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上午,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代表通道”上,面向鏡頭,省人大代表、東臺市五烈鎮甘港村黨委副書記、東臺天元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舒涵帶著爽朗的笑容自我介紹:“我是一名返鄉創業的‘職業農民’,現在也是一名來自最基層的村干部。”
在當“職業農民”前,吳舒涵曾是一名銀行職員。很多同事朋友問她,為什么選擇從大城市回到老家跳入“農門”?她只有一個答案:2017年黨中央的鄉村振興戰略如同一縷春風,吹醒了她心中的那個“鄉村夢”。
剛回鄉時,吳舒涵也面臨著很多挑戰和困難,農業專業技術和市場經驗匱乏是其中之一。于是,她經常到田間地頭,與農戶交流,學習他們的傳統農耕智慧;一有機會就去參加各類農業培訓,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從國家鄉村發展戰略到農業農村政策,從農業新技術到農產品營銷,吳舒涵逐漸感受到了現代農業的魅力,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農業之路。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勉勵“新農人”代表魏巧,也讓同樣身份的吳舒涵倍感振奮,她感慨道:“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優質勞動力,農村廣闊天地,務農大有可為。”
吳舒涵也因此意識到,此前的銀行管理經驗是寶貴財富,同樣可以讓這些經驗在農業上大有可為。因此,她在合作社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大家戲稱為合作社改革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是打破傳統,推進規模化經營。流轉土地,實現“小田變大田”,從種子到肥料,實行統一管理。目前村里流轉承包的土地全部建成“噸糧田”。
第二板斧,是選擇走上智慧農業的道路。探索智能農機、大數據在日常農事作業中的應用。
第三板斧,是綠色發展,守護生態。堅持施用有機肥,推進綠色防控,打造綠色品牌。就在去年,她驚喜地發現部分田塊出現了黑土層,這意味著土地的肥力得到了明顯改善。
不僅專注于種好自己的田,吳舒涵還為周邊的農戶提供技術幫扶、農業社會化服務。這兩年,周邊地區糧食產量提升了近200斤,農戶的收入提高了,大家對她的態度也發生了明顯轉變。“從剛開始我回來種田的不信任不理解,覺得這個柔柔弱弱的小姑娘肯定堅持不了幾天,還回來種田呢,肯定吃不了這個苦,她懂什么;到現在經常有人到合作社來咨詢她今年種什么品種比較好,什么時候該施肥了,有空到田里幫忙看一下是不是有病害了,該怎么防治。”
六年時間過去了,吳舒涵不僅沒離開農村,還從一名“新農人”轉變為一名“新農干”,深深扎根于這片田野。“代表的身份也讓我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們的農業農村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吳舒涵說,希望在做好農業的同時,也進一步做優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