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上午,蘇州市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生態大會舉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蘇州連續發力AI賽道,背后是產業鏈、政策生態與技術創新的同頻共振。如今,又確定到2027年全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核心產業規模達100億元,直接關聯產業規模達300億元,支撐機器人產業規模達2000億元。
快速崛起,創新聯合體促成產業盛宴
“大家好,我是來自蘇州云幕智造的伯虎!”蘇州市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生態大會上,機器人“伯虎”亮相,它擁有仿生皮膚、豐富的表情。作為一名文旅使者,它的使命是用科技手段傳播江南文化。來自蘇州優理奇公司的“旺達”,擅長洗衣、疊衣、洗碗、做漢堡;來自蘇州樂聚科技的“樂樂”,能走能跑還能跳,已在工業、商業、科研教育等領域嶄露頭角;來自哈工大蘇研院的“共工”,是為消防救援場景開發的液壓人形機器人。
一場“蘇州造”的機器人產業盛宴如約而至,令人振奮。
實際上,蘇州發力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的優勢早就藏不住了。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蘇州鈞舵機器人“靈巧手”就引起關注,該公司在3C領域和新能源汽車領域陸續拿下頭部企業訂單,單筆電動夾爪數量達千套,創下中國電動夾爪市場單筆數量最大的訂單記錄。
一年來,蘇州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以驚人的速度崛起,已被定位為全國機器人技術創新和先進制造的標桿城市。在吳中區機器人產業園內,綠的諧波研發的諧波減速器以0.001毫米的精度誤差,打破了日本企業長達30年的技術壟斷。這個僅有手掌大小的核心部件,從伺服電機、傳感器到控制系統,超過300家上下游企業形成了“一小時產業圈”,讓任何技術需求都能在本地找到解決方案。在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畔,一場特殊的“接力賽”每天都在上演。哈工大蘇州研究院的實驗室里,仿生機器人柔性關節的3D打印剛完成原型設計;20公里外的樂聚機器人生產基地,工程師們已將同樣的技術用于“夸父”人形機器人的量產。這款能跳躍20厘米、自主適應地形的機器人,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僅用8個月,這就得益于蘇州獨創的“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搭臺”的“創新聯合體”模式。
站在2025年的新起點上,蘇州科研團隊正在攻克“多模態感知融合”難題——讓機器人能像人類一樣能夠綜合視覺、觸覺、聽覺信息做出決策,蘇州制造的機器人正突破物理邊界,重塑人與機器的共生未來。
共榮共生,龍頭企業帶領中小企業發展
在蘇州,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從核心零部件到整機制造,每一個關鍵節點,都寫滿了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共生故事。
在吳江區,靈猴機器人與蘇州大學未來校區共建,企業將自主研發的直線電機模組技術開放給生態伙伴,帶動周邊20余家中小企業開發出適用于半導體、光伏等高端場景的定制化解決方案。基于“技術開源+生態共享”的模式,吳江區在2024年實現智能機器人關聯產值超300億元。而優理奇機器人開發了輪式人形機器人“旺達”,能完成漢堡制作、衣物折疊等精細操作,蘇州本地傳感器企業能斯達提供柔性觸覺傳感技術支撐。這種技術協同,讓中小型企業在細分領域找到生存空間,完善了“大廠定義場景—小廠專攻模塊”的協作生態。匯川技術副總裁付作軍分享了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成長歷程。“從最初的技術探索到如今實現200億元產值,匯川聯合動力用了整整15年時間。”這家龍頭企業開發人形機器人相關的零部件,比如電機、驅動器、執行器模組,子公司蘇州匯川聯合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是小米汽車的供應商。匯川技術聯合10余家本地企業成立的“運動控制聯盟”,在伺服系統國產化替代進程中,幫助中小供應商通過“聯合研發—場景驗證—批量采購”鏈條實現技術迭代。
蘇州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的崛起,本質上是一場“龍頭企業定義賽道、中小企業填充生態位”的協同進化。
供需對接,大幅提升制造業企業質效
今年3月,在蘇州工信部門主導下,首場具身智能機器人開放供需對接會舉行,引發行業震動。70余家企業圍繞具體需求展開技術攻關,鋰電池裝配場景中實現0.005毫米級誤差操作,工業視覺大模型將某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質檢漏檢率從0.3%降至0.01%。
“我們集團完成了世界燈塔工廠的建設,這是跟樂聚機器人合作的成果。”亨通集團副總裁陸春良坦言,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極大提升了制造業的質效。他說:“2025年,我們的目標是在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上增加150個工位,增加AI場景應用。未來將繼續錨定更智能、更靈活、更協作的具身機器人、數字人和智能體的規劃,也希望推進整個蘇州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生態發展。”蘇州樂聚機器人2022年才落戶,依托政府與亨通集團共建的1.5億元產業基金,不僅獲得了研發資金,更接入亨通光纜工廠的“實訓場景”。首批20臺機器人在線纜包裝環節替代人工,通過實時采集12萬組力學數據,將抓取算法迭代速度提升3倍。依托這種供需雙向奔赴模式,企業僅用18個月就實現人形機器人量產,并將2025年交付目標定為“突破400臺”。同樣,光束汽車政府事務和公共關系總監張浩也認為,該公司的智能工廠存在對具身機器人的巨大需求。光束汽車的總部及生產基地位于張家港市,主營業務為純電動乘用車的研發生產。張浩說:“目前,我們也正在創建國家級智慧工廠,對機器人有極大的需求。比如,焊裝產線上,柔性化多功能機器人搭建多車型、兼容柔性生產線,可節約40%至70%的投資,同時可以節省50%的土地。筋膜檢測機器人的智能協同作業,可在短時間內將整車漆面進行檢測分析,上傳效率比人工檢測提升70%。還有,建設黑燈工廠需要機器人替代人工。很多場景,都需要人機協同。”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深度融合,代表著未來產業方向。目前,蘇州市已聚集機器人產業鏈相關企業600余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73家(其中具身智能機器人制造核心企業80余家),2024年產業規模達1395億元,形成了覆蓋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體制造、下游系統集成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抓住企業供需,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這就是蘇州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崛起的重要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