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瑋(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副處長):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江蘇要在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多辦實事,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今年,省政府安排12類45件民生實事項目,切實把民之所盼作為政之所向,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經省政府批準,今天我們召開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新聞發布會,邀請相關負責人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朋友們感興趣的問題。
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省發展改革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杭海先生,省財政廳副廳長倪國強先生,省民政廳副廳長邱澤森先生,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總工程師路宏偉先生,省體育局副局長張海濤先生,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崔春霞女士,省衛生健康委二級巡視員姜侖先生。我是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孫瑋。
首先,請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杭海先生介紹情況。
杭海(省發展改革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非常高興和大家見面!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經濟大省發展得快一些,理應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這既是對江蘇民生改善工作的肯定,更豐富了經濟大省挑大梁的實踐內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持續興辦民生實事項目,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根據安排,下面我對省政府2024年度民生實事項目實施情況和2025年度民生實事項目編制情況作簡要介紹。
一、2024年度民生實事項目實施情況
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2024年省政府12類55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具體工作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民生短板加快補齊。我們一以貫之地強調堅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更加強調從源頭精準對接民眾需求。55件民生實事從設立到實施,努力體現回應群眾期盼。比如,針對“一老一幼”關切,新增一批普惠托育機構,開設一批“愛心暑托班”,并在具體安排上做好細化對接。完成1000個以上行政村整村推進無害化衛生戶廁改造,獲得群眾實實在在的“點贊”。
二是責任落實細化實化。省政府定期調度民生實事實施情況,持續進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實施、節點化推進。各部門出臺一攬子政策文件、專項方案和標準規范。省級財政及時撥付建設資金,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各設區市將省定任務全面納入市級民生實事方案,結合群眾真需求、迫切需求和本地發展實際,論證提出本地的自選項目,不斷推動工作落地落細。
三是重點事項取得突破。省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協調推動有關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并建立民生實事進度監測體系。多個省級重點民生工程完成關鍵進度。比如,省腦科醫院開工建設,13家縣級婦幼保健院、30所普通高中建設任務全部完成。
四是宣傳推廣更暖人心。我們開展了“民生七有”系列宣傳報道,“家門口就業服務站”“星級中醫館”等2件民生實事入選中組部全國干部學習培訓教材。省有關部門開展內容多元、形式多樣的80余場宣傳推廣活動,努力把民生實事項目嵌入群眾身邊、鑲進百姓生活。
二、2025年度民生實事項目編排情況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年度民生實事工作,對于提振發展信心、改善社會預期、增進民生福祉意義重大。為使民生實事項目編制工作更加貼近代表心聲、體現群眾需求,省政府委托我委多次赴省人大相關專委會對接匯報,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建議,將相關意見建議充分吸納至今年民生實事項目方案。
經履行相關審議程序,2025年度省政府民生實事方案作為政府工作報告附件,在今年省兩會期間受到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員一致好評,已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2025年民生實事項目繼續按照12類進行編制,包括幼有所育(3件)、學有所教(4件)、勞有所得(5件)、病有所醫(5件)、老有所養(5件)、住有所居(3件)、弱有所扶(2件)、出行便利(2件)、環境改善(5件)、文體服務保障(5件)、公共安全保障(3件)、基層服務保障(3件),整合為45件民生實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更加注重新事新意。今年計劃新實施項目數占總數的比例為歷年最高。二是更加注重凝聚合力。今年民生實事項目牽頭單位共涉及21個部門,其中省委宣傳部(電影局)、省委金融辦、省商務廳等部門今年首次牽頭負責,有3件項目為部門攜手、聯合實施。三是更加注重內涵提升。從群眾視角出發,對民生實事項目內涵進行統一優化,把落腳點放到提升群眾獲得感、擴大受惠面上。四是更加注重軟硬結合。在設立、推進、實施的全生命周期,堅持把“軟建設”擺在突出的位置,與“硬投資”一同謀劃、同步推進。
