才成長“天花板”。橫向上,暢通高技能人才向專業技術崗位或管理崗位的流動渠道。用人單位在聘的高技能人才在崗位聘任、職務晉升、工資福利等方面,比照相應層級專業技術人員享受同等待遇。擴大國(境)外職業技能比照認定范圍,在蘇州試點培育國(境)外職業技能比照認定集群,為全球各類技能人才來蘇就業創業提供便利。在加強激勵保障上,引導企業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技能人才人均工資增幅不低于本單位職工人均工資增幅。鼓勵企業比照正高級職稱人員、高層管理人員建立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薪酬待遇體系。將高技能人才納入“蘇暢”人才綜合服務體系。支持各地將高技能人才納入城市直接落戶范圍,高技能人才配偶、子女按規定享受公共就業、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務。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單位共同推進文件的貫徹落實,確保各項政策措施早落地快見效。借此機會,懇請媒體朋友加大宣傳解讀力度,幫助企事業單位和勞動者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同時,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加強高技能人才典型事跡宣傳,營造技能成才、技能報國良好環境,齊心協力推動我省高技能人才隊伍規模做大、結構做優、素質做強!我就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魏赟(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處長):謝謝顧潮副廳長。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記者朋友可以就感興趣的問題提問,提問前請說明供職于哪一家媒體。下面可以提問。
新華日報記者:剛才的發布中多次提到技工院校,能否介紹一下我省技工院校具體情況?這類學校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顧潮(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感謝您的關心和提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主管的技工院校側重培養生產和服務一線的技能人才,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和綜合職業能力。江蘇現有技工院校119所,其中技師學院38所,在校生28.2萬人,每年向企業和社會培養輸送畢業生7萬人左右,職業技能等級均在中級工以上,其中超過1/3的學生能夠達到高級工以上。畢業生就業率長期穩定在98.5%以上,其中省內就業率達到92%。
近年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發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服務企業產業、促進就業創業的辦學導向,加強技工院校內涵建設,大力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辦學特色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一是堅持面向就業辦學。全面推行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建成一體化教學場地2500多個,有效貫通課堂教學與崗位需求。新開設數字技能類相關專業129個、先進制造業相關專業42個,有機銜接專業設置與用工缺口。同時積極擴大農村學生招生規模,努力培養更多服務鄉村振興的“接班人”。二是堅持服務產業辦學。大力實施制造業技能根基工程,依托技工院校建設省級以上制造類高技能公共實訓基地126個,年培養制造類技能人才占比超過50%。創新實施數字技能提升行動,組織技工院校與華為等頭部企業合作共建產業學院,開展“一試雙證”項目試點。聚焦“一老一小”重點群體,指導45所技工院校開設健康服務與管理相關專業,年培養高素質畢業生2100多人。三是堅持社會協同辦學。全省技工院校與京東等2760多家知名企業深度合作,打造數字協作、區域合作、產業創新等各具特色的辦學聯盟(集團)23個,開設訂單班、冠名班、學徒班2152個,無縫對接培養學生近10萬人。24所技工院校開展德國雙元制、英國學徒制交流合作,引進國際先進職業教育資源,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技能證書的技能人才。四是堅持競賽賦能辦學。組織技工院校積極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全國技能大賽等高規格賽事,引領“高精尖”學生脫穎而出,技工院校學生在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上先后獲得15金19銀16銅,在世界技能大賽上獲得7金2銀2銅,其中,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學生宋彪獲得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阿爾伯特大獎,這也是我國參加世界技能大賽以來獲得的第一個阿爾伯特大獎。目前全國總共只有兩個阿爾伯特大獎。
江蘇是制造大省,也是技工教育大省。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推動教育鏈與人才鏈、技能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精心育才,精細辦學,精準對接,方便用人單位“看得到學?!薄罢业玫綄W生”“用得上技能”。我就回答這么多,謝謝!
省廣電總臺記者:請問在支持《若干措施》落實方面,省財政部門將采取哪些具體措施?
黃中茂(省財政廳二級巡視員):謝謝您的提問。一直以來,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強化資金保障,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有力支撐。近五年(2020-2024年)全省累計支出近33億元,用于支持公共實訓基地、大師工作室等高技能人才載體建設,實施江蘇省卓越技師培訓計劃,發放職業培訓、技能提升、職業技能評價等補貼,助力勞動者全面提升技能水平。
為更好落實文件要求,全省財政部門將做好三個方面工作:一是健全資金保障機制。充分運用“零基預算”理念,拓寬資金籌集渠道,統籌使用就業補助資金、失業保險基金及部門專項經費等,做好高技能人才培養、職業技能競賽等領域的資金保障,確保各項政策落實落地,支持培育更多“大國工匠”“能工巧匠”。二是強化資金使用管理。不斷樹牢“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理念,優化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強化考核結果應用,更好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加快預算執行進度,壓實支出責任,加強資金管理,強化監督檢查,推動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精準性和科學性。三是持續提供政策支持。圍繞我省高技能人才建設總體目標和要求,重點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育力度、完善高技能人才保障機制、強化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勵等方面,持續優化財政支持政策,助力全省技能人才隊伍提質增量。我就回答這么多,謝謝大家!
中國工業報記者:《若干措施》提到,將高技能人才配置狀況作為企業參加招投標、評優和資質評估的重要因素,并探索作為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認定時的加分參考項。請問,省工信廳下一步將如何深入推進高技能人才配置等產業人才隊伍建設與優質企業培育協同聯動?
