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是全國唯一一個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和大海的省份,水運優勢得天獨厚。為實現水路運輸“門到門”,助推產業發展“加速度”,加快建設一批具有投資小、里程短、實施快、效益好等“小快靈”特點的通港達園內河運輸專支線航道,對于有效降低交通物流成本、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連日來,記者深入淮安、南通、無錫等地產業園區采訪發現,推動通港達園“小快靈”航道建設,有效破解了企業發展難題,為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推動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一道困擾內河轉運區多年的難題
“受枯水期影響,過去從內河過大洋港的船主們總是憂心忡忡,泥沙淤積較多,船舶容易擱淺。”2月11日,在南通港通州灣港區呂四作業區內河轉運區,江蘇中外運呂四港重裝物流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巫江向記者道出了困擾內河轉運區多年的難題。
在運輸成本方面,內河運輸有著獨特優勢,水運成本僅為鐵路的三分之一、公路的七分之一。但由于部分地區短支航道等級低,只能“少量多次行船”,讓水運價格優勢大減。
“像糧食這類大宗物資對內河運輸依賴程度高,公路運輸成本太高。比如,一輛貨車只能裝載30噸,倘若要運輸8萬噸,依靠公路運輸,不僅效率低下,成本更是難以承受。”益海嘉里呂四港金龍魚食品工業園項目負責人張峰說。
中儲糧啟東直屬庫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學娣則用一組數據進行對比:8萬噸植物油,用專用槽罐車運輸,一車只能運30噸,要運2600多車。而使用專用槽罐船全程水路運輸,一次可以運1000噸,80船次即可。“算下來,能節約30%的成本。”
每年6月和9月,呂四作業區內河轉運區都是糧油轉運的“主戰場”。呂四港經濟開發區港口局局長李成盛告訴記者,從多家糧油企業反饋的情況看,隨著企業不斷拓展產能,轉運壓力與日俱增。盡管內河轉運區已全力運轉,但面對暴增的業務量,現有運輸體系的短板逐漸暴露,出現貨物積壓、運輸效率低等問題,急需通港達園短支航線工程來打通運輸堵點,優化運輸路徑,提升整體運輸效能,緩解企業轉運壓力。
“可以說,破解通港達園‘最后一公里’難題,是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亟需省級層面加強統籌、創新推進。”巫江坦言,就此前航道水深而言,大宗商品船舶控量能過,而千噸級卷鋼等特殊船舶就只能繞道而行。
類似情形在其他地區同樣存在。位于無錫惠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無錫西站物流園區,與主骨架水路運輸網絡之間的進港航道現狀等級為五級航道、局部為七級航道,僅能通行300噸級以下的船舶,無法滿足臨港產業日益增長的水運需求,成為制約物流園做強公鐵水聯運樞紐的短板。
“航道一通,我們企業訂單也跟著多起來”
去年開工并建成的通港達園項目——通呂運河大洋港短支進港航道工程,已經讓許多企業從中獲益。該項目起于通呂運河大洋港,終點位于呂四作業區內河轉運區進港航道口門處,全長1.16公里。
航道疏浚,護坡也修建完善……“自從修起這條通港達園‘小快靈’通道,一切都不一樣了!”巫江眼見周遭變了模樣,“最可喜的是,航道一通,我們企業訂單也跟著多起來。”
在投資30億元的中儲糧呂四港建倉項目現場,一個個儲備油罐矗立。“這是20萬噸的淺圓倉,已經投入壓倉裝糧,還有4.8萬噸油罐也開始了入油工作,部分油脂我們計劃今年9月通過內河轉運區運輸進來。”張學娣介紹,“項目整體建成后將達到95萬噸的存儲量。國外的大豆可以通過海運運輸過來,部分進行倉儲,部分將通過內河轉運中轉到長江流域,預計將有65萬噸。”
如今,在呂四作業區,擁有十萬噸級海港碼頭、內河轉運區、洋呂鐵路和十萬噸級進港航道,實現了公鐵水聯運。“‘小快靈’通道讓整個水運體系真正活了起來。”李成盛手指通州灣呂四港片區集疏運體系圖,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它成功打通通呂運河—內河轉運區—海港碼頭的聯運通道,內河轉運區到內河航道的‘最后一公里’徹底暢通。”