在編排工作中,我們精心做好“加減法”:
一方面,堅持供給側和需求側相協同,精準新增一批群眾關注度高的項目。更加注重抓好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事項。比如,針對高校畢業生、農業轉移人口、困難就業群體,分別新提出與需求相匹配、與規模相適應的細化支持目標。更加注重加力支持生育養育。比如,新提出改造升級1260個可提供普惠托育服務的幼兒園,保障群眾多層次托育需求。更加注重精細關懷銀發群體。比如,全覆蓋設置基層適老生活體驗中心,改造提升一批銀齡學習中心并舉辦1600期學習項目。更加注重多樣化提升群眾幸福感。比如,為3萬間中小學教室安裝空調,新建改建1000片群眾身邊球場,完善足球、籃球、乒乓球等場地設施。更加注重深入扶助弱勢群體。比如,改造提升200家殘疾人輔具服務點,提供個性化適配服務。更加注重惠民生與穩增長相結合。比如,實施5.6萬戶城中村改造,新提出打造50個夜間消費集聚商圈,激活新“夜”態等項目。
另一方面,堅持目標導向與結果導向相結合,刪除或優化一批項目,并作為部門重點工作常態化加以推進。比如,將4G/5G地下空間覆蓋、村級物流綜合服務點建設等項目轉為部門常規工作。比如,“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進一步升級擴圍為“實施普通公路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工程”。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務實管用的舉措落實在民生實事設立、推進、實施的全過程,強化過程管理,健全長效機制,有力有序有效推進項目實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我的發布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孫瑋(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副處長):謝謝杭海先生。下面,請省財政廳副廳長倪國強先生介紹情況。
倪國強(省財政廳副廳長):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謝各位長期以來對江蘇財政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財政部門加強民生實事資金保障的有關情況。
一、2024年財政民生投入持續加力提效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始終堅持將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工作突出位置,積極應對財政緊平衡壓力,想方設法騰出更多財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24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15293.91億元,其中民生支出12148.24億元,占比達79.4%,較2023年提高0.4個百分點,支持養老、醫療、學生資助等民生保障政策穩步提標擴面,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在做好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的同時,省財政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常態化開展民生實事編排,清單式管理、項目化實施,不斷增進民生福祉。2024年省財政統籌中央補助資金和省級自有財力超90億元,全力保障省政府12類55件民生實事扎實推進、取得實效。比如,在立足“學有所教”方面,在四年安排16億元支持省屬高校建設學生宿舍的基礎上,省財政新增安排8.58億元支持維修改造600棟高校學生宿舍,進一步改善學生居住環境。在促進“出行便利”方面,安排資金38.86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2000公里,改造農村公路橋梁400座,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2000公里,新建田間道路4000公里,助力鄉村振興。在推動“環境改善”方面,繼續安排14.05億元支持新治理400公里農村骨干河道,新建綠美村莊200個、改造提升原綠美村莊100個,創建140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加快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在加大“文體服務保障”方面,安排資金1.17億元,新增建設20條森林步道,送戲下鄉2508場,推動100余個公共體育場館實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服務,開展100余項群眾品牌賽事活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對部分需要省與市縣共同推動的民生實事項目,省財政在落實好省級支出責任的同時,通過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市縣兜牢兜實民生保障底線。2024年省對市縣轉移支付超過3290億元,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占比達77.1%,促進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全省一盤棋的工作格局。
二、2025年民生實事保障更加精準、更有溫度
