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局一直高度重視地質科普,依托我局多個科普場館,積極探索、創新實踐,開展了一系列科普工作。
一方面,加強“硬件”建設。發揮南京地質博物館、地質找礦虛擬實驗室、鎮江地質陳列館等多個全國、省部級科普教育基地的優勢,通過專題展覽、科普講座、手繪游戲等,講授地質知識。其中,南京地質博物館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總建筑面積達9700平方米,年均接待參觀超過20萬人次,館內既有地球科學知識的科普,也有珍貴的礦石標本等。剛才我們提到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其首批復制品模型就收藏在館內,也是國內目前最完整的一套。此外,我們還積極助力地質文化鎮、地質公園建設,不斷延伸科普陣地。
另一方面,開展“三進”活動。推動地質科普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在“世界地球日”“全國土地日”“海洋日”等重要時段,與相關部門、中小學校、社會組織聯合聯動,舉辦科普講座、科普講解大賽、科技成就展、地球知識網絡競賽、創意性科普宣傳文本發放等活動,鼓勵社會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了解地質、走近地質。今年暑期,我們專門針對青少年開展了暑期研學活動,部分課程入選了當地愛心暑托班精品課程庫,推動培養青少年的地質科普興趣,埋下一顆熱愛地質的“種子”。同時,充分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多次前往鄉鎮、社區進行地災科普知識宣傳,切實提高群眾防災避險意識。
此外,打造科普“精品”。在拓展科普宣傳渠道、創新科普宣傳方法等方面狠下功夫,推進科普宣傳精準化,著力打造地學科普名片。結合時事熱點,與權威媒體合作推出“嫦娥五號登月背后的故事”專家訪談、地質災害避險科普動畫等,取得了較好社會反響。開發多種科普資源,編寫的6本圖書入選自然資源部全國優秀科普圖書,海水稻種植、深海可燃冰、湯山地熱水的形成等一批科普作品榮獲江蘇省優秀科普作品、江蘇省自然資源科普作品創作大賽一二等獎。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履職盡責,推廣地學知識,傳播地質文化,探索更加貼近群眾的地質科普途徑,不斷擴大地質科普覆蓋面和影響力,讓地質科普真正“破圈”出彩。