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快看軍艦從江面上駛過來了!”4月21日,長江江面泛起銀白航跡,導彈驅逐艦南京艦、導彈護衛艦六安艦劈波斬浪而來,靠泊泰州國際集裝箱碼頭,這是人民海軍現役艦艇首次回到海軍誕生地泰州。
今年4月23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6周年紀念日,我省連云港、太倉也分別迎來海軍艦艇開放——這是人民海軍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艦艇開放活動的一部分。以鋼鐵戰艦為紐帶,市民群眾與海軍官兵艦上艦下融洽熱烈互動,人民海軍的生日成了城市的節日。
兩艦回“母親城”走親戚
4月22日上午,各界代表登上南京艦、六安艦參觀。厚重的舷梯緩緩放下,人群按批次登上艦艇,目光掠過精密設備,指尖觸碰先進武備,驚嘆聲此起彼伏。隨艦水兵講述驚心動魄的護航故事,引得觀眾掌聲雷動。
據介紹,南京艦2018年入列海軍,是我國自主建造的某新型導彈驅逐艦,舷號為155,隸屬東部戰區海軍,2021年遠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創下全程不靠港休整、海上連續奮戰185天的新紀錄。
精彩活動在兩艦抵達前就已熱鬧開場。4月18日晚,泰州大劇院座無虛席,海軍大型交響管樂音樂會《巨浪》震撼上演,海軍軍樂團奏響《紅旗頌》《鋼鐵洪流進行曲》,激昂旋律瞬間點燃全場。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大二學生李佩瑤激動地說,“近距離感受海軍軍樂的恢弘氣勢和人民海軍的昂揚風采,這是最生動的國防教育課。”
軍樂團還走進海軍誕生地紀念館和金融廣場,開展行進式巡演。樂手們即興演奏,指揮家帶領全場大合唱,激昂的歌聲回蕩在城市上空。美術館內,“走向深藍”退役軍人書畫展以藝術筆觸描繪海軍奮斗歷程,從甲午海戰的悲壯畫卷到航母出海的宏偉圖景,讓參觀者在墨香中感受波瀾壯闊的海軍發展史;軍事專家的海防教育宣講場場爆滿,結合南海局勢、艦艇知識的講解,讓群眾深刻理解“有海無防”的歷史之痛與新時代海軍的使命擔當。
“利用艦艇開放日開展國防教育,是最生動、最直接、最能深入人心的教育方式。”泰州市國防教育負責人高宇彤說。
為迎接兩艦,泰州市舉辦“戰艦回家鄉”歡迎儀式,泰州郵政精心設計“戰艦回家鄉”紀念郵折,設立臨時海軍主題郵局,郵折封面主圖為劈波斬浪的南京艦、六安艦,背景為人民海軍誕生地——泰州白馬廟舊址。
“以海軍文化為紐帶深化國防教育,構建起新時代的國防教育矩陣,是向人民海軍致敬,也是傳承紅色基因。”泰州軍分區政治工作處主任商喜說,泰州將深入挖掘當地紅色資源,創新打造“海軍文化+”國防教育模式。
鄭和艦駐泊“第二故鄉”
4月21日上午,龍獅共舞、鑼鼓聲聲,海軍鄭和艦緩緩停靠太倉港潤禾碼頭。10時許,銀灰色的軍艦上,學員、艦員們整齊列隊,向岸上迎候的市民群眾招手致意。這艘以著名航海家鄭和名字命名的遠洋訓練艦,第3次靠泊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太倉,并將在這里駐泊4天。
當天,鄭和艦向公眾開放。艦上懸掛著各色旗幟,迎風獵獵。在一派喜慶熱烈的氛圍中,當地師生和機關代表登艦,參觀教練作業室、駕駛室、海圖室、前甲板。84歲的周振昌曾是東海艦隊某魚雷快艇中隊中隊長,他說:“在家鄉感受軍艦風采,心情很激動!國家強大了,海軍也強大了。從近海到遠海,不斷出海走出國門,我為在大洋上都有我們國家的航跡而感到自豪和興奮。”
據介紹,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日81為舷號的鄭和艦,主要承擔海軍院校學員海上實習訓練任務,已出訪29個國家,航跡遍布世界三大洋六大洲,安全航行57萬余海里,相當于繞地球26圈,是中國海軍單艦航程最遠、在航率最高、所經港口和出訪次數最多的艦艇之一。
戰艦是城市的名片,城市是戰艦的故鄉。2004年7月,紀念鄭和七下西洋600周年之際,太倉與鄭和艦簽訂雙擁共建協議。21年來,軍地互動頻繁、交流密切。2011年,鄭和艦首次靠泊太倉;2017年,鄭和艦在服役30周年紀念日之際第二次靠泊太倉。每逢八一建軍節、新春佳節等重要節點,城艦雙方“互送祝福”,太倉市還多次到鄭和艦停泊地開展“城艦共建”。
時隔8年,鄭和艦回到共建關系最早、軍地友誼最深的“第二故鄉”太倉,鄭和艦有關負責人表示:“鄭和艦服役38年來,離不開太倉市父老鄉親的鼎力支持,與太倉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堅信有太倉人民做堅強后盾,鄭和艦官兵定能忠誠履行使命、矢志奮斗強軍。”太倉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太倉將一如既往支持鄭和艦的建設發展,當好“大后方”,讓雙擁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
據悉,鄭和艦靠泊太倉期間,軍地雙方將開展多種多樣的雙擁共建活動,包括啟動紀念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系列活動,艦艇官兵參觀太倉博物館、婁江新城規劃展示館等。4月23日,海軍駐連云港某部將舉辦“軍營開放日”活動,與連云港市民相約連島,共話強國強軍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