2025年是我省全面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的第一年,我們加強政策梳理,區分輕重緩急,將省委、省政府部署和人民群眾期盼的民生實事要事擺在突出位置,增強投入力度,提升民生溫度,充分體現財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屬性。一是優化預算安排,財政資金精準匹配民生需求。按照零基預算理念,建立項目排序機制,優先將資金投向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群眾普遍關注的重點領域,堅持民生實事項目編排與預算編制同步推進,會同相關主管部門逐項研究項目保障范圍、保障標準、資金需求、預期成效等,提前落實資金來源渠道,加強中央轉移支付與省級自有財力的統籌,做到應保盡保、不留缺口。二是堅持績效為先,建立民生項目動態調整機制。我省年度民生實事工作已開展多年,其中有不少民生實事項目直擊民生痛點,獲得了基層群眾的廣泛好評。按照零基預算改革關于健全項目評估和退出機制要求,我們加強與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的溝通協作,用好績效評價等政策工具,對以往民生實事項目的資金績效和群眾滿意度進行評估,對群眾獲得感不強、屬于部門常規性工作等項目及時優化調整,讓民生實事更加貼近基層群眾需求、更好符合省級職能定位。三是注重以點帶面,發揮財政資金引導示范撬動作用。為讓民生資金投入更加精準、更具實效,對需要省級財政保障的項目,科學合理測算資金需求,把資金用在刀刃上,力求以有限的資金實現更大的社會效益。比如,為全省3萬間中小學教室安裝空調項目,我們會同省教育廳嚴格審核各地上報數據并科學測算,安排獎補資金超3億元,支持空調設備采購、線路改造及用電增容,確保2025年入夏前安裝調試到位。再如,去年我省出臺了電影促消費政策,拉動消費作用明顯,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今年省政府將其納入民生實事,省財政資金安排增加至2000萬元,引導更多電影平臺配資向全省發放電影消費券,在提振消費的同時更好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民生連著民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省財政廳將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牢記“國之大者”,心系“民之關切”,抓好預算執行監督,確保民生資金及時足額撥付到位,以更加務實的舉措、更加高效的作風,把民生底線兜牢兜實,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
在此,再次衷心感謝媒體朋友們長期以來對江蘇財政工作的關心、理解與支持,歡迎社會各界加強監督、建言獻策,我們一道努力,共同推動全省民生事業高質量發展。謝謝大家!
孫瑋(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副處長):謝謝倪國強先生。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記者朋友可以就感興趣的問題提問,提問前請說明供職于哪家媒體。
省廣電總臺記者:“老有所養”是大家普遍關注的話題。請問省民政廳在“老有所養”民生實事方面有哪些工作舉措?今年有哪些安排?
邱澤森(省民政廳副廳長):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江蘇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截至2024年末,全省60周歲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達到2175萬,占比25.5%,較上年上升1個百分點。
解決好老年群體日益多元的養老需求,事關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持續將“老有所養”納入年度民生實事,突出發展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服務,努力為老年人提供可感、可知、可得的普惠型養老服務。近年來,省民政廳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努力用一個個“小而美”的暖心項目,化解廣大老年人的“養老焦慮”。
一是建設鄉村互助養老睦鄰點,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去年,我們積極推動將“改造提升1000家互助養老睦鄰點”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充分利用農村地區閑置的校舍、廠房、村部等資源,將其改造提升為“鄉村互助養老睦鄰點”,并吸收本村低齡健康老年人、留守婦女等參與睦鄰點日常服務,著力構建鄰里守望、溫暖互助的養老模式。今年,我們將進一步完善這些睦鄰點的功能,鼓勵鄉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連鎖運營睦鄰點,將優質養老服務資源下沉,讓大多數農村老人不離鄉土、不離鄉鄰,享有“身邊、家邊、周邊”的優質養老服務。
二是改造提升城市社區助餐點,推動老年助餐服務方便可及。去年,省民政廳牽頭組織實施“舒心助餐”專項行動,將助餐服務設施納入“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全省累計建成老年人助餐點8000多家,僅去年一年就為135萬老年人提供了助餐服務。今年,繼續將助餐服務納入民生實事,完善服務網絡,提升服務質量,強化可持續發展能力,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就餐服務,品味“舌尖上的幸福”。
