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如何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法治動能,既是時代之問,也是民生考題,更是江蘇司法行政人念茲在茲的必答題。
江蘇省司法廳近日推出完善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實施涉企執法規范化提升工程等法律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舉措,這是江蘇連續第六年出臺法律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十項舉措,強化民營經濟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務,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據悉,江蘇已連續5年位列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
企業科創向新引擎再激活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民營經濟做大做強的第一動能。
“企業自主創新強則實業強,激活企業創新內生動力至關重要,建議立法中能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放開獎項申報的設置。”2024年7月19日,江蘇省司法廳組織召開《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修訂草案)》立法調研座談會,“2023年度省企業技術創新獎”獲得者蘇州天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受邀參會,公司首席技術官曹葵康這樣建言。
省司法廳行政立法部門調研后,吸納了曹葵康的意見,在擴容獎項最高限額的同時,目前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所有獎項都向企業提名“敞開懷抱”。
在江蘇,像這樣開門立法,企呼法應的案例不勝枚舉。近年來,江蘇省司法廳創新打造“法治民意直通車”,大力開展“提高地方立法公眾參與度”專項行動,健全省政府立法基層聯系點工作機制,充分保障民營企業在制度建設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表達權。
“無論是科技產業創新,還是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都離不開數據要素在更大范圍的流通利用。”作為數據領域領軍企業,帆軟軟件有限公司董事長薛愛華深刻認識到產業創新需要數據的深度參與。
數據是數字時代的新型生產要素,數字經濟也是江蘇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江蘇率先推動“數據二十條”頒布后全國首個省級數據立法,《江蘇省數據條例》于2025年4月1日正式施行,推動數據要素賦能實體經濟,構筑數字經濟競爭新優勢。
這是江蘇用“小切口”立法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賦能的注腳之一。近年來,江蘇省司法廳密集推出中小企業促進條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知識產權促進和保護條例等一批探索性創新性立法項目,積極啟動民營經濟促進條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關于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等地方性法規規章項目,激活科創向新“一池春水”。
助力企業“輕裝而行”,對省政府涉企規章及規范性文件進行集中清理,完善重大決策、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機制,依法開展公平競爭審查,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進一步降低,積極性創造性進一步增強。
“以法治力量打破阻礙創新的制度瓶頸,讓民營企業扎根江蘇發展底氣更足。”江蘇省工商聯副主席李曉林表示,法治正在為民營經濟向新圖強、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保障。
法治化營商環境再提質
行政檢查過多過頻,“過罰不當”“類案不同罰”等是近年來民營企業反映較為集中的問題。面對難題,江蘇破冰之聲來自行政執法監督的優化升級。
2024年10月,某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撤銷通知書》,此前該局對某冷鍛制品公司一叉車未登記未檢驗處以高額罰款的行政行為被徹底糾正。該區司法局接到投訴,聯動檢察機關開展調查,認定這起案件屬于“小過重罰”,及時糾錯的同時,將有關情況通報全市各級行政執法機關,以個案整改推動涉企行政執法質量整體提升。
近年來,江蘇抓源頭嚴格規范涉企行政執法行為,統籌推進省級主要執法部門和各設區市普遍建立行政處罰裁量基準,指導市場監管、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制定行政處罰免罰輕罰清單1.4萬余項,有效防止“同案不同罰”“小過重罰”現象。
強化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推出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強化執法監督問責、提高執法人員能力素質等21項舉措,嚴格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落實,加快建設省市縣鄉四級全覆蓋的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工作體系,率先出臺行政執法及監督人員培訓省級地方標準,16.5萬余名行政執法人員參訓。
組合出拳糾治行政執法突出問題,扎實推進行政執法突出問題專項整治,開展行政復議護航企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人民群眾對行政執法的滿意度顯著提升。
2024年10月,張家港市華夏機械廠迎來開辦以來第一次“綜合查一次”檢查,聯合檢查內容涵蓋安全生產監督、市場、特種設備運轉等,僅半個多小時,多個部門的檢查事項全部完成。該機械廠負責人張水林說,這樣的檢查效率高,執法部門鼓勵企業自查自糾,協助企業共同解決問題,整改清單也是明白告訴企業改什么、為什么改、怎么改。
近年來,江蘇踐行“執法+服務”理念,以執法監管“一件事”為切口,深入推進跨部門跨領域綜合監管,創新推行“綜合查一次”,探索建立涉企檢查“白名單”制度和守信承諾“非觸發不檢查”機制,設立涉企行政檢查觀察哨,探索開展邀約式執法指導服務,指導各地各部門制定涉企執法服務清單1.2萬項,開展執法服務21萬次,做到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違法企業監管“無處不在”。
涉企法律服務效能再升級
市場競爭暗流涌動,企業時刻面臨產品和服務質量、安全生產、勞動用工等法律風險。如何讓現代法律服務與產業發展相融合、互支撐,江蘇正在想,也正在做。
2021年起,江蘇省司法廳圍繞“1650”產業體系,創新開展“產業鏈+法律服務”專項行動,推出“加強民營企業涉外法律服務”等舉措,省市共建186個服務聯盟,有機對接112條優勢產業鏈1056家鏈上重點企業開展專業法律服務,近2000名律師對接鏈上企業提供法律服務2萬余次,省級以上園區實現公共法律服務全面進駐,現代公共法律服務持續向高能級挺進。
近日,無錫智能制造產業鏈法律服務團律師周穎穎對企業上門“法治體檢”,一家有著40年歷史的某公司負責人李某直言獲益匪淺。法律服務團結合行業特點,量身定制為企業開出合規“處方”,預警知識產權、智能物流等方面新風險,并建議優先選用商事仲裁快速解紛。
江蘇75%以上民營企業深耕制造業,并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全省率先啟動涉外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先導區建設,出臺支持法律服務業發展13項舉措;深入推行遠程公證服務,實施“公證減證便民提速”活動,以“內外兼修”繡花功夫加快培育與民企發展同頻共振的涉企全周期法律服務體系。
法治是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民營企業攻堅克難的信心底氣。江蘇連續推出舉措助力民營企業轉型提升,強化小微企業法律服務、打造“仲裁惠民企”品牌、開展“法治化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專項普法行動;開展“小微企業法律服務月”活動,走訪小微企業2.9萬余家,發布風險防控法律建議3.1萬條,江蘇民營企業法治濃度不斷提升。
江蘇省司法廳一級巡視員張亦軍表示,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將緊扣“讓高水平法治成為江蘇現代化建設的顯著優勢、核心競爭力和堅強保障”目標,充分發揮司法行政職能,有效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合法權益,營造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流法治環境,讓越來越多民企相信江蘇、選擇江蘇、加倉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