在淮安工業園區境內蘇北灌溉總渠南堤,園區內首個危化品專業碼頭正加快建設。作為淮安市唯一保留的化工園區,隨著通港達園專用航道建成通航,園區積極規劃布局化工新材料產業。江蘇富強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中國企業500強山東金嶺集團在園區投資建設的鹽化工企業,如今已成為園區龍頭企業代表。企業負責人表示,企業選擇落戶淮安工業園區,很重要的一點是危化品碼頭可以為企業提供便捷的原材料和產成品運輸通道。“項目建成后,企業30%的產成品將由公路運輸改為水路運輸,銷往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切實為企業節省運輸成本,實現降本增效。”
打通水運“最后一公里”瓶頸
2月12日,記者來到無錫西站物流園區,該園區200公里范圍內覆蓋國家級產業園區近50家、省級產業園區超120家,汽車及零部件、特鋼等產業集聚,生產物流需求旺盛。
“新打通的這條6.3公里通港達園內河運輸專支線航道,一頭連著我們西站物流園區碼頭作業區,一頭連著省干線航道錫溧漕河,能保障千噸級船舶安全航行,鋼鐵等大宗生產物資可通過長江,以及錫澄運河、京杭運河等省干線航道網絡,經由該通港達園內河運輸專支線航道順暢高效地運抵物流園區,進一步發揮無錫西站物流園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公鐵水聯運優勢。”無錫西站物流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萬智健介紹,2024年無錫西站物流園水路貨運吞吐量達308萬噸,同比增長17.5%。“隨著通港達園內河運輸專支線航道的交工驗收和正式啟用,未來,園區臨港產業將進一步擴能升級,水運貨物吞吐量有望再提升30%到40%。”
2024年3月,蘇南運河無錫段航道“三改二”疏浚工程在全省率先開工建設。這一年,全省共啟動建設5條通港達園內河運輸專支線航道,其中,無錫就有兩條,分別是無錫西站物流園和宜興官林新材料產業園通港達園內河運輸專支線航道項目。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我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夯實新發展格局產業基礎,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高端紡織等新興產業不斷壯大。而打通產業園區“最后一公里”專用通道,大力發展內河集裝箱運輸,成為助力鋼鐵、石化、能源等傳統產業向沿海地區轉移落戶的關鍵一招。
“通港達園內河運輸專支線航道工程,能織密‘水運江蘇’一張網,打通神經末梢,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形成成本洼地、引導要素集聚、營造良好投資環境、提升發展競爭力。這既是推進江蘇從水運大省向水運強省高質量轉變的現實需要,更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助力‘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河海大學校長鄭金海說。
根據省委省政府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江蘇”總體部署,省交通運輸廳將通港達園專支線航道建設作為降低交通物流成本、服務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發揮其投資小、建設速度快、一旦建成效益顯著的“小快靈”特點,加快暢通水運網絡毛細血管,切實解決水運“最后一公里”的瓶頸問題,讓更多園區和企業獲得更加便利和更具價格優勢的水運服務。為了加快建設,讓企業早享受、早獲利,省交通運輸廳采取了一系列務實創新舉措:會同地方政府摸排企業真實需求,梳理形成項目清單,實行項目庫管理,滾動推進項目落地建設;實施提級管理,作為“水運江蘇”建設重點任務,與干線航道項目并行調度;強化資金保障,首次安排30%的財政補貼資金。目前,已經建成通港達園專支線航道6條,另有4條航道正在建設,2025年計劃還要新開工3條以上,預計到今年底將累計建成不少于1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