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
“自從2023年底發生交通意外以來,溫暖源源不斷匯聚而來,在我心里,南京已經從‘他鄉’變成另一個‘故鄉’。”4月29日,在心“新”相印·與愛同行“新就業群體慈善急難救助”項目啟動現場,35歲的安徽六安外賣員王成智感慨地說。
這是江蘇首個省級層面聚焦新就業群體的慈善項目,由省委社會工作部、省委“兩新”工委、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省民政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郵政管理局、省慈善總會共同啟動。項目重點幫助因重大疾病、意外傷害等原因陷入臨時急難困境的新就業群體成員,通過慈善補充救助,為他們解決“急難愁盼”。
新就業群體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們興起于平臺經濟,是數字時代的新型勞動者。省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劉海紅介紹,目前我省新就業群體人數有約1000萬,約占全國12%,覆蓋生產生活各領域各層次,包括長途貨運司機、網約配送員、網約車司機、快遞員等,此外,在網絡直播、網約家政、社交電商等行業的新就業群體也越來越受關注。
省慈善總會調研發現,常年穿行在路上,工作在“云”端,“四季無休、三餐不定”是新就業群體的生活常態。這個群體的勞動者大部分非本地戶籍,普遍面臨單獨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社會保障不足等問題,特別是在遇到緊急困難時,容易暫時陷入困境,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懷和支持。
“對于慈善組織而言,關注和幫助新就業群體是我們服務就業大局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切入點。”省慈善總會會長李小敏說,他們為城市生活提供便利,為經濟增長作出貢獻,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與此同時也是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共享者,要充分發揮慈善功能作用,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新就業群體持續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更多的關愛支持,有效提升新就業群體的生活幸福感、職業安全感、社會認同感、城市歸屬感。
“新就業群體慈善急難救助”項目通過慈善應急性、補充性救助,進一步減輕此類困難對象的經濟負擔。今年,省慈善總會安排200萬元資金,專門用于救助新就業群體中因患重大疾病導致個人醫療費用支出過高,或因意外事件導致傷殘等急難情況而陷入困境,以及其他特殊原因陷入困境的對象。幫扶的對象為在江蘇省從事新就業形態工作滿6個月且當前仍在崗確需幫扶的勞動者。
項目主要對以下幾類急難困境情況實施救助:一是新就業群體中因患重大疾病陷入困境的個人,在經基本醫保報銷、商業補充保險報銷,如符合社會救助政策還需扣除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其他社會救助后,年度個人累計負擔的醫療費用超過1萬元,采取階梯式方式按不同比例予以一次性救助,最高救助1萬元;二是新就業群體中本人因交通事故、工傷事故、人身傷害等意外事件導致傷殘,影響勞動能力且造成家庭陷入困境的,按工傷或傷殘等級采取分等級救助,最低救助1000元,最高救助1萬元;三是新就業群體遭遇其他特殊困難時,將一次性救助2000元—5000元。
為讓救助更精準直達困難新就業群體,項目啟動前,省委社會工作部等部門已聯合各行業黨委及各新業態企業,摸排本行業新就業群體中符合項目救助條件的對象,指導他們進行項目申請,并由各級社會工作部門和行業黨委審核申請事項的準確性。省委社會工作部、省慈善總會還將委托省民政廳,對申請對象的家庭經濟狀況進行后續核查,確保真正需要幫助的困難對象能夠及時獲得救助款項。
近年來,全省各級慈善會探索開展“資金+物質+服務”的救助幫扶,促進傳統的單一現金或實物救助向物質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能力提升和社會融入相結合的多樣化綜合救助轉變。
基于今年的項目探索,我省慈善力量還將努力鏈接更多資源,不斷完善對新就業群體的幫扶,聚焦新就業群體的多元需求,通過助困幫扶、健康守護、子女關懷、生活服務等方式將慈善關愛,滲透到新就業群體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城市“溫度”回應奮斗“熱度”,讓更多勞動者在江蘇感受到家鄉的溫暖。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項目啟動當天,“新就業群體慈善急難救助”項目相關負責團隊就走訪南京市玄武區新就業群體服務中心。該中心面向新就業群體提供優惠支持,考慮新就業群體人員在擇業就業、家庭團聚等情況下的過渡性住宿需求,專門預留提供優惠房間,新就業群體租房價格為1500元/月—1600元/月,比常規價格低600元/月—700元/月。中心內部還專門開辟小蜂書房、小蜂健身房、小蜂公寓、小蜂運動場、共享充電區等九大功能區域,給新就業群體提供更多便利、解決其實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