余雷(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謝謝您的提問。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四年保持全國第一,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十年保持全國第一,很重要的原因是江蘇擁有一大批優質制造業企業和產業人才隊伍。2024年,江蘇入選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711家,累計2215家,新增數量與累計量均為全國第一。同時江蘇也是產業人才高地,擁有一支數量足、結構優、活力強的高技術技能人才隊伍。為推進實施《江蘇省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我們在評分規則里設定了加分項,去年在全國率先探索為符合條件的人才企業開設“綠色通道”,優先納入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認定。
同時,為進一步提高優質制造業企業的人才集聚能力,我們將協同有關部門推進實施制造業人才培育工程,面向領航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優質企業,每年遴選支持一批創新企業家、先進制造技術人才和先進基礎工藝人才,省市聯動建立制造業人才培養梯隊,強化跟蹤培育、促進賦能進階,擇優推薦申報國家制造業人才支持計劃、省“333工程”等重點人才計劃,加強分層分類培訓,加大在工信領域重大項目、高層次專家庫等平臺的使用力度,通過產業領域的榮譽表彰等方式予以激勵支持。
我們還將發揮省工信、教育、人社廳際聯席會議等協調機制的作用,整合有關部門力量持續營造關心支持制造業人才的濃厚氛圍,形成產業和人才政策同頻共振的良好局面,持續促進解決企業留才難、引才難和育才能力不強等問題。謝謝!
我蘇網記者:請問對于更好發揮勞模工匠示范引領作用,在全社會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省總工會有哪些具體舉措?
王樹華(省總工會副主席):謝謝您的提問。省總工會主要在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多形式宣傳示范引領弘揚三種精神。近年來,省總工會深入開展“中國夢?勞動美?幸福路”主題教育活動,推進“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到班組”工程,持續開展“勞模工匠進校園 思政教師進企業”活動。全國工會系統也把我們的做法作為樣板在全國推廣。去年全國兩會結束以后,省總工會及時召開全省勞模工匠座談會,孫景南等3名勞模工匠代表向全省職工發出《爭做技術能手、爭當大國工匠,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倡議書。我們還推動出臺《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印發《關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組織引領全省廣大職工“爭做技術能手 爭當大國工匠”的意見》,營造全社會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
二是多方面舉措示范引領提升能力素質。重點整合全省資源,建成江蘇工匠學院線上工作平臺,線下實體工匠學院(分院、教學點)達到168家。聯合15個單位制定出臺《關于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促進職工在新時代新征程創新創造的意見》,推動將群眾性創新活動納入地方創新體系和企業研發體系,將一線職工創新成果等作為取得專業技術職稱評審、職業技能等級和職業資格晉升的重要參考。特別需要提到的是,近年來,我們建成了全省職工科技創新成果庫,入庫9大類2876項職工科技創新成果,舉辦長三角地區職工科技創新成果展。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學習,確立創新攻關課題,通過課程學習、導師指導、高校產學研資源聯合支持等形式,幫助一線職工實現創新與攻關能力的提升。近五年來,全省有13個一線職工的項目、31名一線職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省科學技術獎。
三是多元化平臺示范引領建功立業。聚焦我省“1650”現代產業體系廣泛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2024年共組織開展141項全省引領性的勞動和技能競賽,帶動各級開展各類競賽5900多場,參賽職工111萬人次,3.6萬人次晉升了技能等級。2024年我省優秀職工選手先后參加了首屆全國“紅旗杯”班組長大賽和第八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前三名的獲獎人數均居全國第二位,得到省委主要領導同志批示肯定。我們還扎實開展“勞模工匠助企行”專項行動,通過技術交流和技藝傳承活動,幫助企業解決生產難題,帶動職工技能水平、創新水平整體提升。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共開展勞模工匠“助企行”活動4400多場,幫助解決一線企業技術問題超過9600個,培訓職工近10萬人次。
我就回答這么多。謝謝大家!
江蘇教育報記者:請問省教育廳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工作有哪些考慮?
崔春霞(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謝謝您的關心和提問。職業院校在技能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近年來,省教育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積極構建適應產業發展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江蘇現有高等職業院校95所(含本科層次職業學校1所)、教育部門管理的中等職業學校208所,在校生160余萬人,每年向社會輸送50萬左右畢業生。47所高職院校立項建設“省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20所高職院校入選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入選總數、學校和專業群數量均居全國第一。遴選建設50所中等職業教育領航學校、50所優秀學校,優質學校占比近50%。江蘇職業教育辦學綜合實力、總體規模和區域均衡度均居全國前列,為江蘇全域范圍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加強技能人才培養載體建設。近兩年,省教育廳先后遴選建設28個省級市(縣)域產教聯合體,覆蓋全省13個設區市,其中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牽頭建設的4個項目入選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立項建設60個省級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項目、30個校企合作典型生產實踐項目、50個高職院?,F代產業學院,持續豐富技能人才培養的平臺和載體。
三是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江蘇是全國最早探索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省份之一,多項核心質量指標位居全國第一,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江蘇在18屆全國(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得15次金獎數第一,連續三屆獲得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總數全國第一。在教育教學改革的有力推動下,江蘇職業院校技能人才培養質量逐年提升,中職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在98%以上,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在97%以上。
下一步,省教育廳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積極協同有關部門,持續推進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一是進一步增強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示范輻射作用,打造更高水平的江蘇職業院校體系,增強服務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能力。二是進一步聚焦區域和行業兩條主線,以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現代產業學院為載體,推動校企協同育人,培養產業發展亟需的高技能人才。三是進一步加強“金專業”“金課程”“金教材”“金教師”“金基地”等“五金”新基建建設,以優質的資源建設和有力的教學改革,切實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四是進一步加強與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溝通對接,合力推進職業教育與技工教育貫通協調發展,培養高技能人才,助力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謝謝。
魏赟(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處長):記者朋友們,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開到這里。謝謝各位發布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