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优色导航在线,日韩在线免费视频,小童鸭av在线导航,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麻豆

當前位置:
首頁
> 走進江蘇 > 印象江蘇 > 江蘇概況
江蘇概況
時間:2025-04-21 10:44 來源:江蘇省人民政府網 字號:默認

江蘇省,簡稱“蘇”,取江寧、蘇州二府之首字而得名。地處我國沿海地區中部,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連安徽,東南與上海、浙江接壤。長江橫穿東西,大運河縱貫南北。境內山水平原錯落,河流湖泊縱橫,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產豐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1993年發現的南京湯山直立猿人化石表明,早在35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大江南北進入新石器時代興盛階段。草鞋山遺址發現的6000年前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有灌溉系統的古稻田。該遺址文化層發現的炭化紡織品殘片是中國已發現最古老的紡織品實物。商代末年,泰伯、仲雍兄弟遷到江南,建立勾吳國。春秋時期,吳國青銅器冶煉及鍛造技術聞名遐邇。秦末,項羽、劉邦舉兵反秦。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劉邦之侄劉濞被封為吳王后,定都廣陵(今揚州)。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先后在今南京建都立國,江蘇地區成為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隋唐時期開鑿大運河,江蘇許多城鎮因河而盛,揚州成為南北交通、經濟、文化的樞紐,有“揚一益二”之稱。唐代“安史之亂”后,全國經濟重心南移,形成“軍國大計,仰于江淮”的局面。兩宋時期,江蘇地區成為全國著名糧倉。元代,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的植棉中心和棉織業中心。明初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南京再次成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清代,蘇州、南京和浙江杭州并稱全國絲織業三大中心。江蘇地區糧、鹽產量雄居全國之首,揚州成為淮鹽運銷中心,無錫成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近代以來,蘇州洋炮局、金陵制造局等洋務實業得到發展,江蘇先后涌現出南通大生、無錫榮氏等民族工業集團以及張謇、榮氏兄弟等工商業巨頭。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建立中華民國。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江蘇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重要貢獻。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中國革命取得決定性勝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江蘇歷經鄉鎮企業崛起、外向型經濟突飛猛進、創新驅動等發展階段。到20世紀末,全省基本邁入小康社會,蘇南部分地區在全國探索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到江蘇考察調研,三次參加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擘畫了“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宏偉藍圖。全省上下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2024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3.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6.6萬元和3.2萬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縮小至2.04∶1。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突破性進展,“美麗江蘇”可觸、可感、可享。全省社會文明程度指數保持在90以上。

江蘇文化璀璨,人文底蘊深厚。楚漢文化、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相互交融。有“南方夫子”“文開吳會”之譽的言偃,漢賦開山鼻祖枚乘,東晉“畫絕”顧愷之,唐代“草圣”張旭,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漢墓、漢兵馬俑和漢畫像石刻“三絕”,古典名著《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最富代表性的民間音樂“江南絲竹”,“百戲之祖”昆曲,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南京云錦,揚州漆器,宜興紫砂,是享譽中外的文化作品和歷史遺產。截至2024年底,全省有不可移動文物2萬余處、備案博物館收藏可移動文物107萬余件(套);世界文化遺產3處、世界自然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1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2座;備案博物館331家,國家等級博物館98家;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2項,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8名、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2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