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創新加力產業發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訪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省長許昆林
習近平總書記5日下午在參加人大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江蘇要把握好挑大梁的著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省長許昆林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江蘇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指示以及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從體制機制破局,從關鍵領域抓起,做深做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大文章,以創新加力、產業發力引領支撐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以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為融合基礎,江蘇正在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上展現更大作為。這幾年,江蘇下決心抓戰略科技力量建設,2024年新設基礎研究專項資金24.8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3.33%左右,區域創新能力排名躍升至全國第二位。
許昆林代表說,江蘇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牽引,努力在重點產業領域成為全球產業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著力抓好重大平臺建設,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資源,推動更多科研平臺載體在江蘇落地生根;著力強化基礎研究,今年基礎研究專項資金增加到26.8億元,深化應用基礎研究特區建設,根植“從0到1”原創力策源力;著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強對新賽道新領域布局,聚焦生物制造、具身智能、6G等領域,力爭取得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
以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融合主線,江蘇正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更大作為。許昆林代表說,2024年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50.7%、首次超過50%,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41.8%,新增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4個,總數達14個、居全國首位,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3.8%、居全國首位。
許昆林代表說,江蘇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強化先進制造業“骨干支撐”,把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主攻方向”,用好智改數轉網聯“關鍵抓手”,深入實施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專項行動,著力培育智能電網、工程機械等10條具有國際優勢和生物藥、集成電路等10條具有全國優勢的重點產業鏈。
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融合途徑,江蘇正在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上展現更大作為。許昆林代表說,2024年江蘇落地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初步具備向全國高校提供服務的能力;全省轉讓許可專利8.69萬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5000億元。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持續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打通各種堵點卡點,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許昆林代表說,江蘇在“硬設施”建設上最大程度提升就地轉化便利性,提升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輻射力,種好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統籌搭建“一站式”公共轉化平臺,布局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架橋人”,以高能級平臺賦能科技成果高效率轉化;在“軟環境”建設上最大限度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深入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優化技術轉移人才職稱評定,推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改革,真正讓科技人員“敢于轉”“樂意轉”。
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為融合關鍵,江蘇正在營造一流創新生態上展現更大作為。2024年,江蘇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7萬家,新增中國獨角獸企業和潛在獨角獸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一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及單項冠軍企業數占全國比重近15%。
許昆林代表說,未來,江蘇將加快構建“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不斷促進創新主體與創新要素耦合聯動,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持續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優化人才選拔、培養、評價、激勵等機制,構建具有信息交互、創新鏈接、服務聯絡等功能的引才平臺,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形成匯聚全球智慧資源的創新高地。強化大企、大校、大院、大所、大實驗室合作,形成跨領域、多學科、大協作的創新網絡。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提高全球范圍內供應鏈協同和資源配置能力。放大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示范效應,引導“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支持具有創新屬性和發展潛力的各種所有制類型的科技型企業,推動建立科技重大項目支持前端研發、政府投資基金支持成果轉化的聯動機制。引導金融機構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聚焦產業科技創新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完善科研主體創新創業容錯免責機制,探索細化科技創新、項目招引、招才引智、基金運營、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容錯糾錯措施,提升產業科技創新容錯率和包容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