三是開展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培訓,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智能手機的普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同時也難倒了不少老年朋友。為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省政府連續五年將“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專項普及培訓”列入民生實事。專項培訓聚焦手機支付、預約掛號、網約車出行、微信運用等老年人高頻生活場景,開設針對性課程,并將反詐防騙知識融入課堂。2021年以來,累計培訓老年人227萬人次。連續舉辦三屆全省“老年達人”運用智能技術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用。今年,我們將持續推進“智慧助老”行動,全年再培訓50萬人次,助力更多老年人用得上、愿意用、用得好智能技術,共享數字社會帶來的生活便利。
四是設置基層適老生活體驗中心,讓老年人就近就便體驗適老生活。這是為策應老年群體新需求,今年新設立的一項為老實事項目。我們正結合居家適老化改造,將在每個縣(市、區)建成1家適老生活體驗中心,實現95個縣(市、區)全覆蓋。這些適老生活體驗中心將具有適老產品的服務咨詢、樣品展示、產品體驗、供需對接、安裝售后、輔具租賃等綜合性服務功能。在這里,不僅可以見到適老桌椅、餐具等常見的老年產品用品,也可以見到輪椅、護理床等專業康復輔具,還可以體驗爬樓機、護理機器人等新型養老輔助設備,讓老年朋友沉浸式感受適老化產品給老年生活帶來的種種便利,促進銀發生活多些幸福、少些煩惱。
今年全國兩會,“養老”成為“高頻詞”,《政府工作報告》15次提到“養老”,特別強調,要推進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加大對老年助餐服務、康復輔助器具購置和租賃支持力度,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全省各級民政部門將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以辦好民生實事為切入點,持續增加優質養老服務供給,積極打造居家社區機構相貫通、醫養康養相結合、城市農村相協調的“蘇適養老”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老年群體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讓更多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生活!
中新社記者:今年城中村改造工作被納入“住有所居”民生實事項目。請問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可否介紹一下江蘇城中村改造有關情況,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路宏偉(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總工程師):感謝這位記者朋友對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關注。城中村改造既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發展工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長期關心城中村改造,2023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作出重要部署。此后,國家陸續出臺了“1+N”系列政策文件,明確城中村改造總體原則、重點任務和財稅、金融、土地等方面支持政策。2024年,江蘇按照“穩中求進、積極穩妥”的工作思路,加快推進城中村改造工作落地見效,共實施改造項目185個,惠及居民8.52萬戶,完成投資783.37億元,實現了消除安全隱患、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拉動投資和消費、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等一舉多得的效果。
2025年,江蘇省所有設區市及其所轄的55個行政區均被納入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圍。接下來,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加力實施城中村改造”的決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著力實現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良性循環”的工作要求,壓實城市主體責任,落實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確保全年城中村改造目標任務按時保質完成。一是聚焦民生改善,持續提升人居環境。牢牢抓住讓人民群眾“安居”這個基點,優先將群眾改造意愿強烈、安全隱患突出、人居環境亟待改善的城中村納入改造計劃,根據項目成熟度分類采取整治提升、拆除新建和拆整結合等三種方式實施改造,嚴防大拆大建。二是聚焦城市治理,提高城市本質安全水平。落實依法征收、凈地出讓的要求,在市域范圍內統籌改造資金、規劃指標和土地資源,根據規劃安排統籌用好改造后地塊,按照周邊居民、就業人群的實際需求,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設施,補齊公共服務短板。三是聚焦群眾期盼,優化安置方式。積極通過收購存量住房方式籌集安置房源,鼓勵房票安置,持續完善政策體系,簡化安置流程,加大惠民力度,更好滿足群眾自主選擇房型、區位等需求,縮短安置過渡期,提升安置效率,努力讓群眾早簽約、早選房、早入住。四是聚焦要素保障,精準落實各項支持政策。用好用足財政專項補助資金、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充分利用低效用地再開發、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相關政策,高質量推動城中村改造工作。
我就回答這么多,謝謝!
人民網記者:?近年來,全民健身逐步成為生活新風尚,老百姓對體育的參與熱情持續高漲。請問今年在謀劃體育類民生實事項目方面有哪些考慮?如何讓這些項目真正落在群眾需求點上?
張海濤(省體育局副局長):感謝媒體朋友對江蘇體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體育已成為江蘇老百姓現代文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去年,省體育局共承擔4件民生實事項目,實際建成體育公園(廣場)40個、健身步道387.15公里,121個公共體育場館實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服務、服務3500萬人次,舉辦全省性品牌賽事活動110項次,超額完成目標。目前我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4.48平方米、位居全國第一?,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和農村鄉鎮“15分鐘體育健身圈”覆蓋率超過96%,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比例達43.8%。這些成果生動詮釋了江蘇在體育強省建設中“走在前、做示范”的職責使命。
今年,省體育局繼續把握體育惠民利民導向,在廣泛征求相關部門和基層意見的基礎上,重點實施3件民生實事項目,即“新建改建1000片群眾身邊球場,完善足球、籃球、乒乓球等場地設施”“新建改建200公里健身步道”“推動100個公共體育場館實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服務,服務2500萬人次”。工作中我們將重點把握好三個方面:
一是突出建設重點。今年將加大群眾身邊健身場地特別是球類場地建設力度,在公園綠地、社區邊角地等城市“金角銀邊”見縫插針建設體育場地設施。為此,與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管理 提升全民健身服務質效的若干措施》,從規劃銜接、設施管護、經費保障等17個方面,對推進場地設施建設管理高質量發展作出具體安排;召開全省公園綠地嵌入式健身場地建設工作會議,作專題部署;制定《公園綠地等開敞空間嵌入式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指引》,為各地提供技術指導。
二是注重服務質效。將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布局,推動全民健身設施融入適老適幼及殘疾人友好型設計,促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在城鄉、人群間的均衡覆蓋?;實施室外健身場地設施點亮工程,完善室外健身場地照明設施,提升群眾健身便利性;開展場館服務質量提升行動,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水平;聚焦提高場地設施資源使用效益,以全民健身日、行走大運河、大眾冰雪季、老年人體育節、社區運動會等群眾性體育活動為抓手,以群眾喜聞樂見的“三大球”、廣場舞等項目為重點,廣泛開展覆蓋城鄉、豐富多彩的賽事活動。此外,今年還將舉辦全省城市足球聯賽和第二屆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對抗賽,通過覆蓋13個設區市的主客場制比賽,積極營造健康的足球文化氛圍。
三是強化督促激勵。為更好地調動各地積極性,省體育局從中央轉移支付的體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1000多萬元經費對各地去年新建的球類場地進行補助,省本級今年計劃投入7000多萬元用于民生實事項目。為保證項目實施質量,我們將切實加大業務指導與培訓力度,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服務開放情況進行摸底,對健身步道、球類場地建設進行實地驗收,確保全面落實相關要求。
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省體育局將加強與省各有關部門協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體育事業,推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持續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希望新聞界朋友持續對江蘇體育工作給予關心和支持,謝謝大家!
新華日報記者:請問教育類民生實事項目2024年的實施情況以及2025年項目的亮點特色是什么?
崔春霞(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同時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省教育廳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屬性,以落實民生實事任務為切入點和著力點,努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多樣化教育的需求。
2024年,省教育廳高質量完成省政府教育類民生實事項目,主要呈現出三個方面特點:一是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建設省屬高校學生宿舍、維修改造省屬高校學生宿舍、建設標準化初中學校心理輔導室三個項目分別完成年度任務的123%、275%、112%。二是有效擴大資源供給。通過新建改擴建普通高中項目增加學位3.84萬個,更多學生進入普通高中學習。通過高校學生宿舍建設和維修改造項目增加床位4.3萬個,有效緩解宿舍供給壓力。三是有力提升群眾滿意度。群眾對教育類民生實事各項目實施情況滿意度均在95%以上。
2025年,省教育廳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在民生實事具體項目編排上突出普惠性、迫切性、可行性,強化可感知、可落實、可考核。主要有三個方面特點:一是項目數量進一步增加。今年教育類民生實事項目總數達到5件,相較去年增加了2件,我們力爭更多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民生的需求。二是涉及范圍進一步拓寬。今年我們一方面繼續聚焦解決“學有所教”問題,同時聚焦“一老一幼”教育問題,在“幼有所育”和“老有所養”方面安排了項目,努力讓教育發展成果惠及各類群體。三是與群眾需求的契合度進一步增強。堅持在項目安排上保基本、補短板、促發展、提質量,精準編排項目。比如,為更好滿足家庭對社會供給普惠托育服務的需求,安排了“改造提升1260個可提供普惠托育服務的幼兒園”項目;為進一步提升全省中小學校辦學條件,安排了“為3萬間中小學教室安裝空調,改善中小學教學環境”項目;為讓更多的孩子進入普通高中學習,繼續安排“新建改擴建30所普通高中,擴大高中學位供給”項目;為在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學習需求上有新的突破,安排了“改造提升70個以上江蘇高校‘銀齡學習中心’,舉辦1600期學習”項目;為增強學校心理健康服務供給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安排了“新增200個標準化初中學校心理輔導室,加強心理健康教師高水平配備”項目。
下一步,我們將強化省級統籌,指導各地、各有關單位抓好任務分解,制定具體項目清單,明確建設地點、實施內容、完成時限、責任主體,做到清單化管理、項目化實施、節點化推進,努力打造質量過硬、群眾滿意、經得起檢驗的精品項目。謝謝!
健康報記者:請問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連續兩年將建設基層慢病篩防中心納入其中是出于什么考慮?江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如何通過“管好”慢性病來保障群眾健康的?
姜侖(省衛生健康委二級巡視員):謝謝您的提問。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病”,是嚴重危害老百姓健康的重大疾病。常見的慢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這些疾病具有病程長、病因復雜、并發癥多等特點,會對人體的多個器官和系統造成損害,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醫療負擔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當前,我國有1.14億糖尿病患者、3.3億心血管疾病患者和1.2億慢性腎臟病患者,并呈上升的趨勢。從防控策略上看,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關口前移,通過強化健康知識普及宣傳,推行早篩、早診、早治,實施有效的健康干預措施,這些慢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近年來,我省依托基層醫療機構開展糖尿病并發癥篩查工作站、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篩查工作站建設,積累了有益經驗。自2024年起,我們創新開展基層慢病篩防中心建設,通過強保障、抓落實、促成效,積極構建具有江蘇特色的慢病多病共防共管新模式。
在強保障方面。首先將其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給予財政專項資金補助,明確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設備購置、人員培訓等;其次是統一建設要求,制定《江蘇省基層慢病篩防中心建設標準》,保障建設水平;最后是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共同做好人群篩查和分類登記管理。同時我們也通過媒體朋友做好慢病管理健康知識宣傳。
在抓落實方面。一是對申報建設單位開展能力評估,優先遴選前期已建成的糖尿病、高血壓篩查工作站;二是突出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三高共管”重點任務,指導具備條件的建設單位實行“3+N”建設模式,將慢阻肺、骨質疏松、房顫、腫瘤等慢病高危人群和患者納入篩防對象;三是統籌技術力量支持,依托內分泌科、心血管內科等基層特色科室省級孵化中心,開展基層醫護人員專項培訓,同時推動二級以上醫院做好人員下沉派駐服務,通過出診、培訓、帶教、開設專家工作室和聯合病房等方式,參與基層慢病篩防中心服務。
在促成效方面。采取適用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統一、規范、簡便易行的一體化慢病篩防管理策略,落實早篩、早防、早治、早管措施,實現以篩促防、關口前移,有效控制重大慢病的發生率。2024年,我省已建成的60個基層慢病篩防中心,共篩查83萬名居民,發現慢病高危人群32萬人;新診斷高血壓3.65萬人、糖尿病2.72萬人;眼底病變、糖尿病或高血壓腎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病等并發癥篩查陽性率分別為24%、33%、41%、31%。在推進慢病篩防中心建設工作中,我們特別重視加強對服務群體的體重管理,促進慢病防控和體重管理有機銜接,在此我也呼吁大家管理好體重,做好自我健康管理的第一責任人。
開展慢病篩防中心建設是一項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實事。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發力,努力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以實際行動勇挑大梁、多作貢獻。謝謝!
孫瑋(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副處長):謝謝姜侖先生。記者朋友們,民生工作沒有“休止符”,只有“進行曲”。請大家繼續關心關注民生實事項目的推進情況,推動實事辦好、好事辦實,讓老百姓笑容更多、心里更暖。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開到這里,會后還可以進行單獨采訪。謝謝各位發布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